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新兴产业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工业面临规模扩大受限、产能严重过剩以及资源环境制约的背景下,要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必须调整原先的发展方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和发展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能够带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发展、体现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的共识,后危机时代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已经开始,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但是从全球看,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发达国家多处在新兴产业的选择、关键技术的预研的阶段,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何种发展模式也多在尝试和探索中。
广义的产业发展模式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经济结构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过程,狭义的产业发展模式可以理解为某个产业在一个国家特定的发展阶段具有的特色的发展道路,这里研究的是狭义的产业发展模式,即研究某些选定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的,这些约束条件包括技术约束、生产要素约束、市场约束、国家安全约束等[1]。从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看,技术约束是我们面临的主要内部约束。技术约束即关键核心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从技术自身发展的角度看,技术约束表现在技术生命周期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从技术水平的国际比较优势看,又表现在技术水平的领先与落后。
1 技术生命周期与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产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演进,从总体上看是一个从科学知识的产生到应用,直至商业化的线性演进过程。技术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划分为起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
1.1 产业技术生命周期处在起步阶段的发展模式选择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在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在某个学科领域,基础科学获得突破后,逐步产生产业的共性技术。在这个阶段,政府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及产业后进国家的政府对产业的扶持和推动更加重要。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政策、投资直接推动产业发展的模式应当是我国的选择。政府政策、投资直接推动产业发展的模式要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等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以及通过直接投资、政策性金融支持等手段引导产业资金流向,积极干预各种要素资源的配置,从而推动产业发展。目前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并准备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是政府政策推动的一个重大举措。同时政府对相关产业的资金资助仍是必不可少的政策工具,但是必须以一定的市场规则为指导。具体而言,在资助项目的选择上,不仅要求技术可行性评估,而且要求商业前景的预测;在资助方式上,政府可以只资助研究开发成本的一部分,使企业承担部分投资风险,体现共性技术“公共品”和“私有品”相混合的性质。例如,美国的先进技术计划(ATP)规定,对单个企业的资助不超过项目总成本的50%。
在不同产业领域,政府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特点可以采取多样的支持方式。如电动汽车、新能源等产业,产业发展初期的市场需求只是对原有同类需求的替代,即它们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新欲望的满足,如电动汽车在满足“出行”基本需求方面与传统能源汽车并无本质差异,而消费者如果通过电动汽车获取这样的需求将付出更多的成本,显然如果没有外部干预,这类交易行为很难发生。因此,在这类产业发展初期,需要通过政府干预,弥补消费者接受替代需求的成本。这时政府培育市场模式就是一种有益的发展模式,即政府通过营造有利于消费的环境,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完善对消费者保护的保障机制,正向拉动市场对产业产品的需求,推动产业的发展。如政府与企业共同建设汽车充电站等基础设施,为消费者提供购车补贴等,培育电动汽车消费市场的形成。又如在节能环保领域,可以采用政府市场规制的发展模式反向培育产业市场,如政府通过政策措施,约束或限制企业的生产排放,提高资源的使用费用,制定环境污染的处罚规定等,通过对市场规则的重新规制,促进这一产业的发展。
在起步阶段,政府主导的产学研联盟的发展模式也是较好的选择。这种模式要求政府、企业和学术部门之间以合资、技术联盟、研发联合体等创新的组织形式主导产业技术的进步,通过技术联盟实现产学研间的联合创新,有效整合资源,加快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分担各主体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资源互补和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技术知识的快速扩散。在产学研联盟的组织形成过程中,政府要直接参与合作组织,形成政府、产业、大学之间的多方合作,其作用在于通过政府的沟通,解决合作组织形成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政府还可以选择将税收补贴和资助更多地集中在联盟间合作研究上,以强化对联盟合作研究的激励。台湾微电子产业的发展是应用这种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政府出面建立工业研究院,培养技术人才,特别是鼓励与美国硅谷的技术交流和跨洋合作,吸引华裔科学家和企业家来台湾创业,进行自主创新,研发成果及时向产业转移,形成了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良好机制,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1.2 产业技术生命周期处在成长阶段的发展模式选择
在产业技术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产业中各个相互竞争的公司可以共同利用共性技术进行后续的应用研究及商业开发,技术和市场风险都进一步降低,并产生原型产品,厂商进一步改善产品性能和工艺,以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这个阶段产业共性技术获得突破后,会吸引大量的投资进行多元化的应用研究,以获得实际的商业回报。随着应用研究的进行,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都进一步降低,原型产品由此产生。但是原型产品还需要更多的创新才能满足特定的技术指标和市场战略,以实现合理的市场回报。
有实证研究表明,市场竞争度与企业的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一个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这个阶段创新成果的产出。因此,这个阶段可以选择中小企业主导并与大企业共生的产业发展模式[2]。在这个阶段政府要减少对产业直接投资的力度,但是仍需通过政策工具,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因为中小企业虽然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动力,却极大地受制于自身较弱的技术创新能力。围绕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政府要重点完善在以下方面政策:一是产业标准化政策,其目的在于防止大企业垄断技术标准而形成对中小企业专有性应用技术的市场进入壁垒;二是中小企业创新服务政策,如设立创业孵化器、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和培训等;三是融资政策,如设立中小企业担保计划、提供种子基金,考虑采取有针对性的税收补贴政策,引导风险投资等[3]。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还应尽可能促成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集群内企业因更加专注而容易创新,同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使得新技术在产业集群区域内达到共享。另一方面,尽管存在专业化分工,但由于产业背景相同,企业间存在广泛的联系,也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高效使用,有利于产业做强、做大。
1.3 产业技术生命周期处在成熟阶段的发展模式选择
这个阶段,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已经被市场上的公司广泛掌握,技术壁垒已经基本消失。大量的公司涌入,产业利润率开始降低,之后少数公司经过良好的市场运作或消灭、或合并其他的公司,最后形成垄断竞争的格局。
这个阶段应选择以大企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大企业为主的发展模式意味着产业发展的各种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的集中度更高,主要掌握在一些大企业集团中,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和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这个阶段也是孕育新的替代技术的产生的时期。大企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可能会使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迅速成长,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诸多弊端,如由行业的垄断地位导致的企业不思进取、经济效益下降、管理体系僵化等。这个阶段的政策工具要在反垄断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方面发挥作用。
韩国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大企业集团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韩国的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典型的大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韩国的现代、三星、LG等大企业集团在国际竞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些大企业的核心产业是韩国出口贸易的龙头。
2 技术水平与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从产业核心技术水平在世界的位置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可有技术领先的发展模式和技术追随的发展模式进行选择。
2.1 技术领先发展模式
从技术基础看,我国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对较小,有些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甚至局部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如在生物产业上,我国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在这类具有领先优势的产业领域,我们可选择技术领先的发展模式,即依靠在基础研究中的优势,沿着“研发—应用—商业化”的轨迹前进,不断发明创造出新的产品和工艺方法,从而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占据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技术领先的发展模式要求产业有较强的自主的原始创新能力[4],即领先者需要不断通过创新活动,创造新的技术和产品来摆脱追赶者,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而且这种创新多是革命性的,如采取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技术路线,使追赶者在旧技术路线上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失效。技术领先的发展模式还需要一个能够不断造出为市场所接受的新产品的制度安排,需要能够鼓励进行重大创新变革的机制。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组织和资助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投资者无法获取全部研究收益,因而私人资本不愿进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组织与资助就是保持基础研究活动可持续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美国是采用技术领先发展模式的典型,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美国都长期占据着领先者的位置,而从近年美国政府的研发预算看,其中有近30%的经费用于支持基础研究。政府对研究开发的支持还表现在对研究开发基础设施的投资,如对教育体系的支持为产业界源源不断输送大批科技人才,投资于大型实验设施装置供产业界使用,技术信息系统的建立使产业界随时能够了解到世界各地最新的科学与技术成就,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保证创新者能够从自己的创新活动中获利。
2.2 技术追随发展模式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很多领域里,我国还没有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或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之下,在这些领域适宜采用技术追随发展模式。技术追随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然后才是改进、发展这些知识,因而技术追随的发展模式是沿着与技术领先模式相反的运动轨迹前进,即“商业化—应用—研发”。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是这种模式下取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消化吸收能力是成功的基础,而再创新能力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
在这种模式下,技术追随者可以观察到技术领先者技术的发展轨迹,能够确定哪些是产业的关键核心的技术,因而政府能够在确定技术发展方向上发挥很大作用,政府的战略性引导是促使这种模式下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政府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如减免税收、提供优惠长期贷款、发放补助金、保证外汇供给、重要产业进入许可证等措施,保证经济资源能够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流动。政府的学术机构在传播技术知识、培养技术人才方面要发挥重要作用。在研究开发领域,政府不仅要加强基础研究,而且更要重视对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的支持,加速提高产业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为部分产业提供市场保护,避免产业在发展初期受到外资的严重冲击。如日本和韩国在其工业发展的早期都对其战略性产业实行过比较严格的保护,严格控制对进口和外资进入,以进口替代促进其产业发展,在基本实现工业化后,日韩才逐步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
3 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值得注意的问题
3.1 动态选择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发展模式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而只有该模式是否适合特定地区、特定阶段的产业。战略性新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选择适应产业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使产业发展相关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选择产业发展模式要综合考虑产业的技术生命周期、技术水平、生产要素资源、市场环境等因素,某个产业发展道路可能同时选择多个视角下不同分类的模式,如在航空航天产业领域,该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我国这一领域的技术水平处在几个领先国家之后,为了达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可以选择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以及技术追随发模式,加强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努力提高再创新的能力,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也在动态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及约束条件,在一个新的发展环境背景下,选择一种新的模式对于产业的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产业发展模式又是一个不断优化、动态选择的过程。
3.2 国家层面战略部署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选择,应是一项有计划、有步骤的战略部署。当前很多地方为在第一时间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都在积极推进战略性产业发展,制定了地方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战略,但从目前已经出台的产业战略看,内容雷同、无序发展问题严重,缺乏在认真研究区域优势和产业发展特点基础上作出的正确的发展模式选择,甚至一些地方把它当成一项简单的政绩工程,这势必造成新一轮的技术大引进、雷同式布局、概念炒作、低层次竞争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划的情况下,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要重视顶层设计,抓紧出台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产业科学发展。
3.3 先行先试中逐步探索发展模式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在国际上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没有适合我们国情的可借鉴的模式。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必须有全球视野,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形态,以及发达国家当前的技术水平和战略部署有清醒的认知。认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覆盖范围、技术路线、产业市场前景、商业模式、区域优势等关系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应用条件相对成熟的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鼓励开展先行先试,逐步探索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后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