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阅读教材图像提高地理学习能力_地理论文

深入阅读教材图像提高地理学习能力_地理论文

深度阅读课本图像,提升地理学习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本论文,深度论文,图像论文,地理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地理学习能力通常是指学习地理知识、技能和运用它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核心应该是地理思维能力。笔者认为,高三复习过程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升,其基本途径之一,是以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依据,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教材,包括其中的图像。本文主要探讨深度阅读教材(以鲁教版为例)图像的方法。

一、拆分重组图像,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现实问题的情境与教材中的情境往往大相径庭,如果能在新情境中迅速找到自己熟悉的东西,并与所学知识链接,就能很快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高考对考生这种能力的考查,就是通过创设新的试题情境来进行的。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在新情境中感悟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机会。对图像的拆分重组,就能创造一种新颖的情境。

教材中有些图像的内容比较复杂,由多个图层叠加而成。当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还比较弱时,看到这些图像可能一时无从下手,此时可将这些图像按照组成要素拆分开来。

例如,必修第一册第89页的“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由于它是多个灾害分布图层叠加而成的,某一种灾害在我国的分布不易辨别。因此,教师可以请学生自己设计图例,将台风、寒潮、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分布,分别在“中国政区图”上绘制出来,让学生的思维直接聚焦于某一种灾害的分布。然后,让学生找出该种自然灾害的几个主要分布区,再比较这些地区的共性特征,最后归纳这种灾害的分布规律。如先找出几个具体的暴雨洪涝多发区,再比较这几个地区的共性特征,即位于东部季风区,均为平原或盆地。就此归纳可得出规律:我国暴雨洪涝多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这时,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抓住结论中的关键词分析东部季风区平原、盆地多暴雨洪涝的原因。有了对单个自然灾害分布及成因的认识,再将多个图层叠加的“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容易探究出我国某些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除了拆分之外,取一些图像的局部进行拼合,也能够化难为易,从而比较直观地展现一些抽象的原理。例如,在必修第一册第53页“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中的亚欧大陆部分,请学生画上亚欧大陆东西岸的主要洋流,再将“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图”与上幅图拼接成一幅图,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出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洋流、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

以上图像处理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理解知识的兴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抽象与形象之间转换,练就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品质。

二、比较分析中形成快速、全面、准确获取图像中有效信息的能力

“不能全面提取图像中的有效信息”,这种错误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和思维习惯。良好的读图习惯应该是在读图名、读图例的基础上按照要求有顺序地读图,这里的“读”其实就是在比较分析中发现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规律。

读图的顺序既有空间顺序,也有时间顺序。例如,必修第一册第42页“7月和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的阅读,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按照空间顺序将南北半球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南北半球等压线分布特征的不同;再从东到西比较,又会发现海陆气压场的差异;按照时间顺序比较,还会发现海陆气压中心随季节而消长,位置随季节而移动。当然,空间顺序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图像有上下顺序、左右顺序、经纬度顺序、从中间到四周或从四周到中间等方式的变化。而按照事物内在联系的逻辑顺序读图,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读图方法。这种方法不只停留在对地理事象表层的观察,而是包含着对地理事象内在联系的深层思考,可以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能力。例如,当学生发现“7月和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存在北半球高低气压与海洋、陆地都呈相间分布时,应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进而思考北半球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和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的原因。此时,学生就会主动发现图中可能存在的有因果关系的事象。比如,有学生会找出“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大西洋东北部低压向北冰洋延伸与北大西洋暖流之间的关系。

多角度重点阅读是以问题为切入口,变换角度阅读一幅图的某个局部,并寻找重要信息,从信息之间的关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还以“7月和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例,可以根据两幅图中等压线的疏密判断东亚、南亚冬夏季风势力哪个大,再以“为什么大”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的成因,图中东亚、南亚与冬夏气压中心的位置关系,等压线的疏密等角度分析出冬夏季风势力大小的原因。以此增强学生对图中隐性信息的挖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三、构建专题图像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地理学的两大显著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深刻认识这两大特点,从而能够综合地、动态地分析问题。例如,当分析某一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哪些知识与之有联系?哪些插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这一问题?当学生全面运用教材知识和插图分析这一问题时,应引导学生构建以此问题为核心的专题知识体系和图像体系。例如,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为线索,可以将必修第一册和必修第二册中10多幅图串联起来。这个串联的过程,会使学生充分认识某一地理问题实际上涉及同一时间段的很多空间事物和现象,其综合范围是十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样的,分析某一问题必须把各部分或各要素连成整体,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其中的联系。

四、图像叠加,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将课本图像进行有机叠加,能使学生的潜在思维进发。一个专题性图表系列中有若干幅图,并不是每分析一个问题,都要用到所有的图,应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选择其中关联性特别强的图像进行叠加,让学生在叠加过程中或叠加好的图像中发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掌握分析问题的角度。

例如,分析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时,先让学生从脑中的专题图像体系中筛选关联性特别强的地图,这时,可将必修第一册第53页“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地形与河流分布图”(需从初中地理教材中调用)、必修第二册第61页“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叠加在一起的图展示给学生,请学生自己从图中发现地形、气候和水源等与水稻种植业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叠加法,最初可以利用多媒体在叠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当学生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时,可以让其自己动手将几幅相关的专题图像绘制成一幅图,或在脑中进行叠加想象。在教学中进行这一活动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分析水稻种植业区位条件时,有一位学生叠加上“美国农业本土专业化地区分布图”,并提出问题:美国也有大面积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什么很少有水稻种植业?笔者顺势请学生仔细阅读“影响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因素图”,再将美国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的气候、地形、土壤、人口等特征介绍给学生,请学生比较此处未能形成大面积水稻种植业的原因,很快就有学生猜想:可能夏季高温多雨的特征不如亚洲典型,也可能是劳动力没有亚洲多,或者没有形成食用稻米的习惯等等。

五、原理图的区域化,形成对区域和国家的认同,培养全球观点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认为:“对全球系统内各个系统的结构和过程的认识,有助于形成对区域和国家的认同和国际观点。”而“全球系统内各个系统的结构和过程”其实就是组成各个系统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中包含着许多地理事物的运行原理。要使学生形成“对区域和国家的认同”,形成科学的全球观,就要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深刻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和空间演变的规律,知道每个系统、每个区域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具有那个系统、那个区域的特征。

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之一,就是将教材中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图像与区域有机结合。例如,将必修第一册第48页“水循环示意图”放置于东亚地区,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就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将“水循环示意图”放置于全中国,可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南水北调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意义;将此图放置于全球,则会使学生意识到某一国家或地区在国际性河流上采取任何一项大型工程,都会对流域内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全球性的,如大规模砍伐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会影响全球气候。长期的相关练习,可使学生形成从全球角度考虑区域问题的习惯。

六、延展图像内容,学会“用真实世界的资料与方法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让学生学会“用真实世界的资料与方法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这一观点对我们的启示是:地理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真实世界是日新月异的,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重大问题,地理科学也不断有重大发现,而地理教师应该及时将真实世界的发展变化引进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诠释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过的地理事件,而且能在寻常世界中发现地理问题,并能为问题解决做出合理决策。这样一来,教师就必须对课本中的图像内容及时拓展延伸。例如,重大气象事件发生前后,可以从中国天气网上下载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预测天气变化,提出预防气象灾害的应急方案;从国家统计局网站上下载资料,及时更新课本中人口构成图,分析中国人口发展新特点,并能据此为人口合理发展提出建议;将学校所在城市的电子地图下载并简化后,与教材中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比较,认识随着科技、经济、交通、通讯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将现代郊区农业尤其是郊区观光农业分布与教材中杜能的农业区位模式图比较,认识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标签:;  ;  ;  

深入阅读教材图像提高地理学习能力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