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包装产业化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一、绿色包装产业化是指为了实现绿色包装最终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而构建的一个大的体系。这个体系既包括立法、规化、宏观调控的上层建筑,也包括一批有规模的研究、生产绿色包装产品的企业实体。
二、绿色包装产业体系的运作体系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立法—行业协调—企业实施。
三、我国当前包装前期产业和后处理产业投资比例失调,直接的后果是资源的浪费继续扩大。
四、废弃包装的回收、利用和再生可以利用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破烂王”来实现,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强化废旧物资回收市场的管理。
五、用天然材料制作包装是推进绿色包装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六、在倡导生态包装的同时,应对某些高分子合成材料加以限制。
七、推进绿色包装产业化需要政策支持,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政府应有明确的政策。
一 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经济界人士有一种共识:包装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为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善带来无尽的好处。但包装同时又是一个消耗资源、消耗能源较严重的行业。包装通常只有一次性消耗,不像其它产品可以连续使用或连续折旧,这是包装固有的负面效应,加上多而滥的过份包装,这一负面效应就更为醒目。另一方面,包装制品尤其是塑料化工类的复合制品废弃以后不易回收,又不易自行消解,对环境形成的污染日甚一日。臭名昭著的白色污染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于是,对包装的关注,对包装与环境、包装与资源的关注,就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构成了绿色包装工程的基本内涵。
绿色包装产业化,不是指个别的绿色包装企业,也不是指零星的绿色包装产品或技术;绿色包装产业化是指为了实现绿色包装最终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而构建的一个大的体系。这个体系既包括立法、规划、宏观调控的上层建筑,也包括一批有规模的研究、生产绿色包装产品的企业实体。
构建中国的绿色包装产业,我们有自己的优势而且发达国家既有的经验教训和科技成果还可供我们借鉴和参考。
二 产业体系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绿色包装产业的运作体系大致分三个层次:
1 国家:立法
德国是包装立法较为完备的国家。德国的环保法、法令,具有很明确的系统思想。它不仅规范了包装垃圾的处理技术要求,而且对废弃物的源头——包装材料的制作和使用,有许多限定和要求。这样做是把环境保护比经济效益看得更重要;把保护人的健康、保护生态平衡当作最高目标去追求。
日本是包装立法最早的国家。昭和45年,日本国会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细致、系统地对包装在内的废弃物从研制开始,到制造、排放、使用、回收、再利用等作出明确的规定,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均非常明确。
立法,是国家的职责和权力,也是国家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最有效的手段。推进绿色包装产业化,无疑需要国家从法律上作强有力的支持。
2 行业:协调
行业协调是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补充。在日本,以包装废弃物管理来说,全面的规划和研究由八个行业来协调,这些组织的总部都设在东京。诸如:铝罐再生协会(赤坂),铁罐处理协会(千代田),玻璃瓶再生推进联合会(新桥),旧纸再生促进中心(银座),日本乙烯树脂工业会(赤坂),发泡苯乙烯再生资源协会(千代田),PSP 制品再生委员会(台东),塑料再生处理协会(虎门)。这些机构都有明确的专业分工,通常由专家主持,除行政协调以外,还有技术开发的能力,在各自的业务领域内具有权威资格和号召力。
3、企业:实施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细胞。绿色包装技术成果的经济效益最终要通过企业的生产来实现。在德国各种产品在完成其商品的价值以后,都要回到它的出生地以便回收和资源再生;日本最近颂布《产品责任法》,则进一步把这种机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强化。《产品责任法》规定,包括包装在内,企业不仅以产品使用质量对用户负责,而且产品完成使用后形成的垃圾也要对用户负责,对社会负责。这就迫使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新包装的同时就要将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一并考虑进去。逐步形成“谁生产谁负责”的局面。一些企业不仅以其包装产品出名,而且以其包装产品的再生、复用技术出名争得社会的赞同,也形成了企业的特色。1992年,日本日报株式会社主持评选的全日本最有影响的废弃包装处理企业就有24家,其中仿生塑料、废纸再生、废塑料炼油、聚苯泡沫循环利用等等,都堪称一绝,很有影响。国外一些包装企业是将产品的回收再利用看得与产品本身一样重要的。这在我们的一些厂家来看好像不可理解。这里的原因值得探讨。一方面有法律的约束,有舆论的监督,一方面企业从业人员尤其是上层决策者都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后者恐怕是更重要的因素。
绿色包装的这种运作体系在我们国家并不陌生。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实施行业管理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包协及地方协会,包协及所属的各专业委员会,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服务网络。这种网络在发达国家也是不多见的。因此,要推进绿色包装的产业化,我们已具备了产业的服务体系。现在的问题是,要从提高我们的“绿色意识”开始,加强我们的工作力度,提高科技含量。
三 产业结构
如按技术类型划分,绿色包装产业通常可分为三类:以天然材料作包装;以生态材料制作包装或对传统材料进行生态化改造;废弃包装材料的再生复用。
以时间序列划分,前两种技术发生在包装以前,可称作前期产业;后者可称作后处理产业。
不管如何划分,制造包装和废弃包装是流通过程的两个终端。绿色包装产业化是要使这个相互矛盾的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互为补充。经济界普遍认为,包装是一个消耗资源、消耗能源很大的行业。包装产品不像汽车、电器、衣服那样具有连续的使用寿命,也不像其它硬资产具有折旧价值。纸箱、木箱在完成商品运输之后即行废弃;易拉罐、聚酯瓶在一次饮用之后即可废弃;包装本身以及包装背后所隐含的资源、能源及社会劳动,也随着一次性废弃而付诸东流。而包装废弃物及其它工业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则更加大了包装的负面效应。而且包装越是发展其负面效应就越显著。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曲折之后才喊出了包装“减量化”、“资源化”乃至“无包装化”的口号。表现在产业结构上,他们逐渐注重包装后处理产业培育,在政策、投资诸方面提供包装废弃物处理加工产业的发展环境。据1992年第二届东京国际包装展览及学术研讨会报告,以包装产业的总投资统计,包装前期产业与后处理产业之比,美国为80:1,日本为47:1。两个包装大国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他们能作出这样的统计,能够把投资的一部份放在建设包装后处理上,却是值得我们称道的。
我们的现实情况或许正处在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曲折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包装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有了长足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包装投资逐年增加,产品项目不断,技改工作不断,技改工作不断,而作为关乎环境保护的生态平衡的绿色包装项目,特别是公众广泛关注的废弃包装的后处理项目,却极少进入投资者的“盘子”。我们的包装后处理产业,充其量是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这种产业结构的失调,直接结果是资源的浪费继续扩大,环境的污染继续扩大。这种状况得不到扭转,最终有一天会成为阻碍甚至扼制包装工业发展的障碍。这并非危言耸听。君不见,发达国家提倡的“无包装”运动,不正是出于对包装负面因素的忧虑吗。对此,我们包装的决策者们必须给予足够的注意,几十比一也好,一百比一也好,后处理产业必须在包装产业中占有一个位置。当前可以选择的措施,一是鼓励天然包装材料的制作和使用。二是对传统包装材料作生态化技术改造。三是强化、敦促包装企业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复用和资源再生。三者的结合,构成我国国情下的绿色包装产业。
四 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选择
废弃包装的回收、复用和再生,是当前发展绿色包装产业最迫切和最现实的选择,其实它的意义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保护环境。笔者出席东京国际包装会议看过一个电影小品。说的是四口之家看电视,边吃边唱边聊,其乐融融。一场电视未完,脚边已堆起一摊废弃的包装瓶罐袋;一天不打扫,瓶罐袋蔓延一地;一周不打扫,瓶罐袋没过膝盖;一个月不打扫或更长的时间,人们终于淹没在瓶罐袋的汪洋之中,真正的没顶之灾。小品当然是夸张的,但它的寓意却又十分现实。上海作过调查,仅聚苯乙烯发泡快餐盒每天就消耗50—52万只,每只餐盒重10克,一天产生的餐盒垃圾即达50吨,需50辆大卡车运送出城,而到了郊外又是一番景象:堆放,这些制品200 年不腐烂;焚烧,有毒烟雾迷漫空中久久不散;深埋,极易污染地下水。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没有足够的空地,费时费工姑且不说,难道能把这些垃圾留作给子孙不成。这样,上海近郊南汇垃圾场已是“爆满”,几公里之外便可见“山影”重重。在修建徐沛大桥时成为比移山更为困难的工程。白色污染的利害由此可见一斑,其实,包装的污染并不仅仅是废弃物。在许多包装的制造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环节的可见与不可见的污染情节。造纸过程排放的废水、废汽、废渣,熔融塑料溢出的苯、硫等有害物质,树脂发泡工艺产生的氟氯碳化合物,都是对人、对环境的污染。这情况如果不寻求良好的对策,年复一年,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将不是乐土,而是宇宙中的一颗灾难之星。
第二,节约资源。
过去,我们许多人有地大物博的盲目乐观。现在大家清楚了,按人均统计,我们的资源并不富裕,即便资源真的富裕,“节约”仍然是我们应该有的美德。一个铝罐可以轻易地丢掉,它背后从“采铝”到“成罐”所隐含的多少社会劳动总量却不是轻易就能估算的。从全球的角度看,亿万年生态演变形成的自然资源,随着200 年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正被大量、迅速地采挖;资源是有限的,而采挖消耗资源的人类却可以世代延续。总有一天,地球资源的枯竭,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最大危机。可见,从废弃垃圾中再生资源,确实应是一种远见卓识。就以上述聚苯发泡快餐盒为例,也有一本帐可算。目前国内已经上市的技术,1吨废弃塑料可再生750公斤柴油或600公斤无铅汽油。 上海一天消费的50吨废弃餐盒,可再生30吨汽油或37.5吨柴油。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这也是一笔惊人的数字。纸行业的调查,一吨废纸可再生800 公斤新纸,或830公斤纸板,可节约木材4平方米,纯碱400公斤,标准煤400公斤,电500度,水470吨。由此可见,国外把废纸再生喻为“城市森林资源”确实很有道理的。
再生废弃包装物的前提是回收工程。谈到回收,人们常常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作法,垃圾在家中就被居民分类收集。这就我们的国情,短期内很难实现。其实就收集而言,我们有自己的优势,这就是遍布大城市每个角落的“破烂王”。贫穷是一种力量,它能把城市中一切有用的东西回收集中,回收率之高恐怕是仅靠家庭分类无法比的。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强化废旧物资回收市场的管理,发挥国有回收企业的主渠道作用,通过价格调控,保证回收物资的质量;其次是要研制或引进垃圾的分拣技术,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工业垃圾中的金属与非金属,乃至非金属中的纸张、塑料或玻璃,都可以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识别和分离。欧美日等竞相开发的垃圾处理系统值得我们效仿。这种系统对垃圾进行流水作业,经过识别和分拣,在剔除所有可供再生的成份后,只剩下两种:肥料用于肥田,燃料用于发电。这就是发展废弃物回收的再生产业给人类带来的福音。
五 用天然材料制作包装
重视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大力发展天然材料制作包装,也是推进绿色包装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是开发各种天然包装材料的优越条件。木、竹、稻草、麦秸、蔗渣、芦苇、柳枝、藤条,有的可以直接制作包装有的经过简单加工可以作重要的包装材料。这种天然包装的最大好处是形成包装和发弃物以后不污染环境。近几年。竹包装的开发利用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竹在我国南方普遍生长,同木材相比,竹生长期短,成材快,竹编的篓、箱、柜,结实耐用,成本低廉;竹胶合板制作的包装箱,许多性能优于木箱。四川及重庆的调查都表明,以竹代木包装起码有三条效益:降低机电产品包装成本;缓解包装木材的供求紧张,有利于保护森林;繁荣竹乡的农村经济。
六 生态包装材料和材料生态化改造
近几年,人们注意到水果包装越来越高档,尤其是运输包装,竹箱、条筐越来越少,更多代之以纸箱包装,甚至用聚苯乙烯硬泡作包装箱的。水果的产方可以不以成本为念,一切照加不误,而且美其名曰“增加附加值”,但从资源的角度看,无疑是一种浪费。纸箱消耗的资源、能源的社会劳动,恐怕已远远超过水果本身的社会价值,而且造纸、制箱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还尚未包括在纸箱的负面效应之内。
麦秸、稻草、玉米杆等过去都作为燃料被消耗。其实这些有纤维、有弹性的材料都是纸、草浆模塑、缓冲包装绝好的原料。除了成本低廉以外,不存在诸如白色污染之类麻烦。现在的问题是技术不到位;有了技术也形不成产业。四川的竹胶合板开发有年,至今仍不成规模,多数是小本经营,作坊式劳动。这样,质次价昂在所难免。而东南亚一些地区已开始出产竹胶合的型材,如角形材、槽形材、棒材等,广泛应用于小型托盘、大型纸箱内部的支撑件和加强筋;甚至大型木箱的滑木和枕木,也可用大截面的竹胶棒材来代替。竹胶合板也可热压成波形,以增加板材使用时的平稳度。集装箱的面板、临时工棚的屋顶,多用此类板材。当然,这类新型竹胶合材料都需要一定的技术装备才能实现,也需要规模才能产生效益。
天然包装材料只要我们用心开发,前景很广阔。这是我们的优势。在组建绿色包装产业时,有必要把这种优势运用起来,发扬光大。
开发生态包装,是绿色包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材料区别于天然材料,它是人工制造的,它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成材料。这是一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重新审视、重新设计的材料,它要求材料从组合到工艺,尽可能少或不污染环境,包装废弃后尽可能被回收或再生。
近来为人们所关注的降解塑料,就属生态包装。现在普遍使用的各种塑料地膜、农膜、塑料瓶罐及泡沫制品,由于其性能稳定,数十年上百年不会自行腐败消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白色污染”。各种降解技术的出现,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
纸及纸制品,也是受到包装界青睐的生态包装材料。这是因为其主要成分是天然植物纤维,容易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纸包装废弃后很快分解,被土壤吸收,参加新一轮的生态循环。发展纸制品也是一条途径。
仿生包装也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包装。多数可食包装材料,实际上是模仿植物种皮的结构制成的。“皮”既保护了内容食品,又随食品一起被消化吸收,这样也就无所谓包装垃圾。“植物塑料”是人工培育的天然作物,从这种植物中提取的某些成分经浓缩、制膜,具有塑料薄膜的阻隔性能,可用作包装,一旦废弃后很容易腐烂消融。
继铝质两片罐之后,国外开始流行钢质罐。后者除了资源普遍、价格低廉之外,钢罐的导磁性,使它具有易于分拣、易于回收再生的好处。这自然是出于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考虑。传统的集装箱多系整体式结构,新近开始流行的折叠式集装箱,由于能缩小三分之二的体积,节约了费用,而受到普遍的欢迎。
在倡导生态包装材料的同对,某些高分子复合材料似有限制的必要。为了隔气、遮光、防潮、保香、防静电等特殊需要,人们开发了各种功能独特的包装材料。从完成包装功能的角度看,这样做是必要的;而从环境和再生资源的角度考虑,则未必是上策。这些材料的成分非常复杂,经常要选用性质迥异的不同材料匹配组合,给以后的回收、剥离、再生造成困难。高成本制造的材料一旦废弃,也就形成高倍的浪费。这种倾向值得注意。
七 政策支持
许多专家呼吁:推进绿色包装产业化需要政策支持。这确实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对重庆地区调查的结果,主要问题是:一是要迅速制定绿色包装产业化规划。近期、中期以及可以预见的较长时期,传统包装如何进行技术改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主管部门应有明确的政策导向;一方面需要企业消除事不关己的态度,另一方面要防止争项目,一哄而上。在当前,政策、舆论、资金都要向包装后处理项目倾斜,使得以绿色包装为中心的企业在包装产业的比重逐渐加大,改变前后失衡的局面。
二是确立投资体系。上绿色包装项目,包装部门应该是投资的主体。发展绿色包装产业是包装工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所谓“谁生产谁负责”,虽然暂时没有立法,但起码这是一种社会责任。1995年,日本实施《产品责任法》,法国与欧共体也正在酝酿确立类似的法规。我们应倡导这种思想,为立法作准备。建议主管部门今后每审批一个包装项目,应像考核三废一样,考核资源的再生;完全不能再生的项目,应列入禁限之列。应立一个规矩,每个包装项目的投资中,应单列一块作为该项目的后处理(回收、复用、再生)工程的费用。大型包装企业,要分设本企业产品后处理的研究中心、分厂或专业车间。
三、绿色包装产业,特别是包装后处理产业,应视作国家环保产业的一部分,进入这个序列,享受这个序列的优惠政策,包括物资供应、税收、劳动保护等等。各级政府、各地公用事业局的事业费投入中,能否单列一项开支,以支持废旧包装的研究和再生?在对工商企业征收城市建设附加税、教育附加税的同时,能否对旅游、铁道、交通企业征收环保附加税?目前,对绿色包装技术、废弃包装的再生技术研究较多,但进入市场后成交转让的很少,原因之一就是价格太高,降低了买方的积极性,这也需要决策部门进行干预。目前有心开发废旧资源再生的企业,大都地处穷乡僻壤,信息闭塞,劳动密集而信息落后,这就要求我们的技术市场优先对他们开放,或限价或免降税或承包,使这些穷企业成为技术转让的受益者,也使我们的绿色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四、确立技术保障体系。绿色包装产业化同样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为动力的。我们目前对生态包的研究刚刚起步,对天然包装的开发力度不够,对废旧包装的回收再生也存在误区。例如,废旧纸和纸板,目前千篇一律是捣碎、蒸煮、重新制浆,再生纸品的质量不能保证且不去说,这种制浆本身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制浆造纸过程有大量的三废造成的二次污染,并不亚于原纸的生产过程。纵观国外的技术,早已摆脱了这种低水平的不良循环。废弃塑料的再生技术,二次污染的后果更甚于纸的再生。这都需要切实发展技术来纠正误区。建议包装行政主管部门和包装技术协会,动员企业、专家和社会力量,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五、培养企业家和企业家队伍。绿色包装产业化是一件利在当代、福荫子孙的大事。需要千百个企业家为之奋斗。“绿色包装企业家”,首先应是环境保护的推崇者,必须对于废弃包装形成的公害和资源浪费有足够的认识。造就大批的“绿色包装企业家”是行业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