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口生存率估计:2000~2005,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存率论文,中国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贸易量的持续高速增长日益受到全球关注,但也带来中国企业出口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一方面,出口遭受到的贸易限制越来越多,而且近年来呈现出逐渐增强之势。例如,2009年中国遭受的反倾销案、反补贴案及贸易调查数分别占同期全球总数的40%、75%和43%。另一方面,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以及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发酵,中国外需日益萎缩,与此同时,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又不断削弱企业出口竞争力。上述事实勾勒出中国出口存在下行风险的现实困境。因而,在这种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出口所面临的已不仅是利润问题,更重要的则是能否持续生存的问题。结合2000~2005年中国海关数据的初步加工处理(如下页表1所示),通过分析企业动态对出口总额增长的贡献程度,我们发现企业进入和退出所导致的出口额变动的净效应仍小于持续出口企业的贡献,这说明中国出口增长大部分是由持续出口企业实现的(陈勇兵等,2012)。那么为中国出口贸易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出口企业在出口市场上生存到底如何呢?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企业出口的生存状况,并且能够在新的视角上为稳定我国外贸发展提供更具体的政策建议。
企业出口的生存研究通过对现有产品或企业出口生存时间的衡量,从一个新视角研究了出口贸易的动态变化,是出口增长集约边际(intensive margin)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较长的出口生存时间是实现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Fugazza和Molina,2009;Besede和Prusa,2011)。很多经典贸易理论表明,贸易关系一旦建立,就会长期持续下去。如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国家间的要素禀赋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也是稳定的;贸易滞后模型表明,企业会因出口时所支付的沉没成本而不会轻易退出市场,从而在出口市场上维持较长时间(Baldwin和Krugman,1989);贸易搜寻成本模型认为,贸易双方为完成贸易往往会因搜寻过程而产生大量搜寻成本(search cost),进而企业也不会轻易终止贸易关系(Rauch和Watson,2003)。然而,微观企业出口数据并不支撑经典贸易理论的预测。Besede
和Prusa(2006)基于美国高度细分的贸易数据,最早在产品层面上对企业进口的生存时间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美国企业进口的生存时间较短,只有2年~4年。随后,大量文献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出口生存时间做了客观描述。在产品层面上,Besede
和Prusa(2011)将企业出口生存时间研究拓展到46个国家,他们用SITC4位数的数据发现所有地区企业出口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年~2年,且地区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发达国家和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有较高的生存率,但是即使是成功的出口国也只有1/4的产品出口生存时间超过5年。①Besede
和Blyde(2010)基于拉丁美洲地区的SITC4位数数据也发现该地区产品出口的生存时间同样比较短暂,并且出口生存率分别比美国、欧盟和东亚低11%、5%和6%。在拉丁美洲内部,不同地区间出口生存率也存在差异,虽然南部核心地区的出口生存率最高,但是仍然低于非拉美地区的基准生存率。与产品层面研究不同,一些学者转向企业层面研究。Esteve-Pérez等(2011)利用1997~2006年的西班牙企业数据研究发现西班牙企业出口的生存时间仍然是短暂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2年,且47%的企业出口在第一年后就结束了,另外,Besede
和Nair-Reichert(2009)研究发现印度企业出口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年,Martincus和Carballo(2008)发现秘鲁企业出口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年。G
rg等(2008)则把企业和产品结合起来,②用1992~2003年匈牙利海关数据研究了多产品企业的出口生存时间,发现匈牙利企业出口有15%的生存时间段是不完整的(删失),而在完整的生存时间中,大约3/4的出口时间段为4年或者更长。
诚然,已有文献为我们理解企业出口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但是目前学术界尚缺乏有关中国企业出口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的系统研究。鉴于此,本文的目的在于:采用生存分析方法,通过对中国海关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从企业层面的微观角度出发,客观地对中国企业出口生存率进行总体估计,并分行业、分地区、分所有制性质和分目的国异质性实施估计,发现其中的差异,以期为中国企业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环境提供经验证据,为中国出口贸易的持续平稳发展提供新思路。
二、数据处理与估计方法
(一)数据处理
我们定义企业出口生存时间为企业从进入某一国外市场到退出该市场(中间无间断)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来衡量,企业停止对某一市场出口的事件称之为“失败”(failures)。③贸易关系定义为企业从进入某一国外市场到退出该市场的状态。从企业—目的国出口关系的年度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企业i从开始出口至国家j到停止对其出口(中间无间断)所经历的年数。根据数据处理的特征,有两点需特别说明:(1)多个生存时间段(multiple spells)。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对某一市场连续出口一段时间,退出该市场后(至少一年),有可能再次进入该市场,所以一个贸易关系进而会存在多个生存时间段。表2给出了中国某企业对部分国家的出口情况示例,表中#号表示该企业在该年度对特定国家有相应的出口行为。不难看出该企业出口不持续并且大多生存时间较短。对阿根廷、巴西、马来西亚和委内瑞拉等国的出口仅生存了1年,随后就中止;对韩国和捷克的出口生存时间较长且连续,分别达到了4年和5年;而对丹麦、意大利和日本的出口出现了多段贸易关系,且每段生存时间都较短。(2)数据删失问题,即在观察开始之前贸易已经发生而数据并未被记录,或者观察结束时贸易仍未停止而数据并未被记录,前者称为左删失问题,后者称为右删失问题。针对左删失问题的具体做法是去掉左删失的观测值,而针对右删失问题,生存分析方法则可以有效地处理。
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2000~2005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高度细分数据。首先,将海关数据库与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匹配。具体为:将海关数据库中的月度数据汇总成年度数据并筛选出2001~2005年有出口(2000年没有出口)的企业及相应的出口目的国或地区,然后通过与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公共字段(即企业名称)进行匹配,最终得到了来自40个行业的57149个出口企业和140个目的国,共471279个贸易关系(出口企业和相应目的国的组合),其中55.8%的贸易关系存在连续1年,而仅有7.9%、3.8%和1.8%的贸易关系存在连续3年、4年和5年。其次,我们对企业连续出口的年份进行统计,得出了企业出口到特定目的国的生存时间,定义了每一个时间段的结局变量,④并且对一个贸易关系中多于一个的生存时间段进行标记,最终得出494749个生存时间段,其中约有5%的贸易关系存在2~3个生存时间段(spells)。
(二)企业出口生存估计方法
生存分析中通常用生存率(survival rate)或危险率(hazard rate)来描述生存时间的分布特征。生存率是指研究个体经历了t个时间段后仍存活的概率,用P(T≥t)表示,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为了估计中国企业出口生存时间的分布特征,我们需要构建出企业出口的生存率或危险率。令T代表企业在某一特定市场上的生存时间,取值为t=1,2,3…,i表示一个特定的贸易关系生存时间段,如果一个生存时间段是完整的,记为=1,删失则记为
=0。相应的生存率表示企业对某一市场出口持续时间超过t年的概率,即:
(1)
生存率的非参数估计由Kaplan-Meier乘积限估计式给出:(2)
(2)
危险率表示企业在t-1期出口的条件下,在t期停止出口的概率,即:
(3)
危险率的非参数估计可表示为:
(4)
基于Kaplan-Meier乘积限估计式,我们对中国企业出口生存率做了总体估计,并分别实施了分行业估计、分地区估计、分所有制性质估计和分目的国异质性估计。
三、中国企业出口生存率总体估计
由于出口企业可能会从第一次的退出中吸取失败的教训,从而使得再次进入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因而企业出口生存时间段之间可能是相互依赖的,这样会导致我们估计的结果有偏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针对所有样本的估计中,我们借鉴Besedes和Prusa(2006)和Esteve-Perez等(2011)的做法,假设各个持续时间段是独立的。为了检验这个假设的稳健性,我们考虑三种可替代样本:仅有一个贸易生存时间段one spell only的贸易关系、每一个贸易关系的第一个生存时间段first spell以及全部样本full sample。表3给出了三个样本数据的平均生存时间及中位生存时间,数据显示样本的估计结果基本是一致的。尽管结果略微有些不同,但总体上并不受多个生存时间段的影响。具体来看,中国企业出口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6年,中位生存时间为3年,其中,企业出口生存时间超过1年的贸易关系的生存率约为67%,即有33%的企业出口在第1年后就结束了,企业出口生存时间超过3年的贸易关系的生存率约为47%。这表明中国企业出口生存时间在总体上普遍较短,较长时间的出口生存率较低,但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生存时间的延长,生存率趋于稳定。进一步地,图2的风险率曲线表明贸易关系在企业出口第一年后面临着较高的风险率,之后迅速下降,因此贸易关系失败的概率在贸易初期是最高的,出口生存的危险率呈现出明显的负时间依存性(negative duration dependence),即随着企业出口生存时间的增长,贸易关系失败的危险率呈下降趋势。这与Besedes和Prusa(2006)的研究相一致。他们指出,贸易关系一旦建立且生存时间超过几年,就倾向于持续更长的时间。因而,中国企业出口的这种负时间依存性典型地表明,相对于新产品的出口和新市场的开发,或许原有贸易关系的维护和深化也很重要。
四、中国企业出口生存率分类估计
(一)分行业估计
我们选取了样本中企业数目大于100的制造业行业,分别估计了其出口生存率,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企业出口生存率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9)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0)这两个行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率最高,超过74%的出口生存时间大于1年,尤其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9)有73.3%的出口生存时间超过了3年,且两者的中位生存时间都为5年,即有50%的出口生存时间超过了5年。此外,家具制造业(21)、通用设备制造业(3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1)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42)的企业出口生存时间也较长,中位生存时间都为4年,都有70%以上的生存时间超过了1年,超过3年的占52%以上。上述行业较长的出口生存时间反映了其在国际市场上有稳固的市场地位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与此不同的是,饮料制造业(15)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43)的生存率较低,3年的生存率仅为30%左右,尤其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43),该行业的企业出口生存时间最长仅为2年,出口时间超过1年的贸易关系还不到20%,说明这些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还面临较大的压力,加强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稳固其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是这些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分地区估计
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看,存在着典型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征。在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主导下,中国沿海地区的出口长期以来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较大贡献。然而,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企业出口的生存率进行分类估计却发现各地区之间的企业出口生存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如表5所示。东部地区企业出口平均生存时间为1.6年,中位生存时间为3年,企业出口生存时间超过1年的生存率为68.8%,超过3年的生存率为48.6%,高于全国的总体水平,也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首先,在发展对外贸易中东部地区临海并拥有港口等基础设施,从而具有中西部无法比拟的地理优势;其次,东部地区较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和制度转型较为完善,出口导向战略下所享受到的出口政策优惠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最后,中国国内市场分割致使跨地区的本土贸易不仅壁垒较高且风险很大,这一方面将沿海的众多企业销售挤出到国外市场,形成“扭曲出口”,另一方面也促使产业更多地向东部地区集聚。进一步地分析还发现,虽然中部和西部地区企业出口平均生存时间都为1.5年,中位生存时间都为2年,但是西部地区的企业生存率却比中部地区约高3个百分点。其原因可能在于: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扶持下,以及延边开发和边境贸易的快速增长,西部地区的企业有了较大发展,企业出口生存率也超过了中部地区。企业出口生存率的分地区估计表明,延长中西部地区企业出口生存时间,提高企业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率,会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有助于缩小沿海和内地之间的差距。
(三)分企业所有制性质估计
作为一个体制转型的经济体,中国形成了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在中国经济实践中,往往导致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当初进入外贸行业的壁垒和所享有的待遇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分析中国企业出口生存时间时,企业所有制的多样化特征不容忽视,具体的生存率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从估计结果中不难发现,私营企业出口生存率最高,且中位生存时间最长,达到4年,企业出口生存时间超过3年的生存率为55.8%,超过1年的生存率为72.3%,这反映了具有较高生产率和灵活管理机制的私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较强的竞争力。“三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出口生存率低于私营企业,但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出口生存率低于私营企业的原因可能在于:其一,企业出口生存时间及生存率与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关。私营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水平较低、生命周期较长,从而出口比较稳定,而外资企业产品技术较高,技术更新较快,可能退出和进入市场更为频繁。其二,与国家政策变化有关。在中国“入世”前相关法律修订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取消了关于外资企业必须全部或大部分产品用于出口的规定”(裴长洪,2008),这会使外资企业转而将国内市场视为首选目标,进而导致其出口倾向有所下降。与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出口生存时间超过3年的生存率都非常低,前者为32.8%,后者为34.9%,意味着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出口有近70%都在3年后失败了。这说明资本实力与企业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对外出口中优势不明显,国际竞争力仍然普遍偏低。
(四)分目的国异质性估计
目的国异质性往往表现在多个方面,具体包括引力变量、国家风险、贸易自由化和实际汇率等因素,其中多数文献引入的引力变量包括国家规模、距离、贸易国是否接壤,是否有共同语言,是否存在殖民地关系等(Esteve-Pérez等,2011;Nitsch,2009;Besede和Blyde,2010)。已有文献在进一步深入考察企业出口生存时间的决定因素时发现:引力变量对企业出口生存时间的预期影响与在引力模型中其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是一致的;出口到低风险国家的企业有更好的生存条件,而且在不同风险的市场上,各因素对出口生存时间的影响效应也不一样;贸易自由化对出口生存时间整体上有正影响,一国实际汇率的上升会提高出口生存时间。我们结合已有文献所选取的反映目的国异质性的因素针对中国企业出口生存率估计也表明目的国异质性的确对企业出口生存率存在影响。我们按照OECD分类方法将目的国的国家风险⑥分成8个类别(0~7),0代表低风险国家,数字越大代表风险程度越高。然而,由于OECD每年对此做多次调整,在数据处理中我们采用2000~2005年期间国家风险的均值来表示国家风险的水平。估计结果显示,不论哪一种风险类型的国家,生存率都呈现出负时间依存性,如图3所示。尤其在贸易的前两年,每个类型的出口贸易关系的危险率都很高,多数的贸易关系在第3年后失败了,但在第3年之后失败的危险率迅速下降并趋于平缓。低风险国家的企业出口生存率明显高于高风险国家,中度风险的国家的生存率也远远高于高风险国家。除此之外,不管贸易关系持续多少年,生存率在这些不同组之间相对不同并且生存率间的差值越来越小。按国家风险分类估计结果表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目的国风险水平对企业出口生存时间有着显著影响,如果目的国风险越小,则企业出口生存时间越长,且生存率相对较高。按目的国GDP和出口额所展开的分类估计表明:目的国经济规模越大,企业出口生存率会越高;出口到目的国的出口数额越大,企业出口生存率也越高,如图4和图5所示。进一步地分析还发现:随着企业出口生存时间的增加,较高经济规模国家同较低经济规模国家间企业出口生存率的差距越来越大;出口到目的国的出口数额越大,企业出口生存率越高且更稳定,与出口数额较小目的国间的企业出口生存率差距也越来越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们估计了中国企业出口的生存时间及生存率,总体来看,中国企业出口的生存时间比较短暂,对企业分行业、分地区、分所有制和分目的国异质性进行的生存率估计表明企业的出口生存时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提高企业出口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的视角,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目的国异质性反映了企业生存外部环境的优劣,不同的目的国市场有不同的生存率,进而目的国异质性对出口贸易是否能稳定持续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应该以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为核心,以政府各国驻外经济机构为渠道,建立提供目的国风险、收入、信用水平等信息的公共平台,并通过设置不同等级的预警级别,来提示出口企业及早应对可能的风险,以方便中国出口商进行贸易决策。(2)在企业出口总体生存时间较短且生存率较低的情况下,单纯地促进出口贸易增长的贸易政策可能是有缺陷的,当企业出口后又很快退出出口市场,势必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因而政策的着力点应当考虑如何延长企业出口的生存时间及提高生存率。(3)负时间依存性表明,企业在出口初期面临较高的危险率,因此在贸易初期风险率比较高时,政府采取一定的出口鼓励政策帮助出口企业度过危险率最高时期进而提高企业出口生存率往往会得到比较好的政策效果。当企业出口生存时间延长后,企业出口风险率会大幅降低并趋于稳定,此时,加强现有的贸易关系比建立新的贸易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此外,结合分目的国异质性进行的估计所呈现出的企业出口生存率的差异,我们认为,中国在当前以政策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持出口平稳增长,可能在两方面值得商榷:其一,在中国总体出口鼓励政策大背景下,企业出口以欧美日等国市场为主,这是企业依据目的国异质性所做出的市场选择;其二,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所实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典型地不利于中国自身出口结构升级。事实上,在WTO等多边贸易体制和金融危机后的低外部需求约束下,中国可选择的政策空间并不大,而且在中国的大国经济特质下出口市场多元化并不能带来中国出口市场结构的本质变化,中国企业出口在中长期不可避免地仍然会依赖于欧美日等大国市场。因而,能否保障出口持续稳定发展,关键点并不在于构建新的贸易关系,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已有目的国市场上的企业出口生存时间以及生存率,使得出口贸易关系稳定持续下去。
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谷克鉴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感谢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双周论坛”与会者的批评与建议。当然,文责自负。
注释:
①Brenton等(2009)基于82个出口国与53个进口国的研究也表明只有1/3的贸易生存时间段超过了5年。
②此时贸易关系的生存时间是指企业出口一个特定产品到目的市场的生存时间,即贸易关系表示为企业—产品—国家的组合。
③生存分析中“失败”是指研究者所关心的特定事件的发生,此处是指企业或产品停止贸易。
④结局变量:反映失效事件是否发生,为二分类的变量,失效事件发生failure=1,没有发生failure=0(右删失)。
⑤在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中,企业出口的生存时间最长只有2年,且2年的生存率仅为0.013,所以无法给出其中位生存时间,也无法给出3年的生存率。
⑥数据来源参见:http://www.oec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