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如何融入文化产业发展——以四川省巴中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中市论文,为例论文,产业发展论文,文化遗产论文,物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思考 根据区域和地域特色高端策划包装打造,国家给予政策及资金扶持、招商引资建设、封闭式管理、门票式参观、打造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弘扬,从而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1.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区域和地域特色。由于民族及信仰区域和地域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具特色。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涉及到人们的文化、生产、生活、手工艺等各个领域,包括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以及宇宙的知识与实践,它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2.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名录日益增加。在国家高度重视及相关政策的保护下,非物质机制日益完善,保护的名录日益增加,国家及地方投入保护传承的资金日益增加。 3.传承及保护的瓶颈。国家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资金必然有限,而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民间。但由于忙于农活或者其它事务,无时间传承或者无人愿学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传承和弘扬,造成部分失传。 4.高端策划,市场运作,突破瓶颈。根据各地方特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包装,融入市场经济,通过企业化运作实施“集休闲娱乐、观光度假、非遗文化展演、旅游产品研发,为一体的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将非遗文化及传承人纳入产业园区统一管理,解决其就业及养老,实施工资与绩效挂钩。国家将非遗传承保护资金直接给予相关企业建设发展,并加大扶持与考核并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形成产业链,从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旅游品牌项目。 二、如何融入文化产业开发可持续发展——以巴中为例 巴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是四川省东北部的中心城市,全市幅员面积12301平方公里,下辖3个县(通江、南江、平昌)、2个县级区(巴州区、恩阳区),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北方的苍莽辽阔与南方的奇山异水在这里交相辉映。同时,巴中还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川东北氧吧”之称。巴中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光雾山、诺水河、米仓山等风景如画;巴中拥有历史优秀的人文建筑,如恩阳古镇、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空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巴中还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酿酒、造纸、杂技、皮影、竹编、剪纸、书画、石雕、泥塑、说春、背二哥、翻山铰子、巴中出嫁等数不胜数。 1.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融合,形成产业链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文化、生产、生活、民间工艺、表演艺术、礼仪习俗等多个领域,既是巴人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尽管巴中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也有着历史悠久的人文积淀,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无人问津。如何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积淀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保护好、传承好巴中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推动巴中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这一直是我们在思索的问题。 现在,我们找到了这条发展的道路,那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融入旅游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中,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链,建设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城(这里的“城”不是城市,而是一个独特的让人切身去感受的体验区),在旅游开发中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下带动巴中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并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大批游客参观,更重要的是要让游客带着巴中的文化离开,带着对巴中文化的眷恋离开,这才是更重要的事业。 2.非物质文化遗产城的建设和发展优势。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巴中拥有足够的优势。首先是国家文化发展政策优势,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国家鼓励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创新能力,鼓励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的多样化,鼓励民企资金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正是在大量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提出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城、打造文化产业链这一创新理念。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巴中具有相当的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在市中心的南龛山上,拥有全国最大的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保存完好的隋唐摩崖造像。据巴中旅游业统计数据,2013年仅南龛山一个景点,接待外来游客便达80万人次,其中仅正月十六登高节一天,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 当然,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巴中还有着最关键的主角——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好的古镇建筑、巧夺天工的石雕、泥塑工艺。此外,巴中拥有众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有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农忙时在地里耕种,闲时大把的时间便交给了雕刻或书画;他们也可能是退休老人,信手间舞刀弄墨,一尊尊石雕、泥塑,一幅幅逼真的国画便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皮影戏、剪纸等也是巴中有名的民间艺术,代代相传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历史,是巴中宝贵的艺术财富。剪纸工艺是巴中民间艺术的又一道饕餮盛宴,一张薄薄的彩纸,一把小小的剪刀,在民间艺人灵巧的手中,不出三五分钟,一副副栩栩如生的景象便呈现在大家眼前。 巴山婚礼习俗等也是当地一颗璀璨的明珠,早年间传统的婚礼习俗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的延续仍然保留完整。来巴中,能看到一场场壮观的传统婚礼,再参与互动亲身体验,绝对是一番别样的经历。 除此之外,带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也是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巴渝舞、翻山铰子等民间舞蹈,让过往的客人流连忘返。翻山铰子流传于大巴山区,多见于巴中市平昌县内,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是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之一。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巴中还具有相当的地理优势。随着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的建设,达州、广元、汉中等直达巴中的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乐山、南部、万源、汉中等地到巴中的铁路也已投入运营;此外,巴中民用机场也已通过规划,正在建设筹备中。从巴中向周边城市或地区辐散开来已经形成一张巨大、便捷的交通网络,更为巴中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和特色旅游的建设打造,敞开了发展的大门,相信未来到巴中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游客将会与日俱增。 三、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城的建设方案及运作模式 1.建设方案。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并发挥其价值,以民俗文化为特色,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并融入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手段,建设一站式体验馆,使游客能在体验馆内感受和回味巴中独特的地方表演文化。 (1)建设艺术品街区:展示巴中传统手工艺品,集中展演巴中传统酿酒(游客在观赏游玩中,小酌一杯别有一番情趣)、造纸技艺的小作坊、民间剪纸、竹编等工艺流程。集中开发、展示、传习、售卖书画、石雕、泥塑等旅游纪念品(游客在参与互动中,自己亲手书写或制作的作品)。 (2)建设民间文艺表演街区:集中展演巴中出嫁、皮影、杂技、说春、翻山铰子、巴山背二哥等民间民俗。在这里,游客能够一睹巴渝舞的风采,并真实地感受翻山铰子等民间舞蹈的惊心动魄。观看“巴中出嫁”场景,参与新郎新娘的扮演分享幸福一刻。 (3)建设地方戏曲3D演艺区:集中展演川剧座唱、清音、牡丹灯、蒲道官斩巴蛇等题材的3D古典神话大剧,并结合舞台歌舞的实景剧,建设“3D演艺中心”,邀请著名导演执导,拍摄3D演艺影片,户外实景与舞台人物相融合,再以巴中红军战役或者《巴山女红军》打造战役实景体验区,游客可选择性参与,并拍摄体验视频。 (4)建设巴中特色小吃街区:集中制作巴中地方名特小吃,体验红军艰苦生活,构建独特的巴中饮食文化产业。 (5)建设现代文明及高科技展示区:利用现代高科手段,结合廉政文化、孝道文化,建设鬼屋、迷宫等。 2.运作模式。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将根据巴中地方特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包装,融入市场经济,通过企业化运作实施“集休闲娱乐、观光度假、非遗文化展演、旅游产品研发为一体的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即得到了传承保护和弘扬,更形成了产业链,从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旅游品牌项目。 四、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前景 结合巴中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以及非遗文化资源,策划包装的“巴国非遗城”建设项目,是以巴文化为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特色,立足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展演,突出游客的观赏性、互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一是高端策划,企业化运作,有利于传承保护,有利于形成产业链,才能“高端大气上档次”,才能发展一个成熟一个。二是地域和区域的不同导致自然及历史文化以及非遗文化资源不同,资源相对独立而无法复制。不能遍地开花,只能分区域地域分特色而建,让游客去到一个地方,就能了解一个地方的风俗人情、风景名胜、文化背景、非遗传承等,去享受文化的盛宴。三是形成产业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四是准确定位,选准建设地点方能实现应有的价值,如“巴国非遗城”项目落户南龛文化产业园,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南龛文化产业园作为巴中市级文化中心、全市文化产业核心园区、川陕红色文化旅游综合体、巴文化极地、全国红色文化高地,将按照5A级旅游景区目标打造成为中国西部文化旅游目的地。随着巴中高速、铁路、飞机通车通航,三小时出川、五小时通江达海,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游客将与日俱增,预计年游客量达1000-1500万人次。“巴国非遗城”项目建成,封闭式管理,门票式参观,年收益将超亿元,可解决就业岗位300余个。标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手工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