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业务创新架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架构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图书馆论文,高校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高校图书馆业务创新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推出了以用户需求为基准的创新服务,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推出了帮助用户定位书刊架位的“馆藏地图”服务,实现图书查询、预约、续借、催还等交互操作的“短信服务”,以及利用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图”进行“虚拟实时参考咨询”服务[1];厦门大学运用Web2.0功能实现图书馆内部沟通协调工具[2],并对图书馆网站进行二次开发,用户可运用社交网站账户直接登录图书馆[3];重庆大学实施“图书馆2.0系统”项目,实现知识搜索、SNS知识社区以及管理图书馆的2.0系统架构[4];南京大学推出个性化图书馆BOOK+,实现与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共通,并与书评网、网上书店无缝对接。上述创新服务大多达到预期效果并成为服务创新的典范获得同行和用户的认可。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创新功能大多游离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之外,与图书馆业务没有底层交互。除重庆大学运用J2EE技术设计图书馆2.0整体解决方案之外,其他应用大多为局部的外挂式二次开发,存在隐患。当代图书馆的业务开展主要依托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该系统承载着业务流程和数据传输,也形成了图书馆部门的自然分工。目前,绝大多数自动化系统采用的是面向流程的架构思想。面向流程保障了图书馆业务的日常开展,但缺少随需应变的灵活机制,不利于业务的变化和创新。业务功能的局部修改会使得系统日益庞大,冗余代码不断增多,运行效率持续下跌。由于多数服务创新都是在系统外围对自动化系统进行修修补补,一旦系统底层变动则创新功能将面临瘫痪。因此自动化系统的修复和更改已经满足不了当前图书馆实际业务需求的变化,重新架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已经迫在眉睫。 2 国内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架构研究文献综述 目前,国外为我国业界熟知的自动化系统以Horizon、Unicom、Millennium和Aleph500为代表。这些系统依托Oracle、SQL Server等大型数据库,支持多种操作系统,一般采用基于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C/S)的体系结构。自2001年起很多系统推出基于开放链接的解决方案,能无缝链接一些支持此协议的电子资源。近年来,运用开源软件设计浏览器端/服务器(Browser/Server,B/C)的自动化系统逐步成为国外的研究主流。其中较为著名的有Koha系统、Evergreen系统、OPALS系统等[5],这些系统都适用于Web环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随后,支持移动设备也逐步成为发展趋势,各类掌上移动OPAC产品正在逐步完善成熟[6]。 从国外研究成果上看来,欧美国家以自动化系统未来发展趋势为主要研究对象。Breeding认为现代图书馆采访业务从传统纸质逐步转换为以电子资源、多媒体资源为主。文献载体的变化带来了图书馆业务流程的变化。他认为云计算技术以及开放平台可用于改造自动化系统。开放型系统不仅可以包容更多的业务变化,而且可以运行图书馆员自定义的业务流程[7]。OCLC于2010年发布其基于云计算的WorldShare图书馆管理系统,正式将图书馆业务管理变为全Web方式。此后32家图书馆申请试用该系统,基于Web的自动化系统在元数据管理、采访业务、流通业务及工作流控制方面的优势都在逐步显现出来[8]。Wilson介绍了下一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包括Alma、Sierra、OLE、Intota和OCLC的WorldShare。探讨下一代自动化系统基于开放架构、利于多方整合的特性[9]。与欧美地区的前瞻性研究不同,亚洲、非洲部分地区的图书馆则尝试根据自身需求引进不同类型的自动化系统。如Egunjobi介绍了尼日利亚Adeyemi大学引进开源自动化系统Koha以后,馆员工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OPAC服务质量也有所提升[10]。Amollo就肯尼亚图书馆的现状,测评运用开源自动化系统带来的利弊。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功能上考虑,开源自动化系统都会为图书馆业务带来亮点[11]。Madhusudhan从馆员的视角来调查印度高校图书馆使用基于Web的自动化系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馆员运用Web自动化系统的优势发掘了很多创新服务,如Web2.0互动性功能、引入语义网、引入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并支持多语言。他的文章表明基于网络的自动化系统为印度图书馆的业务创新带来保障[12]。 从国内研究成果来看,业界同行已经开始思考变革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问题,并提出了很有深度的见解。包凌和赵以安认为新的自动化系统的研发不是对传统系统的进化,而是需要一次变革。需要运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通过API接口,整合和扩展多种服务。他们借鉴国外自动化系统变革的现有成果,总结了下一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有:开放架构整合多种资源;支持新兴数据资源描述标准RDA和关联数据;支持开放共享与用户参与;走向移动客户端[13]。王志庚和肖红研究全球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现状,提出电子资源管理、联合采购模式以及基于云端的SaaS系统服务模式将可能成为自动化系统未来发展方向[14]。李欣总结自动化系统的新变化,认为自动化系统开发商与数据供应商的融合,对于联盟图书馆环境的支持以及系统集成程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15]。徐文贤和李书宁在专著中提到自动化系统厂商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完成各个图书馆不同的个性化开发需求。基于需求和迫于市场压力,很多商业自动化系统正在打破原来的封闭状态,提供各类OpenAPI,部分公司已经开始打造开放平台[16]。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设计理念的变革和系统架构实现技术的探讨已经为很多研究者所关注。总结国内外研究者的观点,图书馆业务的推陈出新无疑已经让自动化系统架构的整体变革势在必行。新的数据格式、信息资源描述标准的出现正在挑战现有以MARC为主的标准格式;依托于Web、多层架构和云架构的运行模式正在挑战现有C/S方式的业务操作;支持多种资源载体、跨多媒体终端将取代PC时代整齐划一的工作界面;多种异构数据的整合以及图书馆员自主定义流程、用户主动参与内容建设的需求正在呼唤自动化系统的整体架构推出较为完善的全面开放机制。使用怎样的架构思想来实现自动化系统以保障上述需求得到满足,并保障系统在较长时期内具有随需应变的能力,是实践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 面向用户的开放平台架构UOA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改造将不会是局部的修修补补,而是系统架构和思维模式的整体变革。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和传播处于互联网之中,用户及业务需求的变化不可能脱离大环境的影响。系统的重新架构需要与互联网思维模式和实现技术接轨,保证在系统方案、资源管理、数据形式、操作方法、用户体验等各个方面能与互联网融通。展望当代互联网发展历程,系统架构理论从面向流程发展到面向对象、再到面向服务。自2007年Facebook宣布开放其F8平台开始,开放平台逐步占据了互联网市场。无论是国外的搜索引擎巨头谷歌,还是手持设备贵族苹果,或者是国内的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都在不断地推出开放平台产品。“开放平台”已经成为互联网当前最炙手可热的系统架构关键词。 3.1 互联网新型系统架构——开放平台 开放平台是指软件系统通过公开其应用程序接口(API)来使外部程序可以实现系统功能或使用系统资源[17]。开放平台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集成平台型。即商家提供开放式的架构和标准化的应用软件,为第三方开发者提供承载应用的平台,如谷歌、苹果、百度、腾讯、阿里巴巴都有这样的产品。另一种是整合资源型。平台除自身组织和展示资源外,还通过开放接口整合第三方内容,成为集成多方异构资源的开放型系统。很多电商如亚马逊、京东商城、淘宝商城等都是这一类型。图书馆系统根据其实际需要则更适合建设资源整合类开放平台。 (1)开放平台混搭式的资源组织方式 互联网发展初期门户网站的资源组织以分类导航为主流。搜索引擎出现以后承担起采集、组织、整合和传播互联网信息的主要任务。但搜索引擎仍然解决不了很多问题,如网站分立、多点登录、无力整合非关键词关联的信息碎片等。而开放平台则全然不同,其独特的混搭式资源组织方式让信息之间的关联不受主题、载体形式的束缚。只要信息之间存在内部联系就有混搭的可能。只要不同开放平台的OpenAPI接口遵循相同的标准,那么异构数据库的资源整合、多账户的统一登录都将不再是难题[18]。 (2)开放平台的关键技术OpenAPI 平台开放特质的实现主要依托于OpenAPI。OpenAPI指的是各厂商遵循专有或通用的规则对大众开放数据、应用或资源,让各种网站拥有相互整合的可能[19]。OpenAPI分为两类:支持轻量级Widget和支持重量级APP(Application)的OpenAPI。轻重级别的选择需要针对具体的实际需求而定。就图书馆应用而言,图书馆新闻、期刊目次、新书通报等适合依托轻量级OpenAPI实现。这对原系统改造很少,不需要身份认证,调用方式灵活。而对于用户信息管理、书刊信息搜索这类图书馆核心数据的开放,则需要依照重量级OpenAPI来开发并呈现专有的App,这对开放内容的规范性、安全性和合理性都有所保证。 (3)开放平台的内部结构 基于HTTP的SOA架构由于其松散耦合、独立自治、开放标准等特质在开放平台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新浪微博、腾讯开放平台和淘宝开放平台等[20]。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自2006年兴起,当时很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运用SOA对企业架构进行重构,直到2009年这股热潮才逐步降温。开放平台时代网络应用App所拥有的独立性、自治性、松散耦合性、无状态性和开放平台自身具备的可复用性、可扩展性都与SOA的特性非常类似。因此很多开放平台将SOA作为其内部技术架构,支撑开放平台的技术实现。可以说SOA在开放平台时代正在通过另一种方式发挥其优势。 3.2 适用于图书馆的开放平台——面向用户的架构UOA 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变革始终以用户需求为驱动[21]。随着互联网大环境的不断变化,用户的新需求层出不穷,传统的系统架构很难适应这些快速的变化。为了赋予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随需应变的生命力,本文参照互联网开放平台架构,结合图书馆实际工作,以SOA为内核提出适用于图书馆业务发展的开放平台——面向用户的架构(Users-Oriented Architecture,UOA)。这一架构将SOA的面向服务提升为面向用户,将系统设计的起点从业务需求提升至用户需求。UOA不仅继承SOA的众多特质,而且拥有当代互联网开放平台的特点,可灵活有效地集成各类轻量级和重量级的网络应用。具体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UOA是基于Web的B/S系统。系统内部延续SOA架构的分层特点,分为用户需求层、APP封装层和SOA微服务组配层。用户需求层凌驾于各层之上,成为系统设计的起点。用户需求之下的各个层次共同组成开放平台的内部架构,以SOA为基础核心,支持基于OpenAPI的Mashup应用,形成APP封装。 (1)用户需求层 用户既包含图书馆终端用户,也包含图书馆员。开放平台内部的App调用和组配都将以用户需求为依据,也可以支持自主定义工作流程。 (2)APP封装层 APP封装层分布着各类独立封装的App应用。APP在继承SOA的标准化、独立自治、松散耦合等性能的同时,将服务封装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的提升。APP封装与SOA中的服务封装相比,其界限更加明晰,用户调用更加简洁,APP之间的通讯也更加方便有效。 (3)SOA微服务组配层 App封装层之下即SOA基础架构。SOA微服务有效封装程序代码、数据并通过标准接口进行数据交互。其松散耦合机制支持微服务的自由组配,微服务可作为构成App的基本单元,多个微服务的组配实现系统功能。面向用户的架构UOA汲取了当代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同时结合图书馆工作实践。将UOA应用于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会为图书馆带来以下变化:①UOA的资源组织以用户为中心,这将改变图书馆以资源为中心的业务传统。用户需求贯穿系统架构的整体过程,起到决定系统功能的作用。UOA将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改变以资源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模式,拉近用户和资源提供者之间的距离。②UOA将具有与互联网无缝对接的卓越用户体验。UOA本质上是当代互联网开放平台架构思想在图书馆领域的具体应用,其本身具备开放平台的优质特性。UOA架构的系统功能都将以APP的形式面向用户。这不仅可以打破图书馆各类异构平台的壁垒,而且将模糊图书馆系统与互联网公共服务的界限。因此基于UOA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可以真正实现与互联网的无缝对接,它将比以往任何一种图书馆系统都更加贴合用户的使用习惯。③UOA具有随需应变的灵活机制,保障图书馆服务创新持续发展。UOA继承SOA的松散耦合、高度复用、基于标准的数据交互以及微服务重组机制等特征,同时比SOA更加接近用户。基于UOA架构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可以高速而有效地随着用户需求的实时变化而改变系统功能,这将在较长时期内保障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持续发展。 4 依托于UOA的图书馆业务创新设计 随着近些年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各类业务的推陈出新从未间断。有些创意和想法通过研究成果的形式展现出来,有些则已经依托于第三方系统实现。然而由于现有自动化系统对业务变化的支持度有限,这些创新仍然较为零散,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应用并取得高效成果的并不多见。面向用户的开放平台UOA让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全面重构成为可能。基于UOA的图书馆系统可以真正做到业务创新随需而动。图书馆日常工作业务主要以采访、编目、流通为核心,基于UOA的采、编、流业务创新将很有可能打开图书馆服务的新局面。 4.1 采访业务创新设计 近几年采访业务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基于用户反馈的创新 采购的书刊真正为用户所用是衡量采访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用户反馈分为两种:一是借阅数据的客观反馈;二是用户荐购的主观反馈。 借阅数据反映用户普适性需求,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作为修订购书纲目的依据并调整采购策略。此外借阅数据还可以挖掘用户的学科偏好、出版信息偏好、图书的半衰期、复本需求规律等有价值的信息[22]。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学者对采访、流通数据进行建模并尝试实施[23]。基于UOA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可将采流数据运算作为新的微服务被采访业务App调用,以此进行采购动作的反馈控制[24]。还可以为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重,影响权值的因素可以是身份、借还书信誉,也可以是借阅数量或预约申请量[25,26]。甚至可以仿照豆瓣网的“豆瓣猜”,形成基于用户兴趣推荐的购书纲目以指导采购[27]。 用户荐购早已在图书馆实施,然而效果大多不甚理想。一方面是宣传不够,更重要的则是荐购流程不顺。荐购信息反馈不及时通常严重影响用户的积极性[28],采编周期过长而错失用户刚性需求的情况则屡见不鲜。鉴于这些问题,可以将荐购从原有采编流程中剥离并设立专门的快速通道,及时反馈荐购结果并缩短周期。在现有系统中刻意缩短采编流程较为困难,而在UOA系统中为特殊业务另辟蹊径则并非难事。 (2)跨行业合作带来的创新 近年来跨行业的书目数据共享已成为趋势。直接利用书商提供的书目数据不仅简化了采编步骤,而且有利于提高书目的准确性。OCLC于2008年实施“新一代编目”项目,探索从出版商和销售商那里获取元数据并提升WorldCat中元数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9]。在采访流程中各类数据格式与MARC的互相转换和映射可在UOA中以微服务的形式实现。 二维码的广泛应用正在挑战传统采访业务,其不仅信息容量更大,不依赖于数据库,实现了书刊属性信息与实物同步,而且正在逐步应用于出版领域。图书馆如果能够有效运用二维码,则可以减少著录工作从而大大节约社会成本[30]。二维码的介入将打破原有工作传统,形成新的业务流程。 (3)采访业务创新微服务架构 根据用户反馈及跨行业合作的业务创新,设计UOA内部的采访业务微服务架构如下页图2所示。 基于用户反馈的业务创新增加了五个微服务。“采流数据转换”是按照采购需求统计书刊借阅情况,包括借阅数量、周期、预约申请量等。与“用户加权”微服务和“兴趣推荐”微服务组配,将用户需求细分以测算出较为精准的荐购数据,通过“流通数据反馈”为采访App所用。用户荐购不仅直接将荐购书目反馈给采访,而且建立专用的绿色通道缩短书刊采编周期方便用户优先借阅,以期达到良好的荐购效果。 跨行业合作则增加了两个微服务。“书目数据转换MARC”可将各类数据统一转换为MARC,与“批量数据处理”组配形成自动化系统数据流。同时“二维码识别著录”可直接读取二维码书目数据并完成系统数据导入。这将大大缩短书刊在采编流程中的运行周期,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 4.2 编目业务创新设计 编目业务创新一方面来自用户参与目录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流通数据反映出的书刊使用情况可作为编目纠错的参考依据。同时编目在数据格式标准、资源组织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也会带来业务流程的不断调整。 (1)基于用户参与及反馈的创新 图书馆较受用户欢迎的Web2.0应用有维基编目、个性化标签、书评等。由于现有自动化系统的限制,OPAC二次开发的这些功能总会在系统升级时出现不稳定状况。UOA系统可将这些功能逐一作为微服务添加至编目App。 书刊流通数据对于编目的反馈控制也很重要。如某本图书被错误著录或分类,其元数据和内容的不符很可能造成“死书”现象。有效的反馈控制措施是以流通数据的统计报表为依据,排查“死书”清单,重新修改著录数据以避免资源浪费。 (2)基于编目未来发展的创新 编目的未来发展始终是业界热议的课题。跨行业合作已经进入实践阶段。书目数据的传输和转换成为跨行业编目合作的新尝试。ONIX是出版商习惯提供的数据格式之一,其内容可以为图书馆所用。编目数据格式的转换与采访业务里的“书目数据转MARC”微服务功能相同,可以复用。 未来发展的动向还表现在新兴网络资源的出现。非书资源、OA资源、各类多媒体资源的介入对编目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界为此制定了新的书目控制标准RDA,提供关于数字资源编目的指南,强调帮助用户查找、标识、选择和获得有用信息,并支持书目记录的聚类。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数据形式出现,如关联数据、RDF等。对于现有自动化系统来说,要适应这么多的变化是非常困难的,而对于UOA系统来说,微服务的增、删、改实现起来都相对简便并且不会对不相关的程序和数据产生连锁反应。 (3)编目业务创新微服务架构 根据用户需求和编目未来发展设计,UOA内部的编目业务微服务架构如图3所示。 “维基编目”、“个性化标签”、“撰写书评”等微服务是Web2.0功能的体现,产生的用户共建数据可直接在图书馆OPAC上展现出来。“流通数据反馈”则可将编、流数据联系起来,为数据纠错提供依据。 “ONIX数据”微服务将ONIX数据转换为图书馆需要的标准格式。“RDA编目”和“关联数据编目”则是根据编目未来发展,将新的数据标准引入到UOA系统中。任何一种数据格式的体现都可以尝试以微服务的形式呈现。 4.3 流通业务创新设计 流通业务直接面向用户,更应该随着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变化而呈现多种形式。传统OPAC在这一方面已经有所实践,然而总是存在着各种系统隐患。在UOA系统中面向用户的业务将以App的形式更加灵活地应对多变的个性化需求。 (1)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创新 根据2011年10月在南京大学进行的用户调查数据显示,个性化需求主要集中在Web2.0应用和与互联网连通这两个方面。Web2.0功能中荐购的需求达到了93.61%;维基编目和图书评论的需求都超过了50%;标签、评论等其他功能的需求也不少于30%。UOA系统方便快捷的微服务创新方法可在这里大展拳脚。 与互联网的连通,一是通过互联网公共账户登录图书馆网站;二是将图书馆网站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QQ等方式分享至互联网,并且与书评网、网上书店连通使得书刊的评价信息、购买信息更加丰富。 (2)各类系统整合形成的创新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中,已经实现了很多对用户有益的服务创新。这些创新大多依托于新开发的独立系统,很少能与自动化系统整合。用户不得不在多个系统之间跳转并记忆不同的用户密码。运用UOA架构图书馆系统,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案。UOA微服务之间的松散耦合性不仅适用于系统内部,而且适用于系统的横向整合。微服务在跨系统时也可组配,形成异构系统的无缝对接。 南京大学图书馆目前最受用户欢迎的资源共享服务如区域流通系统、馆际互借系统、特色数据库等,可以将这些系统的部分功能改造为符合标准的App或者是微服务,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整合连通。用户统一认证可通过OpenID实现,还可通过OpenAPI接口提供具体借阅情况和费用结算,用户只浏览一个页面即可掌握存在于若干个系统中的在借书目和消费记录。特色数据库可通过OpenAPI将数据共享至UOA系统,对于用户来说特色库资源和自动化系统提供的本地资源使用起来将没有差别。UOA的架构设计让异构数据库的无缝对接成为可能。 (3)流通业务创新微服务架构 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和与其他图书馆系统整合设计,UOA内部的流通业务微服务架构如图4所示。 “统一认证”、“连接书评网、网上书店”、“分享至互联网”微服务可将图书馆资源与互联网互联互通,通过OpenAPI接口实现。“评论评分”、“用户荐购”和“用户兴趣推荐”是Web2.0应用,用户荐购和兴趣推荐与采访架构中的微服务重合,评论评分与编目架构中的微服务重合,这些微服务的复用可提高系统效率。 “区域流通系统”、“馆际互借系统”和“特色数据库”都是与行业内其他服务系统整合应用的微服务,通过统一界面向用户展示异构系统内的相关数据,真正做到用户信息一站式访问。 5 结语 面向用户的架构UOA是为图书馆发展而量身定制的架构理论,其直接面向用户需求,适宜开放分享并可简单高效地整合各类资源。这些优质特性可保障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持续发展。然而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重新架构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这需要图书馆在政策、资金、人员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首先,需要图书馆领导者破釜沉舟的决心。管理模式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系统的研发、部署和使用将牵涉到每一个馆员。其次,新系统带来业务流程的改变将会打破现有部门格局,图书馆员需要改变多年的工作习惯,加强业务间的协同合作。再次,新旧系统的更替可能牵涉到硬件设备的更新。新系统的优越性只有在成熟硬件的支撑下才能发挥其效力,这需要一笔可观的资金投入。新系统部署完毕之后并非一劳永逸,后续的软投入也很多。如业务创新牵涉相关行业的合作,需要和数据库商洽谈,投资策略、合作方式等都有待商榷。新系统的安全和维护需要技术部门人员重新学习和投入,大量的图书馆员培训和用户培训也必须跟上。 总之,自动化系统重构只是图书馆改革的一个方面,后续需要配备人力、物力和财力并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尽管如此,图书馆仍需要变革!改变才能进步,墨守成规只会被时代抛弃。图书馆每一次变革都将经历遭遇瓶颈、困惑、痛苦的过程,突破之后就将打开新的局面。我们竭诚期待着这一刻的到来!标签:开放平台论文; 图书馆论文; soa论文; 面向服务架构论文; 应用架构论文; 信息架构论文; 架构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数据整合论文; 用户需求论文; 业务支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