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现状与网络发展_图书馆论文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现状与网络发展_图书馆论文

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发展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现状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综述了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现状及进展,重点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概括出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态势;描述了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的发展现状;最后勾画了中国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图书馆自动化 网络化 信息管理

1 引言

中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图书馆信息管理自动化,主要实现图书采访、编目、流通、期刊等作业的计算机管理;二是图书馆信息检索自动化,主要是通过自建各种文献信息数据库与国内外的数据库系统联机或购买CD—ROM光盘数据库开展信息检索服务。 20世纪90年代,中国图书馆的自动化伴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迈开了更大的发展步伐。一些发达地区的图书馆间正在或已经实现了系统互联,而且有些图书馆的局域网实现了与国际网Internet的互联并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

2 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90年代以来,各级部门对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重视和在投资上不同程度的倾斜,促进了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几乎所有高校图书馆和科技图书馆以及一部分公共图书馆都拥有计算机和专职从事计算机应用和维护的技术人员,而且各图书馆大都设有自动化部门,负责组织和规划建立自动化系统[1~3]。各种自己开发或购买的图书馆自动化应用软件已投入运转[1]。若干书目数据集中生产中心的业务也已形成规模[4]。图书馆间的系统互联正在一些发达地区积极地展开[5~7]。目前,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并不均衡,基本形成以下态势。

2.1 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的进展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

·北京图书馆在NEC ACOS—630 机上开发的图书馆采编检系统1991年11月投入运行。图书馆设有光盘检索室,收藏国内外各种光盘数据库数十种,对外提供有偿服务。

·中山图书馆采用IBM AS/400 机开发的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于1991年全面开通和投入运行,现在该系统运行着约30万条数据[8]。中山图书馆同时开发了面向中小型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 现在其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已扩展到佛山、石湾、三水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公共图书馆[7]。

·深圳图书馆开发的微机多用户系统经过不断完善,现在可运行于各种小型机。系统已推广到160余所各类图书馆[9]。

·南京图书馆开展自动化研究比较早,80年代就生产了大量的书目数据。

2.2 高校图书馆目前已有许多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5][16~17]

·北京大学图书馆在DEC VAX11/750机上开发的集成系统PULROS于1991年投入运行。现在该系统拥有数据约10万条[11],且已推广到一些配置了VAX机的图书馆。

·深圳大学图书馆开发的微机局域网系统,经几次升级换代,技术日趋成熟。目前已为众多的图书馆所引进使用,并且销至美国[10]。该系统书目数据已积累至15万条。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图书馆购买的富士通图书馆系统也先后投入运行[1]。清华大学图书馆还开发了基于NOVELL 网络的光盘数据库检索系统,向全校师生提供网上的光盘数据库检索服务。

·上海交大包兆龙图书馆、上海空军政治学院图书馆早在80年代末就在HP/3000系列机上开发了图书馆管理系统,运行多年,目前正在进一步发展[1][12]。

·东北电力学院、福建师大、西安交大等许多图书馆在发展自动化系统方面起步较早,开发了基于微机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

在90年代,图书馆自动化状况将作为评价高校办学能力的因素之一。可以预见,随着教委“211”工程的实施, 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将跃上一个新台阶。

2.3 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图书馆在90年代加快了自动化的步伐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继自行开发的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后,又于1993年引进了美国传技电脑公司的图书馆集成系统TOTALS,经过必要的二次开发,于1993年8月投入运行,实现了系统的更新换代。 目前系统已积累中外文书目数据16万余条[13]。在此基础上,一个以中关村教育与科研示范网为依托的网络环境下的多馆自动化系统正在形成。

·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的集成系统也于1992年全面运行。中国科学院成都、兰州、武汉等地区文献情报中心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也已不同程度地投入运行。1995~1996年,由中国科学院投资,全面更新以上四个地区文献情报中心的计算机系统,使其自动化系统升级换代。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图书馆在VAX 机上开发的集成化管理系统SIOCL于1991年全面投入运行[14]。 该所开发的中国化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业已全面投向市场。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图书馆和沈阳计算所开发的微机图书馆系统,在许多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拥有各自的用户群[15]。

2.4 专门图书馆的自动化工作

专门图书馆在自动化方面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各科学院的专门图书馆和各部委信息研究所在发展信息检索系统与建立网络检索系统的同时,亦在建立其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3]。

2.5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商品化市场兴起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公司的出现和图书馆系统的市场化是90年代中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状况的很有意义的体现[16]。一是一些发达地区涌现出了一批实力强劲的系统发展公司,而图书馆自动化起步比较早的单位,也把自己的系统投入市场,参与竞争,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7], 图书馆可得到从提供自动化软件包到交钥匙系统等全方位的服务;二是图书馆书目数据规范加工服务实体的出现,如北京图书馆的中文机读数据中心、上海的申联文献信息技术公司等的数据服务。商品化市场的出现说明图书馆自动化的技术已经成熟。目前应推动市场的发展,使图书馆有更多的选择。

2.6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技术有较大突破

·多文种处理。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图书馆从一开始就面临多文种处理问题,例如多文种著录、多文种标引、多文种词表管理等。在多年发展中英双语种处理的基础上,目前一些新的图书馆系统已经具有多文种处理能力并且进行了有意义的实践。

·自动断词。中文断词技术在中国发展多年,其算法已经成熟,应用该技术于图书馆系统可以避免某些西方系统中文断词不自然、不规范的做法。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引进的TOTALS系统具有较良好的中文断词能力,用于关键词检索,很受欢迎[13]。

·多机互联系统。多机互联系统技术是多馆联合作业以实现网络化的必备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运用client/server模式组织多机系统,可以充分发挥所有计算机的效能,实现异种网异种机的有效互连。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TOTALS系统已经运用该模式开通了网上的多机互联OPAC[13]。

3 中国图书馆网络化的发展

网络化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目标。进入90年代,一些发达地区的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的图书馆在积极推进自动化系统的互联,建立了地区性的图书馆信息网络。

3.1 通信基础设施的发展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和中国数字数据骨干网(CHINADDN)90年代初先后建成投入实用。CHINAPAC覆盖全国700 多个大中城市,并与美、日、法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公用分组交换网相连。CHINADDN骨干网于1994年7月完成一期工程,可通达21个省市, 速率达2MBPS[17~19]。

·至1995年5月底,全国城乡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6934万门, 长途电话电路达到268万路端,成为世界第三大通信网[21]。

·由国家计委和世界银行资助的中国教育科研示范网(NCFC)是将位于北京中关村地区的中国科学院的30多个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连接在一起为教育和科学研究使用的示范网络。目前NCFC以10MBPS主干网(光缆)速率连接着中国科学院院网(CASnet)、北京大学校园网(PUnet)和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现已连入包括小型机、工作站、小巨型机和PC机大约2000多台。预计NCFC将成为中国科技网的基础。NCFC网络工程全面完成后,将有数千台计算机连入,并用64KBPS中速与Internet联网[20]。

·与NCFC同时建设的是由国家教委牵头组织实施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其一期工程是连接全国10所高校的校园网,计划1995年底验收,该网将成为中国首先投入实用的综合性计算机网络。

·邮电部推出中国公用Internet网——Chinanet,提供灵活的接入Internet网的方式,包括电话拨号入网、通过CHINAPAC入网、通过帧中继入网和通过CHINADDN入网,提供的基础网络服务有e-mail、telnet、ftp、gopher等。

图书馆系统的互联和网络化将彻底改变图书馆的作业方式,拓展服务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使图书情报界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共享计划的实现成为可能。目前,我国图书馆网络的发展水平仍旧参差不齐,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之间。

3.2 图书馆网络的发展现状

·APTLIN:即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三家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间的系统互联,它基于高速的NCFC网,目前已运用client/server模式开发成功了三家书目数据库联机查询(OPACs),联机编目和馆际互借的联合作业正在试运行[20]。

·珠江三角洲地区公共图书馆网:广东中山图书馆牵头组织的图书馆网,以IBM中小型机为同构的硬件基础,通过CHINAPAC 和电话网实现联机公共书目查询及数据传输业务。由于资金充足、设备先进,借助国家通讯网可望很快见效[7]。

·中关村地区文献信息系统: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组织筹划实施的文献信息共享系统。它基于中国科学院院网(CASnet),向网上30多个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提供全面的书目情报、二次文献信息及联机预约服务等。并且可通过CHINAPAC或电话网向院外用户和远程用户提供公共查询服务[20]。

·一些大学图书馆基于校园网的公共查询网也已开通。

·在中国科学院百所联网支持下的文献信息共享系统:中国科学院于1994年着手实施百所联网工程,它是中关村CASnet网的拓展,覆盖了中国科学院所属的12个分院123个研究所(24个城市),1996 年初开通提供服务。在百所联网平台上主要的资源网系统就是中国科学院的文献信息共享系统,网上提供的服务有公共书目查询(OPACs)、 二次文献信息检索和联机预约等。

·北京大学图书馆系统、清华大学图书馆系统、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系统以及上海一些高校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已经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连通,成为国际网的一部分[21]。

4 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图书馆自动化将在普及、提高两个方面有较大发展。我们讲“普及”,就是进入90年代,信息成为社会的需求热点,社会(国家、集体、人个)加强了对图书馆的投入,图书馆将普遍实现自动化,以满足这种需求。例如:国家教委规划了本世纪末大、中、小学校图书馆的建设;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加强了所属公共或专业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我们说“提高”,主要指的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几个地区(如以中关村“中国教育与科研示范网”为中心的北京地区;广州、深圳、珠海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将发展高速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以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图书馆网络系统,并通过电话网或CHINAPAC与全国各地的图书馆系统联成一片。这些地区的图书馆将向电子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或virtual library)发展。

中国图书馆自动化仍然面临着加强书目数据积累、普及系统运行范围、提高系统标准化水平、实现系统互联等任务。中国图书馆自动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向更快、更成熟、更优化的方向发展。

收稿日期:1995—10—27

标签:;  ;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现状与网络发展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