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方永刚现象对中学政治教师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现象论文,政治论文,教师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她因为在中央电视台讲授《论语心得》等,被称为是2006年的文化人物之一,还被称为“学术超女”“学术明星”。其著作发行数百万册。人们对于她褒贬不一。褒者说,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独特的个性视角解读《论语》。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做的是文化普及工作。也有贬的。北大、清华等校的10名博士联名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2007年4月4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谁动了我们的孔子》一文。文章对10名博士行为的抨击十分幽默而犀利。
方永刚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后来改行教政治。他的政治课上得非常好,学生都说听他的课“过瘾”。十多年中,他还给工人、干部、农民作了 1000多场报告。2007年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报刊都推出讨论专题,讨论方永刚为什么深受干部群众的欢迎,“方永刚现象”的时代意义、方永刚精神的丰富内涵、方永刚事迹给当代青年人带来的深刻启示等。
政治课难上,枯燥乏味,几乎是学生和家长公认的。但是,为什么于丹和方永刚能把政治课讲得那么好。于丹的课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其实也是讲人的道德修养的,从这个意义讲,也可以看成是政治课。这里有什么奥妙?于丹、方永刚现象对中学政治课教学,对政治教师的职业价值有哪些启示?
一、人民群众存在了解传统文化和政治理论的巨大需求
为什么人民群众有了解传统文化和政治理论的巨大需求呢?
首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多元文化激荡。在文化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容易让人迷失,人们需要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面对天人关系、义利关系、群己关系的新选择,人们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惑,需要得到解答。20世纪80年代曾出现持续十多年的“文化热”,对于人们进一步反思传统文化,革除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过时因素,诸如平均主义、封建等级观念、官本位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时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人们的认识还不充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出现了新一轮的传统文化热。而且突破了精英文化的圈子,受到大众文化的广泛关注。同时,人民群众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要求,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需要了解,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人们对成功的需求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成功;同时,人们所面临的就业竞争,工作竞争、市场竞争、学业竞争等也较之以往更为激烈,需要承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风险、失败和挫折。人们心理、精神方面的困惑需要疏导、需要有人指点迷津。人们的压力很大,要保持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就要从人文角度来提高素质。于丹等在这方面的讲学也就应运而生。
再次,从对学校政治课教学的反思来看,于丹是在“补课”。于丹所讲述的,其实是为人处世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她讲的“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等。收看于丹讲座的一些中老年人,对这些知识听起来还很新鲜。这些知识应该在小学、中学就为学生了解和懂得的。可惜我们的中学政治课教学在很长时间内没有讲述这些知识,没有讲怎么做人、怎么处世的基本道理,也没有介绍一些现代成功学的知识。要么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框架来构建教材理论框架,要么教师的讲解是从怎样应考出发……这就使相当时期内中学政治课教学脱离学生发展的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该讲述的一些怎么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没有讲,所以于丹来补课。由此看来,中学政治课在教育、引导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世的基本道理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新课程在这方面有了较大进步。但愿几十年后人们不必又像现在这样来补这一课。
二、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演讲艺术
1.“新瓶装老酒”与“鸡尾酒”调配方式
于丹的讲座为什么那么吸引人、那么受欢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当然是最根本的,但她采用的表述方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她不是简单地重复、照搬孔子、老子和庄子,不是演绎大学教材,而是选择了一种适应大众口味通俗的、有趣的表述方式。其手法也不神秘,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新瓶装老酒”,用现代语言、漫画、动画等新的表现形式来诠释经典。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F· V·哈耶克所说:“旧有的真理若要保持对人的心智的支配,就必须根据当下的语言和概念予以重述。人们在过去对旧真理所做的最为有效的表述,已日渐失用,因而也就不再含有明确的意义。尽管这些旧真理赖以为基础的理念的确当一如往昔,但其语词(甚至当它们指涉的依旧是我们在当下所面临的问题时)却已不再传送它往昔的信念;其论辩的情境也不为我们所知悉;而且它们对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几乎无力做出直接的回答。”(《自由秩序原理》导论)。这就是说,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或经典作家不论多么伟大,在当代条件下,都是冷漠的,束之高阁的,或者说是“死”的,除非用当代语言和概念让它“复活”。
于丹还采用了西方“鸡尾酒”的调酒方法:将现代成功学、现代心理学的新材料与传统文化经典“五味调和”。她的演讲中不仅有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苏轼,有现代革命家彭湃,也有普通劳动者李素丽;不仅有文化人,而且有现代商人,如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不仅有中国人,而且有世界历史名人,如林肯、拿破仑、泰戈尔等。所以她的演讲让人视野开阔,思绪联翩,雅俗共赏,激发人的联想,使人参与、分享与共鸣这种精神文化产品。
如果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也能像这样,既能充分吸取富有时代精神的新材料,又能深度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将二者有机结合,无疑会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辐射力;会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兴趣,增强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菜单式设题,多样式切入,探究式推进,故事式明理,箴言式结尾
于丹、方永刚的演讲艺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菜单式设题。于丹的讲稿题目是菜单式的,既贯通主题,又独立成章。这些专题的设置,从服务对象的需要出发,可由对象选择,是“有用”的。这样可以加强讲述的针对性。
多样式切入。于丹演讲的开头方法是多样的、变化的。有聊天式:如“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有开门见山式:“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去走近老子,走近这位中国的哲学之父,走近老子的智慧之门……”有提出问题式:“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是更近了,也可以说是更远了……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有情景式:于丹在讲述“老子与我们同在”时,就从她有一次到苏州的玄妙观,与三个小孩关于老子的对话谈起。继而讲到老子的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使听众恍然大悟,理解老子的思想对今天人们的深远影响。此外还有典故式、名言式等。借鉴这样富有变化的开头,对增强政治课导入的效果,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一半。
探究式推进。于丹采用启发式的讲述方式,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来引导听众,推进内容。例如,于丹在“君子之道”中,就先后提出什么叫“仁者不忧”,什么叫“知(智)者不惑”,什么叫“勇者不惧”等问题。方永刚也在一次报告中问:“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小麦做面包掉渣吗?”
故事式明理。于丹的演讲是由一个一个的故事、典故构成的。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粹抽象和思辨。这样讲解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使理性认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中学政治课教学也要注意运用故事、案例来分析。经验表明,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授课方式,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无法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
箴言式结尾。于丹的结尾有许多是箴言式的,起着画龙点睛、发人深省的作用。如“当我们过分急功近利的时候,我们失去了春花秋月,难道不惋惜吗?我们失去了与老人、孩子的天伦之乐,难道不遗憾吗?……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庄子——目的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
此外,还有个性化、生活化、大众化的讲述。方永刚给社区居民讲“和谐”时,说:“‘和’——左边是‘禾’,右边是‘口’,就是人人有饭吃;‘谐’——左边是‘言’,右边是‘皆’,意思是人人都能讲话。和谐社会,就是生活丰衣足食,政治高度民主。大家说,这样的好日子谁不想过啊!”他给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讲党的先进性时,引用了两句来自田间地头的顺口溜——“走路不沾泥,有钱娶婆姨”,说明农民群众对致富带头人寄予的希望。
于丹的演讲还有许多针砭时弊、直面人生的内容,有很强的思想锋芒和现实针对性。例如,她对“拿原则做交易,拿工作当儿戏,圆滑世故,处处吃香”的“好好先生”的批判,对患得患失的人性弱点的批评等。这些都对听众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三、政治教师的职业价值问题
是不是培养一部分学生上大学就实现了政治教师的职业价值?
高考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无疑还会长期存在下去。因此,培养一部分学生上大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政治教师的职业价值。不过,能上大学的毕竟只是一部分学生,还有一部分不能上大学。我们应当给予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我们的教学不仅对考上大学的学生,而且对不能上大学的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才有更大的价值。
记得列宁说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能够自发产生,它只能从外部灌输。自发的工人运动只能产生“工联主义”。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穷人没有条件受教育,不懂得科学理论。所以只能由有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来向工人灌输社会革命的理论,使工人运动由自发的运动变为“自觉的运动”。
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工人、农民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要不要从外部灌输?看来还是需要的。看一看学生手中的课外读物就知道了,几乎都是文化快餐。甚至有些是宣扬反叛、恐怖、色情的。所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灌输,而在于怎么去灌输?怎么才能使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能被学生认同和接受?人作为高级动物,作为“文化的动物”“政治的动物”,是有精神生活需求、有思想政治观念的。中学生也不例外。许多文化快餐的东西,电视剧、游戏、小品……放松一下身心是可以的,但毕竟不能代替人们对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和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这就需要从理论上来灌输,用科学理论武装人。因此,时代需要政治教师这个职业。中学政治教师要有所作为,就要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教师的职业价值应该是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传道、授业、解惑”,即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之道,授先进文化建设之业,解人生发展适应社会之惑,应该是塑造全体学生健康的灵魂!而不仅仅限于培养一部分学生上大学。
四、政治教师的职业使命感与职业责任感
于丹、方永刚如果没有一种社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不可能做出这些事情的。方永刚在知道自己得了肠癌后工作的时间不多了,还要抓紧搞课题研究。
有一篇叫《把信交给加西亚》的小册子曾经风靡一时,全球销量超过8亿册。讲述的是美西战争时期一个送信人的传奇故事,美国陆军中尉安德鲁·罗文,克服种种困难把信送到了加西亚将军手中。该书告诉人们:用忠诚、自信、责任心和主动性,就可以创造奇迹的工作方法。看来,方永刚之所以有那样强大的工作动力,也是一种忠诚在起作用。
五、政治教师的职业动力与职业快乐
记者问方永刚搞这么多事情的动力是什么?他说“动力就是快乐,就是一种满足”。他觉得工作有三种境界:一种是被迫的,一种是职业道德,还有一种是快乐。他认为讲政治课是快乐,做报告也是快乐。为什么是快乐呢?学生、听众给了他掌声,这些掌声正如马斯洛的心理学所说——满足了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他快乐。
但是,方永刚的教学没有压力,而我们政治教师有高考压力。加上各种升学指标的评价,上政治课能使政治教师快乐吗?当然,一堂好的政治课,如果能使学生感兴趣、长知识,能力有提高,思想有收获,情感有体验,还是能使政治教师快乐的。
现在有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就是“幸福指数”,英文为 GNH。如果说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我们应该还需要一个衡量人的幸福快乐的标准。GNH最早是由不丹王国的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他提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
那么,我们政治教师职业的“幸福快乐指数”到底是什么?长工资应该是,政治课上得好、得到学生的认同,应该也是。此外还有哪些呢?我们可以关注一下这个问题。总的说,怎么把我们政治教师的幸福指数提升,使我们感受到政治教师职业特有的、真正的快乐,是我们可以探讨的。这样,我们就有了提高政治课教学艺术和效果的持久动力。
六、政治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途径
方永刚给了我们启示,就是首先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他因为车祸在医院躺了108天,当时他脑袋上钻了两个眼,全身多处都插着管子,直到第三天他才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家属问他要什么,他说要书。住院期间,他读了40多本书;出院后又完成了一本 30多万字的专著。现在,尽管他被诊断为结肠癌晚期接受手术后的化疗,但他还坚持要看书,要研究课题,要奉献一堂关于十七大的课。假如我们政治教师能学习这种精神,不断地学习,力求做到思接千载,学贯中西,教学艺术焉能不提高?只有学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学习型的学生;只有培养出学习型的学生才能建设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其次,要密切关注和思考现实。社会生活是政治课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的源泉。要从生动的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中的一句玩笑、一个行为,都可以使我们注意到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信息。再次,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学生、贴近时代。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历史故事、漫画、动画等电子技术手段,使政治课真正受到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