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预警与社会稳定关系的深化——对国内外社会预警理论的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社会稳定论文,国内外论文,理论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预警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社会稳定思想和看法,社会稳定理论无论从逻辑上或者从现实需求上都内含着社会预警的理论构造。随着现代社会复杂性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各种变量对社会秩序影响的复杂性也在增加,这样就促使社会稳定理论加强对诸多社会变量的分析,对社会现行运行状态及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同时,由于现代科技手段的迅速发展,各种监测和社会调查工具日益成熟,运用统计资料、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进行分析的科学性、实用性功能大大提高,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社会预警的成本。正是在这种理论和现实条件下,社会预警理论才从预言学家、未来学家的视野转到社会决策研究的科学视野中。随着社会预警研究的深入,社会稳定理论中的诸多观点受到检验,一些观点通过预警的实证批判变得无效,一些则得到丰富和发展,进一步严密和完善起来。所以,社会稳定理论内涵着社会预警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而社会预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进一步验证、丰富了社会稳定理论,对社会稳定的研究起着深化作用。
一、社会预警研究的发展脉络
社会预警是指依据对社会发展稳定状况的判断,按照社会系统整合关系的模型分析,对社会系统运行的质量和后果进行评价、预测和报警。尽管历史上早已出现过形形色色的关于社会预测和警报的实例,但大都通过神秘主义的天相、“神迹”体现出来,与以科学的态度讨论社会预警的要求相违背。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对社会预警进行研究的是在二战以后才开始形成的。
二战之中与二战之后,各国都为了应付战争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对社会现象进行预测,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军事预警理论的成效最为明显,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国家财政、计划和社会管理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创造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系统分析、最优化分析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社会预警内含的指标进行了讨论。1961年埃·蒂里阿基安提出了社会动荡发生的经验指标:(1)都市化程度的增长;(2)性的混乱及其扩张,以及对其进行社会限制能力的丧失;(3)非制度化、合法化的宗教极大增长。从1968-1971年,德罗尔提出“系统群研究”的分析方法,确立12项内容的指标体系,鼓励将社会预警的分析与政策自觉相结合。
20世纪80年代,社会预警的理论进一步丰富起来。英国以齐舒姆为代表的区域社会研究学派,在《区域预测》一书中,总结了人口、资源、城市、经济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数据,对社会运动进行预测;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未来学派,试图建立综合社会预警研究模型,在人口、能源、原料、环境、水源、卫生、食品、教育、就业、经济发展、城市条件、居住环境等12个要素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客观系统网络,这些因素又与人和社会的经济、政治、心理和日常行为等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众多交错点,其中不少已经成为危机点,呈现出各种危机相互牵制极为复杂和严重的局面;美国以内布拉斯加为代表的系统学派,于1982年研究出AGNET系统模型分析工具,对美国中西部6个州的区域社会管理,在预警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的优化调控和管理决策。近年来,这种方法已成为联邦政府进行社会决策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爱茨(Estes)则对社会不稳定状态进行描述,把社会不稳定指标为;(1)社会组织中的精英人物专权;(2)大众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程度严重;(3)社会资源日趋贫乏;(4)政治动荡不安;(5)家庭结构处于崩溃状态;(6)传统文化力量处于崩溃状态。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对世界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化,以及经济、政治、社会的关系日益结合,各国皆力求从这些因素的总体联系中把握社会发展变动的趋向,为政府决策服务,因此关于社会预警的研究视野进一步得到拓展。1995年,全球性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在哥本哈根召开,讨论主要议题是加强社会融合、减少贫困和扩大就业,表明各国对社会稳定和预警机制协调一致的关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强化了全世界对社会预警问题的进一步反思。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全球性风险加剧、现代社会政治风险和军事风险的危险性并未消除,这些都促使建立综合性的甚至全球性的社会预警机制。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CECD)的“促进参与式发展和善治的项目评估”(Evaluation of Programs Promoting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and Good Government),1998年联合国开发署的“走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管理的发展和治理的分工”(Government for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Division)、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的“治理与联合国科文组织”(Govername and UNESO)、1998年《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第3期设立"Governance"专号,对社会风险的预测和报警进行讨论。1999年(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第2期刊登鲍勃·杰索善《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与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的文章,对现代社会越来越不稳定的发展预测和政策进行批判,认为公共政策的预警越来越失去效力,国家与社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与其他组织的界限责任越来越模糊,而公民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压力进一步增强,所以,宏观的社会预警对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也进一步降低。
我国对社会预警的风险分析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大批关于社会预测的未来学家的著作纷纷译成中文,苏东剧变的政治影响,以及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矛盾的积聚,加贫富分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白领犯罪、农民负担等问题成为我国学者重点研究考察的对象。宋林飞1989年、1995年、1999年连续对社会发展风险系统进行分析、朱庆芳(1995)对我国社会保障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李冬民(1995)对社会指标的内在统一性问题进行思考、张郧(1995)着重研究了中国保险体系的构成现状、吴忠民(1996)对社会问题预警系统进行研究、王宏波(2000)将社会预警纳入社会工程加以判断、洪大用(2000)试图建立社会发展评估体系、赵彦云、李静萍(2000)则对生活质量进行预测,等等。这说明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预测和报警的研究已出现方兴未艾的局面,所缺乏的是对社会预警的整合性研究,更缺少模型论证。
二、社会预警研究的不同方法
社会预警研究方法是对社会发展可能的未来状态进行定性、定量和定时分析的方法的总称。实际资料的选取是社会预警的现实依据,社会稳定和发展理论是社会预警的理论基础,而定性、定量和定时分析则是社会预警的根本手段。定性分析方法是以逻辑判断为主的预警方法,主要是通过现实信息整理,结合理论分析对社会发展状态作出判断。它普遍适用于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转折性或缺乏现实资料的事件进行预测,具体包括:德尔菲法(专家预警方法)、主观概率法(经验归纳演绎法)、领先指标法、相互影响法和情景预警法;定量分析方法是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从几个变量的值去预测因变量的值,包括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等;定时预警方法是考察变量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基础上外推的预警方法。严格说来,它仍属于定量分析的一种,只不过由于预警方法中特别强调时间序列中的不同反应,才单独列举出来。它包括:时间序列分解分析法,移动中滑法、趋势外推法、过滤法、景气分析法、灰色预警法等等。
1.社会预警的定性分析方法
社会预警的定性分析与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的理论直接相关,带有强烈的理论分析和归纳演绎的特征,运用经验和理论分析判断能力,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发展作出性质和程度上的判断。定性分析方法是社会预警分析的基础性方法,定量分析、定时分析都必须依据对社会预警的基本性质判断为依据。同时,由于定性分析方法是一种实用的预警方法,尤其是在预警所需资料缺乏,或者影响因素复杂,难以分清主次与因果,或主要影响因素难以定量分析时,定性分析方法则具有很大的优点。尤其是对于重大社会影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与方向之类的问题进行预测和报警。
(1)德尔菲法,即专家咨询法。就社会发展运行状态诸多问题向具有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进行咨询,反复征求意见,反复多次咨询、修改,直到意见最终一致。德尔菲法的优点是能善于将不同专家的意见进行沟通,避免某一理论偏执现象,对于把握社会运行状态的总体有直接影响。
(2)主观概率法,即经验归纳演绎法。根据以前某些社会发展问题出现的频率估算出现实可能发生的概率。由于不同的人,主观概率结果不同,所以,主观概率的选取也必须经过多人汇总,然后整理,求得平均数(共识),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偏离。主观概率法与德尔菲法有许多共同之处,只不过德尔菲法主体是专家,理论色彩较浓,而主观概率法主体可以是一般的民众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类似于普通调查研究的主观态度的测量。
(3)领先指标法。就是将各种社会发展衡量指标分为三类:领先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根据领先指标的变化对同等指标、滞后指标进行预测和衡量,对重大问题作出报警。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既可以预测社会总体发展趋势,又可以预测其发展变化转折点。这种方法设定的关键在于将三类指标进行适当的分类,然后将三类指标在时间序列图中标面出来,对未来发展作出预警。
(4)相互影响分析法。这种方法从影响社会未来发展众多因素的相互变化以及发生的概率出发,对社会发展运行状态进行预警。它实质是将德尔菲法、主观概率法和领先指标法的进一步发挥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博奕论的动态选择方法。
(5)情景预警法。它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预警技术。凯恩与维拉在《2000年》中把这种方法定义为通过着重研究偶发事件及决策要点的一系列假设要件对社会问题的发生进行预警,从中找出各种相关因素,再把这些相关因素与现实情景相结合,进一步分析现实发展具备了什么条件才可能导致相应的后果,将这些因素指标化就可成为社会预警的工具。
定性预警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主要的是采用专家预测法,通过对社会结构和运行规律研究领域的熟练专家系统咨询进行社会发展预测和报警,它一般用于社会发展的长期预警。目前运用该方法已取得显著成果,如人口发展的预警理论、失业预警和经济周期预警理论等。
2.社会预警的定量分析方法
鉴于经验分析和纯理论设定社会预警的可靠性有限,在社会预警实践中逐步建立起科学性定量化的预警方法,用模型试验、模拟的方法进行预警是建立在相当深入研究的逻辑学、数学和其它具体科学基础上的,主要是模拟法。
模拟法,实质就是仿真模拟,在用数学法处理各种相关性资料基础上,反映社会发展因果多种因素的联系,对预警的社会问题作出函数的、点状的、区间的估计。对影响社会状态诸多因果考察的主要方法是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是对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进行衡量,说明二者的关联程度。回归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相似,不过更为复杂,分为简单一元回归、多因回归两种形式,通过回归方程式来确定各变量之间存在的线性或非线变化规律。
模拟方法的展开是通过建立状态方程模型,反映动态系统在输入变量作用下产生的效应和建立输出方程模型,将变量输入纳入整个所要考察的社会问题系统体系中进行考察。状态方程描述、模拟系统内部的可能运动状态和可能状态。系统在K=K0时的状态是在K<K0时系统内部储能积累的结果,并在K=K0时,以系统要素储能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因此影响K>K0时的外部行为,所以,系统在K0时刻的模拟方程代表反映着系统的总信息,内涵了系统的过去,并足以以此研究预测和报警系统的未来发展。
模拟方法将社会运动过程中的信息简化为若干指标,然后组成方程式,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得出模拟结果,反映诸多社会变量对社会变动的不同影响程度。由于这种方法只能通过仿真模型计算,参数复杂,型态解也很复杂,所以,在预测和报警的实际运用中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3.社会预警的定时分析方法
西方许多社会学者研究社会预警的常用的方法,就是将定量分析自觉地与时间序列相结合,在时间序列中考察变量对社会运动的影响,对某一时期变动过程中和发展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由于它特别强调时间的外推性质,注重以过去、现在和将来社会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和连贯性为基础,所以,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外推性”,它根据区间[X0,Xn]内X0<X<…Xn点上的已知函数值,确立区间外X各点的函数f(X)的值。
西方社会学家就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物质福利方面所形成的差距外推到今后一、二百年。麻省理工学院罗达教授通过计算认为,二者之间的差距从2:1发展到20:1,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通过计算认为这种差距继续扩大,到世纪末可能达40:1。戈登研究所的康恩、布劳恩和马丁在《下个200年》中,预测到22世纪末可能缩小到4:1。实际上,把过去现在的趋势外推到将来的时间越长,积累的误差就会越大。一般而言,定时分析的区间不应超过被外推趋势追朔时间的1/4。
三、社会预警系统的设定
社会预警的应用分析是通过预警系统逐步展开的。社会预警系统的原理是首先选择一组反映社会发展状况的敏感指标,运用有关的数据处理方法,将多个指标合并为一个综合性指标,然后通过一组类似于交通信息符号信号红、黄、绿灯的标识,利用这组指标和综合指标对当前的社会运行状况发出不同的报警信号,以此来判断社会发展运行的趋势。
1.社会预警信号的构成
社会预警的信号是由一整套警戒性指标的不同颜色构成,通常有以下五种颜色:
(1)红色:表示社会发展和运行状态混乱;
(2)黄色:表示社会发展和运行状态呈现轻微的动荡;
(3)绿色:表示社会发展和运行状态稳定;
(4)浅蓝:表示社会发展和运行状态短期内有转稳或动荡的可能;
(5)蓝色:表示社会发展和运行状态处于明显地向稳定或动荡转折的可能。
这五种颜色的信号预警系统结构是通过一系列反映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的实际运行状态的指标加以量化,在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中选出敏感性指标,然后经过综合而得到的。
2.社会预警指标的选择
社会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其展开依据的是对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的衡量与把握。20多年来,西方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已经设计出一系列社会风险指标体系。美国的F·汉厄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第一个综合反映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的评价指数系统,即“富兰德指数”。其中包括外汇收入、外债数量、政府融资能力等定量评价以及社会管理、政府贪污渎职程度、政府应付外债困难等定性评价和政治风险、经济环境等环境评级,这三个评级体系在“富兰德指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0%、25%、25%。
美国纽约国际报告集团设制“国家风险国际指南”之风险分析指标体系(ICRG),其中包括领导权、法律、社会秩序与官僚、程度等13个政治指标(PE),停止偿付、融资条件、外汇管制及政府撕毁合同等5个金融指标(FF),物价上涨、偿付外债比率、国际清偿能力等6个经济指标(EF)。三个评级体系在整个ICRG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50%、25%、25%。
美国外资政策研究所还提出“政治体系稳定指数”(PSSI),包括社会经济特征指数、社会冲突指数与政治过程指数,评分时各占1/3,成为美国综合性社会分析、顶警的重要参照依据。
我国学者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套“社会统计指标体系”(戴世光、袁方,1982),其中包括社会风险指标的内容,如犯罪率、青少年教育。国家计委统计局曾探讨建立反映经济发展规模、人民生活水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标体系,分为四大类30项指标,既包括基本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又包括社会安全保障指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等几家单位承担“七五”期间重点课题“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分为五大类28项指标,内涵了经济效益、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等。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在对“中国社会发展资料”的摘取中,使用主观指标、客观指标和国际比较指数三种类型进行分析(课题组,1992),既重视自身发展指数的设置,又注重国际社会发展风险指数的参照与传递。
根据宋林飞的研究,1989年他提出“早期社会风险预警社会”,其中涉及四类不同指标:(1)痛苦指标:失业率、通胀率、收入增长率;(2)腐败指标:渎职方式、受惩干部职务、受惩干部人数;(3)贫富指标:绝对收入差距、相对收入差距、贫困线下人口比率、富人致富方式、富人消费方式;(4)不安指标:政策变动,激进言论与牢骚指数,怠工指数,骚动指数等。1995年宋林飞又根据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与国际环境五个领域对这些指标进行补充和修改,在经济领域增加了企业亏损率、城乡收入差距指标;在政治领域增加了政策后遗症指数;在社会预警方面将犯罪率、离婚率、人口流动率纳入指标体系中,尤其列举出团体犯罪、宗教冲突、民族冲突等严重的警告指标;特别重要的是将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的许多问题指标化、重视自然灾害、世界经济的变动、意识形态的对立对社会发展和实际运行状况产生深刻影响,进一步将社会预警指标丰富化、严谨化。1999年,鉴于定量化的困难,直接利用各部门的公开与内部统计指标,又将社会风险监测与报警指标分七大类40个指标:(1)收入稳定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2)贫富分化:城乡、城镇、农民、地区四种类型的收入差距指标;(3)失业:失业率及失业保障力度;(4)通货膨胀:通胀率及通胀压力;(5)腐败:案件人数、变动比率;(6)社会治安:犯罪率;(7)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发生规模、涉及面等。
社会预警指标的选择在我国实施总的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共识。西方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的选择往往与民意调查直接相关联,侧重于领域分立条件下对具体社会问题进行预警,综合性的社会预警指标体系,如联合国每年公布各国综合国力、国家竞争力、国家购买力、收入水平等都比较宽泛,这是由西方社会发展研究理论、具体科学理念和社会决策思路直接决定的。按照西方社会稳定理论,对社会发展及运行状态的预警以实证性验证为衡量标准,理论分殊必然决定指标体系选择的“分殊性质”。
3.社会预警指标的编制
社会预警指标的编制就是将经过选择的各个指标序列进行调整归纳和适当处理来制订预警信号,其中预警界限是指标编制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预警界限包括四个数值(序列),以此确定预警的红灯、黄灯、绿灯、浅蓝灯、蓝灯五种信号。当监测的数值超过某一检查值时,就分别亮出相应的信号。对不同的信号给予不同的分数:红灯5分,黄灯4分,绿灯3分,浅蓝灯2分,蓝灯1分。社会预警界限的设定,一般以总指标数的百分比加以衡量,总分的80%为红灯与黄灯区的分界线,总分的70%和50%作为绿灯的上下分界线,总分的40%作为浅蓝灯与蓝灯的分界线,然后通过综合分数值的大小来综合判断当前及未来信号的报警情况。
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对社会预警信号系统的研究主要限于经济领域、自然领域,随着国际交往风险的加大,国际交往关系的预警信号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对社会稳定的预警分析信号的设置尚不成熟。例如宋林飞1999年设定的红灯、黄灯、绿灯与蓝灯的分类,将绿灯的界限设置为最低,其次是蓝灯、黄灯、红灯,忽略了对浅蓝灯重要性的关注。按照西方成熟社会预警理论与实践,绿灯界限的设置不是最低,而应是中间状态,由此说明了当前我国社会预警信号系统设置理论的薄弱,而在实践上更是如此。
四、社会预警对社会稳定理论和实践的深化
社会预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是关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性质、状态的根本判定。反过来,通过社会预警理论的阐述和实践运行,有关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得以重新评价,并在实践中产生积极效果。
1.社会预警研究深化了在定性、定量和定时的统一性中把握社会问题重要性
一般而言,目前社会稳定理论存在着定性、定量和定时分析的隔离。定性分析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属性进行认定,价值进行判断,将社会问题及其原因进行理论探讨;定量分析是将社会问题分解数量,进行统计、测量和比较分析,社会发展运行状态离不开对诸多社会现象的定量研究和统计分析,离开了定量研究,对社会发展状态判断往往流于空疏;定时分析实质是一种过程分析、时段分析,它并没有超出定性和定量研究之外,而是将社会发展运行状态作为质与量的统一体,并在时间序列过程中加以研究。定性、定量与定时分析各有其特殊的视野、关注重点和具体方法,但在社会预警分析过程中内在地统一起来。定性分析决定定量与定时的视野选择,定量与定时是定性的具体化展开,定时分析又是定量分析的时间展开。这就促使社会稳定理论的研究也必须走定性、定量、定时分析相统一的分析方法,丰富社会稳定理论的内容,增强社会稳定理论应用的实践性。
2.社会预警研究深化了在要素研理、结构研究和功能分析的统一性中把握社会稳定理论的必要性
社会预警系统的构成与展开既包括要素,又包括结构,社会运行的诸多结构性矛盾与问题通过要素分析的数量化加以展现,个体行为、群体行动皆作为结构、系统化的因素构成社会变化的微观基础,同时,结构、系统化的边界也逐步纳入预警的视野,自然环境、世界交往环境也成为社会预警的重要领域。由此也使得社会稳定的研究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视野,将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微观基础、宏观分析相结合,将社会结构的环境变动与内容构造相结合,既注重细节分析,又强调整体把握,把社会稳定的研究与实践当作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加以深化。
3.社会预警研究深化了在稳态、动态和过程中把握社会稳定的综合性能力
社会预警研究的起点是社会稳定的结构和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发展的各种敏感变量进行考察,作出判断。按照这种观点分析社会稳定,就自然而然将社会稳定视为稳态、动态过程的综合,而非单纯的某一种属性,社会冲突与社会整合、社会革新与社会守成、社会兴盛与社会危机相互交织、相互反复构成了社会发展趋势复杂的运行状态和多种可能性。所以,通过社会预警研究不断积累的经验,发现新的问题,都促使社会稳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行持续创新。
4.如果专门从实践领域看,社会预警直接作用于社会运行,推动了社会稳定在实践领域的运用
社会预警理论评价当前社会的运行状态,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区分出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以及相应过渡过性质的几种状况,使个体、群体对社会发展现实和未来判断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对于政府宏观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这样通过社会预警,社会运行的结构与状态得以调整,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社会稳定理论的实践任务,成为社会稳定理论付诸实践的必要中介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