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分析_理论联系实际论文

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分析_理论联系实际论文

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探析论文,理论联系实际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论联系实际”这个非图书馆学的话题在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中形成了一幅历数十年而不衰的奇景。众多知名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学者纷纷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专门著文论述这个问题的有吴慰慈、马恒通、黄宗忠、于鸣镝、郑全太、杨元生等。

在新世纪之前,对于“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基本上是众口一词,都认为理论必须联系实际。被认为是上世纪80年代末引起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衰微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兴起,据说也是出于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不联系实际的反思而起。然而,进入新世纪之后,又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有说“理论联系实际”是个伪问题[1],有说理论不存在联系实际问题[2,3]。百家争鸣,令后学无所适从。

这种争论已经在图书馆学研究群体中,引起了不必要的认识混乱,不利于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可是,既往囿于政治话语和哲学话语的争论中,双方论据又都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因此,本文不揣浅陋,打算从科学理论评价的角度,梳理“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为终结这场理论争论尽微薄之力。

1 “理论联系实际”问题溯源

“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命题在提出当时,是政治语境的命题,是作为“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的指导思想提出来的,也就是要求灵活、有效的应用理论,讲求实际效果。毛泽东同志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讲得最早也最充分。1942年2月他在《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中,有一段被认为是对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科学内涵的经典论述:“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4]

从科学理论的结构看,一种完整的科学理论结构包含三个部分,即核心假设、辅助理论和典型例题。辅助理论是一个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逻辑体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核心。通常,基本概念定义所研究的现象领域的主要成分,基本原理表达基本概念的基本联系;典型例题是根据这个逻辑体系对事物的典型现象进行解释、用以指导其他现象解释的例题的集合;以上这两者通常就组成了理论体系本身。核心假设是指处于这个逻辑体系之外、使得整个体系成立的科学事实、统计事实或者其他假设前提。(注:对于科学理论的结构,有不同的看法,但基本元素一致。这里使用的是其中的一种。)

从上述“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的角度看,是肯定核心假设和辅助理论的有效性,要求不照搬典型例题的解法,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辅助理论,创造性地解题,并且争取总结成典型例题。从毛泽东同志论述这个问题的上下文看,他强调不能照搬马列经典作家的论述和苏联的经验,要多研究中国的情况,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规律性,上升为理论认识[4]。可见,这其中的“理论”只是相当于科学假说理论结构中的典型例题。在此后至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以及各种决议中,使用“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短语的场合,强调的都是这一点。

从科学理论研究的角度看,“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的初衷并不涉及辅助理论的研究,而只是涉及使用辅助理论解题的范围,严格来说并不是辅助理论研究的内容。后来,由于学术政治化的时代背景,这种提法被引入到理论研究中。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实际上起到的是促进发展应用技术,束缚基础理论深入研究的作用。

2 在基础理论研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本质

正如上文所述,辅助理论是一个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逻辑体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辅助理论研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基础理论研究。核心假设通常在论证辅助理论成立的论据中体现出来。

如果按照“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的原意,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确实不存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因为,还没有有效的理论可以作为解题的依据。这可能就是图书馆学网络讨论有人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个“伪问题”的来由。那么,如果抛开“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的原意,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没有强调“理论研究必须联系实际”的需要呢?对此,吴慰慈、马恒通等等先生认为不必,不存在这个问题[2,3]。上述这两种看法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面。

我们认为,确定基础研究领域有否“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要首先确定“理论联系实际”的所指。

“理论”的所指就是基础理论研究,这是已经确定了的。

“实际”是指什么呢?从“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的原意来看,是为了通过应用有效理论来有效的改造世界。因此,一是指实践的条件,是指使用实践方法的基础,是现象;二是指实践中遇到的情况,也是现象。由于基础理论研究本身就是在寻找有效的理论,因此,并不区分这两种情况,而是把这两种情况所属的现象领域都包含在内。

如何“联系”呢?从“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的原意来看,目的是提出改造世界的有效方法,主要是实践的方法和步骤。正如前文所述,基础理论研究的结果所指向的,是科学理论结构中的辅助理论。辅助理论是一个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逻辑体系;基本概念定义所研究的现象领域的主要成分,基本原理表达基本概念的基本联系。实践的方法和步骤,是指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的方法、公式定律和步骤。

因此,所谓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实质上是要求基础理论研究所产生的理论,能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方法、公式定律和步骤。

3 理论要不要联系实际

这对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个完全不恰当的要求吗?如果是,那么,基础理论研究就不存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反之,则存在。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这个问题在科学理论研究中的性质。我们认为,“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一种对理论研究的要求,实际上是一个理论评价的要求。即“理论联系实际”实际上是一个理论评价的问题。因此,基础理论研究是否存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就转换成了在科学理论评价中,是否存在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相联系的理论评价标准的问题。

在科学哲学中,对于理论的评价主要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包括知性论、理性论、实证论、实用论、否证论、逻辑实用论、工具论、科学游戏论、经验适合论、以及后现代生态论的多种不同的角度[5]。比较而言,基于实证论与实用论的相对评价标准是操作性比较强、被广泛接受的中性看法。

按照提出“科学革命的结构”的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看法,评价科学理论是否进步的客观性指标是:具有精确性(在该理论的范围内从理论导出的结论应表明同现有观察试验的结果相符)、自洽性(不仅理论内部自恰,而且与相关理论自洽)、广泛性(其结论应该能解释与预期更多的现象、定律或分支理论)、简明性(以简明的形式表述丰富的内容,给现象以秩序)、成效性(应能产生大量的新的研究成果,解释新的现象与已知现象之间的前所为未有的关系)。[6]

可见,“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主要对应于精确性、广泛性和成效性这三个标准。因为基础理论还不是直接改造世界的步骤,因此,“联系实际”的要求对于理论来说,至少可分为三层含义:(1)从理论导出的结论应表明同现有现象相符合;(2)理论推导出来的结果应该可以解释更多的现象和已有的定律或分支理论;(3)理论推导出来的结果可以指导认识此领域的更多新现象及其现象之间的新关系,并能指导实践使用这些关系。

但是,具体到实践的方法和步骤,即要求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的方法、公式定律和步骤,则不是基础理论研究的范围。不过,上述的第(3)层含义,是产生实践的方法和步骤的基础。没有第(3)层功能的理论,不可能产生指导实践的方法和步骤。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所提出的理论评价要求是并无不恰当之处。即基础理论研究,是可以存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

马恒通先生在文献[3]中引用我国哲学界的看法,认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超脱图书馆具体工作和具体行为得思辨之学”,同意文献[2]“就其本质意义而言,基础理论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的看法,没有考虑到理论评价的要求,似乎有欠妥当。

基础理论研究确实可以信马由缰,就如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所言的那样:“怎么都行”[7]。但是,作为研究的结果,理论的目的是要说服人接受并且使用它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而能说服人的理论具有一些共同的禀性。这些禀性就构成了科学共同体评价新的理论成果的标准。进一步看,这些禀性也对被科学共同体所接受的研究成果的理论研究,形成了方向上的大致限定,对研究者来说,自觉按照一定的理论评价标准,进行理论建设更容易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同。

可见“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一种理论评价要求,也可以成为一种指导理论建设的方向。因此,从理论评价的角度看,“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并不是与基础理论建设毫不相干。“基础理论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的看法,至多只有抽象的意义。

这样,如果认为基础理论的成果没有精确解释已有现象、不能解释更多的现象和已有的理论、不能指导在新现象之下发展实践,指责基础理论研究“理论脱离实际”也就理直气壮了。

4 理论怎样联系实际

上述三层含义,前两层比较容易理解,第三层:“(3)理论推导出来的结果可以指导认识此领域的更多新现象及其已有现象之间的新关系,并能指导实践使用这些关系。”,在学科理论中的表现方式是什么呢?

这要联系到学科体系结构来看。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一般划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三个层次。相应的,学科体系也一般分为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应用科学三个层次,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划分,也大抵如此。

基础理论。学科都是以某个特殊的现象领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主要通过对现象史、学科史,运用比较和抽象等科学方法,探索这个特殊现象领域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通常表现为概念体系及其关系。

技术学科。指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在研究和改造特殊现象领域过程中所形成的专门技术,通常,人们把是否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作为学科是否独立的“试金石”。因此,具有独特研究方法的技术科学,实际上是这个学科得以独立于科学之林的现实基础。而基础理论成果具有成效性的标志之一,就是可以为已有的技术科学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或者提出发展新的技术科学的思路。

应用科学,是指在改造特殊现象领域的实践中,应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融合其他学科的原理和专业技术所形成的应用子领域所对应的学科。通常也包括应用其他学科的原理和技术形成的交叉领域。

从以上讨论可知,基础理论研究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就是要求理论能够在对实际情况做出精确的解释和判断,并且能够提出有效的发展本学科技术科学的思路。

5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被视为脱离实际的原因探析

通过上文的分析,对比图书馆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认识在图书馆学研究共同体内部,为什么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被视为脱离实际的原因了。

(1)对“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认识流于表面。对问题不求甚解,不作理论分析,缺少理性思考,似乎某些论述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全然不考虑政治话语与理论话语的区别。使得对这个问题的争论,陷入了表现政治正确或者流于政治批判的怪圈,长期以来,找不到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接轨的具体方式,形成了对“理论联系实际”的争论恰恰脱离了学科理论研究之实际的“奇景”。

(2)在理论建设中缺乏对科学评价标准的自觉运用,导致大量不能精确解释已有现象与不能包含更多已被公认的理论成果及新现象的研究成果的出现。在移植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时,只是解释已有的现象,缺乏对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形成了“词语创新式”的理论成果。又或者认为现象的理论解释,学科会自动完成,不屑于解释现有的现象,导致大量没有体系的观点的反复争鸣,理论研究始终在低层次重复。殊不知新理论就是要反复解释被旧理论解释过的现象,并且在解释中寻找和体现创新的思路。

(3)理论成果张力不够,没有能够形成延伸到专业技术学科的理论逻辑,因此,也就无法产生指导技术学科发展的思路,变成了纯粹的现象解释理论。

可见,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被视为脱离实际,既有批评者的原因,也有理论研究者的原因。只有共同深入分析,而不是相互指责,才能够逐渐解决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

标签:;  ;  ;  

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分析_理论联系实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