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探讨论文_田益

(四川现代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探讨。方法:从文献数据库收集ICU心脏骤停进行心脏复苏抢救的患者的69例心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患者的院前急救成功率观察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临床资料显示,69例患者中,对不同心血管疾病合并情况、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插管情况及早期电除颤实施情况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进行分析对比,存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中,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合并情况、心肺复苏开始时间、人工气道是否插管及早期电除颤是否实施等是影响患者心肺复苏应用与药物疗效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ICU;心脏骤停;心肺复苏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151-03

心脏骤停在临床上又被称为猝死,其主要是指心脏的射血功能突然停止,使患者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造成机体中多种重要脏器发生缺血及缺氧等引起的一种短暂性死亡,病理过程典型,病死率极高。心肺复苏术是心脏骤停的首选治疗方式,其在挽救患者生命上具有显著疗效。心肺复苏术涉及内容较多,包括现场安全评估、紧急医疗服务、脉搏检查、气道控制、呼吸支持、复苏用药、心脏电击除颤等,加之心脏骤停患者疾病复杂,心肺复苏成功率一直低于临床预期。为分析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影响因素,本文就我院ICU收治的心脏骤停且行心肺复苏的69例患者进行研究,旨在为增强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参考意见。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过我院道德伦理委员会的审理批准,获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心搏骤停诊断标准,即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波动小时、瞳孔散大;②患者未出现不可逆死亡征象。排除标准:①患者家属拒绝进行心肺复苏治疗;②患者因各种原因自动出院或者转院;③患者记录资料不全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文献资料中69例在我院因心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为26~71岁,平均年龄(44.8±2.6)岁;其心跳停止的时间为1.5~8.5min,平均时间(2.8±2.5)min;其中有心血管疾病患者2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15例,失血性休克患者13例,脑卒中患者8例,电击伤患者4例。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依据新版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后,即刻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行开放气道、气管插管、呼吸囊等进行辅助呼吸,并给予肾上腺素、碳酸氢钠、纳洛酮等药物。心电监护见室颤者给予电击除颤。治疗:复苏后自主心跳恢复并稳定15min的患者行机械通气,依据患者恢复情况调节通气方式和通气参数。并用持续心电监测患者情况,并给予积极脑保护治疗。

1.3 评定标准

患者的救治效果评定标准为:患者在接受救治后,其自主循环恢复,呼吸与心律均恢复,且其各项生命指标检查均显示恢复,能够感受到明显的大动脉搏动,无生命危险,评定为生存;患者在接受救治后,可自主呼吸、自主心律恢复,能够感受到大动脉的搏动,且在各项生命体征的支持下有24h以上的存活时间,评定为成功;患者在接受救治后,可自主呼吸、自主心律恢复,能够感受到大动脉的搏动,在各项生命体征的支持下有30min以上的存活时间,评定为有效;患者在接受救治后,自主呼吸及自主心律均未出现恢复迹象,评定为无效。其中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的评定标准为:(1)心电图检查显示出现窦性、室性与交界性等自主心律;(2)能够感受到明显的大动脉搏动;(3)收缩压在8kPa以上,并维持20分钟以上。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采取SPSS l8.0统计学软件对获取数据分析处理,其中数据资料均通过χ2检验或者t检验分析对比,检测结果应用百分比(%)或者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若分析得出(P<0.05),代表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 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通过对全部入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分析显示,69例患者中,共有19例患者救治成功,其救治成功率为27.54%;其19例救治成功患者中,男性10例(52.63%),女性9例(47.37%),年龄范围在21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6.9)岁。

2.2 患者院前急救CPR与药物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显示,对不同心血管疾病合并情况、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插管情况及早期电除颤实施情况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进行分析对比,存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患者院前急救CPR与药物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n=69)

 

3.讨论

本研究中对我院69例心脏骤停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显示,其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为27.54%(19/69);对患者CPR救治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显示,对不同心血管疾病合并情况、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插管情况及早期电除颤实施情况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进行分析对比,存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CPR开始时间延迟、未实施人工气道插管及早期电除颤等是影响患者CPR及药物疗效的主要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存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其自身的心血管功能因病变的影响往往比较差,因此,会对其院前急救的CPR与复苏药物治疗效果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2)CPR开始时间:在临床上公认的院前抢救黄金时间是在患者心脏骤停发生后5分钟内,在该时间内实施CPR救治的救治效果会明显提高;主要是因为尽早给予患者准确的CPR能够对其心输出量与冠脉灌注压的升高进行促进,可对患者的氧代谢情况进行改善,从而将CPR救治成功率提高。因此,在医院接收到该类患者的急救电话后,应即刻指导患者家属及周边目击者对其实施准确的胸外按压,以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3)人工气道插管:在心脏骤停患者的CPR救治中,通过口对口人工呼吸或者面罩通气等,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患者氧气支持,但往往难以对其缺氧状态进行有效的纠正,而通过人工气道插管,能够给予患者持续的氧气支持,对其缺氧状态的改善进行促进,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因此,医院中应对急救医务人员开展人工气道插管术的相关培训指导,使其准确掌握插管操作技术;并严格要求在患者的CPR救治中依据其具体情况实施规范化的人工气道插管,以将救治成功率提高。

(4)早期电除颤:在临床上已有大量研究均表明,心脏骤停患者发病与心室颤动存有密切的关系,在患者的院前救治中早期应用除颤器进行除颤也尤为重要。因此,在医院中应要求急救人员均准确了解除颤器的使用方法,在对患者实施胸外按压的同时尽早对其实施电除颤,以促进患者自主循环的恢复,提高救治成功率。

综上所述,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中,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合并情况、心肺复苏开始时间、人工气道是否插管及早期电除颤是否实施等是影响患者心肺复苏应用与药物疗效的相关因素;在对患者的院前救治中需尽早指导现场人员实施准确的CPR,保障CPR操作的准确性及规范性,同时在救治中准确应用复苏药物治疗,以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提高。

【参考文献】

[1]庄君灿,黄奇花,吴木富,等.心搏骤停急诊患者心肺复苏术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5):92-94。

[2]宋清泉,周晓宏,程缙,等.在院前急救中规范心肺复苏术对猝死患者的抢救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0):1624-1625.

[3]胡杰,陈俊希,明政,等.重症医学科患者心搏骤停后综合征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2):1826-1827.

[4]PatelMJ,KhanNU,FurqanM,etal.APACHE-Ⅱscores as predictors of 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outcome :evidencefromatertiarycareinstituteinalow-incomecountry[J].SaudiJournal of Anaesthesia,2012,6(1):31-35.

论文作者:田益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  ;  ;  ;  ;  ;  ;  ;  

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探讨论文_田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