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谜语、故事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谜语、故事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使学生具有竞争意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小学生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果能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运用谜语、故事等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小学一年级在学习《认识钟表》一课时,导入部分的设计就可以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有个好朋友,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这样的谜语一出现,就能一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迅速的将兴奋中心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本节课学习了钟面上整时、半时教学内容之后,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几幅插图,编出小朋友聪聪是怎么安排周末生活的故事,从故事中巩固所学钟表的相关知识,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既让学生懂得自己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又使学生学习情趣自然高涨。
2、结合儿童生活实际教学,增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课前先让学生和家长到超市购物,认识购物需要人民币,并记住所买物品的价钱。上课时让学生说说家长或自己是如何购物的,为学习人民币作好铺垫。课堂中又让学生通过人民币学具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从中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到人民币的地方,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老师布置学生作业,到超市购物,把自己购买的物品画一画,然后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钱,并记录下来。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学会了记录,学会了运算,更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紧紧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增添学生学习兴趣。
3 、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演练,获得学习成效。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并让学生试试每个图形对折后能否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和特殊的三角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则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正确组织自己的语言,去概况、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这是小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容易产生学习的疲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种形式的游戏进行教学,不仅能消除学习疲劳,提起学生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对学习兴趣的巩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可设计游戏的练习“玩扑克”,先找出一些数字扑克,游戏规则为:同桌两人一组,当听到教师指令后,大家同时翻出一张扑克,算出两数之和。比一比,谁算的又快又好。在紧张激烈的游戏中,学生既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巩固了加法计算题,把学习的气氛推向高潮,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只有孩子们接受的、高兴的学习,才会发挥它最大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游弋于数学知识的海洋,才能品味学习数学的情趣,才能展示自我数学能力的欲望。“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论文作者:袁桂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兴趣论文; 谜语论文; 人民币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