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趋势及其成因--从最终需求和技术效率角度看_投入产出表论文

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基于最终需求和技术效率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视角论文,份额论文,劳动报酬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劳动力低成本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比较优势之一,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劳动报酬低增长的负面效应逐渐凸显。劳动报酬低增长一方面限制了一部分低技能劳动者分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好处,导致居民整体福利水平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劳动报酬低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平衡性也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出现个人消费不足、产能过剩、过分依赖出口、投资等症状,增加了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潜在风险。①于是,提高劳动报酬增长率成为一致的呼声。然而,在现有的需求驱动模式和技术进步背景下,劳动报酬究竟应提高到怎样的水平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在政策上也应当是谨慎的。因为宏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进退两难”的选择困境:一方面,为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急需改善;但是,另一方面,现阶段劳动报酬的突然增长会增加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的劳动力成本,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率和企业竞争力,使中国企业陷入既要在低端市场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要在高端市场面临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竞争的被动局面。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中国企业很容易失去持续增长的动力。因此,如何从最终需求和技术效率视角来破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规律,了解现阶段我国经济系统中劳动报酬的形成机理和产生效率,既关系到中国能否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又关系到中国能否克服短期的阵痛,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转型,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劳动报酬增长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分别从技术进步偏向性(Acemoglu,2002; Bentolila & Saint-Paul,2003; Autor & David,2010)、产业结构变动(Morel,2005; Young,2005)、劳动力市场制度(Blanchard,1997; Rodriguez & Arjun,2010)以及全球化因素(Harrison,2002; Guscina,2006)等视角,对一国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进行解释。Bentolila & Saint-Paul(2003)运用1972-1993年OECD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资本产出比、全要素生产率对OECD国家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显著为负,资本和劳动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Morel(2005)、Young(2005)以及Boldrin & Ruiz(2006)等学者基于Solow(1958)提出的结构分解法,将劳动报酬分解为产业结构变化和产业内劳动收入份额变化两部分,并认为产业结构转型是导致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重要原因。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一些学者认为劳动与资本谈判能力的变化(Bentolila & Saint-Paul,2003)、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Blanchard,1997)和劳动力调整成本(Rodriguez & Arjun,2010)等劳动力市场制度因素是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主要原因。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经济全球化与不同国家劳动收入份额变化之间的密切联系(Harrison,2002; Guscina,2006)。

针对中国的情况,国内学者分别从各个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罗长远、张军(2009)研究发现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积累会促进人均资本和劳动边际产出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会随着资本产出比的提高而增加;而另一些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偏向的技术进步与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相关(黄先海、徐圣,2009)。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的产业结构变迁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李稻葵等(2009)、白重恩、钱震杰(2010)、龚刚、杨光(2010)等研究均发现,经济由劳动收入份额较高的农业部门向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非农部门的转型是导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白重恩、钱震杰(2008)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改制和市场垄断力量增强才是导致我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主要原因,贡献度分别为60%和30%,李稻葵等(2009)的研究也表明中国劳动报酬份额下降与工人的谈判能力和国有企业比重上升密切有关。此外,白重恩、钱震杰(2009)、罗长远、张军(2009)以及周明海等(2010)等文献表明2004年我国收入法GDP中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统计口径的调整对劳动收入份额也有一定影响。开放经济方面,肖文、周明海(2010)重点考察了出口依存度和进口渗透率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不同影响。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对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资本产出比、产业结构变动以及劳动力市场制度等方面,都是一种基于生产要素供给的视角,而从需求结构和技术效率视角解释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的文献相对较少。国内有学者从技术进步角度(罗长远、张军,2009;白重恩、钱震杰,2010)来分析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需求角度(沈利生,2009;刘瑞翔、安同良,2011)来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如刘瑞翔、安同良(2011)从最终需求的视角,解读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和驱动机制。上述文献为我们研究中国劳动报酬增长和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但是鲜有研究运用合适的理论框架,从最终需求和技术效率的视角来解释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经济正日益凸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需求驱动型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庞大的国内需求推动和出口需求拉动(林毅夫、刘明兴,2004;沈利生,2009),然而近年来,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消费严重不足和外部需求的大幅下滑,导致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最终需求对劳动报酬的拉动效应也出现了逆转性的波动特征,这非常值得理论上的关注。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从技术效率的角度,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没有完全实现的情况下,简单提高劳动报酬的经济效果是不确定的。在我国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率本身就极其微弱,在产业转型没有完成之前,劳动报酬骤然提高会增加其劳动力成本,导致部分产业衰退和失业增加。因此,实际上最终需求和技术效率变动与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必须从最终需求和技术效率视角重新审视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规律。

在研究方法上,上述研究大部分采用相关回归分析的方法。实际上最终需求和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劳动报酬的影响是透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业关联来实现的,特别是基于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技术与需求结构之间的联系等,而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可能无法深入分析需求结构、技术效率与中国劳动报酬增长之间的内在机制和动态变化特征。有鉴于此,部分学者考虑到产业之间的关联和波及效应,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方法(SDA)来分析一些重大问题(Dietzenbacher et al.,2000; Hummels et al.,2001; Yang & Lahr,2010; 刘遵义等,2007;沈利生,2009;张友国,2010)。如Hummels et al.(2001)对全球垂直专业化的测算,Dietzenbacher et al.(2000)利用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分解了1975-1985年6个西欧国家劳动生产率变化,Yang & Lahr(2010)利用结构分解技术分析了中国1987-2005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中国劳动报酬增长及其份额的研究文献已相当丰富,但遗憾的是,大部分现有文献主要是基于资本、劳动的技术关系等供给的视角,而没有基于国民经济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从最终需求结构和技术效率的角度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规律和作用机制。这些不足正是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本文余下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主要讨论理论模型及数据处理;第三部分运用结构分解方法对1987-2007年间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动进行分解;第四部分进一步讨论最终需求所拉动的劳动报酬份额变化;最后部分给出结论。

二、理论模型及数据选择

由于国内最终需求和技术进步对劳动报酬的影响是通过国民经济的生产体系来完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到国内生产体系内部来考察需求结构和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庆幸的是,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正好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法,它能够较好地刻画最终需求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根据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行列平衡关系,②有:

(一)劳动报酬占GDP份额的演变与分解

为了考察全球化背景下中国1987-2007年各部门劳动报酬占GDP份额的演变及其原因,我们需要将劳动报酬份额分解为产业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和投入产出结构等部分,然后运用结构分解方法(SDA)对两个时期各部门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进行分解。假设用GDP表示各部门的国内增加值,根据劳动报酬份额的定义,各部门劳动报酬占GDP的份额可以表示为:④

根据投入产出理论和结构分解技术,两个时期各部门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可以分解为:

根据Dietzenbacher & Los(1998)、Peter Rrmose(2010)等文献,在实际使用结构分解法时往往存在“非唯一性问题”,即基于不同时期,不同因素排列顺序的分解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一定影响。Dietzenbacher & Los(1998)建议使用两级分解法以消除因不同分解形式造成的估计偏差。特别地,Peter Rrmose(2010)针对丹麦1966-2007年130个产业能源消费的空气污染作了基于不同时期、不同顺序的结构分解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运用两级分解法得到的分解结果是稳健的。所以,本文另外一种分解形式为:

通过上述分解,我们可以将两个时期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分解为两个主要部分:需求结构变动导致的σ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动导致的σ变化。其中,需求结构变动包括最终需求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以及最终需求的进口替代效应变化。技术效率变动包括劳动回报率变化、进口中间投入变化以及投入产出结构的变化。⑥

(二)最终需求对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效应

同时,为了进一步考察各项最终需求引起的经济增长对劳动报酬的拉动效应,我们定义了最终需求劳动报酬份额拉动系数,其计算方法是用各项最终需求引发的劳动报酬额除以相应最终需求诱发的增加值(GDP),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国内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中所包含的劳动报酬份额变化。首先将劳动报酬额总额分解为各项最终需求的形式:

其中,n是全为1的行向量,(15)式表示劳动报酬总额W可以分解为由农村消费、城镇消费、政府消费诱发的劳动报酬额以及由国内投资和出口诱发的劳动报酬额之和。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得到最终需求的劳动报酬份额拉动系数:

(三)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1987、1992、1997、2002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及进出口贸易数据。其中,1987年的投入产出表包含118部门,1992年包括119个部门,1997年包括124个部门,2002年包含123个部门,2007年包含135部门。由于历年的投入产出表在统计口径上存在差别,而且与《中国统计年鉴》的行业标准也有一定的出入,本文按照2002年国家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将各年的投入产出表重新进行了合并与调整,共计包括38个部门。⑦

考虑到不同年份价格的可比性,本文使用农业部门价格指数、《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按行业分类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第三产业价格指数以及海关部门的对外贸易价格指数对不同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平减,得到以2002年基期价格衡量的1987-2007年中国可比价格投入产出表数据。同时,在计算各部门可比价格劳动报酬时,需要用劳动报酬价格指数,将以报告期货币单位衡量的劳动者报酬变换为以基期货币单位衡量的劳动者报酬,本文使用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作为对劳动报酬价格指数的近似替代。另外,由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编制的投入产出表没有区分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中的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部分,为了达到(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要求,本文借鉴张友国(2010)的方法,以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将上述投入产出表转换为(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实际分析中,由于1987、1992年的投入产出表只有净出口值,没有进口数据,本文根据李强和薛天栋(1998)的方法并结合海关统计年鉴的分类贸易额数据,得到相应年份的进口和出口数据。本文各部门的劳动报酬数据主要来自历年的全国投入产出表。

三、1997年前后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原因分析

统计资料及许多研究都表明(白重恩、钱震杰,2009;罗长远、张军,2009;李稻葵等,2009),1997年之后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份额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我国劳动报酬份额从1997年的52.7%下降至2007年的39.74%。现有文献将劳动报酬份额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产业结构转型、国有企业改制、资本产出比以及有偏技术进步等。实际上,相关研究指出,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和技术效率下降也是影响1997年之后我国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下文将首先给出劳动报酬份额的分解结果,然后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进一步分析1997年前后两个阶段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本文根据上文的结构分解方法对1987-2007年各个阶段的劳动报酬份额变化进行了分解,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在1997年之前和1997年以后的时间段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化规律。1987-1992年和1992-1997年两个时期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分别上升1.81个百分点和4.94个百分点,而在1997年之后的阶段劳动报酬份额整体上是下降的,1997-2002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7.61个百分点,2002-2007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4.38个百分点。⑧其中,需求结构变化导致1987-2007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1.44个百分点,占总额的26%;技术效率变化导致1987-2007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4.01个百分点,占总额的74%。

分部门的结果(表2)也表明,三次产业的劳动报酬份额在1997年前后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动特征。就农业而言,1987-1992年和1992-1997年两个时期农业劳动报酬份额分别上升2.35和3.8个百分点,而在1997-2002年,农业劳动报酬份额迅速下降了7.97个百分点,2002-2007年有所反弹。第二产业方面,1987-1992年和1992-1997年第二产业劳动报酬份额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分别上升4.33和13.67个百分点,而在1997-2002年和2002-2007年两个时期,第二产业劳动报酬份额急剧下降4.2和1.51个百分点。与之类似的是,尽管1992-1997年第三产业的劳动报酬份额是上升的,但是在其他时间段,第三产业劳动报酬份额都是下降的。总体来看,三次产业的劳动报酬份额在1997年前后出现了明显的逆转趋势,这与中国整体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动规律一致。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1997年前后我国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背后原因,下面将从需求结构和技术效率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一)需求结构变动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各个时间段上,就横向比较而言,农村消费、城镇消费和政府消费对劳动报酬的拉动效应要大于投资和出口。比如1997年三种消费对劳动报酬的拉动效应依次为0.6、0.54和0.69,而1997年投资和出口对劳动报酬的拉动效应分别为0.47和0.42。从时间变化趋势看,农村消费对我国劳动报酬的拉动作用在1997年之前保持稳定增长,比如1987-1997年平均为0.59左右,即每单位农村消费可以产生0.59元的劳动报酬,但是在1997年之后,农村消费对我国劳动报酬的拉动作用迅速下滑,到了2007年每单位农村消费只能产生劳动报酬0.43元,下降幅度达27%。同样,城镇消费的拉动效应在1987-1997年期间稳步上升,但在1997-2007年期间急剧下降,到了2007年每单位城镇消费只能拉动劳动报酬0.37元,下降了约30%。与农村消费、城镇消费拉动效应在1997年后出现了大幅下降不同的是,政府消费对我国劳动报酬的拉动效应在1987-2007年期间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维持0.52左右。与三种消费相比,投资和出口对劳动报酬的拉动作用下降的幅度稍低一些,2007年与1987年相比分别下降27%和14%。综上所述,虽然最终需求对劳动报酬的影响整体上十分显著,但是最终需求对我国劳动报酬的拉动效应却自1997年之后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并且拉动重心逐步由农村消费和城镇消费向政府消费转变,这是导致劳动报酬份额在1997年以后出现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在最终需求结构变动中,也显示出1997年以后拉动重心由国内消费向国内投资和出口转变的特征。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1997年之前最终需求结构保持相对平稳,而1997年之后最终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波动,出现了消费急剧下降,而投资和出口大幅增加的趋势。例如,农村消费出现了令人惊讶的下滑,其份额由1997年19.35%迅速下降到2007年的6.57%,城镇消费的份额由1997年的18.81%下降到2007年的18.71%,政府消费份额也由1997年12.09%下降到2007年的8.03%,2007年三种消费合计仅占34%。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投资和出口的份额明显增加,尤其是出口,其份额由1997年的17.78%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33.04%,2007年最终需求中投资和出口两者合计占了66%。由于投资和出口的劳动报酬拉动系数要低于国内三种消费,因此最终需求结构中投资和出口所占比重的增加,导致了中国整体劳动报酬份额的显著下降。

根据表1,1987-2007年用最终需求衡量的产业结构变动导致中国劳动报酬份额下降14%。为了更清晰地描述中国1987-2007年产业结构演变与劳动报酬份额的关系,我们给出了表4。通过比较,我们发现1997-2007年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更加明显,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份额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变动。⑨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由于三次产业单位产值的劳动报酬额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将直接导致中国整体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单位劳动报酬额要大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所以1997-2007年的重工业化进程也会导致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进一步下降。需求结构的最后一个因素,国内最终需求进口替代解释了1987-2007年中国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2%,影响相对较小。

(二)技术效率变动的影响

技术效率变化主要包括劳动回报率、进口中间投入以及投入产出效率变化三部分。根据表1,1987-1992年和1992-1997年技术效率变化分别导致劳动报酬份额上升64%和77%,而1997-2002年和2002-2007年技术效率变化分别导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41%和85%。可见,技术效率因素也是引起1997年以后我国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下面本文就三种效应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劳动报酬回报率变化。根据表1,1997年之前劳动回报率使得劳动报酬份额上升,但是1997年以后,劳动回报率变化分别导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了1.72和0.59个百分点,说明在此期间劳动回报率对劳动份额变化的贡献率由正转负。劳动回报率反映了各部门每单位产值的劳动报酬额,与行业技术特征紧密相关。1997年以后我国部门每单位产值劳动报酬额大幅下降的原因可能:一是在生产技术上发生了有利于资本的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型产业份额提高和全球化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和流动,产生了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不利影响。这与一些研究(黄先海、徐圣,2009;白重恩、钱震杰,2010)相吻合;二是1997年左右的国企改制对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冲击。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国有经济劳动报酬份额要高于非国有经济,随着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和其他所有制的快速发展,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劳动报酬份额下降。⑩

其次,进口中间投入变化。根据表1,进口中间投入使得1987-2007年期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约2%。为了更准确地测量进口中间投入对国内劳动报酬的影响效应,本文计算了进口中间投入替代率。(11)计算结果表明,1987-2007年进口中间投入对国内劳动报酬的替代作用呈现上升的趋势,进口中间投入导致1987年国内劳动报酬下降了5.35%,致使2007年劳动报酬下降了14.4%。(12)对此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中国整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决定了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国内增加值的比重较小,加工贸易“大进大出”的特征尽管能带来对外贸易额的高速增长,但是进口机器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虽然进入到国内生产过程,但它的增殖过程却发生在国外,因此在计算国内增加值或国内劳动报酬时需要对其进行扣除。另一方面,由于进口机器同时也替代了国内相同类型企业的生产,实际上降低了对国内同类劳动力的需求,在短期内造成国内相同产业就业和收入的大幅减少。

最后,投入产出效率变化。1987-2007年投入产出效率变化导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33%,说明我国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下降对劳动报酬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按照投入产出理论,中间投入率越高,相应的国内劳动报酬率就会越低。从纵向比较来看,1987-2007年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占总投入比例)显著上升的部门有:农业(49.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58.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68.5%)以及金融保险业(264%)等17个行业。而中间投入率显著下降的部门有: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4.1%)、纺织业(-11.5%)、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37.6%)以及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32.5%)等21个行业。通过比较,我们发现,1987-2007年期间中间投入率显著上升的部门,多半属于资本、资源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中间投入率下降的部门主要为轻工业及机械制造业。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产业升级导致中间产品交易规模逐渐扩大,制造业加工复杂程度显著上升,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1987-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进口产品等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特征,技术创新等因素对经济增加值的推动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最终需求对劳动报酬份额影响的进一步分析

根据公式(16),本文进一步计算了各项最终需求对劳动报酬份额的拉动效应,结果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各项最终需求的劳动报酬份额拉动效应呈现不同的特点。从时间趋势看,1987-1997年期间,无论是三大消费需求,还是投资和出口,最终需求驱动的经济增长中所包含的劳动报酬份额都呈上升的趋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7年以后,三大消费需求、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劳动报酬份额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比如,农村消费、城镇消费和政府消费拉动的每单位GDP中劳动报酬份额从1997年0.64、0.58和0.72下降至2007年的0.47、0.41和0.57,分别下降了26%、30%和20%。

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发现1997年以后国内消费拉动的劳动报酬份额下降与消费增速放缓和消费结构变动有关。1997年以来金融危机和国企改制对居民的收入和就业造成了强大冲击,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也使得居民对未来支出形成了悲观的心理预期,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降低了人们的消费倾向,从而导致由消费拉动的劳动报酬份额在1997年之后出现下降。同时,消费需求对不同产业拉动效应的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消费拉动的劳动报酬额。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显示,与1987年相比,1997年以后国内消费需求的重心整体上有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和服务业转型的趋势。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是,由于不同产业单位产值劳动报酬份额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消费结构转型导致基于消费驱动的劳动报酬份额也发生相应变化。

同样,1997年以后国内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劳动报酬份额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对此可能的解释是:投资拉动的劳动报酬份额之所以下降与国内过度投资和投资低效率紧密相关。在经济粗放式增长的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既定经济发展目标纷纷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过度的投资和产业趋同导致了投资劳动回报率和投资效率大幅下降。此外,1998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家预算内投资资金增量持续提高,在总投资增量中的比重也一直上升,国有资本投资过程中表现出对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重化工企业的偏向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本对劳动相对地位的上升以及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另一方面,出口驱动的劳动报酬份额之所以下降,与我国加工贸易中的“大进大出”特征以及处于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紧密相关。

五、结论

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上刻画了最终需求和技术进步通过国民经济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产业关联对1987-2007年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的作用机制,并定量估算了最终需求和技术效率因素对劳动报酬份额变动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最终需求结构、以需求衡量的产业结构、最终需求进口替代分别导致1987-2007年我国劳动报酬份额下降11%、14%、2%;而劳动回报率、进口中间投入和投入产出效率分别引起劳动报酬份额下降38%、2%和33%。并且,研究还发现,1987-2007年间驱动我国劳动报酬份额演变的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1997年之前,最终需求对劳动报酬的拉动重心集中于农村消费和城镇消费,而在1997年之后,最终需求的拉动重心逐渐转为投资和出口。最终需求结构的变化和拉动重心的转移是导致1997年后劳动报酬份额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包括劳动回报率、进口中间投入和投入产出效率在内的技术效率大幅下滑也是引起1997年之后我国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分析结果主要是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技术,实际上影响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重要因素还包括所有制结构、劳动力市场制度以及税收制度等因素,但是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框架的限制,本文尚未深入分析上述因素与国民经济各产业技术联系的耦合及其对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这些问题将成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作者感谢南京大学沈坤荣教授的指导。

注释:

①早在20世纪70年代,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国家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收入分配状况持续恶化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为节约篇幅,此处省略了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

③u的计算过程是,首先按比例法计算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进口中间投入比例,然后利用公式1-r=u,得到国内中间投入比例。

④我们尝试在计算劳动报酬份额时考虑生产税净额的影响,发现除了对劳动报酬系数E的大小有微弱影响以外,对其他因素的分解结果基本影响不大,故仍采取(7)式的计算方法。

⑥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劳动回报率与投入产出表中的劳动者报酬系数概念一致,是指每单位产出所包含的劳动报酬额(即矩阵E中的对角元素),主要受到行业要素密集度等技术特征的影响,在投入产出理论中通常将劳动者报酬系数归结于技术因素。我们参照Dietzenbacher et al.(2000)、Yang & Lahr(2010)等文献在做结构分解时处理增加值系数、劳动力投入系数的通常做法,将其归入广义的技术效率范畴。另外,注意到本文的劳动回报率概念与通常文献中劳动回报率主要指工资的含义不同。

⑦38个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与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及化学纤维工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煤气及煤制品业、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保险业、公用及居民服务业、教育文化和科学研究事业。

⑧需要指出的是,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在2004年调整了收入法GDP的统计口径,2004年以前将我国个体劳动者收入全部视为劳动者报酬,而2004年以后则将个体经济业主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视为营业盈余,并且2004年以后对农业不再计营业盈余。为了使2004年以后的劳动报酬份额数据与2004年以前可比,需要对2004年以后的数据进行调整。为此,本文首先计算出2007年个体经济的营业盈余,然后再加回到2007年的劳动者报酬中,并且将国有或集体农场的营业盈余从农业劳动者报酬中剔除。由于2007年为非经济普查年份,无法直接获得个体经济营业盈余数据,我们采用周明海等(2010)的测算方法,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各部门个体经济就业数据来估计劳动报酬中属于个体经济的部分,并且假定2007年农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例与2006年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数据相同,具体方法详见白重恩、钱震杰(2009)、周明海等(2010)。我们的测算结果表明,统计口径调整解释了2002-2007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5.13个百分点,这与白重恩、钱震杰(2009)、周明海等(2010)等文献的调整结果基本相同。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此问题提出的有益建议。

⑨第二产业内部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行业要素密集度,即按照行业的资本劳动比指标将第二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数据显示,各产业每单位产值的劳动报酬额相差很大。比如,1987-2007年农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平均每单位产值的劳动报酬额分别为0.54、0.11和0.24元,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分别为0.117和0.098元。

⑩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中国工业部门国有经济劳动者报酬比重为0.41,非国有经济劳动者报酬比重约为0.31。

(11)该指标的含义是假设全部中间产品为国产品(即进口中间投入为零)情况下的劳动报酬额与实际进口情况下的劳动报酬额之差,用这个指标可以反映进口中间投入对国内劳动报酬的影响程度。

(12)为节约篇幅,此处省略了进口中间投入对国内劳动报酬影响的计算结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

标签:;  ;  ;  ;  ;  ;  

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趋势及其成因--从最终需求和技术效率角度看_投入产出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