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上海文化产业区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上海论文,文化产业论文,遗产论文,困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兴起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半世纪以前开始出现一个崭新的产业——“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包括娱乐业、电子传媒业、出版业、印刷业、旅行与旅游业等。它既包含绘画、音乐、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化艺术领域,近年来又形成了艺术、展览、设计、广告、创意、影视动漫制作、视觉艺术创作等新兴行业。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快,从事文化产业的人也很多,所产生的财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步增长,文化产业将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中共中央在“十五”计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第一次写入了中央文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产业正在迅速发展,而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低,就业人数仅占服务业人数的1.5%左右。2001年,我国签署了加入WTO议定书,允许设立中外合作企业发展音像、旅游等文化产业,并允许外资进入。在这一背景下,国外的资本已逐步进入中国的文化市场,我国需要在音乐、戏曲、影视文化创作等领域,通过建立适当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2.上海产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开端
2.1近代产业遗产的保护
上海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700余年的沧桑变化,尤其是近代开埠后的蓬勃发展,上海已成为东亚地区经济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之一,城市中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198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了第一批59处优秀近代建筑,并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外滩建筑群和上海邮政总局于1994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又增补了慕尔堂、董家渡天主堂两处优秀近代建筑。1993年又核准了第二批共175处优秀近代建筑为上海市建筑保护单位,1999年市政府再次批准了第三批共162处优秀近代建筑。至此,上海市的优秀近代建筑总数合计398处。
2002年7月,上海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第9条明文规定:建成三十年以上,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必须列入优秀历史建筑,并实施有效保护。作为上海近代产业遗产(industryheritage)的一个特殊类型,近代产业建筑遗产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累计批准的398处优秀历史建筑中,共有28处厂房、仓库和市政建筑设施得到法定保护。
由以上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随时间的推移,上海对产业建筑保护越来越重视。尤其在公布第三批优秀保护建筑时,特别强调了保护产业建筑保护的理念,并委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做了专项课题研究,对一批近代产业建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后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技术规定,并最终列为法定保护的对象。
2.2泰康路艺术街
泰康路是位于上海市卢湾区的一条长度不超过420m的老街,街道两旁的房屋中西合壁,在闹市区虽略显破败,但留有老上海历史风貌。在泰康路弄堂里,有一些老弄堂工厂厂房,所谓弄堂工厂就是设在上海市区规模不大,与居住区混杂的工业厂房。近几年随着工业结构的转型,以及城市环保的要求,许多老厂房已搬迁、倒闭或转产。而这些闲置的旧厂房空间,被一些艺术家看中,他们租用、并加以整修、改造,变成了工作室、画廊、艺术馆。艺术家以独特的艺术眼光,打造出一片既实用经济又具有魅力的艺术天地。
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有著名画家陈逸飞的画室,它是由一座大仓库改造而成的;有全市最大的私人艺术馆——尔冬强艺术中心,原是一座加工铁件的车间,粗大的木梁架上还留存有吊车葫芦和钢丝绳;还有上海自在工艺品公司经营的独树一帜的镂青竹刻;美国人杰米的陶艺作坊和香港人经营的“乐天陶社”等等。据最近的统计资料:目前泰康路艺术街人住的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和商铺等有162家,从业人员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达780余人。其中艺术设计工作室29家;工艺品、画廊58家;古玩商铺65家;酒吧、咖啡馆、娱乐业10家。这里被媒体称为上海的视觉产业“硅谷”,是一个文化创意的基地,一个多元文化共处的、和谐的国际化社区。
2.3苏州河畔的艺术仓库
在上海市中心的腹地、苏州河南岸半岛地段的莫干山路地块过去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荣家、孙家等产业的聚集地,这里记录了上海工业发展的辉煌,事过境迁,留下的十几栋高大的老厂房依然令人神往。许多艺术家看到这里有宽敞的空间,廉价的租金,就租用来做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经常举办各种艺术交流活动,形成了人气旺盛的艺术家的天地。
这里聚集了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以色列、加拿大、挪威、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来自国内十多个省市的60余名艺术家,开设有画廊、平面设计、建筑师事务所、影视制作、环境艺术设计、艺术品(首饰)设计等公司企业,其中由瑞士人劳伦斯创办的香格纳画廊和意大利人乐大豆创办的比翼艺术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好的私人画廊,在国际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上海开麦拉影视传媒机构以其雄厚的实力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艺术家的入驻,在苏州河沿岸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也慕名而来,一个新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这里逐步形成。原来要拆除厂房的计划,也由于艺术家和媒体的不断呼吁而暂停下来。
3.产业遗产保护推动城市文化发展
3.1美国苏荷的成功经验
在欧美城市的历史地区,艺术家发现有价值的工业建筑,用“开拓”的精神与行为开辟了一处处辉煌的、富有艺术氛围的城市文化生产基地,并完好地保存了城市形态,艺术家入驻旧仓库、老工厂,开辟了新的人文环境,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美国纽约的苏荷(SOHO)即是其中的成功实例之一。
苏荷(SOHO)即休斯顿街以南(SouthofHoustonStreet)的缩写,位于纽约曼哈顿岛西南端,包括了以格林街(GreeneSt)为中心的三条石径街道。在19世纪后半期是纽约的工业区之一,遗存有大量独特精致的铸铁工艺建造的工厂或仓库建筑。二战后苏荷地区的工厂大批关闭或外迁,许多房屋空置破败,这些空置的房屋由于空间高大,房租低廉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到20世纪50年代末,苏荷地区所有的老建筑都为艺术家们所占用。
然而,在1960年代初城市更新的浪潮中,苏荷面临被铲平的命运,当时的计划是将这些所谓“破败的传统街区”夷平,代之为大公司、大银行的办公楼和豪华公寓。一些团体对这些地区作的调查也称“苏荷15%的房屋是闲置的,50%以上破旧不堪”。为配合大财团的扩张计划及缓解市内的交通,改善市容卫生,苏荷地区要全面更新,要建一条高速道路,约416幢的老建筑,包括苏荷和中国城在内的许多历史街区,将被铲平。这一计划遭到了人们强烈的反对,所在地区的艺术家成立了“反对筑路联盟”,进行抗议斗争。迫于各方面的压力,1969年7月,纽约市长终于宣布原计划永远取消,当局修改了现行法律。1973年,苏荷被列为保护区,这是世界上也是美国首次将工厂仓库区列为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法律保护的地区。
表2上海中心区工厂仓库改作艺术家工作室概况
苏荷长达10年的斗争,反映了人们对大拆大建的城市改造模式的反感与不满,反映了人们的历史追忆与文化需求。它引起人们的反思,新的建设是否一定要铲除旧建筑?新生活是否要摒弃一切老的东西?今天,“苏荷”一词已成为将历史、文化、艺术、时尚与现代化融为一体的代名词。
3.2从消极保存转向积极保护
众所周知,历史建筑保护面临许多矛盾和困惑。城市如果不发展就会变成没有生命力的城市,而城市借口发展不去保护固有的、独特的、形成城市特征的历史建筑,甚至去破坏它,将会给城市文化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苏荷”实例说明,要铲除一座城市里的“贫民窟”,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废墟上建大厦也不难;而要将一座城市的历经岁月沧桑的历史建筑完整地保存下来,让它们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有机部分就困难了。这需要对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什么是现代化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一个精明的城市管理者终将会发现,一座城市所拥有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别的城市所无法拥有的宝贵资源,也会为这座城市带来无限的商机。
正因为如此,苏荷地区被人们誉为工业建筑改造与都市旧区复兴的典范;高雅艺术与大众消费有机结合的案例;市民、艺术家和保护专家携手参与保护城市历史地区的成功实践。这一案例再次告诉我们:保护历史环境,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与保护自然生态一样值得人们关注。保护历史环境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从而也保护了地方文化、社区文化。
而且,产业遗产保护与文物古迹保护不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积极利用这些可称为文化资本的东西,要注入新的功能,同时要尽可能地保留建筑的空间特征和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近代产业建筑也是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不加以利用就失去了保护的现实意义。近代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不仅仅是使工业建筑留存下来,更重要的是要注入新的活力,从而让其周围的历史环境复苏。因此,对近代产业建筑不能单纯的保存,而是要创造性适当再利用(adaptivereuse)。
3.3从产业遗产保护迈向文化产业开发
国内外的实践说明,通过对现存的有价值的工业厂房改造利用,可以保留工业文明历史的一段回忆。改造的方式是在现有基础上,引进艺术家成立艺术家工作室,建立艺术市场,使其成为与外界进行一个艺术创作交流活动的中心。通过文化氛围的创造,使产业遗产集中地段成为具有地标特色的城市场所,成为文化艺术活动的新天地,最终推动都市的文化产业开发与发展。
如何抓住机遇,将这种自发的、民间的、国际的、有效的资源转化变为多元发展的长效机制,打造上海的文化品牌、提高上海的城市品位,是值得有关部门深思的。新的高楼可以不断建造,而苏州河沿岸的古老仓库,通过艺术家进入所带来的潜在的巨大产业文化,如果不及时规划、保护,失去的将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超越了建筑、艺术本身,涉及到整个民族的素质提高和城市精神提升的问题。
4.密切关注上海的苏荷地区
上海泰康路和莫干山路的这些工厂、仓库虽然没有纽约苏荷地区的那种铸铁工艺构件装饰和带阁楼的车间,但是这里弄堂工厂和里弄住宅混在,有上海最早开办的面粉厂,著名的爱国资本家撑起了民族工业的半边天。这里留存了上海早年市井生活的印痕,有旧日艰辛创业的历程,有挥之不去的里弄情结。而新兴的文化产业的推进,赋予近代产业建筑空间崭新的内容,是新与旧、过去与现在、原生和创造的生动结合。
然而,形势却不容乐观,在充斥着急功近利和浮躁的社会心态下,眼前的土地利益,先前轻率的承诺,政绩的追求以及世俗的偏见,都严重地阻碍着上海“苏荷”的诞生,它可能被逼死在胎中,也可能遭致流产。
上海在黄陂路附近借助于“一大”会址,建造了闻名全国的“新天地”,现在一个个上海的“苏荷”文化产业区也正在孕育之中,我们期望它能在困境中成长,成为上海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而,殷切期望有关决策部门从美国纽约的“苏荷”案例受到启迪,从振兴中华和上海文化产业出发,来营建和促使文化产业区的诞生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