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党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飞跃,是对“三农”工作作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本文就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及实践路径展开了论述,以供参阅。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关键点;实践路径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提“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庄严地写入党章。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准确把握我国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着眼于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导向和补齐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在新发展理念框架下,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1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
1.1明确战略目标,矢志不移加油干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才能逐步实现农村振兴。在我国过去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业和农村是短板,更是薄弱环节,今后就是要补足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改造农村现代化这一薄弱环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性工程。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付出长期的不懈努力。全国各族人民要矢志不移加油干,到2050年,农业农村和非农业与城镇必须同步实现现代化。
1.2落实总体要求,思路明晰踏实干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意味着实现包括农业在内的农村产业更加发达和更有活力;生态宜居,意味着全面创造宜居的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好美丽乡村;乡风文明,意味着充分认识乡村的文化价值,要从文化自信的角度,以文化人,把优秀的文化风俗融入到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治理有效,意味着要注重治理的效果,要把乡村民主自治、法治和德治融合成为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有序、有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生活富裕,意味着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并进一步过上富足的生活。
1.3抓住关键要素,打破瓶颈高效干
从地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行更加完善和巩固,对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要更加深入,加快土地与农村产业和农村科技的高效匹配,增加土地产出的经济效益,在提高集体经济实力的同时,着力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只有农民富有了,集体富有了,乡村建设才能得到良好保障。从财的方面看,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共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发展,使“三农”事业建设得到更多的公共资源支持。各级财政要加大对三农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加强农村企业的招商投资,对符合农村发展的产业要优先给予支持,为农民的就业提供更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发展融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聚焦关键难题,有的放矢精准干
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依然较大;三农内部,农业供给质量、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解决城乡发展差距问题,必须依靠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把城乡融合起来统筹考虑,系统推进二者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要秉持历史耐心稳步推进城镇化,把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吸引到城镇去就业和安家;另一方面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把工业技术力量和城镇生活便利传播到农村,提高乡村发展水平。针对农业问题,必须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三大体系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切实提高农业供给质量、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2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
2.1通过机制创新路径实现农村振兴
体制机制是社会发展活力的总开关,体制顺了机制活了,乡村社会才会活力涌现,各项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就是要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并实现乡村整体的振兴。一是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给农民吃下一颗“定心丸”,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各类主体提供稳定预期。二是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三是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四是要积极鼓励农民和城镇居民返乡创新创业,促进农村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2.2明晰职责是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从上到下明晰各自职责,配合有效、形成合力。因此,县域履行好职责、竭尽全力之外,在政策及人、财、物等保障方面需要从上到下的支持。目前为止,中央层面思路已经非常清晰,建议国家部委帮助基层进一步明确一些政策内容。如能否明确对宅基地租赁使用20年“模式”试点,能否引导大学生到乡村创业就业等。在省市层面,还应在财力、试点村的“一村一策”规划等方面给予基层支持。
2.3突出政治引领,打牢思想基础
乡村振兴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党的执政基础。要提高思想认进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等,都需要改革破解。作为“主阵地”,县一级要拿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切实以改革创新的新成果推动农业村发展实现大突破。
结束语
当然,参与乡村振兴的参与者还有其他许多群体,如为具体乡村实现振兴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个体与企业,购买和消费具体乡村产品和服务的个体与企业,他们通过市场机制,与正在奋力实施振兴规划以及已经实现振兴目标的乡村密切联系了起来,主观上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客观上他们推动了乡村的振兴进程,并支撑乡村振兴格局奠定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潘家恩.返乡书写:故乡的“问题”,还是“城乡”的困境?[J].文化纵横,2017(03).
[2]刘守英.“城乡中国”由单向城市化转向城乡互动[J].农村工作通讯,2017(10).
[3]陈锡文.我国的农村改革与发展[J].领导科学论坛,2017(06).
论文作者:郑谦,李峰潮,高青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乡村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论文; 城乡论文; 战略论文; 三农论文; 这是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