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何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关系论文,根源论文,紧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以来, 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严重倒退和紧张气氛,迄今尚未缓解。人们不禁要问:引发两岸关系倒退和紧张的根源何在?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如何?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
1995年元月30日,江泽民主席发表新春讲话后,海内外反响强烈,各界人士普遍给予肯定和积极评价,两岸人民期待着台湾当局的善意回应。但同年4月8日,李登辉发表“六点谈话”,避实就虚,并无任何新意,却刻意凸显“分裂分治”等主张。更为甚者,李登辉竟跑到美国,企图在国际上为台湾谋求“独立主权地位”。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讲话,讲了18次“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在台湾”,并公然表示要向“不可能事物挑战”,实即向“一个中国”原则挑战。这是李登辉分裂祖国图谋的又一次更充分的暴露。
李登辉去美国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自己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至今仍在津津乐道。在各方舆论的严厉抨击下,李登辉虽被迫讲了一些统一的话,然而却都是言不由衷,无非是为了掩人耳目。
李登辉是颇会随机应变的。在他认为时机对己有利时,就公开鼓吹“台独”,如他认为时机不那么有利时,就鼓吹变相“独台”、“两个中国”。“台独”与“独台”殊途同归,在分裂祖国的目标上完全一致。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急进的,露骨的,一个是渐进的,隐蔽的。后者较之前者,更具有欺骗性和危险性。
今年2月4日,李登辉在高雄的一次会上说,只有他才“有勇气、有胆识”开创了“近50年两岸关系所没有过的”缓和局面。他并对一些人把目前两岸关系的紧张归咎于他表示气愤和不满,并多次辩解。
自李登辉主政台湾以来,力图把台湾问题“国际化”,对内纵容扶植“台独”势力,对外拉拢依赖外国反华势力,欲把本属一国内部的两岸关系定位为“两国”关系,使台湾问题长期拖延而不得解决。这就是问题的本质,是李登辉现行大陆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李登辉的现行大陆政策,简而言之,就是:“一国两体、分裂分治、先实后名,假统真独”。所谓“一国两体”,就是一个国家、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其中“一国”是虚,“两体”是实。所谓“分裂分治”,就是把主权和治权都分开,并使之长期化、固定化和合法化。所谓“先实后名”,就是先求“台湾主权独立”之实,再求“台湾独立国”之名。即由所称“中华民国”或“中华民国在台湾”,逐渐和平过渡到“台湾共和国”。所谓“假统真独”,就是口不离统,行不离独,明里讲统,暗里搞独。总之,李登辉的这个大陆政策,就是与祖国大陆“和平分离”的政策,台湾有舆论指出:“民进党的党纲,国民党在执行。”这不是没有根据的。
早在1990年5月,李登辉继任之初就有所谓“前三年、 后三年”之说。前三年主要是完成岛内“宪政体制改革”,这是李登辉借机排斥异己,巩固自己权力基础的时期。后三年是李登辉试图在对外关系上取得“突破”,凸显台湾“独立的国际人格”,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于是他在加紧推动“参与联合国”的同时,大肆推行“务实外交”,诸如“元首外交”、“典礼外交”、“过境外交”、“校友外交”、“体育外交”等,李登辉的美国之行也是在这个背景之下进行的。它理所当然地受到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击。
今年元旦前后,李登辉在谈到两岸关系时曾不止一次地说:“未来是以沟通代替对抗的时代”。他在提到江泽民主席去年元月30日的讲话以及他自己去年4月8日所作的回应讲话时又说:“这两篇讲话应是构成未来推动两岸关系的桥梁,也是双方求同化异的基础”。然而,察其言,观其行,李登辉所要沟通的并不是祖国大陆,而是要在国际上寻求支持他搞分裂的势力。不久前,李登辉就公然表示要到“对方想不到的地方”去,而对两岸“谈判”或“高层晤面”则强调种种先决条件,设置重重障碍。与此同时,李登辉大搞“弹性务实外交”,大肆采购军事装备,最近,甚至不惜借一些外国势力在台湾海峡炫耀武力以安定岛内民心。这是为了与祖国大陆“沟通”,还是为了抗拒统一、维持两岸分离局面呢?可见其言行不一,讲的是“沟通代替对抗”,而做的则是“以对抗代替沟通”。
江泽民主席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而李登辉则强调两岸“分别由两个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治理”,并要祖国大陆承认台湾“拥有对台澎金马主权与治权的事实”。最近以来,他甚至表示将使台湾的“邦交国”在“不久的将来有两三倍的成长”,要“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国奋斗到底”。在此情况下,双方又怎么可能“构成未来推动两岸关系的桥梁”和“双方求同化异的基础”?
未来的两岸关系,仍将是复杂和充满变数的。但是,只要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活动一天不停止,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反对分裂、反对“台独”的斗争就一天也不会停止。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尽管有曲折,但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历史潮流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李登辉企图螳臂当车,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