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回归朴素与海德格尔的真实存在_道家论文

道家回归朴素与海德格尔的真实存在_道家论文

道家的返朴归真和海德格尔的本真存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德格尔论文,返朴归真论文,本真论文,道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圣人的抱一为天下式和海德格尔的生存本体论

道家所描述的心物一体状态并不是瞬间的审美感受,而是把天人合一、心物一体视为人的本真之性、视为人须臾不能脱离的天命,天与人的合一,不论人是否喜欢,都是合一的,不论人是否认识到,它们都是合一的。圣人、真人的杰出之处在于认识到这种先天合一的状态,能够把握、持守、呵护、照料着这种状态。常人与俗人也不是与世界相对立地存在着。圣人与常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有能力在世界中存在,他们的区别仅仅是本真的或者非本真地在世界中存在,也就是说或者是勇敢地面对在世界中存在本身,或者是在这种存在本身面前躲躲闪闪。天人互相对立的看法发生在天人合一的生存基础之上,辨别分析智慧的运用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本原之上。

海德格尔认为人只要是人,就生存于世界之中,此在并非离开内在的领域进入到外在领域中。此在一向滞留在来相遇照面的存在者那里,并且依赖着相遇照面的存在者。此在在世界中的存在既是在内的,也是在外的、超越的。依存于万物是此在的最内在的本性,这里的内外没有空间和逻辑的意义,内外浑然一体。海德格尔指出:“只有在超越中,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才能来到光亮处,那么超越就是出类拔萃的区域,这关涉到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即关涉存在的一切问题之形成的区域”。此在的超越意味着此在从根本上就生活在超越的境域中,它的生存本身就是超越的,既为了自我,也指向世界上的存在者。此在的存在本身敞开了一个世界、是一个敞开的境域。

二、道家的守道和海德格尔的思悟存在

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信》中曾这样提出问题,如果“深思着存在之真理的思,把人道的本质确定为由存在的隶属关系而来的生存,那么这是一个存在和人的理论的表象呢?还是说这种思为了一种积极的生活从这种认识和指示中推断出来,并交付给这种积极生活呢?”把人的本质视为由存在而来的生存的思是一种什么样的思呢?这种思不是抽象思辨之思,而是体悟之思,是对人的本质的存在论的思悟。海德格尔提出这种思“既不是理论的,也不是实践的,这种思发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区别之前。如果它是思的话,它思悟的只是存在,而不是其它的东西”依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这种思悟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修养,也不是修身养性的纯粹实践。这种思产生在此之前,是对生存状态的体悟,用道家的话来说是圣人的体道抱德。《庄子》书中很多寓言揭示了道不是抽象概念,不是在万物之上产生万物作用万物的主宰,道不是在精神与物质方面的现成的存在者,道只是一种本真的生存方式,是人在整个生命期间实现着展开着的生存状态。

三、庄子不以心稽与海德格尔原初的把握

人与物原初关联是心物没有距离的相融相契、沦而为一、心物两忘的状态。海德格尔认为,切近上手东西的特性就在于,在上手中它自己仿佛抽身而去,这样它才能本真地上手。这种本真地上手不是对存在者状态的观察和认识,不使用感觉器官,不用眼看,不用耳听,不用身体去接触,不去辨别存在者的大小、轻重、长短,也不用概念和表象来描述这一现成的存在者。本真地上手是人对存在着的东西的先行的把握、先行的视见。庄子书中的有些例子有助于我们理解海氏的先行的把握、先行的视见。

海德格尔对现成状态与上手状态分析的目的在于启发人们不能沉沦于现成状态,引导人们去探讨现成状态的基础和本原的上手状态,从而强调人的参与照面,强调此在的生存论结构。海氏并不对在手状态和上手状态作价值上的判断,他尤其反对给人们提供一种人类学上的理想模式。而道家哲学不是要在理论上去指出两种状态的差异和联系,而是把自己的生活准则、理想政治和理想人格建立在原初的心物不分的混沌状态中。道家不是在认识论上去探求现成之物的混沌之源,而是要把人从分析辨别的狭隘心境拉回到苍苍茫茫混混沌沌的原始状态。道家的学说不仅关注生存理论,而且更注重生存实践,不仅强调个人的生存实践,而且把其推广到治国理民的政治范围中。

四、道家的圣心若镜和海德格尔非专题的寻视

道家主张减损向外的追求,重视以恬静涵养内在的智慧,提倡过一种恬淡无欲的生活。道家并不主张否弃肉体生命的禁欲,他们珍视自然生命,道家强调少私寡欲是为了去除过分的欲望和要求,这样不仅不会损伤人的自然生命,而是有益于涵养人的生命。这种生活态度是随顺自然的生命。

按照海氏的解释,从上手状态与不上手状态,显现与不显眼,纠缠与不纠缠,随顺与不随顺的不同模式来说明有无、长短、难易在素朴境域中相互产生,相互完成,相互形成,相互包含,相互和调,相互随顺的关系,也就是说这种关系被追溯到先于一切概念、先于一切专题的领域中。海德格尔指出:“在日常的对周围世界的忧烦中,人们为了能够让上手的东西在它的自在的状态中来相遇,那么人们的寻视完全契入进去的指引和指引整体就得对这种寻视保持为非专题的寻视,就如同让非寻视的‘专题’的把握保留在非专题中那样。世界不把自己显露出来,正是上手的东西不从不触目状态走出来的可能性的条件。”海氏这里所说的寻视契入到指引和指引整体之处可以与道家所强调的虚无恬淡的心灵遨游于包容万有的无何有之乡的心游、神游相互诠释,庄子指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这里的寻视不是对现成事物的感性的观看,寻视是把心灵无限敞开到万物整体之中,是此在出离自身超越到世界万物万事之中。这里强调了心物交融的澄明之境。这一澄明之境是生存本体论状态,是一切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以产生的基础。这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并没有作为存在于手上的现成事物显露出来,也就是说人与物还保持在原始的未曾分离的混沌境域。

海德格尔追溯上手事物潜藏的不触目状态,是为了追溯现成的存在于手上的物的前存在论根源,是为了使人们脱离形而上学的桎梏,重新回到人与自然万物相聚为一的四化状态。他用了五六十年的时间,不断变换术语去解释这种前形而上学的混然不分的状态。他指出要把物从对象性领域、从形而上学的领域中拯救出来,就是要让物返回到使它作为自身得以显现的澄明之境中去。这种天命已经占用着人,人只有被这一存在之澄明占用,人才能是人。人的作为还表现在能够重新发现澄明,重新找到人生存的基础,返回到真朴之处。老庄不把自己局限在认识论领域,他们崇尚这种前存在论的物我同一心物相融的混沌状态,其目的是把这一状态作为人的理想的生活模式。

标签:;  ;  ;  

道家回归朴素与海德格尔的真实存在_道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