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毒剂——芥子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芥子气论文,毒剂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8月4日,发生在我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侵华日军遗弃毒剂伤人事件,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经专家权威鉴定,此毒剂为生化武器中化学毒剂的一种,名为芥子气,为日本侵华时遗留。这次事件已造成1人死亡,40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那么芥子气为何物?为什么有如此强的毒性?其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一、芥子气
芥子气(mustard gas,MG)是一种糜烂性化学毒剂,学名为二氯二乙硫醚,1822年,德斯普雷兹发现了芥子气;1886年,德国的梅耶首先人工合成,他发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气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芥于气除在军事上被用作化学战剂外,亦可用于治疗某些过度增殖性疾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首先把它选为军用毒剂,并在炮弹上标以黄色的“十”字,所以通常称其为“黄十字”毒剂。1917年6月12日,军对英军防线首次使用芥子气,造成2000多人的伤亡。芥子气可以使皮肤红肿、起泡、溃烂,正常气候条件下,仅0.2mg/L的浓度就可使人受到毒害,芥子气的巨大杀伤作用曾使其荣膺“毒剂之王”的称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美、德、意、日和前苏联等许多国家都生产了各种型号的弹药装备了芥子气。日本侵华期间曾对中国军民使用过芥子气,战败后又将大量芥子气遗弃在中国国土,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直到今日还严重地存在着。
1.芥子气的物理性质
纯品芥子气为油状液体,五色或淡黄色,具有大蒜或芥末的气味;工业品为褐色或黑色,气味更为浓烈。芥子气的性质稳定,挥发度较低,属于持久性毒剂。芥子气的凝固点高,作为毒剂,一般不在冬季等气温低的情况下使用;密度大、溶解度小,在水中大部沉于水底,少部分呈油状薄膜漂浮水面,可造成水源长期染毒;容易挥发,毒剂(气)甚至可以透过棉衣,伤害人体,并且极易扩散。它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染毒,接触芥子气时做好全身防护是十分重要的。芥子气也可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中毒,任何一种途径中毒严重时都可能导致全身中毒。
2.芥子气的分子结构
芥子气的分子式为C[,4]H[,8]SCl[,2],其结构式为
3.芥子气的化学性质
芥子气中的硫原子具有两对未共有的电子;氯是电负性较强的原子。由于氯原子的诱导效应,硫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沿着氯原子诱导效应的方向移动,促进氯原子分离。所以溶解于水或体液等极性溶液中的芥子气迅速离解,内部电子重新排列,形成正碳离子或正硫离子。正硫离子具有很强的亲电性,极易与生物大分子的亲核性原子S、N、O等起烃化反应,形成以共价键结合的不可逆性的烃化产物。芥子气与亲核中心(y[-]、z[-])的烃基化反应如下:
二、体内代谢特点
吸收快、局部少量固定、全身均匀分布,血循环中消失迅速、代谢产物无毒,主要由尿中排泄等。芥子气与皮肤粘膜接触后2~3min尚滞留于体表(此时用消毒剂可除去),至10~15min大部被吸收。吸收速度为1~4μg/(cm[2]·min)。其中约12%的芥子气“固定”于局部引起损伤,其余大部分进入血循环并分布全身。肾、肺、肝含量较多,可能与供血量有关。全身吸收作用与组织器官的敏感性相关。游离状态的芥子气在血液中存留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半值期为 14min)。目前认为芥子气吸收作用与氮芥不同,主要由于其脂溶性扩散被动性吸收所致。
芥子气的主要代谢产物及排泄途径包括:(1)与体内多种生物大分子反应(如DNA、RNA、蛋白质、氨基酸等)形成烃化产物。(2)大部分与谷胱甘肽(50%)或半胱氨酸结合生成无毒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3)经水解或氧化生成二羟二乙硫醚、芥子砜或芥子亚砜。(4)少部分芥子气转变为羟乙磺酸、羟基乙酸及无机硫酸盐等。以上代谢产物大部分经尿液排出。
三、芥子气中毒的机理
1.烃化作用
MG是典型的双功能烃化剂,具有广泛的烃化作用。细胞内许多重要组分含有N、O、S,等亲核中心,它们与对烃化剂具有强度不同的亲和能力,生理条件下MG与体内许多亲核性基团氮基、巯基、羧基、磷酸基及咪唑基等反应,所以MG具有广泛和复杂的生物学作用。
2.对核酸的作用
MG是一种典型的双功能烃化剂,DNA对它的烃化作用特别敏感。研究表明,MG对DNA的烃化作用部位是鸟嘌呤的第7位氮原子。在极性溶液中,MG环化产生强亲电性的正硫离子或正碳离子,能与DNA中强亲核性的富电子的原子反应,使DNA形成交联,抑制DNA的复制,降低DNA的精确修复能力,并发生无嘌呤反应,而后DNA降解。
3.对蛋白质的作用
MG除通过对核酸的作用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还可与蛋白质肽链中的亲核基团直接发生烃化作用,特别与细胞内结构蛋白的烃化作用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芥子气烃化反应的主要功能基团是:赖氨酸的氨基、谷氨酸的羧基以及谷光甘肽和半胱氨酸的巯基,芥子气还易与血清蛋白及核蛋白作用。烃化后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补体失活及免疫功能下降等。
4.对酶的作用
MG对己糖激酶、胃蛋白酶、胆碱酯酶和某些脱氢酶和氧化酶等至少30多种酶有抑制作用。己糖激酶的抑制可影响糖的酵解和转化,导致糖代谢障碍和组织营养失调,皮肤损伤也可能与此过程有关。芥子气对乳酸脱氢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细胞毒性作用
MG的细胞毒性作用是芥子气损伤作用的主要特征之一。芥子气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引起染色体损伤,包括断裂、缺失、交换和畸变,以及各种细胞的突变、癌变和畸变等。
6.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大量芥子气中毒,中枢神经高级部位活动的变化出现的最早。早期出现兴奋和惊厥,尤以下肢出现强烈,有时出现阵发性抽搐,并迅速转入抑制麻痹。此外还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病程迅速而剧烈,死亡很快。
四、芥子气的毒性表现
MG进入体内后可以与体内DNA、RNA和某些蛋白质起烃化反应,使得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发生障碍,产生变性、炎症和坏死。皮肤中毒时有数小时的潜伏期,患者没有明显的主观感觉和症状表现,往往会忽略对其救治和监护。潜伏期过后,染毒部位皮肤出现红斑,中毒后12h~24h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和坏死,病程较长,且容易感染。会阴、腋窝等皮肤薄嫩部位反应较重。眼睛染毒时出现不同程度的结膜炎、眼睑炎和角膜炎。呼吸道损伤时表现为急性鼻咽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经消化道中毒时可见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甚至便血。
五、芥子气中毒的急救措施及染毒区治理
1.急救
目前还没有特效的预防和救治芥子气中毒的药物。一旦发生芥子气染毒,要迅速撤离染毒区并及时进行洗消。将伤员移至通风良好无毒处,脱去衣物,并用温水冲洗全身。眼睛受伤者,速用温水冲洗并用浸2%苏打水之纱布包敷。经过上述初步处理后,对中毒局部如皮肤上之毒液,用可溶解芥子气的溶剂如煤油、酒精或中和剂水溶液如漂白粉、双氧水浸润棉球吸去毒液,但需注意勿与周围健康皮肤接触。对中毒皮肤之水疱应在无菌条件下剪开,放出毒液,再用浸泡苏打水的纱布包好。对呼吸道中毒严重者,应予吸氧,病人口中常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漱口。对于剧烈咳嗽者,可使用祛痰剂,如发生肺水肿者,还可静注高渗葡萄糖液。预防感染,应用抗生素。
2.污染区的清理消毒
芥子气可被稀硝酸、过氧化氢、次氯酸、漂白粉浆、三合二以及氯胺等氧化,使其失去糜烂作用。加热能加速芥子气的水解,故可采用这些方法对芥子气染毒的物品进行消毒。芥子气易溶于汽油、酒精、二氯乙烷等有机溶剂,可用有机溶剂擦洗芥子气染毒的物品。芥子气的滴液往往能渗透到物质的深部,对土壤、木材、砖头、水泥及橡胶制品有渗透性,对芥子气染毒的地面和物品消毒时一定要及时和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