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不只在博物馆里-访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论文

博物馆教育,不只在博物馆里
——访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

文|本刊记者 王梦茜

近日,各地博物馆迎来暑期参展高峰,带孩子逛博物馆成为许多家长的热门之选。为了丰富孩子的参观体验,各地博物馆推出了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例如:湖南省博物馆推出“千年窑望”长沙窑MR数字体验活动、“马王堆与古埃及”系列VR体验活动;故宫博物院面向中小学生,推出故宫文化系列活动,讲解日影计时的奥秘、清内府书籍的印刷方法等传统文化知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将举办“李四光中队——青少年地质勘探队夏令营”;北京自然博物馆将举办以“绿地球之夜”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当博物馆逐渐成为孩子的“第二课堂”时,如何发挥好其教育职能?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哪些结合点?博物馆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

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和功能

记者:如何界定博物馆教育?其特异性是什么?当前强调博物馆教育的必要性是什么?

郑奕:目前,“博物馆教育”已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我个人比较认同《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手册》(The Museum Educator’s Manual,2009)一书对“博物馆教育”的界定——博物馆教育被最广义地理解为任何促进公众知识或体验的博物馆活动,教育的愿景事实上也是博物馆使命和整体目标的体现。教育和展览彼此关联,并应互相包含。

“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进来的。我喝醉了酒,少上了一层,还以为是1502号,也许是你家防盗门没关上,就误闯进来了。”

博物馆的最大特性在于以“实物”为基础,“基于实物的学习”是博物馆教育的最大优势。鉴于此,西方发达国家将博物馆视为学校天然的合作伙伴,把博物馆定位为儿童和青少年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和最值得信赖的器物信息资源之一。

记者:博物馆往往是孩子了解历史、认识世界的现实教科书,从这一层面来讲,博物馆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自我与社会的连接?

总的说来,博物馆不仅具有传播知识、培育技能的功能,而且具有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润物细无声地将教育内容转化为其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记者:馆校结合模式在国外盛行已久。您认为当前博物馆教育如何通过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发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

今年5月,在复旦大学博物馆“一面见君怀——明清江南扇面展”开幕前期,我们就举办了相关预热活动,例如针对校内师生、社会公众举行高端讲座,走进复旦大学周边中小学展开教育活动等。

郑奕:博物馆一旦与当地社区、社群互动,就直接或间接地创建了一种饱含地方归属感的社会肌理与结构,而这个与博物馆助推地方身份认同、公民意识构建以及公民社会成长紧密关联。例如,美国国立非裔美国人历史和文化博物馆是美国第一座全方位展示黑人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有助于大众理解并认同非裔美国人在美国历史上常常被忽略的杰出贡献,以此弥合分歧,缓和对立。

事实上,博物馆作为历史保管人,在教育公众“成为本土公民意味着什么”方面,在提升公众“认知和欣赏不同语言、文化、宗教和种族群组对共同的国家身份认同做出的独特贡献”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博物馆的这项功能具有巨大的当下价值。

记者:教师或家长应怎样引导孩子在博物馆内学习知识、感知文化?

郑奕:第一,建议教师或家长在规划活动时,让孩子也参与其中,从而激发他们参观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第二,在参观和体验的过程中,教师或家长应“以孩子为先”。孩子的注意力不会维持太久,可能非常之短。他们或许会对一个馆内安保人员、一长截楼梯或是一个装饰性的基座更感兴趣。建议先去看孩子最想看的展厅,对于学龄前孩童来说,馆内参观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第三,结束参观之旅后,教师或家长们要积极寻求机会,延伸馆内的学习。父母们还可以鼓励孩子在家当“小小收藏家”,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体验。

馆校合作大有可为

AMSCs的分离、培养 采集患者和正常人脂肪组织各50 ml,提取AMSCs,培养于AMSCs专用培养基,传代培养至第3(P3)代备用。

郑奕:欧美博物馆界教育活动的具体开展,会以观众的实地参观为界,将教育活动划分为观众参观前、中、后三个阶段。并且,三阶段活动相互关联,逐次推进,甚至可循环往复,同属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大系统。

参观后阶段,博物馆与学校等教育系统的继续联动包括:开展到校服务、驻校服务,外借教具,开发远程教育,发展中长期合作项目以及提供与学校教师有关的职业发展机会等。驻校服务是指由博物馆指派专业人员,配合课程需要,进入班级,为师生提供服务。与到校服务相比,其投入程度较深、时间较长。

具体说来,馆校合作并不只发生在学校师生参观博物馆这一阶段,虽然“学生实地考察”是大部分学校利用博物馆资源的最主要形式。事实上,在参观前阶段及参观后阶段,馆校合作都大有可为。

参观前阶段,博物馆可为学校提供教学素材、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开展参观前课堂展示等。这些都是博物馆可以策划与实施的教育活动和项目。博物馆教育人员完全可以主动走进课堂,为学生开展与学校课程相关的介绍活动,其展示内容既可以独立于博物馆正在进行的展览,也可以作为博物馆体验的一部分,在学生实地参观之前进行。

郑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当下,“教育”一词的内涵正不断向外延展,它不再只发生在教室里,知识、技能、品质等方面的终身学习都在其范畴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它们同作为教育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为共同的教育目标通力合作。

根据地质情况及结合以往施工经验,采用CZ-8B型冲击钻机钻劈成槽,采用先Ⅰ序槽段的施工方法。在同一槽段内,先施工单号主孔,后施工双号副孔,主孔、副孔采用圆套方式劈打成槽。槽段造孔工作结束后,对造孔质量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包括孔位、孔深、孔径、孔斜等),检查合格后进行清槽换浆工序。

博物馆教育应成体系

记者:从世界范围看,博物馆教育呈现怎样的新趋势?如何让博物馆教育成效最大化?

码组同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监测链路是否找到正确的字节边界,也就是从串行的比特流中正确的对字节进行定界。根据码组同步原理,当接收端连续收到4个正确的/K/字节后,认为达到码组同步。

展望未来,依波将继续以梦想为帆,以匠心为舟,乘风破浪,秉持专业制表的匠人精神,在品牌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及文化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与突破,为消费者缔造源源不断的时计臻品。

花奴打了电话后,小虫被罚了款后放了。从派出所出来,小虫不知道玉敏在等他,带一帮乡党去大排档喝酒,喝到半夜才回来。小虫喝高了,满嘴酒气,舌头像短了一截,对玉敏说,我……不会……放过她的。光脚不怕穿鞋的,不把钻戒要回来,老子决不罢休!玉敏看他醉醺醺的样子,什么也没说,只是紧紧地搂着小虫,一股温暖在心头荡漾。

这一理念上的更新,导向实践的飞跃。我国博物馆普遍重视中间阶段,但仅做好观众参观阶段的教育工作还远远不够。参观前阶段是前提和基础,参观后阶段是补充和延伸,都须重视。观众参观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教育活动理应一体化地规划与实施,如此才是完整和一以贯之的,才能实现博物馆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比如,位于美国巴尔的摩的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在参观前课程方面做得很好。该馆工作人员会走进周边80公里范围内的学校,在学生到馆参观前提供“参观前课程”,为学生实地考察及参加“手工坊”等体验活动做充分准备。据该项目的负责人阿曼达·柯戴克介绍:“‘走进课堂’活动会让学生在到达博物馆后感觉更舒服,特别是当课堂展示和博物馆导览为同一人时。另外,如果他们在实地参观前就已通过复制品或图片对展品有所了解,他们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愉悦、轻松地吸收和掌握新的信息。”

记者:近年来,博物馆教育越来越火,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郑奕:现在我国博物馆界较之以往更重视教育,开展了许多社教活动,投入很大,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但与此同时,同质化、碎片化问题严重,导致观众学习成效不佳。究其根本,这源于博物馆在理念上重展轻教,实践中展教分离,甚至有展少教、以展代教等。事实上,全世界的博物馆都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即策展人、研究人员与教育工作者之间存在着文化分歧,这种紧张关系在整个策展团队中尤为明显。针对此,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的教育工作者正在越来越多地融入展览策划进程中,其策展人员和研究人员也需花费一定时间参与到针对普通观众和学校观众的教育活动中来。

标签:;  ;  ;  

博物馆教育,不只在博物馆里-访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