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技高师教育模式的研究——构建职技高师新型的教学模式与课程模式

职技高师教育模式的研究——构建职技高师新型的教学模式与课程模式

汤百智[1]2001年在《职技高师教育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简称职技高师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定类型。在以往的办学过程中,职技高师教育模式的建立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照搬高等工程教育和普通师范教育模式的问题,职技高师的教育特色不够鲜明。 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竞争和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正在形成。这些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提出了严竣的挑战。作为以培养劳动者素质为宗旨的职业技术教育,其地位将显得更为重要。为了迎接这种挑战,职业技术教育正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对师资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技高师作为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主体,能否培养出新世纪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对职技高师教育同样是挑战。但同时也为职技高师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本文力图通过对职技高师教育模式的研究,首先探讨一下职技高师教育模式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论述研究职技高师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分析目前职技高师在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澄清一些模糊认识。然后研究21世纪职技高师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和职技高师人才素质要求,为构建职技高师新的教育模式奠定理论基础。最后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研究职技高师的教育教学规律,构建一种以素质为本位的“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教学模式和以素质为本位的“多元统合模块化”的课程模式。为职技高师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雷霞, 尹振红[2]2018年在《职技高师自动化专业过程控制系统课程创新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技高师是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创新教育模式是培养卓越职教师资的前提。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自动化专业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经过教学实践,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发工程教育实践项目,融入工程设计理念,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该种教育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过程控制系统的认知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贺文瑾[3]2007年在《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职教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和现代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反思、批判、吸收、建构”为研究思路,以专业化取向为主线,从培养目标、职前培养课程、职前培养模式、职后继续教育等视角,反思目前职教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观照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主张从专业化视野建构多元整合的职教教师教育,积极探寻富有中国特色的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之路。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主要追问职教教师教育的“失职”与“旁落”,对国内职教教师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透视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概述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与可能创新之处。从师范教育到职教教师教育意味着重要的制度转型,研究职教教师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与回应。第二章主要解读专业化取向职教教师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专业化成为世界教师教育的共同追求。非专业化是当前我国职教教师教育面临的“危机”。职教教师教育发展取向面临着叁大冲突:定向型与非定向型制度之分,学术性、师范性与技术性定位之争,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体系之裂。一体化的职教教师教育体系、整合化的职教教师教育结构、本土化的职教教师教育制度是专业化取向职教教师教育的基本架构。专业化是我国职教教师教育发展的科学路径,构建专业化取向的职教教师教育是历史必然与科学抉择。第叁章主要阐释“双师型”职教教师是专业化取向职教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双师型”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诸多问题反映了我国职教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存在的专业化差距。从多维视角对“双师型”职教教师概念的基本内涵进行辨析,探究其职业教育意蕴。“双师型”职教教师是一个个性化、整合化、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复杂概念。“双师型”职教教师具有多元化的实践标准,笔者提出“双师型”职教教师的专业化标准是“一全”、“二师”、“叁能”和“四证”。第四章主要论述专业化取向职教教师教育课程的建构。课程是实现职教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当前职教教师教育课程存在明显的专业化缺陷,主要体现在课程定位偏位、课程功能虚位、课程结构错位、课程内容缺位,其实质是职教教师教育的学术性、师范性与技术性的割裂。主张以教师知识基础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构建以叁性融合为特征的专业化职教教师教育课程。分别从叁性融合的职教教师教育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门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积极的建构策略。第五章主要提出建构多元共生的职教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模式。模式是专业化取向职教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职教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从变革培养对象、培养体制、培养主体与培养过程等模式要素入手,建构多元共生与开放互动的职教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实现职教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需要创新高层分段的培养制度,创优实践应用的教学过程,创建职能独立的专门机构。第六章主要探讨建构专业发展导向的职教教师继续教育。职教教师继续教育是职教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性缺失导致职教教师继续教育在目标、课程、模式、制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双师型”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可分为模仿期(单一型教师)、探索期(迭加型教师)、成熟期(整合型教师)、创生期(一体型教师)、衰退期等几个阶段。职教教师继续教育走向专业化,必须以职教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确立先进性与专业性兼具的职教教师继续教育理念,追求全面化与个性化兼顾的职教教师继续教育目标,设计实用性、经验性与生成性兼容的职教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立开放性与协作性兼有的职教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健全法制化与人性化兼备的职教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本文认为,建构专业化取向的职教教师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职教教师教育是世界职业教育共同关注的视域,理性认识我国职教教师教育发展取向,需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职教教师教育的有益经验,实现文化与制度间的“视域融合”;专业化取向是我国职教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创新与超越,我国职教教师教育的未来充满希望!

叶金金[4]2009年在《基于集群式模块课程理论的职技高师财会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提出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以下简称职技高师)作为一种新型师范教育,在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方面发挥着骨干和示范作用,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发展对我国职技高师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的兴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就业机制的形成,缺乏“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而这其中最突出的影响因素就在于职技高师课程体系的不合理,难以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仍以学科为中心的分段式课程模式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整体性,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技高师教育如何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需求,努力办出特色,提高师资培养和培训的质量,课程建设是关键。因此,探索与完善合理的职技高师课程设置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和宁波大学财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参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教育学、课程论、心理学等中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明确职技高师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指导的“双师型”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在此基础上,分析“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并进一步归纳职技高师财会专业以学科为中心的分段式课程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吸收学科分段式课程模式的长处,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职技高师财会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集群式模块课程理论为出发点,尝试着对我职技高师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构建。通过对集群式模块课程与学科分段式课程的比较分析,将职技高师财会专业的课程分为“宽基础”和“活模块”两个阶段。“宽基础”阶段设叁个板块:公共基础板块、专业基础板块和教育基础板块,以培养学生进入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岗位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活模块”阶段分为“专业大模块”和“教育大模块”,每个“大模块”下设几个“小模块”,以培养这一职业岗位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期望相关研究能给我国职技高师的课程改革带来一点点启发。

梁贵青[5]2011年在《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职教师资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和人力资源市场的拉动下,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专业带头人缺乏、“双师型”教师偏少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我国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是全国培养职教师资的重要基地,如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职业院校输送合格师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逻辑推演法等,借鉴人力资本理论、“双师型”教师理论以及福斯特职业教育思想,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我国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的历程和特点,分析了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职教师资培养的现状,认为职技高师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主要有创新培养模式、深化理论研究和培养出大批职教人才等。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基础办学条件薄弱、去职教化,去师范化、专业设置覆盖率低、培养方案职教特色不明显、教师结构有待优化、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等。在此基础上,基于国家和学校两个层面,提出了加强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职教师资培养的对策,主要有:加大对职技高师的投入、建立就业激励机制、提高中职学校教师待遇、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评聘工作、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培养方案、建设合理教师队伍、加强与职业学校合作等。

李俊英[6]2015年在《云南省“叁师型”职教师资培养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教师资的培养一直是困扰职业教育的一个难题,也是阻碍职业教育发展提高的瓶颈。职教事业要更好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师资队伍是关键,而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培养是重中之重。我国多年以来一直延续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为“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之也对职教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培养的职教师资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下职业教育对职教教师综合职业素质的多元需求。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而提高职教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由此,职教师资培养需要制定更加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现有职教师资培养情况、培养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对全国不同地区的职教师资培养的典型模式进行关键环节的分析、学习和研究,以及对云南省部分职教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从更加客观、理性的角度有针对性的分析当前云南省职教师资自身的能力欠缺以及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同时,立足于云南省职业教育、职教师资培养的具体实际情况,对近年来云南省职业教育和职教师资培养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以及云南省行业产业特色需求,根据云南省职教师资培养现状以及云南省高校办学资源状况,研究出适合云南省省情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为云南省职教教育事业的发展做铺垫。本文意在对影响云南省职教师资培养的各环节以及职教师资应具备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归因分析,提出以云南省高等师范院校为平台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实现“叁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目标,从更加多元、全方位的角度为云南省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保障,为云南省职教师资的培养和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基础,为职教师资培养的教育行为决策提供夯实的理论依据。

张瑞[7]2015年在《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过渡的关键时期,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职教师范生作为职教师资的后备力量,其职业道德教育水平对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是我国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成长中缺乏关怀,又渴望关怀。将"关怀"作为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旨,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紧迫性和长远指导意义。本文以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美国的关怀教育理论及我国现代教育中的关怀思想,并据此对职业院校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关注度和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关怀"作为主旨,以职业道德能力发展规律为主线,对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实施和保障路径进行了构建。在目标构建上,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使命的嬗变,职教师资工作任务和劳动对象的特点,提出阶梯性的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体系,满足职教师范生作为职业道德教育主体的人本需求,激发职业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内容设计上,从外在规范和内在能力的两个维度,确定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框架。外在维度,通过对我国及美国(关怀教育理论发源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对比分析,确定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重心。外在维度,通过对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能力结构的分析,解构其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要素。基于此,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规律,从师范性模块、技术性模块和学术性模块,对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行设计并详细阐述。在实施路径上,紧扣职业道德能力发展规律,提出以“实践教育”为核心的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路径,即教师道德教育的实施要以“教育实习”为主导,通过“四层面叁阶段”教育实现;技术道德教育的实施要以“工学结合”为主线,通过“轮循管理系统”实现;学术道德教育的实施要以“以能养德”为路径,通过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和学术规范引导结合实现;其他途径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通过日常生活、校园活动、校园文化等,做好校园氛围的营造和技能文化价值观的引导。同时,提出建立实习导师制度;建立学校实践共同体和企业实践共同体,作为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施的保障措施,以期推动我国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刘朝丽[8]2014年在《职教本科师资培养中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提出教育类课程是师范院校的特色和灵魂,是提高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保证。课程质量的高低是保证教师教育质量的基础。因此,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与发展是一个现实又迫切的问题,研究职教本科师资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对于有效的促进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找出本研究的突破点:从微观层面来探究职教本科师资培养中教育类课程设置问题。首先,阐述研究所需的理论基础,即教育类课程概念、教师专业化内涵等。其次,比较国内10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叁所综合大学、叁所师范大学、四所独立职技高师)职教本科师资专业的培养计划,分析教育类课程的特点,并得出教育类课程设置上存在:教育类课程中理论类课程偏多,技能类课程欠缺、实习时间较短、选修课过少等问题。再次,以XX中职骨干师资培训基地为中心对115名在职教师调查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并对教育类课程需求与评价展开调查。主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以及比较研究叁种研究方法。并与德国、日本、美国及台湾地区四个地方的职教师资专业的教育类课程设置做了比较研究,阐述教育类课程特点。最后,以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及国际比较的启示作为参考,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实习四个方面来探讨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措施。

李青霞[9]2009年在《高职教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中,承载着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和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两大战略使命,然而,“双师型”教师数量上的严重缺乏和“双师型”教师水平的普遍偏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战略的有效实施,因此如何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教师发展必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由于挪威在职业教育上的成功得力于教育发展的理念与政策,而且是本人的留学国家,因此以挪威作为比较借鉴的对象。本论文由绪论和六章内容组成。绪论涵盖了本论文的研究问题缘起、文献综述、概念界定、资料选取与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局限性和创新点等内容。第一章集中探讨高职教师发展的理论问题。通过高职教师发展模式的历史变迁、高职教师发展的两个普遍命题和两个理论体系分析,进而提出高职教师专业的独特性。第二章探讨中挪高职教师的实践与现状。首先从国际背景下论述高职教师的现状和问题,即普遍性的角度入手,进而将视角转移到中国和挪威,分析两国高职教师发展的历史和特点。第叁章分析中挪高职教师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是控制职教师资培养的重要过程,通过课程保证出口质量。本章分析了中挪两国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第四章比较中挪两国高职教师的在职教育。通过两国在职教育的政策、目标、机构和内容的比较,提出两国的特色所在。第五章进一步深入分析挪威高职教师发展的背景,因为制约高职教师发展的问题常常根植于主题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事物,因此本章通过挪威的历史、政治制度、文化和高等教育发展四个方面来看挪威国家追求平等的过程。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性部分,提出“协调性”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高职教师发展中需要努力奋斗所要达到的一种目标,并逐一分析四组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的协调性,论证协调发展是我国高职教师发展之本质。

肖莹[10]2013年在《职教专业课教师教育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技术的革新。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兴衰更替,更多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对新技术的运用和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这就对职业教育,尤其是职教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职教专业课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熟练的生产操作技能以及有效指导学生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力。即必须是学术性、师范性和技术性叁性融合、叁位一体。然而,目前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仍沿用传统的“大学主导型”教育模式——以大学为中心,仅关注专业理论知识建构,忽视实践能力提升,导致难以培养出满足职业教育所需的专业课教师。因此,必须变革这种传统的职教教师教育模式。研究分别从课程方案、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分析了职教专业课教师职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了PDS教师教育模式所取得的经验。针对职教专业课教师的特点,借鉴德国“双元制”及澳大利亚TAFE学院职教教师教育经验,并根植于美国PDS模式及英国TPS模式,结合我国职教教师培养的趋势,提出了职教专业课教师的教育模式——职教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即STPDS模式。职教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普通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最大不同在于除了有职业院校参与外,还需由企事业单位的介入,从而突破了仅由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封闭型模式,积极推进职教专业课教师培养社会化,充分整合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包括职技高师、普通师范院校和重点工科大学附设的职教师资培养基地等)、企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机构,包括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叁方资源,充分发挥叁方各自力量,共同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课教师,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在合作过程中,职教教师教育机构是主导,组织、策划、协调、引领叁方的合作。这种模式不仅对职教教师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有促进作用,可以提高职教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和培养质量,而且能促进职业院校的改革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大学、职业院校、企业叁方共赢。本文系统阐述了STPDS的目标与职能、合作伙伴、活动内容、办学条件及实施方式,并分析了STPDS的特点及其存在的潜在问题。旨在探索职教专业课教师教育有效模式,为我国职教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进而引领我国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职技高师教育模式的研究[D]. 汤百智.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2]. 职技高师自动化专业过程控制系统课程创新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 雷霞, 尹振红.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 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 贺文瑾.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 基于集群式模块课程理论的职技高师财会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叶金金. 浙江师范大学. 2009

[5].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职教师资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梁贵青.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1

[6]. 云南省“叁师型”职教师资培养问题研究[D]. 李俊英. 云南师范大学. 2015

[7].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 张瑞. 天津大学. 2015

[8]. 职教本科师资培养中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D]. 刘朝丽. 湖南农业大学. 2014

[9]. 高职教师发展研究[D]. 李青霞. 厦门大学. 2009

[10]. 职教专业课教师教育模式研究[D]. 肖莹.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3

标签:;  ;  ;  ;  ;  

职技高师教育模式的研究——构建职技高师新型的教学模式与课程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