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线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论文_陈静

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政府监管持续高压、企业安全投入不断增加、安全技术不断更新的情况下,为何仍然安全事故频发,死伤人数持续走高?作为一名一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带着该疑问通过对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访问调查、文献研究和咨询行业前辈、专家,分析了一线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现状,对一线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基本要素和一线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模型。

关键词:一线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事故预防

一、一线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现状

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下,建筑业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改革与创新,同时建筑行业生产安全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也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企业的生命线。目前,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建筑业安全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施工技术、经营环境、科学信息等宏观因素的变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迎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当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生产事故预防手段呈现出滞后,捉襟见肘的困局,安全事故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发布的事故统计数据可知,我国2007年至2015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死亡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2016年至2018年呈反弹形势,事故发生率多年下降趋势被打破,且2019年一季度事故发生率持续走高【1】。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力量并不充足,劳动人民安全和生命财产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形势十分严峻。【2】

2、建筑施工从业人员呈老龄化、文化水平低

建筑行业的工作是典型的重体力劳动,受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历史原因影响,建筑施工一线作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且呈老年龄化趋势。30多年前,经济大发展引发城市建设热潮,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农民工”的称呼由此兴起。如今,当初六零后、七零后的建筑行业主力军都已年龄老化,逐渐无法承受建筑工地上高强度劳动,而更为年轻的八零后、九零后却很少选择从事这样艰苦的行业。

建筑施工作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单一,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人员流动性大,企业一线作业人员培训成本高、效果差。以上诸多原因导致施工现在普遍存在无安全技能、无安全知识、无操作证的“三无人员”。

3、一线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2004年,我国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并在教育部备案的高校有68所,全国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招生人数约3500名,其中大多数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是新开办的,截止到2014年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高校136所,虽有所增长,但与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专业人才缺口大。【3】因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属于露天作业,工作环境较为艰苦,薪资水平不高,责任大,难以吸引高学历专业人才。通过对30个在施项目128名一线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安全工程本科学历人员仅占3.1%,高中、中专、大专人员共计占比77.8%,是一线施工现场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的“主力军”,此部分人员多属于“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和专业素养,整体业务技能偏低,基本上处于“以感觉管现场、以经验管现场、边学习边监管”的状态。

二、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安全法律不断出台、制度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上至国家应急管理部下到各建筑企业,都在提倡“人人讲安全、人人抓安全”,但具体落实到施工项目上往往不尽如人意,安全事故仍不断发生。杜邦实践中有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而我国96%以上的事故是由人的因素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其中人是首当其冲的最主要因素,“不安全的人”可以破坏安全的“机、料、法、环”。因此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隐患控制的首要工作。安全文化建设是事故预防的一种“软”力量,通过创造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安全文化是一种安全价值观,主导人的态度,而态度主导行为,行为决定后果。建立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就是改变从业人员对安全的态度、改变行为,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提高人对机械、材料、环境等硬性设施的安全控制能力。利用安全文化的力量,可以起到安全导向、安全意识辐射、安全同化等作用,相比一味的依靠监督手段来保安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士兵是流动的,营房也是流动的,但是军队的精神灵魂、制度作风一直流传,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是流动的,施工地理位置也是不断的变化的,建立稳定的、持久的深入人心的安全文化、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一线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现况

通过观察、访问调查、文献研究和咨询行业前辈、专家,对一线施工现场安全建设现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七个误区:

1、技术迷信:认为科学技术进步能取代安全管理,可以实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将安全工作更多的寄托在技术手段上,不主动、积极地研究、创新安全管理方法。在建筑行业未脱离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密集型行业之前,保障其安全发展的重要手段仍然是管理手段,一切的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建筑施工从业人员整体安全意识的提高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最终落脚点;提高企业管理层的安全领导力,提高施工现场一线管理人员的安全文化,是保障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措施。

2、装备迷信:认为使用先进设备设施、提高现场防护设施标准化程度,可以实现本质安全化。教育培训采用最新的VR技术、安全体验馆模式;开发、推广、使用智能化的隐患排查系统、双控平台;塔吊有可视化的防碰撞系统、施工电梯有人脸识别;消防安全有微型消防站、流动智能消防巡逻车……可事实证明在一线施工现场,如果主体“人”不能有效的利用先进的装备,有意识的将装备作用最大化的话,这些装备更多的功能是停留在展示、汇报上,而不是真正的成为安全管理的“利器”、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工具。

3、投入迷信:认为无限度加大现场安全生产投入可实现安全生产。合理的安全投入可以有效的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出现和事故的发生。但目前很多施工现场安全投入结构不合理,依靠传统的经验盲目投入,未能理智的看待安全投入与安全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味的追求“高、新”甚至是盲目追求“视觉标准化”,而不是真正的保护人财物的安全标准化,效果并没有变好,反而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出现下降。

4、检查迷信【4】:片面的认为安全检查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全部,只要做好安全检查,消除隐患就能平安无事。 在对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现状调查时发现,从业时间1至3年的群体中,75%的人员认为安全检查工作占据其日常工作中9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在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统计分析时发现,日常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重复出现率达43.8%,也就是说安全管理人员在重复的检查重复出现的隐患。安全检查只是手段,预防才是核心要素,安全检查、监督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安全管理手段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且安全检查对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监督管理收效甚微,因为人是动态的、变化的,靠检查来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好比用锤子来消灭雨后春笋。靠企业或政府监管部门来密切监督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危险源、每一个工序,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人力物力是有限的,这就必然带来疏漏。

5、沟通迷信:认为作业人员归分包单位管理,项目管理人员应避免直接与作业人员沟通,避免冲突。产生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是一线作业人员素质不高,方言多、口音重,经常造成沟通不顺畅。想管好人的行为,却不直接与人沟通,这一工作方针就是相互矛盾的。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安全文化创建的重要载体就是施工现场一线的作业人员,同样“不安全行为”的主体也是他们,不融入怎么渗透?不渗透怎么同化?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管理的抓手只到达分包层,未达到作业层,未能落地生根。

6、数据迷信:安全工作重视结果,而非过程,错误的认为项目管理团队是对安全业绩目标负责,而不是对“人”负责,与“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相悖。安全工作汇报、安全绩效评定注重签了多少安全责任状、检查了多少次、发现了多少隐患、下发了多少条整改、教育培训了多少人……安全评估从定性到定量是一种进步,代表管理越来越精细,但应牢记“生命至上,安全运营第一”的初心,首先是对每个生命负责,真正的做到零事故、零伤亡,其次才是对安全业绩、安全数据负责。

7、形式迷信:“安全管理,人人有责”的理念是正确的,但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却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安全管理程序、规定动作,注重形势,强调管理痕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在纸上,停留在资料柜里;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工作缺乏针对性、花样多、口号多、雷声大,雨点小,不注重安全管理的切实效果及履职的深度。比如,开展一场安全知识教育培训,更关注的是培训影像记录全不全,培训记录留存完不完整,培训人数达不达标,宣传报道有没有及时发出,而不是培训后人员安全意识有没有改变,安全技能有没有提高,安全知识有没有作用于日常施工中,企业安全理念覆盖面有没有扩大,安全文化影响力有没有深入人心。

四、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基本要素

1、安全意愿与安全承诺

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首先应挖掘施工现场领导者、各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愿,将安全从“可有可无”拔高到“不能没有”,人对于安全的需求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为地将这种需求显现、刻画、加深,解决安全意识问题,植入安全基因,使安全成为每个人的本能,从而引导施工现场各方主体主动做出安全承诺。

将安全置于经济效益之上,对项目领导者考核评价时,安全指标权重大于利润指标,引导施工现场领导者对项目发展的战略规划、项目生产决策和时间、资源的投入做出安全承诺,积极质疑安全问题,主动接受安全培训,提高安全领导力。

将各级管理人员的职业规划、薪酬福利、诚信档案等与其安全业绩挂钩,引导其主动对岗位责任、工作方法、管辖范围内的施工环境、作业人员做出安全承诺,确保各级管理人员充分理解并认同企业安全价值观,在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中项目一线管理人员是“传道者”、是“火种”,在广大作业人员中以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

将安全与作业人员生命保障、身体健康、经济收入、幸福指数紧密联系,灌输安全是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使其有“安全维权”意识,对自身安全和环境安全做出承诺,注重自我保护,对任何与安全相关的工作保持质疑的态度,对任何安全异常和事件保持警觉并主动报告;接受安全培训,提高自身安全维护能力。可以通过各种人性化管理手段引导作业人员对自己、对家人、对工友作出安全承诺,并定期开展具有仪式感的安全承诺活动。

2、行为规范与程序

施工现场安全行为规范与程序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作业人员、项目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规范系统的建立,广泛听取意见,认真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本项目施工特点、施工环境及人体生理、心理特征的行为规范,引导作业人员理解和接受建立行为规范的必要性,知晓不遵守规范所引发的直接、间接不利后果。在施工生产过程中,通过各级管理者观察、分析作业人员行为,实施有效监控和缺陷纠正,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程序是减少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措施,施工现场应根据危险源、主要风险建立简单易懂、便于操作的程序。程序的使用者参与程序的制定与改进过程;鼓励作业人员对程序的执行保持质疑安全的态度;程序由正式文件予以发布;一经发布,应进行程序模式固化,无论生产经营压力多大,均不能容忍走捷径和违反程序。

安全行为规范和程序应是能被理解,简单易执行,切忌复杂、多变。

3.安全激励

安全激励是推动全员管安全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安全激励制度可以促发员工自主安全行为。施工现场安全行为激励方案应结合本行业劳动密集、作业地点随着施工进度而发生变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年龄偏大,男性从业人员占比大,冒险心理明显的特点。安全行为激励方案内容应包含各层级的激励,从项目各级管理人员到分包单位、作业班组、作业人员。鼓励项目各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识别任何时间、地点所遇到的潜在安全缺陷和不安全实践,对作业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所识别的安全缺陷,给予及时处理和反馈。设定的奖励规定,应注重奖励的及时性,表彰性,激励方式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仪式感、人性化的亲情福利、奖励模式,激发个人、集体荣誉感。同时应保证激励方案的公平、公正、公开。

4.安全培训

施工现场的安全知识培训应围绕三个方面开展,保证安全培训覆盖面逐步扩大,安全培训效果由嘴上、纸上落实到生产中。

(1)项目领导班子的安全领导力培训。卓越的安全领导力是安全氛围的前因条件,项目领导对于安全工作的领导能力、执行能力直接影响施工现场的安全状态。“安全管理老大难,老大管安全就不难”的行业口头禅直接体现了领导者对安全的影响力。对于一线施工现场,首先应保证项目经理、执行经理是合格的安全领导,他们能通过引导、说服、指示或者做出榜样,对安全足够关心并采取行动。提高项目领导班子的安全领导力能提高安全在施工过程中的优先级,保证安全资源的充足性和利用率。

(2)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专业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培训。项目一线管理人员是安全管理的先锋队、宣传员,他们的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文化建立,极其重要。项目一线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的专业性和沟通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安全行为规范和程序是否能有效落实。假如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无法识别出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将不会进行制止,作业人员则认为该不安全行为是被默许的,从而会引起更多的习惯性违章。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应保证培训的频率、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培训效果的可评估性。目前由企业统一组织培训其频率及效果无法满足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需求,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施工阶段,一线管理人员对于安全知识的需求有所不同,而项目内部组织的安全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应付检查,究其原因是项目内部无自身专业能力过硬的安全人员,直接降低了培训的内容的有效性;其二,项目内部培训人员无培训技巧,培训往往是照本宣科降低了整体对安全知识学习的热情。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企业层面做出布局,在安全体系内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有培训能力、有专业能力的人员,使其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安全培训师”,可以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课题,经常性的开展作业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以他们为光源扩大培训的辐射面,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实用性和及时性。

(3)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培训。对作业人员的培训应点面结合,入场时和每日班前、作业中及班后开展“多点连成面”的安全意识培训,时刻敲警钟,念紧箍咒,坚持不懈的随时随地开展安全意识培训,灌输安全价值观。针对特定的工序工艺、机械设备操作要点、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开展点对点的安全技能,风险防范培训,确保在任一作业前,其明白该作业的安全防范事项及应急措施,在工序开始前掌握该项工序施工的危险所在之处,有防范意识,有安全技能,有自我保护、发现安全缺陷的能力。当同行业、同地区发生事故时,立刻组织本施工现场涉及的作业人员开展事故警示培训,增强代入感,提高危机意识;当施工现场发生未遂事故(件)时,应立刻调查、总结、改进,并就该事件开展全员培训,有效遏制同类事件发生,及时将事故发生在萌芽阶段。作业人员的培训切忌空话、书面话,应朴实,易懂,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操作情况,定期开展实操培训,边操作边学习,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模拟不安全行为、设备不安全状态、环境缺陷导致的事故,提高作业人员在培训过程中的参与感。同时,可以开发、培养作业人员中的培训人员,“以身说法”的培训模式,树立榜样,让培训更亲民,让培训常态化、长效化。可制定培训激励方案,对培训后效果明显的培训人员和培训后积极运用新知识,主动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作业人员及时给予奖励和表彰。

5.安全事务参与

参与安全事务管理是落实安全责任的最佳途径,鼓励作业人员参与安全事务,可以有效的提高其主人翁意识。通过建立免责的差错报告机制、成立安全改进小组,定期邀请作业人员参加安全会议,听取施工班组安全需求,讨论改进安全绩效和行动,全面开放、扩大作业人员参与安全事务的途径。

同时建立分包单位参与安全事务和改进过程的机制,在承包商的管理政策中加入安全文件建设的奖励与惩罚措施,辅助分包单位建立自身的安全文化,协助其建立内部的安全培训、安全交流机制,促使分包管理层形成与项目管理人员统一的安全价值观,让分包单位参加安全活动筹备、风险分析和经验反馈,倾听分包单位对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缺陷的改进意见并及时给予处理和回应。

项目全体人员对安全事务的参与程度,是营造整体安全氛围的重要指标,从根本上消除“安全只是安全部门、安全员的事”这种错误观念是改进施工现场安全文化的第一步。任何安全活动的开展主体是项目经理部,而不是安全部单一部门,制定安全事务方案时,应将工作任务分解到项目全体人员,项目领导者应起到表率作用,任何员工在施工现场所做出的不安全示范都是代表着项目的安全形象,应提高项目全体管理人员的安全荣誉。通过建立入职前的安全培训、就职之初的现场安全行为观察、安全轮岗、切合工作实际的安全考核、相互安全监督机制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参与率。

6.评估与改进

评估的内容包括:安全意愿的评估、安全承诺履行情况的评估、行为规范与程序的指导性和实施情况的审核与评估、安全激励机制效果的评估、安全培训制度与实效的审核与评估、安全事务参与度的评估,项目安全决策行为、管理层行为和作业人员行为的评估。安全领导者应定期组织开展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过程的绩效指标评估,安全评估指标应尽可能的量化,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考核测试,调查访问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确保信息的有效性,通过总结、评估、分析,确定并整改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不符合项,并识别新的改进机会;对效果明显的管理方法进行优先排序,并推广扩大和改进,关注安全绩效下滑的前兆,给予及时调整和控制。【5】

五、一线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模型

施工现场安全文化的核心是通过培育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在内部营造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最终实现持续改善安全业绩,减少生产事故伤亡与失损。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有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自然本能阶段——安全物质文化。仅仅依靠人的本能,缺乏系统的安全规章,安全组织机构不健全,领导层不直接管理安全,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安全员的责任,侧重于设施、设备的安全,追求施工现场生产场地、安全防护设施的安全性能。

2、第二阶段:严格监督阶段——安全管理(制度)文化。企业已建立安全系统和规章制度,明确各层各岗的安全责任,对安全作出承诺,以法规、制度驱动安全过程,初步形成企业安全文化。但意识没有转变,依然是被动的,主要依靠强制监督管理。在此阶段,企业必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工作,必须严厉执行责任考核与追究来促进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当企业规模扩大、产业多样化,现场施工多元化时,会力不从心,投入大、收效小。

3、第三阶段:独立自主管理阶段——安全行为文化。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系统,在企业内部安全理念有一定的影响力,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负责,相信一切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全员安全技能大幅度提高,作业人员自觉遵章守纪,对安全作出承诺。主要安全管理手段从监督检查发展为正向激励,建立自我持续改进机制。

4、第四阶段:互助团队管理阶段——安全观念文化。领导者安全领导力逐步提高,有感领导成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全员踊跃参与安全活动,主动纠正他人违章,注重团队安全和荣誉,把安全理念、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为实现施工企业的安全目标而努力。有着丰富的激励手段,安全覆盖范围由工作之内扩展到工作之外。

由企业单方面的保安全到作业人员自发的“我要安全”再到全体人员“我会安全”,是企业安全文化长效机制的发展进程。

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模型

六、总结

本文对一线施工现场安全文化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得到实践的见证,但随着建筑市场环境的变化、安全管理工作的深化,安全文化创建势在必行,是改善一线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形势、降低事故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其作用也是持续而长远的。

参考文献:

[1]住建部通报 《全国房屋市政工程安全事故的统计结果》

[2]乔登.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履职尽责 防范风险》

[3]李倩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建筑施工作业场所安全文化改进研究》

[4]张涛.中建八局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精细化安全管理》

论文作者:陈静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  ;  ;  ;  ;  ;  ;  ;  

浅析一线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论文_陈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