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铁路运输是我国陆上运输的重要手段,也是国民经济的关键行业。这几年来,铁路运输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中国铁路运输实现了高速化和自动化,但铁路行车安全是铁路运输过程中一直重视的问题,它关乎到生命以及社会的稳定。只有从做好安全保障工作,才能有效避免铁路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铁路;行车;安全
1铁路安全事故形态及原因分析
1.1人员因素分析
重要性:人是一种安全因素和防护对象,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均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事故的严重性也多以人受到的损害程度作为重要衡量内容。铁路现场作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业现场管理不到位是造成铁路交通较大事故的主要原因。无计划施工、超范围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缺失、施工机具侵入铁路限界、现场作业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发生。铁路沿线环境存在的问题:行人非法通过铁路线路仍是铁路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线路安全保护区范围内非法施工、机动车抢越道口、上跨桥机动车肇事造成坠物、公铁并行区段机动车装载货物侵入铁路限界等问题较多。
1.2设备因素分析
重要性:质量良好的设备是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保证。
对比近年来事故分析,铁路主要行车设备存在的主要问题:设备造修质量不良仍然是造成铁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线路设备等故障时有发生,主要行车设备的生产制造、养护维修等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1.3环境因素
运输生产系统内部环境:作业环境、社会环境等。运输生产系统外部大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灾害影响因素主要是强降雨、雾霾、低温冰冻等恶劣天气发生的频次多,对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发生了山体滑坡、边坡溜坍、水漫线路、泥流漫道、倒树落石侵限等水害问题,铁路基础设施受损较多。
1.4管理因素影响分析
铁路安全基础管理因素突出表现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严,安全管理基础夯实不足。铁路安全“红线”管理、非正常情况应急处置工作、安全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加强外部安全环境隐患治理、应对自然灾害方面仍存在很多死角和漏洞,持续推进站车视频监控和线路全封闭,严格危险品检查制度落实,有效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运输安全外部环境得到改善。
2保障铁路行车安全的相关措施
2.1完善设备的追踪系统
在设备突发状况时,工作人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无法对其进行快速有效的解决。因此在铁路行车过程中,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情报追踪,使铁路运行中的故障可以及时甚至提前告知工作人员。在进行追踪系统的完善时,首先,要进行列车情报追踪,将自动进路系统与列车编号设定列入列车编号显示薄中,使列车在行进到检查点时该系统自动对其各项设备进行检测。其次,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任何与标准状况的列车有任何的不同都有监控警报系统对其进行警示提醒,并将检测的数据报告迅速传送给共通事件资料库服务器中,对其故障进行相应的记录。最后,在列车运行中,应用自动进路设定系统,应用较少的操作就可使列车自行按照既定时刻表进站或发车,减少了列车误点等失误的发生。此外,列车还可根据工作人员的人工设定对列车进行遥控管理。如此一来,在列车行进的过程中所有故障都能及时的被发现并处理,不仅保障了铁路行车的安全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额外工作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强化风险评判
利用风险评判的最终结果,能依据严重程度对所有风险内容进行排列,为今后风险掌控工作提供一定的参照标准,进而编制科学的风险处理规划,尽可能实现仅排除重要风险便能消灭其余风险的目标。风险评判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2.2.1大风险评判
这一过程中可以运用层级探析法来进行,也就是说,把繁杂问题细分成各个构成要素,且将这些要素依据分配和被分配的关系分成小组形式,之后打造一种阶梯式的构造,然后再深入地对这些要素展开判定,通过运算获得本层级与上一层级的比例。依据以上形式能将大风险类分成3种类型,分别是重大风险、普通风险和微小风险。针对重大风险,要认真地展开探究,同时采用切实可行的掌控方式;对于普通风险,要从意识上予以关注;对于微小风险,采用相应的整改对策展开一般监管即可。
2.2.2小风险评判
与大风险比较,小风险在铁路的平常运营中具有普遍性,并且小风险的形成、发展和处理均与铁路相关人员的平常作业紧密相连,因此,通常状况下均会利用安全检测表的形式展开风险评判。在研发安全监测表的过程中,要积极综合小风险的种类,尽量把小风险的各个类型均囊括其中,并且把各种风险有可能出现的事故形态记录在表格之内。也就是说,要针对其中所有项目内容展开全方位、体系化的检测,项目列得越仔细、完备,内容便越完整,检测质量便会随之升高,安全问题也就渐渐减少,体系就会越来越可靠。之后要采用惯用的评判形式展开风险评判。利用此方式便可以检测到不同部门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将此方式视为一种固定的安全检测方式,进而实时发现漏洞,实时填补漏洞,把各个风险爆发的苗头控制在萌芽之中,以防微小的瑕疵扩大成严重的安全事件。另外,该方式还具有监督和管理有关人员的作用。
2.3提铁路路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对铁路工作人员的管理中,要适当的应用自主的教育培训模式,让员工提高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是在整个工作生涯中至关重要的要求意识。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要求管理者或培训者不止将培训重心放在技能学习上,还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员工形成铁路行车安全意识,深刻地认识到遵守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此外,相关培训者还要通过实例讲解或制度分析来引导工作人员强化责任意识,使其能够自主形成安全管理责任思想。将企业文化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对员工进行灌输,使其综合素质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进步,共同为保障铁路安全运行而努力。
2.4完善责任监管制度
在整个铁路安全管理过程中,要尽快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首先要完成安全管理制度的考核管理,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到责任制度的具体落实情况。在进行管理工作时,除了责任归属外,还要加强员工对责权、经济效益与工作风险等因素的相关联系。对管理人员而言,要强化责权管理意识,使决策部门能够在安全管理的道路上,进行相关问题决策与整合时能够有更加顺畅的思路,并且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及时的发现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能适时的对其进行分析与解决,使整个铁路的相关单位都能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与合理的设施建筑的帮助下有安全的保障。
3结语
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很多,我们需要针对具体的因素进行具体深刻的分析,同时做到完善设备追踪系统、提铁路路运输安全系统中各级人员的素质等,才能防患于未然,确保铁路行车的安全,提铁路路运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多伟.铁路行车安全事故分析及防范对策[J].工业技术创新,2016,03(05):1056-1059.
[2]马骏.浅析铁路行车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10):32-33.
[3]刘磊.浅谈铁路行车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5):29+31.
论文作者:周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3
标签:铁路论文; 风险论文; 行车论文; 列车论文; 因素论文; 过程中论文; 铁路运输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