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题转换与“一球两制”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球论文,关系论文,主题论文,两制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球两制”的时代。当着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的时候,两种制度共处与斗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使它们之间进行军备竞赛、争夺军事优势的斗争,让位给争夺综合国力的优势、特别是争夺经济和科技优势的斗争,国际斗争的主舞台由战场转到市场。
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并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宁科学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垄断,帝国主义的政治内容是争夺世界霸权,而这种政治的继续就是战争。后来斯大林根据列宁的理论,把这个时代概括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实质上就是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和危机,引发了欧洲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亚洲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的革命运动高潮,促使俄国、中国等欧亚一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二战以后,亚非拉广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先后开展了蓬蓬勃勃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出现了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可见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论断是符合实际的、正确的。
本世纪上半叶,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处斗争采取了军事对抗的形式。帝国主义曾经四次直接出兵武装入侵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被迫进行爱国自卫战争,这样两类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就处于武装对抗的“热战”状态。第一次是苏联建国不久粉碎了帝国主义14国军队的武装干涉。第二次是二战中苏联取得了反抗德国法西斯武装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和两大军事集团的长期对峙,并发生了第三次和第四次武装冲突,即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社会主义国家在同资本主义国家共处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时刻防备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入侵,要认真对付和坚决打败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入侵,争取在“热战”中取胜。为此社会主义国家就要迅速发展经济,不断加强国防建设,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上半世纪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节节取胜。从1917年的十月革命到德国法西斯入侵前夕的1940年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7.15倍,工业总产值增长11倍,在世界工业中所占比重从1913年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 苏联实现了资本主义国家花费了一二百年时间才实现的工业化过程,并使苏联的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占世界第五位、欧洲第四位,变成占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其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期增长速度的20倍左右。特别是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下降37.2%,失业半失业人数达4500万,贸易总额缩小2/3,农业收入减少1/4~3/5,货币信用危机迭起,美国的整个银行信贷体系濒于解体的情况相比,苏联的发展更显示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正是依靠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奠定的基础,战胜了妄图称霸欧洲和全世界的德国法西斯。虽然在德国入侵苏联以后,英、美就宣布支持苏联,并和苏联建立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还在物资上给予援助,但是,社会主义苏联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希特勒法西斯侵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极大地削弱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而空前地增强了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这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一系列东方国家的建立。这些国家原来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但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却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截止1969年,人口占世界总数35%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已达39%,比1917年苏联所占3%增长了十多倍。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鼓舞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斗争。这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凯歌行进的时代。
然而,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到70年代,越来越明显地出现了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换。
其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人类社会随之进入了高科技时代。美国著名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曾把这次新技术革命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相并列,称它们是人类文明史上三次最伟大的变革浪潮。他说:“人类到现在为止已经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变革浪潮。这两次浪潮都淹没了早先的文明和文化,都是以前人所不能想象的生活方式,替代了原来的生活方式。第一次浪潮的变化,是历时数千年的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的变革,是工业文明的兴起,至今不过是三百年。今天的历史发展甚至更快,第三次浪潮的变革可能只要几十年就会完成。我们正好生长在这急剧转变的时刻,因而在生活中感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全面冲击。”(A.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6页)。新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合、相互竞争、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使矛盾双方处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状况,因而对战争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这些极大地改变着世界事务中处理国家间矛盾冲突的形式。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依然存在,但在经济国际化的前提下,谈判妥协已代替了昔日的战争手段。新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核武器和现代战争手段,增加了战争的破坏程度,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在核武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而可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毁灭。这在客观上成为自发约束世界战争爆发的因素。
其二,世界革命运动进入低潮,战争引起革命的条件不复存在。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50~70年代出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代私人垄断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占踞了支配地位,垄断资本进一步国际化,跨国公司发展很快,还以国家出面组织各种国际同盟;资产阶级实行了一些改良措施,采取了一些福利政策,在政治上扩大公民权利,缓和了国内的社会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并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新殖民主义的方式进行剥削和控制,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说明它还有较强大的生命力。无论那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世界资本主义还远没有成熟到用革命铲除的地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半个世纪以来基本未出现革命形势,改良主义思潮抬头,共产主义运动低落。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共产主义政党,缺乏群众的广泛支持,对劳动人民的影响不大,甚至还在下降。加之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民主化上走了弯路,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和吸引力。特别是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国际帝国主义乘机掀起了一股反苏反共的浪潮,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的重要标志。紧接着的是国际共运内部发生争论和分裂,社会主义阵营走向解体。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和失误。所有这些,都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使世界革命长期处于低潮。此外,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国际化和政治力量均势的稳定,也限制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个别发达国家和在一个短时间内取得胜利的可能。
其三,第三世界崛起,成为我们时代的头等大事,成为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力量。两次世界大战由局部战争演变为世界范围的战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软弱无力,大国向这些地带扩张未能被有效制止。战后广大殖民地体系的彻底瓦解,使发展中国家拥有了自己的国家主权,他们不再是帝国主义任意争夺的“真空”地带,而成为新的国际政治力量和新的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企图受到限制,因瓜分不均而发展为世界性战争的可能性减少;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成为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新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要维护政治上的独立,就必须发展经济,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平等,发展已成为第三世界的核心问题。
其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二战以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彻底打破了战前以欧洲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战后新出现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还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样三种类型的国家及其关系和斗争,就构成了战后世界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战后世界上的国际问题是很多的,但是真正重大的问题,即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就是三种类型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东西问题”实质上就是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战后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形成的东西方关系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成为世界政治中的主导,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使世界和平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南北问题”实质上就是整个人类的发展问题。战后各类国家的发展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发展问题远未解决。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形成北强南弱,南北差距拉大,贫富悬殊。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就不会有整个世界的共同繁荣。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成为我们时代的历史潮流。
随着世界主题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共处和斗争,从军事转到经济,从战场转到市场。在经济因素越来越成为首要的关键因素、经济优先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的情况下,两种制度围绕着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互比优越性和吸引力。
应当承认,本世纪下半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改在上半叶的被动失败,自觉不自觉地适应了世界主题的变化,作了一系列调整改良,特别是借助于新的科技革命,在大约20年的时间里,使经济获得了比较快的发展。在1948~1976年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三倍以上,年均增长率达6.6%。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来了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美国 1980 年比1950年增长1.7倍,同一时期,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增长幅度分别为3.5倍和9.2倍。到1982年,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国为13038美元,日本为8973美元,联邦德国为10714美元, 英国为8504 美元, 法国为10000美元。1960~1978年的19年间, 西方发达国家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一般都增长了2~5倍,日本甚至增长了将近17倍。如果说,资本主义在19世纪创造了有史以来人类生产力的总和的话,那么,从20世纪中期以来,它又创造了超过它自身历史上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国民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增加,除了表现为资本家阶级收入的绝对增长之外,工人和一般群众的收入也有相对的增长,生活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据欧共体的统计,1964~1971年,联邦德国工人的每周实际工资增长41%,法国增长37%,意大利增长53%。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十分明显的社会结果就是缓和了西方国家的阶级矛盾与阶级冲突,从而使这些国家在战后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基本上保证了国内的稳定。
相反,社会主义国家都普遍错过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供的重大机遇。在50~60年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也是双方互相封锁并且自我封锁的时期。斯大林为此还提出了“两个对立阵营,两大平行市场”的理论,这种理论与实践严重阻碍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充分地吸收和利用西方国家最新的科技成果,也极大地限制了东西方国家经济贸易的规模,从而在实际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重新拉大了东西方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在70~8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在中东、在南亚、在印度支那、在阿富汗、在非洲,到处角逐。双方的核军备竞赛,从陆地、海洋,一直发展到“星球大战”,都拥有足以毁灭对方和毁灭整个世界的核武库。苏联硬是被力不从心的核军备竞赛拖垮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一个长时期内,对时代主题的认识也停留在战争与革命的水平上。更严重的是,我们对世界形势的落后认识与国内工作指导的“左”的错误密切相连,对外搞了闭关自守,对内搞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了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本世纪下半叶,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从70年代下半期开始,苏联逐步丧失对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优势。从1983年开始,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已低于美国。与此相适应,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中所占份额也不断下降:1970年为15.9%,1975年为14%,1980年为11.6%;到了1989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加拿大的水平, 人均商品和劳务产出略高于哥斯达黎加,在世界上排到第8位。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具有严重的政治意义,它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引发出种种矛盾和危机。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利用这种机会,依仗他们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和平演变的全面攻势,以期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而苏联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国内的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经济政治状况逐步恶化,这些国家的执政党没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有的甚至实行了一条右倾投降主义的机会主义路线,屈服于西方垄断资产阶级的压力,结果形成内外夹攻、里应外合之势,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发生动乱和剧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象倒塌的“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倾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苏联东欧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深层的原因在于苏联模式的特点是强烈的战备体制,根本适应不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这种体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处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类似“战时共产主义”的体制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以马克思在发达国家基础上设想的社会主义原则为理论根据,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与巩固为前提,追求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靠剥夺农民和牺牲农业发展来实现工业化,并以排斥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保障。这种体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要求,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和经常性的社会动员及政治思想工作,既保持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又得以在特定的时期内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它曾经有效地调动苏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二战后,它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工业基础,也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在同时,它又包含了一系列缺陷和弊端:一是由于在发展战略上过于倚重重工业和国民经济的超高速发展,极易导致农、轻、重之间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经济总量失衡和市场短缺等问题;二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片面强调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否定和排斥市场商品经济的积极作用,导致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以及由此而来的政企职能的同一化,企业无法形成依靠科技进步与面向社会需要发展生产的内在机制而失去活力;三是由于政治体制上的高度集中和文化体制上的封闭僵化,极易造成践踏民主法制、官僚主义、家长制和个人崇拜等现象。当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苏联体制模式的缺陷和弊端就日趋突出出来,成为经济和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更严重的是苏联领导人思想僵化,把这种体制模式绝对化、凝固化,在世界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中日益明显地暴露出它的缺陷和弊端后,仍拒不对它作出相应的调整,久病不治,逐渐酿成经济政治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党内右的势力陡长,戈尔巴乔夫企图以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指导来改造苏联,结果是同帝国主义里应外合,使苏联走上和平演变的道路。因此,苏联东欧的演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大失败”,而是苏联体制模式的终结;并不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而是苏联僵化的体制模式已不能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随着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其理论与实践的重心也发生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转移。大体上说来,这个世纪的上半叶,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展开的;这个世纪的下半叶,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展开的。在进入80年代以前,尽管我们已经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搞清楚。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在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敏锐地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这样我们才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才能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地学习和利用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才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国内的政治稳定,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才能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注重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由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有使社会主义在许多方面向着更加健康方向发展的丰富内容,因而它不仅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且还对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正如20世纪初列宁抓住战争与革命的机遇,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的发展那样,现在,邓小平理论又抓住了世界主题转换为和平与发展的机遇,系统地解决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了活力和生机。它标志着社会主义正由适应以战争与革命为世界主题的早期阶段,进入到适应以和平与发展为世界主题的、社会主义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的新阶段。
标签:和平与发展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帝国主义时代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