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_思维品质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散性思维训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论文,思维训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一种思维方式。由于发散性思维所具有的三个重要特征流畅性(在短时间内表达出的观念和设想的数量)、变通性(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和独特性(答案超乎寻常的新奇程度)同时又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所以研究者常常用发散性思维来代表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实质就是从一个知识点想开去,寻求各种不同的适合解决目前问题的答案和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要求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发散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如果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有规律的发散则并非易事。例如,要求学生用“花”这个字去组词,学生会写出:桃花、梨花、红花、大花、花卉、兰花、种花、插花、养花……等等许多答案,但是一个人要组出很多词就有困难;而且学生的这种思维发散也是没有规律的。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找出发散的规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两年多来,我们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专家组的指导下,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模式。研究的结果显示,这种训练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水平的提高。

一、学生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操作模式

学生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操作模式如图1:

图1 发散性思维训练操作模式

问题 在这里问题的含义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类是发散性问题,如请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坚强”“柳树发芽”“泉水流动”等;第二类是可逆性问题,如司马光“破缸救人”、军事上的“声东击西”等等;第三类是迁移问题,如果学生在“乌鸦喝水”这篇课文里,用一定的方法概括出“遇事要多动脑筋,对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的道理,那么在“司马光”这篇课文里,也应该会运用同一方法去概括、理解。

操作水平 是指我们应该对我们所授班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水平有所了解。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区分学生的不同的发散性思维操作水平。一是从学生对某一问题答案的发散性的数量上来衡量,即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的正确个数,我们称之为“思维的流畅性”;二是从发散的种类上加以衡量,即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的种类,我们称之为“思维的变通性”;三是学生在同辈群体中所得出的非同一般的答案,我们称之为思维的独特性(一般是在作测验的群体内的<1%为最高思维独特性;2%-5%为第二级;>5%为第三级),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回答的答案数量很多,但是基本上都属于同一个思路和类型,那么他的发散性思维水平就很低;如果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不同种类和思路的答案,但是却没有什么独创性,那么说明其发散性思维水平属于中等;而如果学生不仅提供了大量的不同种类和思路的答案,而且这些答案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那么说明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属于较高的水平。

引导多维 主要是指当学生在单方面地思考问题时,我们要启发他们朝两方面、三方面甚至多方面去思考。逆向思维是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法。逆向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将问题倒过来进行思考。小学生的逆向思维发展较慢,一般到了三、四年级才开始发展较快。逆向思维水平是根据逆向的间接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倒过来想的步骤越多,那么逆向思维的水平就越高。思维的发散性和可逆性与语言的交际特点有某些相似之处。一般认为语言是人类主要的交际工具,它是由词汇、语法、语言构成的符号系统。人们借助于语言这一主要交际工具交流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和思想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实际运用中,同一种思想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如,要表达高兴的心情,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来描写,诸如乐得心里直痒痒;喜悦涌进了她的心头;高兴得砰砰心跳等……;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描写,诸如乐得抓耳挠腮;乐得眉开眼笑;乐得嘴咧到耳朵;高兴得直沫眼泪等等……;也可以通过动作来描写,诸如乐得狂蹦乱跳;乐得手舞足蹈;走起路来步履轻快,好象年轻了十岁等等……;还可以通过其他修辞手法来描写,诸如心里像有一只小鸟在歌唱,心理仿佛有一只桃花在盛开等等……。反过来,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口语,即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表达不同的思想。如“当心点”可以表示对他人的关心,提醒注意;也可以表达对他人的警告与威胁等等;另一种是通过书面语言,如南宋诗人叶绍翁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句诗形象地反映了春天万物旺盛的生命力,并孕育着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人们是阻止不了春天的来临,关不住春天的迷人景色的。它同样还可以用来表达人的自然生长的规律,心理变化的规律。如果学生能够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同一种思想,那么他的语言就是丰富的。如果表达语句多,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就反映了这个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得比较好。用同一语句表达不同的思想,则是反映了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水平,同一语句表达的思想越多,说明逆向思维越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符号的逆向思维操作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提供变式 主要是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来提高学生的发散水平。例如,要描写波浪,学生会困难一些,当学生写不出时,教师应该提供不同水平的句子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如告诉学生从海浪的外观来描写:一排排高山般的海浪,排山倒海的巨浪,陡直如墙的波峰等;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声音去描写:呼啸的海涛,轰鸣的波涛,狂啸怒吼的海涛等等;也可以从光色去描写:雪白的浪花,鱼鳞似的涟漪,金波闪闪等;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江上泛起的道道金波象微微游动的金蛇;清亮的波涛,碰上嶙峋的石壁上,溅起万朵灿烂的银花,宛如江水在笑等等。

改变表征 表征是指信息的记载和表达方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改变表征策略就是改变问题的表达方式,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还要把问题用其他的形式加以表现出来,如用图形演示、实物操作等等。

进行比较 是指教师把具有相同特征或类似的事物放到一起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找相同点或相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概括出事物的特征或发现规律。例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可以把学生的几种不同的说法写到黑板上,放到一起,学生就能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共同特征。这种策略可以使学生不断校正自己的思维方向,扩大思维范围,提高其概括水平。

组织讨论 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某一有争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相互启发。但它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所进行的课堂讨论。首先,所讨论的问题难度要适宜,太易或太难的问题都不列入讨论的范围;其次,问题必须具有争论性;再次,每次的讨论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具体时间可根据题目的难度来定;最后,每次组织讨论要有序,最好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的方式进行。

二、学生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操作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采用以下的操作步骤:

1.调节课堂气氛

每一节思维品质训练课的要求是充分利用课堂的40分钟,让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上课的第一环节非常重要。教师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如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等简短的活动。当然,选择什么样的活动要根据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所授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进行。

2.设置问题

如前所述,在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具有双重任务(解决问题、校正思维方向),因此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就是学生所要解决的新问题。例如在讲授《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文,或教师读学生听,或听录音带等。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或听课文:“读完/听完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或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3.学生操作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回答。当学生只有一两种回答时,不管其想法是对还是错,教师千万不要过早下结论,一定要继续追问。因为,一两个学生的回答,既使回答正确,毕竟是少数人,并不代表其他学生的水平。学生之间的发散性思维水平是千差万别的,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把学生的操作部分展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初步进行思维训练时,教师很容易忽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和答案?或不同的说法?不同的意见?……”经过追问,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的种类肯定会有所增加。

4.教师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水平的理解

这一步是进入下一步的中间桥梁,也可以反映出教师的认知水平,然后才能够顺利地进行下一个环节的训练和教学。如前面把学生的回答归纳为三级水平,第一二级水平的学生占多数,第三级水平的学生占少数。如果教师不知道每一类的回答代表班里多少人,那么教师可以问:“同意第一种说法的同学请举手,同意第二种说法的同学请举手,……”这样教师就会很快了解全班同学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情况。教师只有理解了学生的操作水平,才能正确地选择策略,引导学生概括,使他们的概括水平提高。

5.教师选择相应的有效策略

关于策略的选择,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的概括水平来定,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例如前面关于“花”的组词,学生尽管有的组了七八个词组,但大部分学生是随机的,并没有按一定的类型和规律来组词。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组出的词加以分类,找出每一类的共同特征,然后可以引导学生:“你们有没有好的方法一下子组出很多词呢?”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如果要对“花”这个字进行组词,大家可以从花的构成、颜色、形状、大小、种类、培养等方面进行有序的组词,这样时间短、效率高。

当然,学生发散性思维水平的提高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办到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水平周密设计、循序渐进。发散性思维训练模式可以单独在一节课中使用,也可以在一节课里和其他思维训练模式结合进行,这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来定。

(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金盛华教授所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青少年社会智力与开发”研究的一部分。参与课题的还有马颖、李景艳、史青敏、石海平、王艳霞、李伟、李会君老师等。)

标签:;  ;  ;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