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探讨论文_郑园园

郑园园(安徽省宣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十一病区 242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方法:于2014 年10 月至2015 年10 月间,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收治于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 例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常规组患者45 例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45 例给予临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56%(43/45);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2.22%(37/4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讲,给予患者临床护理易于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同时加强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进而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165-01

临床护理同时也属于综合性的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视患者自身的病情特点,为患者制定标准化的治疗模式,最终目的是要确保患者能够规范整体的医疗行为[1],尽可能的降低医疗成本,从根本上提升医疗质量。同时临床护理也是贯穿于患者入院治疗前后的整套住院护理模式[2]。本次研究将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于2014 年10 月至2015 年10 月间,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收治于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 例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常规组患者45 例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45 例给予临床护理。

研究组中27 例男性患者,18 例女性患者,年龄46-70 岁,平均(56.3±3.5)岁;常规组中29 例男性患者,16 例女性患者,年龄48-73 岁,平均(58.3±4.3)岁。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中相关内容。同时研究中排除其他严重疾病患者。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比较发现两组的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 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监视,同时给予患者止痛、镇静以及溶栓等常规基础治疗,同时告知患者需要处于绝对的卧床休息。研究组患者则给予临床护理路径,除常规护理外,为患者制订护理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护理计划表随时进行补充和完善。其方法如下:1.2.1 入院评估为患者详细介绍主治医师、护理人员的基本信息,加强患者入院后48h 的生命监测,做好患者心电监护仪的指标记录。及时给予患者吸氧治疗,从而帮助患者减轻心绞痛情况,确保输氧管道的畅通。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情况以及禁忌症等进行评估,做好详细记录。

1.2.2 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病因以及基本体征等。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长时间卧床,故在卧床期间帮助患者定期翻身,翻身次数为1 次/4h,可采用半卧、侧卧以及平卧等方式,视患者情况需要可给予海绵垫降低压疮的发生。

1.2.3 康复锻炼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和运动能够使冠状动脉得以扩张,加强患者的心肌供血,降低患者的心率,从而帮助患者提升心功能的恢复,告知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进行慢跑、散步、打太极等方式调节身体机能,从而缩短住院天数,增强自身体质。

1.2.4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重要性,给予患者一定的健康教育从而提升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针对于即将出院的患者,告知定期回院进行复查,出院后控制自己的体重以及血脂,严禁烟酒,坚持适当的锻炼,保证情绪的稳定。

1.3 观察指标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评分,满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越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 表示,组间比较应用x2 检验。以 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56%(43/45);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2.22%(37/4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当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供血急剧减少或降低后,患者的心肌出现了长时间的缺血情况,使患者出现心肌坏死,此类患者多数伴有心律失常、休克以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若是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有可能发生死亡[3]。相关资料报道称,患者发病1h 内的死亡率约占50% 以上,除了给予患者必要的抢救以及治疗之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也极为重要[4]。

研究组患者采用的临床护理路径使得护理人员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根本上提升了整体的护理质量。临床护理为最佳的护理模式奠定了基础,护理工作的流程以及标准都需要循证护理支持,并对临床护理不断改进,使其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5]。

从本此研究中看出,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56%(43/45);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2.22%(37/4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说明了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讲,给予患者临床护理易于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同时加强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进而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 肖冬梅.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21):152-154.[2] 李素青. 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1):1374-1376.[3] 刘彩炼.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21(11):13-14.[4] 张蕊. 临床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4):32-33.[5] 张曙红.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1,08(35):115-116.

论文作者:郑园园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探讨论文_郑园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