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普通高中论文,特色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特色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应然诉求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注释,“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都是以其相对的独立性和个性而存在的,个性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事物生存发展的生命力。学校特色是一个学校的整体风貌,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教育风格。一般具备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性、发展性等特性。主要包括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国家特色与地域特色等,中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办学特色与管理特色等,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教学特色与课程特色等。一般而言,学校特色的发展,是学校依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的现实状况,因校制宜,并坚持自身的价值取向,最终形成学校特色的一个主动的过程。与传统的学校发展不同的是,它体现了办学主体由政府向学校的倾斜,同时也体现了学校发展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谋求的一个变化。
学校对特色的追求,源于普通高中教育自身的一种质的规定。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文件中曾明确规定:“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此进行解读,我们可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应当具备基础性、大众性、“成人”性三大特性。从教育层次上看,普通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具备基础教育的一切特点,其主要职能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和实现个人发展作准备。因此,它所传授的应是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知识,这种普遍性体现在能够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都能起作用,能普遍适用以后学生各自的工作和学习。确保在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中,无论多么高深、复杂的知识或技能都能从这些基本的东西中得到启示、引申和生成,这是基础性的主要体现。另外,随着我们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任务的提出,意味着今后的普通高中将由以前的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教育,成为人人能够接受也应该接受的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也都将有所调整,体现出差别化和一定的弹性,在课程改革中逐步突出“大众理念”,体现大众教育的特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普通高中的“成人”性特征。这里的“成人”主要是针对“未完成人”而言,体现的是普通高中教育的育人功能。“普通高中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种“未完成人”,普通高中的学生应通过教育来实现“成人”的目标,而人作为这个世界最复杂的一种存在,每个个体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均不相同,因此,每个人的终身发展的可能性是千变万化的,特别是高中教育时期正处于个人一生中重要的人生选择阶段,承担着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任,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普通高中教育要能够提供一种多样化的选择,拥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尽可能地提供多的教育选择,这样才有可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好务,实现“成人”目标。也正基于此,普通高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能力倾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选择,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
此外,从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普通高中的特色发展也是一种必然。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09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79.2%,[1]高中教育正告别“精英”时代走向“大众”时代,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高中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亟须战略转型。加之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对教育的需求以及对教育提供的支撑也不尽相同,不可能走“大一统”的发展道路。即便是同一地区,由于教育政策、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原因,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也相当巨大,这其中包括师资条件、办学硬件、生源等各方面的差异,在普通高中学校使用统一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将会产生各种问题。校际间差异的存在,客观上要求各学校因校制宜,走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2]
二、评价改革: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关键
对普通高中教育的评价,一般分为政府与社会两个方面,就政府而言,主要是通过各种评估来对学校进行规范与督促。但传统的政府评估往往注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设计的评估指标也往往是一些结果性的标准,缺少对过程的监控,难以动态、系统、及时地反映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难以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准确的指导。在评估的方法中,往往以定量评估为主,较少定性评估。主要注重对学生的成绩、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学实绩以及学校的硬件设施的考核,至于科研成果是否与工作相联系、硬件设施是否得到合理充分的运用,运用的效果如何等则难以体现,使评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在评估的过程中,往往重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横向比较,而对学校自身的纵向发展关注不够,经常是以一种标准衡量多所学校,不顾学校之间的客观差异。如对普通高中影响最大的“重点校”政策一直以来都是对重点校进行资源的优先分配,其结果自然是导致校际间的不平衡加剧,这样“一视同仁”的评估对弱势学校是极不公平的。
而社会对普通高中的评价,则主要是看学校的升学率,无论是学校、学生还是家长,绝大部分人均认为就读普通高中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升学”功能最为重要。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普通高中的“三维”功能变得相对单一,示范性高中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尽可能送入上一级学校就读;综合高中是用来对普通高中办学的一种补充,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综合高中仍以升学为主要目的,职业教育仅仅作为一种附属,并没有真正起到综合高中应有的作用;民办高中更是把升学率作为生死存亡的大事对待,因为没有升学率作保障,民办高中的处境将更为艰难。正因为如此,各类高中学校均把“升学”功能排在第一的位置,始终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打圈圈。这种在高考面前的“唯考分论”使不同学校出现了“千校一面”的现象: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单一,学校由于区位、文化、个性形成的差异逐步融解,每所学校都在血战“高考排行榜”,最终少数几所学校杀出重围,成为“名校”,而更多的学校在这样残酷的竞争面前不仅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与特色,更把“育人”的基础功能丢失,得不偿失。[3]
要改变这种现象,唯有实施个性化、特色化办学,走错位发展的道路,让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基础办出特色,适应学生不同的能力倾向与个性需求。首先必须加快体制改革的力度,逐步改变目前高考“独木桥”的现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扩大高考科目的选择范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前政策的导向对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开始呈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如高校自主招生政策、高中校长实名推荐制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说明目前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正日益多元化。随着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持续扩大以及相关制度的不断推行,将有利于普通高中学校更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及个性特长的培养,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4]其次,在政府评估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发展性评估,即重点考察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度”和“增值”,强调学校自身的纵向比较,重视学校的办学历程、能力生长与文化形成,尊重学校的个性与特色,充分调动学校寻求特色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最后,在学校创办特色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为特色高中的建设创造条件,特别是在实施特色办学方面赋予学校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如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地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为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提供一个新的契机。同时将特色办学考核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学校校长应加强对学校的特色形成的思考,通过自身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明确学校办学特色定位并付诸实施。[5]
三、课程建设: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核心要素
课程是学校办学的核心要素,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学校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特色。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是高中特色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高中特色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何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增加学生选择的空间是学校特色形成的关键。这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尤为重要。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三级课程中最基层的部分,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个性化体现。它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再加工和再创造,更为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因此也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建设与发展。
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主要方式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实际操作、评论创作、调查研究、问题探究和社会服务等活动。需重点考虑学生和基本情况和发展需要、师资条件和学校资源的占有情况等,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大部分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校本课程自身的发展规律、内容选择、开发模式、教学特点、课程评价、资源积累等还不甚明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二是学校的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三是校本课程的管理体制尚待完善。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校本课程体现的是学校作为专业机构的自主权利,校本课程的规划,要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出发,结合学校传统和资源实际,遵循规范、特色、精品的发展之路,一开始就有整体设计,要有重点和特色,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防止资源本位、教师本位。要防止课程目标不明、教育价值不高课程的开发或重复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可通过课程改编、整合、新编、拓展等多种方式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民主的决策氛围,构建民主协作的合作共同体,不断提高全校教职工的参与度、认同度。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权力下放,让学校真正校本管理的主体,以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6]
四、校长: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重要引导者
对一所学校而言,校长的领导特质与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制度、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校长的办学理念、思维和行为方式对学校的特色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特色,往往是校长根据学校发展的规律、综合考虑学校外部和内部的各种资源供给和社会及家长的需求,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行动而最终形成的。
校长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是决策,二是把决策付诸实行。决策主要是为学校特色发展进行定位,通常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家长、学生、学校各项资源等多种因素,一个决策力强的校长,往往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因素中敏锐地捕捉到学校独特的资源优势并以此为突破口确定学校发展的蓝图,从而准确地定位学校发展的方向,制定学校特色发展的规划。而决策的付诸实行则主要从以下两点着力:
1.制度创新。学校制度是规范学校各项工作的行为准则,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学校特色的发展必须要有制度的护航,制度创新对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至关重要。如一个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必须是在充分了解教师的发展需求和考虑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制定而成的,在给教师压力的同时更多赋予教师发展的动力,给予教师必要的资源支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使教师能够明确自身的价值所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又如课程教学制度的创新,其主旨应是为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创设一种民主、合作、向上的文化氛围,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中来,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出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2.文化建设。特色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是学校在秉承学校历史沉淀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要求与学校的现实而形成的一种信念,一种执著,一种追求,它流淌于学校的各个角落,渗透于学校的方方面面,引导着学校全体成员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与愿景前进。学校的特色本质上是学校文化的体现,文化孕育出特色,特色彰显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