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层CT低剂量对比剂临床研究论文_刘永强1,袁新珍2

256层CT低剂量对比剂临床研究论文_刘永强1,袁新珍2

(1.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 山东 菏泽 274300;2.山东省单县妇幼保健院 山东 菏泽 274300)

【中图分类号】R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275-02

自多层螺旋CT应用以来,其扫描速度快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等诸多优点为临床和影像带来了跨越式发展,其病人及临床对病情诊断要求更高,对比剂应用更为普遍,合理化使用对比剂研究更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在标准体重患者使用256层CT行冠状动脉CT成像,头颈部动脉CT成像,胸腹部动脉CT成像,四肢动脉CT成像,头颈,胸腹部实质脏器动脉CT扫描及强化扫描的使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对比剂检查的40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无对比剂过敏,严重心律不齐,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严重受损和心力衰竭,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男 116例,女114例;年龄8—102岁,平均(54±5)岁,对比剂1ml╱kg;B组:男 106例,女:64例:年龄10—98岁,平均(54±4)岁,对比剂(体重×1ml╱kg-10)ml。头颈部动脉和肺动脉CT成像对比剂用量除外。

1.2 扫描方法 所有病人均使用飞利浦Brilliance 256iCT机。检查前均行碘过敏试验,观察20min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大多经肘静脉穿刺,肘静脉20G静脉针,检查前均先注射20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5.0ml╱s,检查注射通道是否通畅。

冠状动脉CT成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后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检查前严格训练呼吸,扫描前给予0.5mg硝酸甘油舌下含化扩张冠状动脉,使末梢血管显影更清晰。患者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从支气管分叉处至心脏下1.0cm。采用智能触发扫描技术,感兴趣区设在支气管分叉处胸主动脉主干上,当其动脉ROI阈值≧120HU时计算机自动触发扫描 。扫描参数使用机器设置。

头颈部动脉CT成像技术。检查前嘱咐病人制动,平静呼吸,不配合者用镇静剂。患者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下2cm至头顶,包全颅骨。扫描速度快、时间短,约2s扫完,可以在较短的头颈动脉充盈时间内完成数据的采集,因此,利用相对少量的对比剂40ml就可以获得理想的图像。扫描参数使用机器设置。

胸腹部动脉CT成像技术。检查前嘱咐病人制动,训练呼吸;患者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上2-3cm至临床要求处。采用智能触发扫描技术,感兴趣区设在支气管分叉处胸主动脉主干上,当其动脉ROI阈值≧120HU时计算机自动触发扫描。扫描参数使用机器设置。

四肢动脉CT成像技术。上肢动脉:检查前嘱咐病人制动,训练呼吸,患者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下2cm至手指。采用智能触发扫描技术,感兴趣区设在支气管分叉处胸主动脉主干上,当其动脉ROI阈值≧150HU时计算机自动触发扫描。扫描参数使用机器设置。下肢动脉::检查前嘱咐病人制动,训练呼吸,患者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从腹主动脉下端髂总动脉分叉处上2cm至足背动脉。采用智能触发扫描技术,感兴趣区设在腹主动脉主干上,当其动脉ROI阈值≧150HU时计算机自动触发扫描。扫描参数使用机器设置。

头颈、胸腹、四肢实质脏器及软组织CT增强扫描技术。检查前嘱咐病人制动,训练呼吸,患者仰卧位,按部位要求头先进或足先进,扫描范围遵照各部位要求。采用智能触发扫描技术,感兴趣区设在各部位层面动脉主干上,当其动脉ROI阈值≧150HU时计算机自动触发扫描。扫描参数使用机器设置。

肺动脉CT成像技术。检查前嘱咐病人制动,训练呼吸,患者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肺底。采用智能触发扫描技术,感兴趣区设在肺动脉主干上,当其动脉ROI阈值≧120HU时计算机自动触发扫描,扫描速度快、时间短,约2s扫完,可以在较短的肺动脉充盈时间内完成数据的采集,因此,利用相对少量的对比剂30~40ml就可以获得理想的图像。。扫描参数使用机器设置。

所有原始数据传人EBW4.0.2.145工作站分析,利用VR及MIP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

应用飞利浦EBW工作站 将原始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

冠状动脉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改良分段方法,由2名主治以上资历得医师以双盲法对冠状动脉的16个主要分支节段进行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采用1~5级评分法:5分(无运动伪影,无明显噪声),4分(有轻度运动伪影或噪声),3分(较多运动伪影或噪声较大,但不影响管腔评价),2分(运动伪影严重或噪声大,影响管腔评价),1分(严重钙化或明显运动伪影,管腔无法评价)。

头颈部动脉采用中华神经外科协会头颈部动脉分段方法,由2名主治以上资历得医师以双盲法对颅内动脉的4级分支节段进行评价。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分级采用1~5级评分法:5分(无运动伪影,无明显噪声),4分(有轻度运动伪影或噪声),3分(较多运动伪影或噪声较大,但不影响管腔评价),2分(运动伪影严重或噪声大,影响管腔评价),1分(严重钙化或明显运动伪影,管腔无法评价)。

四肢动脉采用中华血管外科协会四肢动脉分段方法,由2名主治以上资历得医师以双盲法对四肢动脉的各分支节段进行评价。四肢动脉图像质量分级采用1~5级评分法:5分(无运动伪影,无明显噪声),4分(有轻度运动伪影或噪声),3分(较多运动伪影或噪声较大,但不影响管腔评价),2分(运动伪影严重或噪声大,影响管腔评价),1分(严重钙化或明显运动伪影,管腔无法评价)。

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采用中华胸外科协会肺、支气管动脉分段方法,由2名主治以上资历得医师以双盲法对肺及支气管动脉的各分支节段进行评价。肺及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分级采用1~5级评分法:5分(无运动伪影,无明显噪声),4分(有轻度运动伪影或噪声),3分(较多运动伪影或噪声较大,但不影响管腔评价),2分(运动伪影严重或噪声大,影响管腔评价),1分(严重钙化或明显运动伪影,管腔无法评价)。

其余增强CT扫描评价各层面主动脉及各脏器动脉图像由2名主治以上资历得医师以双盲法对其评价,也采用1~5级评分法:5分(无运动伪影,无明显噪声),4分(有轻度运动伪影或噪声),3分(较多运动伪影或噪声较大,但不影响图像评价),2分(运动伪影严重或噪声大,影响图像评价),1分(严重钙化或明显运动伪影,图像无法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A、B二组图像质量评分,对比剂增强水平及对比剂用量均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客观指标

冠状动脉A、B组在横断面图像上RCAm、LADm及LCXm增强后平均CT值见表1.

RCAm、LADm及LCXmA、B二组中CT值,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头颈部动脉A、B组在横断面图像上R-LIAm、R-LMCAm、R-LACAm、R-LPCAm增强后平均CT值见表2

R-LIAm、R-LMCAm、R-LACAm、R-LPCAm A、B二组中CT值,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下肢动脉A、B组在横断面图像上R-LCIAm、R-LEIAm、R-LFAm、R-LPAm、R-LATA、R-LPTAm增强后平均CT值见表3.

R-LCIAm、R-LEIAm、R-LFAm、R-LPAm、R-LATA、R-LPTAm A、B二组中CT值,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肺动脉A、B组在横断面图像上RCAm、LADm及LCXm增强后平均CT值见表4.

RCAm、LADm及LCXmA、B二组中CT值,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余增强CT扫描在在横断面图像上Dam、AAm、CTAm、SMAm、IMAm增强后平均CT值见表5。

2.2 对比剂用量 二组患者平均对比剂用量见表,B组对比剂用量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p<0.05)。

3 讨论

自多层螺旋CT问世以来,经历双排、多排的发展,由开始的断层扫描发展到今天的容积扫描,极大地拓宽了CT的应用范围,提高了诊断水平。设备硬件的提高由Philips公司推出的Brilliance Ict 256,探测器的物理排数为等宽128排,单个探测器的宽度0.625mm,探测器阵列纵向的宽度为80mm,成像采用了飞焦点技术,使128排的物理探测器阵列通过Z轴双倍采样,获得了旋转一周256层图像,同时扫描机架旋转部分采用了轴承技术,使旋转一周扫描时间缩短至0.27秒,成像时时间分辨率可达34ms,256层CT的优势使其在各部位血管成像、增强扫描方面具有广阔的使用前景。

3.1 不同对比剂用量注射技术对冠状动脉增强水平的影响 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合适的对比剂增强水平有利于血管显示,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冠状动脉的强化水平为250-450HU时能够满足诊断要求,低的对比剂增强水平意味着差的冠脉造影结果,而过高对比剂增强水平会影响软斑块和钙化的诊断。而本组研究A、B二组图像的质量评分分别为(4.57±0.13)分和(4.49±0.12)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

3.2 不同对比剂用量注射技术对腹部增强水平的影响 256层 iCT在肝脏增强扫描中体现出很大的优势,结合其后处理功能可获得满意的图像。

论文作者:刘永强1,袁新珍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2

标签:;  ;  ;  ;  ;  ;  ;  ;  

256层CT低剂量对比剂临床研究论文_刘永强1,袁新珍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