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183;巴斯和他的新书“大海经历了沧桑”_现代主义论文

约翰183;巴斯和他的新书“大海经历了沧桑”_现代主义论文

约翰#183;巴思及其近作《曾经沧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作论文,约翰论文,曾经沧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约翰·巴思(John Barth,1930-)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不仅被推举为“黑色幽默”作家,而且被认为是一位处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折阶段的过渡性人物。评论家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家,也是我们历来所遇到的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注:Robert Scholes,"George Is My Nam,"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7 August,1966.)“他所创作的作品基本上可以贴上‘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标签。”(注:E.P.Walkiewicz,John Barth,Twayne Publishers,Boston,1986,p12.)“他是当代作家中最渴望佩带后现代主义勋章的人之一。”(注:Alan Lindsay,Death In the Funhouse,peter Land,New York,1995,p134.)巴思本人在承认自己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同时也称自己为“一个披着现代主义外衣的传统主义者”。不论何种标签,也不论作家本人承认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创作实践。

巴思的创作实践及艺术的发展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的深刻变化密切相关。他在50年代创作的小说与传统文学十分接近,较少技巧上的革新;60年代的作品则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艺术特色;70年代,他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积极倡导者;到了八九十年代,他的作品的后现代特点就彰显无遗了。巴思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点在他1994年发表的《曾经沧海》(Once Upon A Time)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巴思的作品和其他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一样都具有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特性。首先作品的互文性很强。要读懂巴思的一部作品,就必须读遍他所有的作品,因为他会不断地在一部作品里提及他的其他作品。比如在《曾经沧海》里,他的早期作品《漂浮的歌剧》、《迷失在开心馆中》、《羊孩贾尔斯》、《烟草经纪人》等时有出现。除此之外,希腊神话、《一千零一夜》、欧美其他作家作品也常是本作品的组成内容。其次是作品的杂合性。美国学者伊哈伯·哈桑曾经在“后现代视角的多样性”一文中总结过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其中之一便是杂合性,即作品里混用了不同的文学类型。《曾经沧海》的杂合性表现得十分明显,巴思不仅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语言和结构,而且模糊了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分野,如戏剧式结构、新闻报道式文体、学术论文风格和自传体形式等等都糅合在了一起。对此,巴思在作品中也直言不讳地写道:“尽管在风格和形式上属于自传,但本‘序幕’与紧随其后的歌剧实际上都是小说。”至于学术论文风格,这在作品中常有显现,比如谈到“神性放弃”,他写道:“古希腊人把掏空圣者躯体再重新装满的仪式叫做神性放弃。早期基督教神学用这一术语描绘基督教放弃神性,虚己成人,随之死亡的过程。(参看《腓立比书》第二章第五至八节)。”“至于我们的小说:亚里斯多德说,情势所逼之下,小说应该讲述虽不可能发生却合乎情理的事,而不该讲述可能发生却不合情理的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最后,作品还呈现出了片断性的特点,包括哈桑、戴维·洛奇等在内的英美学者都提到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这一特点。《曾经沧海》就是由许多个片断构成的小说。读者读时会觉得小说写得支离破碎,大部分时间里有不知所云之感,然而读完整部小说时,才觉得前面的所有片断都缺一不可,它们是构成全书的一部分。

上述三个特性在《曾经沧海》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这里只想就小说的形式再说几句。《曾经沧海》在表现形式上可以说是特异的、不合常规的,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新奇感”和“陌生感”。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执牛耳者什克洛夫斯基对艺术形式的这种“陌生感”有过精辟论述:艺术的最终目的,或艺术之称为艺术在于它使已经变得陈旧不堪和习以为常的东西陌生化,从而能使人们感知一个新鲜的世界。他还说,陌生新奇的形式往往导致新的风格、文体和流派的产生。巴思在《曾经沧海》中就是通过形式的革新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审美感受。作品中,作者对小说形式的“自反性”作了非自然化处理。非自然化就是指将我们原来习以为常的形式“陌生化”,从而使我们注意到小说的形式并非天然如此,而是人为的。这种“非自然化”的具体表现就是对“类”(genre)的解构,就是前述的巴思有意打破文学类型之间的藩篱,将它创作为杂合性的作品,以引起读者的新奇感;另外,作者在利用小说传统叙述方法的同时,又对这些叙述方法加以非自然化,具体表现为多种叙述角度的混合使用。欧美小说的表现手法,从传统小说作者无所不在、无所不晓的叙述和作者化身为旁观者或局中人用第一人称自述,到詹姆斯式加心理刻画的第三人称单角度呈现,到普鲁斯特式加“意识流”第一人称单角度铺陈,到乔伊斯式纯用“意识流”第三人称多角度表达,再到“新小说”等等层出不穷新先锋派的手法,又重新回到安排故事不忌讳作者无所不在、无所不晓的显得“不真实”的传统手法,这仿佛是一种循环回复。但这绝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一种螺旋式发展。当代小说家虽是以采用正常手法为主,但同时也运用了其他的叙述方法,《曾经沧海》也正是如此。

在小说形式上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一点就是作品中大量的注释。我们在阅读作品时,情节不时被注释所打断,思路也随之被打断。巴思这样做似乎在暗示我们:你在读的不是小说,而是一部学术性著作。我们知道,学术性注释的内容应当是精确的、事实性的,巴思却用注释的形式给我们写了一部内容是想象性的小说。反过来,因为小说内容的想象性、虚构性特征,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很容易产生对这些注释事实性、精确性的怀疑。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对“真实性”的认识问题。虽然小说的内容是虚构的,但现实主义作家希望读者对小说内容的感受是“真实的”,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的;而后现代主义作家则认为“现实”不是客观存在的、确定的,“现实”是作家“制造”出来的,是读者经“阅读”得到的,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现实”。在后现代主义作家那里,小说和现实之间的界线是模糊不清的。

美国女学者琳达·哈钦在对后现代主义的论述中指出:后现代主义小说内部存在着历史真实性和自反性的矛盾。一方面小说在内容上必须或多或少和社会现实发生关系,在这一意义上小说的语言是外向性的、指代性的,它可以在小说外的现实世界找到相应的指代物(《曾经沧海》中与现实世界相关的内容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小说又有一种形式上的美,小说在形式上的成就是在与其他小说进行比较、找到其共同和相异之处的基础上取得的,就此而言,小说的语言又是内向性的、非指代性的。现实主义注重内容,因此它强调小说在内容上的历史真实性,现代主义注重形式,因此它强调小说在形式上的自反性。后现代主义小说既有内容上的历史真实性,又有形式上的自反性。诚如巴思在《曾经沧海》中所说:“作为一名职业小说家,我尊重我的艺术形式在现代主义出现之前所扎根的大众文化;而现代主义的到来,加深了高雅艺术和‘对无产者胃口’的商业化艺术的裂痕,把作家群割裂为两极:一极是詹姆斯·乔伊斯们,另一极是詹姆斯·米切纳们。我自以为是一名后现代主义作家,极其崇敬那些一流的文学艺术家,是他们弥合了那条裂缝。”在这里,“一流的文学艺术家”显然是指后现代主义作家。

标签:;  ;  ;  ;  

约翰183;巴斯和他的新书“大海经历了沧桑”_现代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