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全面发展看精神文明建设——兼论邓小平的社会全面发展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社会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共同主题。社会发展是社会的全面进步过程。如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时代课题,日益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们的极大关注。社会主义社会是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它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立足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审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确立它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跨世纪的时代性课题。
一、社会发展是社会的全面进步过程
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社会发展是社会系统各要素的协调运行过程,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综合进步过程。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要求社会发展中的各要素应协调一致,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这就意味着,社会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出现“无发展的增长”和“无增长的发展”一类现象。社会发展也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只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不可能长期脱离社会发展而单独推进,社会不发展会阻碍经济发展,甚至带来经济“畸型发展”的恶果。实质上,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人们从事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步进行的过程。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是“社会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关系到物的占有和享受,因此,历史上各国政府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精力更多地倾注于发展经济而忽视社会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来,物质财富的增加,科学技术的进步,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然而,世界各国人们在享受着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的同时,却越来越感到了精神的空虚、道德的贫困、理想的失落、价值的偏离和心理的疲惫。现代工业文明的内在矛盾,已造成了人的畸型发展,使人沦陷于精神困境之中。
在发达国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几乎是结伴而行的。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日本,由于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及时对消费社会带来的弊端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制造“泡沫经济”的同时,也制造了“泡沫欲望”、“泡沫消费”。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厌恶贪婪、崇尚高尚的风气已被当今贪得无厌、挥霍浪费、沽名钓誉的世风所取代。据日本社会学家铃木健二的调查,80%的日本人认为:“现在社会风气欠佳,人们都只顾为自己打小算盘,对他人的事则漠不关心。”70%以上的人则感到:“如今的世道只重钱、重物,而不重道德修养。”日本名列世界前茅的青少年自杀率,足以佐证其精神颓废的严重程度。美国洛杉矶的黑人暴乱,暴露了美国社会内部的各种尖锐矛盾。德国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种族冲突,也是德国社会内部矛盾尖锐化的反映。
在发展中国家,情形亦不容乐观。发展中国家大多是“二战”以后独立的新兴国家。这些国家更迫切地要求发展经济,以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它们认为经济的单项突破是发展的捷径,把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视为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和尺度。因而,它们不择手段地发展经济,置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于不顾。然而,战后30年的实践证明:第一,经济增长并没有真正消除贫困。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来看,由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增长只使少数人受益,80%以上的人依然处于低收入或贫困状况。例如,巴西最高收入层的收入比最低收入层的收入竟高出33.3倍。第二,经济增长也没有自动地实现其他社会目标,并产生了一些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有3亿人长期失业,近6亿人是文盲,7亿人处于严重的营养不良状态,12亿人得不到饮水和基本的卫生条件。显然,这是一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
目前,全世界人们已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发展是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等因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社会诸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发展是社会的全面进步过程。不能把单纯的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也不能以单纯的经济方式去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如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已是一个全球性的时代课题。
二、社会主义社会是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是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文明。列宁指出:“只有无产阶级专政,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达到而且真正达到了高度的文明。”②社会主义文明不仅包含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必须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有拥有高于以往任何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社会。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社会是文明发展的全面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作为不断追求更高程度文明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其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优势,能够在确定和实现自己的发展内容与目标时,不仅体现在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上,而且体现在造就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上。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③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需要高度的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是生产力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进步状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早在1982年9月,邓小平就指出:“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四人帮’叫嚷要搞‘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胡说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简直是荒谬之极!”④1985年4月,他再次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⑤邓小平之所以多次强调要发展生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是在贫穷、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更应该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搞好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当前国际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又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较量,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只有把物质文明建设好了,社会主义社会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永远打下去。
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它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它关系到整个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离开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失去本来面目,发生质的变化。邓小平曾告诫我们:“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⑥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思想建设为灵魂,以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目的,既继承、发展民族优良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一种精神文明。它充分反映了全体人民的意志、利益和愿望,人民群众不但能广泛地参与它的创造,而且能充分享有它的成果。可见,这种文明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因此,在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强调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正好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的基本特点。只有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社会发展是社会的全面进步过程。社会主义社会是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结构诸要素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人、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等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是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我们党以邓小平的社会全面发展理论为指针,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正好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兴衰成败的大事。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本质的内在要求。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⑦在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中,实质上既包括了物质文明建设的手段和内容,又覆盖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条件和内容,正好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因而,可以说,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本质。如果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本质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也反映着它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含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之中,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反映。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然要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认识,人们往往仅从作为其客体的“物”的意义上去理解。实际上,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的主体性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人的解放与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表现为人的解放与发展。而人的解放与发展直接表现为人的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的素质,从根本上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中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加强。这就说明,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实质上也内含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本身内容的客观要求,离开了精神文明建设,就不可能有生产力的真正解放与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应当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里所说的“剥削”和“两极分化”,既包括了相应的制度与行为,也涵盖着相应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因此,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仅意味着要消灭导致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制度和行为,而且意味着要消灭与剥削和两极化的制度和行为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制度虽然已经被消灭,剥削行为也基本上被消灭,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剥削思想意识和观念仍将长期存在,实际上成为可能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思想基础。而要消灭剥削思想意识和观念,就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这就说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内含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本身的重要内容,又是其必要条件,离开了精神文明建设,就不可能真正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基本内容和实现条件。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然要求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里所说的“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意义的共同富裕,又包括精神生活意义的共同富裕。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固然不是共同富裕,但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匮乏,也不是共同富裕。而要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就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加强。这就是说,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实质上也内含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内容和必要条件,离开了精神文明建设,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科学回答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核心问题的客观要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社会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所应解决的核心问题。但对这一核心问题的回答,只有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才能获得科学性、全面性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我们长期在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没有完全弄清楚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必须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意义上去理解,这样才能得到科学的、全面的答案。这就是,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那些“自然论”、“软硬论”和“无能论”的认识,都是违背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本来含义的,都只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非科学的、片面的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就一直探索的问题。只有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及其精神动力的意义上,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科学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说,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道路的问题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内容上,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条件上,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从方向上,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一句话,离开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对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回答,就是不科学、不全面、不完整的。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动力问题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问题,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令人迷惘的现实问题。长期以来,一些人往往对“物质利益驱动”这种物质动力强调过多,甚至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唯一动力。应当承认,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恩格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⑨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利益驱动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单纯的物质利益驱动很容易把人引向“重利轻义”的歧途,误导一部分人由“社会人”变成“经济人”,这既与培养“四有”社会主义公民的目标背道而驰,而且也难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⑩“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11)“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12)因此,我们在承认物质文明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承认并运用物质利益驱动原则的同时,应当承认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承认并注重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与主体意识在内的精神驱动,使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并驾齐驱,使物质利益驱动与精神驱动相互促进。应当看到,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并不会淡化物质文明建设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归结点,在于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作用,更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具有远大目标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造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3)这样一种“联合体”。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也就是人不断自我解放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自我解放是从被自然界支配状态中解放出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驾驭自然界,能动地挖掘、利用自然资源潜力,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步伐,创造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基础的过程;是从某些陈旧的制度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改革,创造有利于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过程;也是从违背社会进步的错误思想和剥削阶级的道德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素质提高和本质实现的过程。显然,人的自我解放过程,也就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运行、同步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向人的全面发展伟大目标迈进的历史性进程。可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必经途径。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就必然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科学评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要对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必须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要指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然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本质的内在要求,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对于物质文明建设成效的评判结果和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评判结果,就应当是统一的。物质文明建设搞好了,精神文明建设也应当搞得好;相反,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物质文明建设也就能搞好。因此,在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实践中从事的全部活动,就应当既是符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发展的,又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邓小平告诫我们:“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14)对于所有活动的评估,就应当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效作为重要的“硬指标”。只有这一点得到了确定,实践中曾经反复出现过的精神文明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原则上被强调而在实践中被忽视的现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消除,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其战略地位才能得到真正确立。
归根结底,在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既要摆脱物质贫穷,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摆脱精神空虚,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真谛所在和内在呼唤!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两极分化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