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山[1]2004年在《工作流流程优化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工作流系统的一个主要局限,就是缺乏对工作流动态适应性的支持。然而,该功能是下一代工作流系统的主要需求,要求能够提供足够的灵活性,来处理未预测到的或者失败的情形。它是当前工作流技术中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当前研究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正是围绕这一问题所展开的讨论。 从对异常或者发展变化情形支持的角度,指出了当前工作流系统中的缺陷,分析了目前支持动态适应性的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网络教学互动平台中的工作流管理,是一种基于文档流转的特别(Ad Hoc)工作流,即工作流流程是动态变化的,需要根据上下文情形,参考人工决策意见而进行改变。本文针对这种动态变化的情形,改进了基于实例的学习方法,对工作流流程进行了优化,增强了对动态适应性的支持。 以‘行为理论’为指导,根据‘机器学习’的思想,提出了支持工作流动态适应性的模型。将基于实例的学习方法,应用于对工作流模型的归纳学习中。采用隐马尔卡夫模型(HMM)对工作流模型进行了抽象表示;为了提取合适的HMM,定义了相应的merge与split操作,以及相应的算法;对HMM进行了合理的合并与分离操作,从而优化了工作流程。在工作流执行过程中,归纳结果将以列表形式提供智能的提示,并随着新工作流实例的完成,通过‘学习部件’动态更新。 基于上述思想,实现了网络教学互动平台中的工作流管理功能,并具有以下特点: ■ 具备了初步学习能力; ■ 支持特别的工作流程; ■ 支持零模型运行; ■ 智能列表提示,尽量减少人工交互。
杜轶波[2]2015年在《基于RFID与WSN的危化品物流智能监测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极易在生产、储存、运输环节中引起燃烧、爆炸、中毒等安全事故的物品。随着工业化发展,危化品的生产量和运输量均在逐年增加,危化品物流事故频发,主要原因来自于危化品物流活动在监管和运作中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诸多问题。随着物联网建设的推进,RFID与WSN技术也不断发展,依托RFID和WSN技术建立具有对危化品物流全过程实时监测、管理和预警能力的信息系统是解决危化品物流活动监管和运作中各种问题的可靠方法和手段。基于RFID与WSN的危化品物流智能监测与应用研究的实质则是危化品物流信息化方法和理论问题的探索,主要内容包括,充分认识RFID与WSN技术特征基础上,引入并构建智能决策模块建立危化品物流信息系统框架;利用科学方法,实现危化品物流流程优化;在此框架下挖掘危化品物流决策问题中运输和仓储两个核心问题,重塑决策问题的解决方案与方法。因此,基于RFID与WSN的危化品物流智能监测与应用研究,对建立科学的危化品物流信息化方法和理论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研究成果有:1.对RFID与WSN技术特征、应用现状和危化品物流应用特征进行分析,分析RFID与WSN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在分析危化品物流特点基础上,构造基于RFID与WSN的智能监测方案,并在此框架下对危化品物流智能监测的信息管理需求进行分析,以危化品分类为基础,明确危化品物流智能监测的信息管理的对象,并列举8类危化品在不同储运形式下的信息采集对象;按照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对基于RFID与WSN的危化品物流智能监测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分析系统的基本用例、针对系统设计的性能需求、以及其他需求,并构造软件系统的功能框架和模块,架构硬件系统逻辑框架,介绍该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内部逻辑关系;引入智能决策功能模块,给出总体结构,突出模型库的关键作用和组成,并分析危化品物流智能决策的核心问题。2.研究分析危化品物流储运流程的现状和特征,针对危化品物流流程特征,提出具有时间—安全性能综合评价思想的工作流赋权性能有色Petri网建模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危化品流程进行形式化建模与分析,针对危化品物流流程现有不足,给出优化危化品物流流程的建议和措施。3.研究基于滚动时域优化策略的危化品仓储分配方法,考虑运输过程和运抵时间的不确定性,对于仓库仓储能力的驱动,在危化品储存限制条件,目标仓库仓储能力、仓库外部环境、仓储及运输条件约束下,以最大化仓库利用效率为目标,构建基于滚动时域优化策略的危化品仓储分配模型,解决危化品仓储分配中,目标仓库确定问题和仓储量的分配问题。4.研究考虑时间窗和路径集的危化品物流运输决策模型,以社会风险最小及运输费用最小为目标,综合考虑路段运输能力、节点仓储能力、运输路径及时间窗等约束。基于模型特点,设计精英策略的蚁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用实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由于,危化品物流信息化问题受到信息技术发展所处阶段,以及危化品物流管理体系关注重心变化的约束,信息技术的选择和系统的组建方式、涉及的决策问题也会不断变化。因此,危化品仓储和运输决策与优化模型与基于RFID与WSN的危化品物流智能监测系统框架的关系与作用机理,延伸工作流赋权性能有色Petri网建模方法的多维度性能分析功能,完善其建模与分析的通用性,危化品物流智能化运作涉及的应急保障决策、服务商选择决策、企业战略及经营决策等方面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绪柱[3]2011年在《基于流程优化的企业组织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在“3C”(顾客、竞争、变革)和“3I”(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的共同作用下,当前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自身管理活动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也大大增加,对企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客户需求的动态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环境和生态保护压力的剧增,都要求企业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做出动态实时响应,否则,企业便无法生存与发展。在现有组织设计理论中,组织设计的目标指向股东利益最大化或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无论股东利益最大化还是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都是企业在生存和健康发展前提下做出的“业绩”,是企业组织运行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组织发展本身。从企业成长的更深层次意义上讲,企业组织设计的目标应定位于企业组织的健康发展。只有实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有可能得到保障。因此,如何通过对组织本体的优化设计使企业能够从容应对这种挑战,实现企业组织的健康发展成为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正是基于流程优化的企业组织设计要解决的问题。企业组织本体,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视图来描述,一般有流程视图、组织结构视图、控制视图、信息视图、资源视图等,其中,流程视图和组织结构视图是两个最基本的视图,其它视图所反映的资源、信息、控制关系等都可以通过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两个视图反映出来。流程和组织机构也是企业组织两个重要的子系统。现有的组织设计理论中,职能导向型组织设计理论侧重于静态的组织结构设计;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则侧重于流程的再造,并且认为组织在两次流程再造之间是静态的。二者或侧重组织结构设计,或侧重流程再造,描述不够全面,且主要是静态研究。本文研究认为,要使企业组织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做出动态实时响应,即使把二者结合起来,仅从静态的空间维度对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分析描述也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研究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动态关系。从动态的时间维度来考察,考虑流程和组织结构间的动态时间效应,则体现为流程优化和组织结构变革。因此,以企业组织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全面考虑企业组织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企业组织设计应包括四个维度:行为维度和结构维度,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行为维度的组织设计按静态的空间维度和动态的时间维度可分为流程(包括流程的结构、流程规则等)设计和流程优化(包括优化目标、优化方式、优化程序、优化规则等)的设计。结构维度的组织设计按静态的空间维度和动态的时间维度又分为组织结构(包括部门设置、权责体系等)的设计和组织结构变革(包括变革时机、变革范围、变革方式等)的设计。按照上述组织设计路径,本文采用文献法和案例法,首先从文献中提取并通过聚类获得了流程和流程优化的构成要素,并用从案例中获得的信息对其进行调整,确定了流程和流程优化的要素构成,并为每个要素设计了变量字典,也就是各要素的子变量构成、属性、变量数据(信息)来源等;随后,新提出了流程结构的概念,探索了流程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构成,建立了包括流程单元结构、流程平面结构和流程层次结构在内的流程结构模型,以及流程优化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型;然后探索了流程系统的自组织和他组织形成机理,重点探讨了流程规则的建立、流程规则在流程系统中的作用及对流程结构的影响。流程结构是流程系统的序参量之一,是决定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关键宏观变量,它确定了流程系统的基本形态;而流程规则是流程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慢变量,在流程系统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它决定了流程单元的活动逻辑、以及单元之间关系的作用逻辑。流程规则对流程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流程要素构成、流程规则、流程结构共同决定流程的性能。流程结构模型和流程规则体系的建立,突破了现有研究中只侧重在应用层面研究流程及流程优化的局限,将流程再造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流程结构模型和流程规则体系是基于流程优化的企业组织设计的理论基础,对流程优化和组织设计都具有基础性指导作用。与之相对应,本文同样采用文献法和案例法研究了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变革的要素构成,设计了各构成要素的变量字典,探讨了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组织结构的层次模型和组织结构变革的构成因子关系模型,探索了组织结构的自组织和他组织形成机理,建立了组织结构规则体系并探讨了组织结构规则对组织结构的影响。随后,从构成因子层面探讨了流程与组织结构、流程优化与组织结构变革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在现有的组织设计理论中,普遍认为流程与组织结构不在同一个层次,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职能导向型组织设计理论认为,组织结构高于流程,组织结构决定流程;而业务流程再造理论认为,流程高于组织结构,流程决定组织结构。尽管这两种组织设计理论各具优势,但是,都没有正确界定流程与组织机构的关系。本文研究发现,流程和组织结构是企业组织的两个同等重要的视图,它们从不同维度表征企业组织的属性,二者不是从属关系,并没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流程表征企业组织的行为属性,而组织结构表征了企业的结构属性。两者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映射作用,而是呈现复杂的、交互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关系,并且还受到战略、环境、能力、资源、知识、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流程和组织结构共同作用促进企业组织的健康发展。这从根本上突破了现有组织设计理论中关于流程和组织结构处在不同层次观点的局限,成为基于流程优化的企业组织设计体系的理论基础。与组织结构相比,流程对变化的感知和响应具有更强的敏感性。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变化,首先以特定事件的形式触发相应流程,同时这些事件为流程和组织结构设定不同的任务目标(功能要求)。任务的变化通过流程的调度规则和决策规则分别影响流程结构的变化和流程的运行程序;流程设计逻辑规则通过流程要素选择规则、流程要素关联规则和决策规则作用于流程的活动、角色和资源,导致流程结构的变化,也就是流程优化。流程的优化,会直接通过流程的构成要素影响组织结构的单元设计规则、单元间关系设计规则以及组织的运行规则,从而影响到组织结构的构成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促成组织结构的变革。同样,组织结构的变化也会对流程的优化有反馈作用。这就是通过流程优化促进组织结构变革的内在逻辑。在对企业组织的行为维度、结构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的多维因子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多维因子关系对企业组织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个基于多维因子关系、满足对外部环境变化快速响应的要求、能够实现自创生、自复制、自生长、自适应的新型企业组织——动态全景式流程型组织(Dynamic & Panoramic Process-oriented Organization,简称“DPP组织”)模型。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组织结构形式,而是一个比现有组织设计理论中提到的职能型组织或流程型组织高一个层次的理论模型。在适应当时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内部要求的前提下,DPP组织在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组织结构形式可以是现有组织结构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如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扁平化组织、自我管理团队组织等。DPP组织是基于流程优化的组织设计的一个通用组织模型,具有动态、全景、流程型特征,流程与组织结构间存在动态时间效应,遵循复杂系统的自组织原理。它突破了现有组织设计理论的企业组织静态观和空间适应范围的限制,不仅能够涵盖业务流程还能够涵盖战略流程和支持流程;不仅适于单体企业,还适用于企业集团和中间性企业组织。最后,探讨了DPP组织的设计范式,包括设计原则、设计程序、设计方法等。企业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稳态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在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内,企业组织的发展过程是企业的他组织设计过程和自组织演化过程的有机结合。他组织设计固然有其重要作用,但是企业的自组织、自适应的能力是能够实现组织发展的深层动力,从长期看,他组织过程可以转化为自组织过程。在大尺度的时间维度上,企业组织整体遵从自组织的动态演化规律。因此,DPP组织设计的最高境界是设计出符合企业组织自组织规律的流程规则和组织结构规则,使企业组织能靠规则发挥自组织功能,通过对外部变化的动态实时响应,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赵馨智[4]2011年在《基于知识管理的流程设计与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一个设计良好的流程,是成功实施流程管理的前提和关键。而流程的知识复杂性特征决定了流程设计和优化过程,必须有系统的知识管理方法加以支持,而不能简单地依靠经验性方法来进行。本课题是一项关于流程设计和流程优化方法、规则、体系的相关研究。当前流程设计和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程序和支持工具的研究上,而连接这两个领域的部分的设计方法部分则有所欠缺。而设计方法应该借助知识管理和知识工程的各种相关方法来解决。因此,以此为切入点,本课题研究了基于知识管理的流程设计与优化方法体系,力求通过流程知识体系的分析、流程知识方法的系统化应用,来解决流程设计和优化过程的相关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模型分析法、归纳法等方法,首先构建了涵盖流程本体知识和流程设计/优化知识的流程知识体系,并构建了流程设计和流程优化的设计逻辑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流程叁次设计模型和流程叁阶段优化模型。即采用“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审查设计”的结构化设计框架,实现基于流程知识利用的流程设计;采用“基于知识抽象的问题分析——基于知识挖掘的原因分析——基于知识创新的解决方案”的叁次提问优化框架,实现基于知识管理的流程优化。其中,在设计方法上,提出了基于“流程特征”的流程配置设计方法,即提出了变流程设计为流程配置设计的转变。在优化方法上,创新性的通过文献分析,归纳出26种基本的知识推理型,基于“基本推理型”来构建优化规则的优化创新方法。论文全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层展开,共分为七章:首先,绪论部分通过分析研究背景提出本文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其次,在第二章对问题相关的文献和理论进行综述,第叁章对问题中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和研究的主要逻辑进行了分析和界定;第四章、第五章,作为论文的主体,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析研究,构建了基础模型、解析模型等,并通过第六章实例验证模型。最后,第七章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杜宇洋[5]2012年在《工作流技术在专利代理业务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作流(Workflow)技术是对企业业务实现流程管理和自动执行的重要技术,它被广泛的应用于企业级办公系统中。工作流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应用环境去反映实际业务流程的理念,是将实际的业务过程的部分或整体抽象成可以由计算机识别并自动流转的内容,去实现自动化。专利代理业务是专利申请方委托他人为其办理专利申请的业务,是整个专利申请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申请方通过拥有专利业务的机构组织与专利局进行交流,并完成专利申请。在专利代理业务中涉及了大量复杂的数据和多种专利业务流程,为了实现高效管理和高质量服务,在专利代理业务管理中引入工作流技术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如何将工作流技术应用到专利代理业务处理中,使业务更及时的高效的完成,并更具灵活性,能应对流程的变化,并且使业务流程里数据处理更加准确。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专利代理机构系统进行应用研究,论文主要的工作有叁个方面。首先,深入分析工作流技术,发现其中的不足,针对这个不足,提出数据操作权限控制算法。对专利代理业务流程进行数据流分析,并对其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其次,基于数据操作权限与工作流流程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分层设计思想,对工作流引擎进行设计和实现,设计出支持数据操作权限控制的工作流引擎。最后,应用研究成果,基于支持数据操作权限控制的工作流引擎,结合柳沈律师事务所的实际需求,通过“柳沈律师事务所无纸化专利代理管理系统”验证该工作流引擎。经过大量测试后,“柳沈律师事务所无纸化专利代理管理系统”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在的效果,验证了支持数据操作权限控制的工作流引擎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王广杰[6]2008年在《工作流技术在协同办公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作流(Workflow)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日常办公的绝大部分流程几乎都要涉及到工作流处理。而传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由于没有将业务流程与业务逻辑相分离,即使业务逻辑没有变化,而只是改变业务处理的流程,都必须修改整个程序才能满足实际需求,致使软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而且复用性不高。另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办公流程的变化更显现出动态多变性,因此,办公自动化系统应该具有适应这些变化的灵活性。而工作流技术为我们开发具有灵活性的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将工作流技术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相结合很好地克服了这些缺点,实现了系统中业务流程与业务逻辑的分离,实现了业务流程的动态多变性。工作流技术发展到今天,在其应用领域出现了大量相对成熟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协同办公系统的开发中设计一种合适的工作流管理系统,以节约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论文对工作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工作流的基本概念及工作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提出的工作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和工作流参考模型,给出了基于jBPM工作流管理系统和轻量级J2EE架构体系的协同办公系统架构。然后,本论文给出了工作流管理系统中工作流引擎的流程定义、流程控制和外部接口设计,给出了工作流模型设计,实现了基于jBPM工作流管理系统、采用J2EE轻量级架构的协同办公系统,满足了企业灵活的业务流程需求和多样的部署环境。最后,本论文结合东风汽车公司因公出国(境)任务和人员审查系统的具体需求,将工作流技术应用到该系统中,并实现了相应的系统。所开发完成的系统,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
彭涛[7]2007年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基于SOA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柔性研究》文中提出电子商务环境下,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趋激烈,打破传统的职能型企业,铸造快速响应的、实时的流程型企业成为了企业日益迫切的需求,然而以往实施流程再造和管理的IT思想、方法、技术、系统和工具在柔性上渐渐体现了不足和弊端。本文从业务流程管理(BPM)的角度出发,描述了商业情境下因流程及其管理缺乏柔性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和顽疾,总结了传统流程管理技术系统柔性方面的缺陷,提出了打造柔性化企业流程的关键所在:基于SOA设计和构建柔性化流程的使能技术和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一些:(1)深入研究了BPM内涵的思想战略层面,将其总结为叁个维度的内容,分别是横向上建立全价值链的、可控的端到端业务流程,纵向上建立以业务为驱动的、自上而下全组织的流程管理和资源集成框架,时间维上建立业务流程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和循序渐进优化机制,由此提出了叁维的BPM模型。(2)根据发展趋势选择了相应实现柔性的技术标准,从多个角度设计了基于SOA的柔性BPM系统的体系结构,分别是BPM面向服务的集成层次体系结构,BPM基于流程生命周期的体系结构以及BPM的组件体系结构并详细描述了体系结构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和协作。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分析了BPM系统体系结构对流程柔性的支持。(3)针对提出的基于SOA的柔性BPM系统体系结构的柔性原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对实现柔性的关键柔性点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一揽子柔性策略和框架技术解决方案,充实和完善了所设计的体系结构。(4)针对某大型计算机和电子消费品制造企业进行了案例研究,从业务和技术等方面较深入地分析了其实现柔性业务流程管理的障碍及需求,并以此为导向,将本文所提出的基于SOA的柔性BPM技术和系统应用于该问题的解决,设计了企业核心流程并利用Oracle BPEL Process Manager等一些软件进行了实现,最后结合国情和该企业的实际提出了其实现柔性BPM的实施策略和路线图。
何晓蕙[8]2007年在《工作流技术及其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与此同时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管理机制的科学化,也使得信息技术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现如今流程管理的思想越来越受企业的重视,这也使得可以有效支持这种管理思想的技术工具——工作流技术逐渐被认识并发展起来。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才被提出的工作流的思想刚是起步的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的方面有待研究,而关于它怎样用于企业的流程管理以及怎样支持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值得思考的一个课题。本文从工作流技术的提出背景出发,首先介绍工作流的概念,综合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和研究的现状,进而引出研究工作流的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工作流技术可以被应用的信息管理的领域以及其发展的趋势。然后对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介绍了工作流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以及在企业中实施工作流管理系统和企业实施的传统信息系统相比较的优势有哪些。接着通过图形说明和例证分析相兼容的方法,介绍了在实际企业中构建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一般步骤。在第叁章的内容里,重点介绍了传统ERP系统的某些局限性,以及ERP现今的发展趋势,即和工作流技术的结合。工作流技术在ERP系统中的应用给其发展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后面小节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说明了某企业运用了基于工作流模式的ERP系统后的优势和改变。虽然工作流技术可以运用的领域很多,但它的提出主要是和流程的概念相关联的。在如今企业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业务流程重组是很受关注的一个新的思想。把工作流技术应用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中是被证明十分有用和高效的。在第四章,重点分析了工作流的思想如何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中进行实施。并用例证分析的方法具体介绍实际企业中工作流技术实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具体经过。最后,在完成理论框架的构建后,本文还对工作流技术应用的不成熟性以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做了简要的说明,并对企业管理实现的科学方向给予建议,因为再好的技术工具也需要人员的参与,只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本文通过对工作流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表明:工作流技术是在企业实施信息管理的进程中产生的,所以它必将服务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特别是要和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结合起来,要在充分了解企业业务流程之后,才能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建模和设计;企业管理的思想的转变给工作流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工作流技术本身对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流程管理思想具有绝对的优势;工作流管理系统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衍生,是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更具有适应性的工具。另一方面,工作流技术在现实应用中的挑战来源于技术本身的不成熟因素,因此这是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的领域。
戚宪忠[9]2017年在《基于物联网的Z企业精益生产物流研究》文中指出电冰箱生产车间作为电冰箱整个价值链至关重要的一环,生产物流系统运作效率又对电冰箱生产车间的作业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首先本文从案例Z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生产效率低下和生产成本过高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了Z企业生产模式和布局混乱,在制品库存过高,信息系统效率低下等核心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的优化分别采用了精益物流思想,物联网技术,TOC约束理论等理论与技术整合企业资源,平衡生产节拍,实现了企业智能化生产,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然后,围绕Z企业生产物流中的核心问题,论文从生产布局、生产节拍、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系统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Z企业测试车间生产线布局混乱问题,提出了基于P-中值模型进行测试车间布局优化的方法。论文首先结合测试设备的特殊性,在测试车间为2台测试设备选择了8个候选位置点,目标是从8个位置中选择2个位置,使得各生产线到这两个位置总距离最短,从而选定设备安装位置,实现布局优化。2.针对Z企业在制品线边堆积严重问题,论文提出通过利用TOC约束理论进行生产节拍平衡方法减少在制品库存。论文首先分析了优化前各个工序的生产节拍时间,然后将问题转化为节拍时间方差最小问题,进而通过打破生产瓶颈工序的方法,实现了生产节拍的均衡化。3.针对Z企业物流系统效率低问题,论文通过嵌入物联网技术,简化了原材料及成品的出入库流程,增强了对于生产作业的监控力度,打通了数据传输的各个节点;进而从物联网基础设施搭建的角度,测试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可行性,最终优化了生产物流流程,实现了生产车间的信息化建设。4.针对流程优化方案有效性问题,论文提出通过关联矩阵法评价优化后的生产物流系统。根据系统的特征,运用关联矩阵法在各指标数据的基础上对Z企业优化前后的生产物流系统进行绩效评价,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最后,论文从研究内容和不足之处角度,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论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朱义令[10]2006年在《基于价值链的现金流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价值链概念自1985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其管理思想不断发展和深化,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分析工具。价值链理念给企业各个管理层面都搭建了发展平台,带来了发展机遇,现金流管理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的核心,必然受到价值链的影响。本文以两者的战略关系为基础,对传统的现金流管理内容和技术进行了拓展。 本文在分析价值链管理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部分的基于价值链的现金流管理框架。基本理论对传统现金流管理的概念、目标、原则、假设和环境进行了重新界定和拓展。应用理论对现金流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内容进行了更新。现金流规划将现金流管理总目标按不同的价值环节分解细化为子目标,编制基于销售预算和作业预算的现金流预算,制订现金流管理制度,增强了现金流管理的可执行性。现金流控制是应用理论体系的核心,通过价值链各个价值环节和现金流流量、流程、流向和流速四大要素的交叉控制实现管理目标。现金流评价是对现金流管理绩效的检验,本文建立了叁维叁层次的评价体系,并以某公司为算法示例,具体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综合评分值,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 价值链管理为现金流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随着价值链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现金流管理理论和方法必将随之不断完善,促进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工作流流程优化技术的应用研究[D]. 孟祥山.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
[2]. 基于RFID与WSN的危化品物流智能监测与应用研究[D]. 杜轶波. 西南交通大学. 2015
[3]. 基于流程优化的企业组织设计研究[D]. 张绪柱. 山东大学. 2011
[4]. 基于知识管理的流程设计与优化方法研究[D]. 赵馨智. 山东大学. 2011
[5]. 工作流技术在专利代理业务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杜宇洋. 北京工业大学. 2012
[6]. 工作流技术在协同办公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王广杰.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7]. 电子商务环境下基于SOA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柔性研究[D]. 彭涛. 厦门大学. 2007
[8]. 工作流技术及其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何晓蕙. 安徽农业大学. 2007
[9]. 基于物联网的Z企业精益生产物流研究[D]. 戚宪忠. 北京物资学院. 2017
[10]. 基于价值链的现金流管理研究[D]. 朱义令. 河海大学. 2006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工作流论文; 组织设计论文; 流程优化论文; 流程管理论文; 业务流程管理论文; 工作流管理系统论文; 智能物流论文; 空间维度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柔性管理论文; 柔性生产论文; 矩阵组织结构论文; 技术与管理论文; 设计流程论文; 组织结构模式论文; 设计思想论文; 业务支持论文; 动态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