日本物语文学简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物语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物语文学是日本古典小说的总称,它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物语文学在平安时代至室町时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日本文学的主流,推动着日本文学的变革,使日本文学逐渐脱离了片断式的古代传说,发展成为具有完整结构的小说形式。本文对日本物语文学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并对从平安时代至室町时代这个历史阶段的传奇小说、歌式小说、恋爱小说、历史小说、战记小说等几种主要的物语代表作品进行了评价。
平安时代(794-1192)是日本文学最发达的时期,尤其是在物语文学创作方面最为突出,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它逐渐取代诗歌而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物语”是日本的一种古典文学体裁。所谓“物语”,日文的意思是“叙谈”、“讲述”、“述说”,汉语可译为“故事”、“杂谈”之类的。它发轫于远古神话和民间传说,融入了当时的某些社会生活内容,采用民间口头说唱方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创作。这就是日本民族文学中最早的小说形式。
自7世纪起,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特别是在唐朝贞观年间,日本总计派遣“遣唐使”(出使唐朝者日本称为遣唐使)共十九次。这些“遣唐使”经常带领许多留学生或学问僧到唐朝来学习中国文化和佛教经典。因此,到了平安时代之初,日本出现了唐风文化和汉诗文的极盛时期。以三部敕撰集--《凌云集》(814)、《文华秀丽集》(818)、《经国集》(827)为代表的汉字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荣。9世纪末(894),日本停止向中国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模仿,开始创造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国风文化”。曾经留唐学习20年之久的学问僧空海仿汉人草书制定了自己的字母平假名(“平”是简单、平易的意思,由汉字草书体演变而来),吉备真备取汉字的一部分(偏旁或部首)制定了片假名(汉字偏旁或部首的选用)。自此,日本才有了自己的文字,使日本能够用表意文字(汉字)和表音文字(假名)两种文字记录日语,从而结束了日本语自形成以来的语言与文字的分离状态,把文字更直接地同日常语言统一起来,使它更易于表述思想和感情,这就为物语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物语文学产生于10世纪初,一开始就分为两类:一类是虚构物语,它是将民间流传的故事经过有意识的虚构,并加以润色、提炼、加工而成的故事,具有传奇的色彩,故又叫传奇物语(如《竹取物语》、《落洼物语》等)。另一类是和歌物语,它是以和歌为主,将和歌与散文融为一体,互为补充,使之成为整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这两类物语都是脱胎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向独立的故事发展的一种文学形式,其不足之处是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和艺术上的完美性。到了11世纪初,紫式部在《源氏物语》的创作中才第一次将虚构物语与和歌物语结合起来,并在创作方法上继承了物语的写实传统,摒弃了物语只重史实,缺少心理描写的手法,从而促进了物语文学的发展。在日本文学史上,“物语”主要是指平安时代至室町时代(1338-1753)这个阶段的传奇小说、歌式小说、恋爱小说、历史小说、战记小说等。
在传奇物语中,现存最古老的是《竹取物语》,也是日本文学史上最早使用假名创作的第一部物语文学作品,它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使语言与文字相统一,标志着用假名散文虚构的物语形式的诞生。《竹取物语》问世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说,一般说法是10世纪初。作者不详,俗传为源顺所作,多数研究者认为,作者为男性,此人具有相当的佛典汉籍修养及和歌才华。但从整个作品来看,《竹取物语》并非出自一人的手笔,而是几经历朝文人在远古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并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观念形态和艺术表现手法,加以改造、虚构、润色、提炼而成的。因小说的女主人公名叫“辉夜姬”,故又称为“辉夜姬物语”。全书共九章,利用日本、中国和印度的素材,叙述一个名叫赞岐造麻吕的伐竹老翁,在伐竹时发现竹筒里有一个三寸长的女婴,长得十分可爱,抚养三个月后,女婴变成一个异常漂亮的大姑娘。这时,有五个贵公子竟相前来求婚,都被辉夜姬用难题拒绝了,就连皇帝的强娶也失败了。三年后,辉夜姬被迎上月宫,行前她将不死之药附书留赠皇帝。皇帝以为辉夜姬已不在人世,服用不死之药也毫无意义,于是便答诗一首,遂命令将其不与死之药拿到离天最近的骏河国的山顶上一并烧毁。从那以后,这座山就叫做“不死山”,即富士山(“不死山”与“富士山”同音;在古代,此山曾是活火山)。从小说的内容来看,《竹取物语》的故事情节,是在一种充满浪漫幻想的结构中展开的,并在其中融进了对平安时代的贵族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对丑恶现实的一定的批判作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作品结构严谨,剪裁得体,重点突出,首尾照应,线索清晰,情节很富戏剧性。全书以散文叙事为主,中间穿插了少量和歌,这种诗歌与散文相结合的形式,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效果。
与《竹取物语》几乎同期问世的还有《伊势物语》,二者一起被认为是平安时代物语文学的滥觞。《伊势物语》是日本的第一部和歌物语。作者不详,全书共一百二十五话,除散文叙事部分外,并附有二百零六首和歌。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叙述男主人公从束发加冠,外出游猎,邂逅两个高贵而美丽的女人开始,以及他北出陆粤,南游筑紫的见闻,在宫廷和外地的种种恋爱经过,一直到他染病身亡,临终前赋诗一首,感慨人生为止,表现了贵族彷徨、孤独、没落的思想情绪。整个作品没有完整统一的情节,各个故事之间也没有多大的联系,而是用中心人物--一个风流倜傥的男子的行踪把松散的各个故事贯串起来。全书以和歌为核心,用和歌直抒胸意,提供意境,创造气氛,用简洁的文字说明情节。这种首创的和歌物语形式对日本后世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大和物语》的内容近似于《伊势物语》,成书时间约在951年。关于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在原滋春所作,一说为花山院的御作;还有一种折中的说法,即先由在原滋春创作,后由花山院补作。作品为两卷集,由一百七十余段故事组成,芜杂不成体系,没有贯穿始终的主人公。书中有趣的故事不多,比较著名的有《生田川传说》、《芦传说》、《立田山传说》等。
《竹取物语》和《伊势物语》这两部平安时代最早的物语作品问世之后,各种物语不断涌现,十分盛行。在《三宝绘》(984)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当时的物语“比大荒森林中的草还繁茂,比有矶海之滨的砂粒还要多。”但是这些物语作品已散失殆尽,现存早于《源氏物语》的仅有《宇津保物语》和《落洼物语》。
成书于10世纪末的《宇津保物语》是日本早期物语文学的高峰。关于作者,有的说是源顺,有的疑为紫式部的父亲藤原为时所作,普遍认为是经许多人通力合作、续写而发展成为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作品的。小说最初以传说为素材,结构模仿《竹取物语》。全书二十卷,开篇便以浪漫的笔调写从前一个名叫清原俊荫的遣唐副使,在赴中国途中遭暴雨袭击,漂流至波斯国,得遇仙人,授以秘琴曲,后携琴回国,婚后得一女,授与秘曲。女15岁时,俊荫去世。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太政大臣之子藤原兼雅,不久便有了身孕。兼雅离开她后,久无音讯,后来生下一子,这便是小说的主人公仲忠。母子二人生活日益贫困。仲忠五岁时,见北山中大杉树有一洞穴(“洞穴”二字的读音是“宇津保”),母子二人就以此为家。后来在一次兵乱中,兼雅路过此处,闻得琴声,才寻着母子二人,遂得以团圆。此后,作者又以写实手法叙述了仲忠的成长过程,以及皇太子和宫廷显要向绝代佳人贵宫的求婚,并将贵族社会的婚姻矛盾置于他们争权夺利的场面上来描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平安时代贵族宫廷生活的全貌。小说以俊荫、俊荫之女、仲忠、仲忠之女犬宫四代人秘琴相传的故事为情节主线,既富于传奇色彩,又大胆接触现实;既继承了文学遗产和传统,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稍晚于《宇津保物语》的是《落洼物语》(约996),作者不详,俗传为源顺所作,据推测为一身份不太高的男子所作,经后人补写而成。江户时代的作家泷泽马琴曾将它进行改写,名为《皿皿乡谈》。《落洼物语》是一部中篇物语,全书四卷,写一个名叫源忠赖的中纳言之女“落洼”备受继母虐待,后在侍女阿漕及其丈夫带刀的帮助下,结识了道赖少将,终于脱离了樊笼。两人结为夫妻,相亲相爱,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为了给落洼复仇,道赖对源中纳言家进行了一系列打击。源中纳言家的境况日益衰败,而道赖由于出身豪门,又深得皇帝宠爱,一再升迁,最后官居太政大臣之位,威望盖世。源忠赖病故之后,全家依靠道赖的庇护而立身,继母也在落洼、道赖的宽容、关怀的感召下有所悔悟,家庭的这场矛盾冲突终于消除。故事紧紧围绕贵族家庭生活来展开,其中贯穿着对一夫一妻制的向往,中心思想似乎是宣扬劝善惩恶和因果报应,因而使小说具有明显的警世意味。作品的结构较为严密、集中,首尾一贯,情节曲折,条理清晰。全书以散文为主,辅以少量和歌,以加强作品的抒情气氛。
11世纪初出现的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日本古代小说中最辉煌的现实主义巨著。作品在艺术上造诣很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代表着日本中古时期散文文学的最高成就,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
全书分为三大部,共五十四贴(回),近百万字,从源氏出生写到他的妻子三公主与柏木私生之子薰君28岁止,故事的持续时间长达75年,前后历经三代(父皇桐壶帝、源氏、源氏之子薰君)、四朝(桐壶帝、朱崔帝、冷泉帝、今上帝),出场人物四百多个,其中主要人物约三十个。前四十四回为小说的第一、二部,以平安朝首府京都为背景,主要描写源氏从12岁举行成人冠礼后到52岁逝世这四十年间的生活经历和一系列情场故事,其间穿插了四代天皇的更替,几个主要人物的升迁迭变。后十回为小说的第三部,场景移至宇治,故又称“宇治十帖”,主要写第三代人物薰君、匂亲王的恋爱纠葛。
小说以源氏和他的岳父左大臣为代表的源氏一系的贵族势力,与以右大臣、弘徽殿女御父女为代表的藤原氏一族皇室外戚势力之间的竞争为背景,以源氏三代人的生活,尤其是他们的情场生活为主线,全面展开了宫廷内外错综复杂的情节。
小说的事故开始于桐壶天皇在位期间。桐壶帝的妃嫔甚多,唯独特别宠爱一个最末级的妃子桐壶更衣。这个妃子由于出身低微而受到以右大臣之女弘徽殿女御为首的出身权门世家的妃嫔们的歧视,处境十分艰难。不久,这妃子生下一个清秀如玉的小皇子,皇上对她更加爱怜,然而嫉妒她和诽谤她的人也越来越多。桐壶更衣在这种无情的折磨下,忧郁成疾,终于在小皇子3岁时去世。桐壶帝考虑到小皇子的母家寒微,缺乏坚强的政治后援,难承帝祚,为了将来不作政争的牺牲品,把他降为臣藉,赐姓源,因他生得光彩焕发,艳丽动人,被人誉为光君,或光源氏。源氏12岁上举行冠礼,娶左大臣之女葵姬为正妻,与岳父左大臣结为一系。源氏在17岁上开始了他的情场逐猎生活。他与继母藤壶私通,生下一子,即后来的冷泉帝。此后,他先后追逐空蝉、轩端荻、夕颜、末摘花、六条御息所、胧月夜等一系列女性。此外,源氏还把一个流落的贵族幼女强行收养,这就是后来葵姬死后纳为正妻的紫上。源氏在桐壶帝的庇护下,随着情场上的得意,官场上也一帆风顺,青云直上。21岁便晋升为近卫大将。翌年,桐壶帝让位给弘徽殿女御之子朱崔,大权移至右大臣一派手中,源氏失势,陷入逆境,于26岁时被迫自贬荒僻的须磨。在须磨,源氏又纳明石姬为妾。两年后,朱崔帝敕免源氏,召回京都。不久冷泉接位,冷泉帝知道源氏是他的生父后,对他倍加礼遇,官阶从内大臣一直升到太政大臣,最后加封为准太上皇。从此,源氏一族权倾一世,威震满朝,荣华绝顶。于是大兴土木,营造六条院,把他染指过的十几个妇女聚居在一起。后又娶三公主,引起紫上的不满。三公主与柏木私通,生下一子(即薰君)。此时,藤壶、紫上相继去世,源氏从此心灰意冷,终于在几年后郁郁而死。
小说的后十回写薰君、匂亲王在宇治山庄与八亲王的三个女儿(大君、中群、浮舟)的恋情故事。薰君和当年的源氏一样荒淫,他爱上了大君,遭到了拒绝。大君死后,他娶现任天皇之女为妻,但仍不满足,又去追逐浮舟。中君被匂亲王先奸后娶,也去追求浮舟。最后,浮舟在痛苦绝望中欲投宇治活河自尽,遇救后万念俱灭,毅然落发为尼,从此离尘绝俗,隐遁在深山古刹之中,苦度孤寂凄凉的生涯。
就小说的中心内容来看,主要是表现上层贵族的淫糜腐朽的渔色生活,但所旁及的方面也是十分广泛的。其间有皇位的迭变,政权的波动,宦海的沉浮;宫廷皇室、京都、地方、乡间中下层贵族和上层没落贵族的生活,偶尔也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京都陋巷里商人的哀叹,荒凉须磨渔夫的苦难,小野农民的穷困等等。在文艺活动和风俗方面,有宫廷中的行幸、游猎、饮宴、礼佛、画展、诗会、舞会、讲经,一年中的种种节日庆典,以至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等,真是无所不包。但是,作者始终紧紧抓住源氏的恋情活动这个中心,把如此众多的人物,庞杂的事件和纷繁的场面,巧妙地编织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构成了一幅平安时代贵族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的长幅画卷。
《源氏物语》继承了先行的物语文学作品的精华,“是《竹取物语》的虚构性,以《伊势物语》为代表的歌物语的抒情性和《蜻蛉日记》为开端的女性日记特有的心理表白的集大成者”。但在艺术上却远远超过了以上三部作品。小说以散文叙事为主,中间穿插了近八百首和歌及部分汉诗,歌文一体,诗文并茂,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小说人物众多,其主要人物大都形象鲜明,各不相同,个性突出,并通过景物描写,心理刻划,诗句吟咏等手段,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人物的内心感受富有感染力地抒写了出来。在创作中,紫式部还将自己的内心矛盾与痛苦,同情与赞美,与各种人物的命运揉合在一起,从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此外,作家还吸取了许多中国文学的成果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借鉴了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后世的物语文学乃至现代小说,在美学观和艺术方法等方面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源氏物语》之后,物语创作与欣赏曾在宫廷女官中风靡一时,但再也没有产生过堪与《源氏物语》相媲美的物语作品了。从此,物语文学逐渐趋于衰微与没落。11世纪中叶以后,摄关政治迅速衰败,随着院政政治时代的到来,宫廷社会中憧憬历史遗产的倾向十分强烈。于是,历史物语便应运而生了。《荣华物语》、《大镜》等著名的历史物语作品的出现,又才为物语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生面。
《荣华物语》是日本最早的一部历史物语,作者不详,成书时间约在11世纪30年代前后。全书十四卷,分上、下两编,用编年体的形式写成,是一部上起宇多朝,下至堀河朝,先后历经十五代天皇、二百年间的编年史(同正史有较大出入)。作品的中心人物为藤原道长,叙述他飞黄腾达,享尽荣华富贵的一生,以及其他宫廷贵族的生活。书中大量采录了当时的日记、记录、个人的歌集、佛典等资料,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风格、文化、思想等等,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大镜》出现于12世纪,其传本有三卷本、六卷本、八卷本等几种。据说,以三卷本最接近原型,用天皇本纪、大臣列传的传记体形式写成。作品的主要内容也是叙述藤原道长的荣华富贵生活。其过程从文德朝写起,历经十四朝,亘一百七十五年,一直写到后一条天皇万寿二年(1025),即藤原道长的权势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为止。
继《大镜》之后,被称为“镜物”的历史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有平安时代的《今镜》,叙述万寿二年以后,嘉应二年(1170)以前的历史;有镰仓时代的《水镜》(三卷本),是一部从神武天皇到仁明天皇,共五十四代天皇,计一千五百年的编年体史书。此书旨在弥补《大镜》和《今镜》中的疏漏。在“镜物”中,《水镜》的文学性最低。南北朝时期(1336-1392)还完成了《增镜》(三卷本),叙述从治承四年(1180)后鸟羽天皇诞生至元弘三年(1332)后醍醐天皇自隐岐还幸,历经十五代天皇,计一百五十余年的史实。书中参照了各种日记、记录等资料,以宫廷为中心,用拟古文进行叙述,不失为仅次于《大镜》的佳作,是历史物语的压轴之作。在日本文学史上,《大镜》、《今镜》、《水镜》、《增镜》一起被称为“四镜”。这四部联系紧密的作品,以对话的方式,叙述了从平安朝后期至镰仓时代,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故事。
随着佛教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佛教说话集产生了。成书于12世纪中叶的《今昔物语集》,便是前代的奇闻逸事和佛教故事之集大成者。这部规模宏大的物语集共有三十一卷(其中缺卷八、卷十八、卷二十一,其他各卷中也有部分残缺篇章),包括一千余篇说话,其中佛教说话就有七百篇,其余部分为世俗说话和历史说话。编篡者被认为是源隆国(1004-1077),但书中也混杂着源隆国逝世后的一些说话。
《今昔物语集》由“天竺”(卷一——卷五)、“震旦”(卷六——卷十)、“本朝”(卷十——卷三十一)三部分组成。印度佛教是经由中国而传入日本的。天竺佛教故事、以及在中国演变后的天竺故事,经日本说话人吸收、改编、润色后分别辑录在天竺部和震旦部,也有的佛经故事经日本说话人加工后再次演变而为日本国有,便被收录在本朝部。在世俗说话中,搜集了民间广泛流传的新奇故事,描绘了皇族、贵族、僧侣、武士、商人、农民、渔夫、工人、妓女、木偶艺术、盗贼、乞丐等各种阶层、各种职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当时的小说发展情况来看,这样庞大而描写生动的短篇小说集,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到了镰仓、室町时代,政局极不稳定,各级武士集团你争我夺,割据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尤其是中间的南北朝时期,战争更为激烈,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从15世纪起,多次爆发农民大起义,形成了“下剋上”(农民、市民反抗官府的行动)的社会风潮,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制度。于是,为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以描述战争,反映武士生活的战记物语产生了。主要有镰仓时代的《平家物语》、《保元物语》、《平治物语》、《源平盛衰记》,以及室町时代的《太平记》等。它们合称为日本中世纪的五大战记物语。其中最著名的有《保元物语》和《平家物语》。
《保元物语》共三卷,作者不详,成书时间据说原作早于《平家物语》,为镰仓时代初期。作品反映了保元之战的始末。这是一场天皇家族与大臣藤原家族之间的争乱,最后以后白河天皇一方获胜而告终。《保元物语》揭示了贵族的腐败、无能,以及武士的崛起,描绘了以源为朝为代表的武士英雄形象。
《平家物语》的思想艺术成就最高,是战记物语的代表作品,约成书于13世纪30年代,最初的作者为信浓国前任长官中山行长,由盲法师生佛用琵琶伴奏进行演唱,加工润色,并由另外的人整理成书。从作品华丽的汉语对句和情节描述的流畅幽美而充满朝气的文风来看,其整理者当是古典文学造诣很深的新兴贵族知识分子。
作品基本上是以保元元年(1156)至文治元年(1185)日本两大武士集团--源氏和平氏的争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依据的,但又不局限于历史事实,而是经过作者取舍的艺术处理,并用编年体与传记体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描写了平氏一族由盛及衰,直至灭亡的演变过程。全书十三卷,除终卷《灌顶卷》外,都是紧紧围绕平氏一族的命运这条主线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年代顺序,前六卷从平氏一族两代的起家、得势写起,到平家众叛亲离,开始衰败。后六卷主要是写平家的覆灭过程。从整个作品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社会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度时期的历史面貌,记录了争夺国家政权的重大事件;宣扬了佛教的“诸行无常,盛者必衰”的无常观,“世道轮回,因果报应”的宿命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伦理观和忠君孝亲之道等儒佛思想;描写了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以及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悲壮场面;塑造了披坚执锐、跃马横刀,叱咤风云的新兴武士形象。作为一部战记物语,与平安时代的文学相比,一扫纤弱柔雅,温情脉脉的文风。小说最初是平曲台本,讲求琅琅上口的文体和韵律美,带有明显的说唱文学特点。为了增强作品的抒情性,又在叙事散文中加进了“七五调”诗歌,形成韵散交错,音节铿锵,节奏明快。《平家物语》在思想艺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对日本后世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继《平家物语》之后,出现了另一部最长的战记物语--《太平记》(1371),作者是个名叫小岛法师的下级僧侣。全书共四十卷,描写的是南北朝宫廷与武家的抗争,以及全国诸豪族战乱的五十余年的历史。作品以极富文采的和汉混淆文写成,其中汉文因素略多一些,较之《平家物语》缺少诗意的柔润。
战记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此后的叙事文学及其他各种文学都是从战记物语产生发展而来的,尤其是《平家物语》,使日本古典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物语文学在平安时代至室町时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日本文学的主流,推动着日本文学的变革,使日本文学逐渐脱离了片断式的古代传说,发展成为具有完整结构的小说形式。这些物语体小说,以各自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丰富了日本古典文学的宝库,对日本古代小说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但“从总的构思来看,一般都过于凝滞。11世纪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自有其不朽的地位。但是,《源氏物语》作为叙述一个贯串数十年的背景广阔的长篇小说,小说情节的发展不仅过于缓慢,而且群类性较明显。”这是因为当时的日本小说创作还处于幼年时期。只是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8),日本的小说创作才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个时期出现的“读本小说”便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成为日本古代小说发展的最后形态。
标签:平安时代论文; 文学论文; 日本源氏论文; 日本生活论文; 艺术论文; 小说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落洼物语论文; 源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