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与战略选择_国企论文

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战略定位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辽宁论文,工业基地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结构优化升级,竞争性国有企业体制全面转换是辽宁老工业基地走出困境的战略定位选择。

(一)困境

1.主导工业产品竞争乏力,市场覆盖面萎缩。

辽宁的主导工业产品约2/3为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 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均较低,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仅占30%左右。其中钢材、机床、化肥、家电等曾畅销全国的产品,由于更新缓慢逐渐失去了市场。

2.经济效益大面积下滑,亏损行业及亏损总额不断增加。

虽然全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普遍存在着下降趋势,但辽宁下降幅度较大。同经济高速发展的东南沿海省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见附表1)

附表1 1994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辽宁与部分省市比较

3.资源和环境对发展支撑力减弱,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加剧。

一是,资源对经济发展支撑力明显减弱,由于高耗工业聚集,供水矛盾突出,年缺20亿吨左右,直接制约全省经济发展,每年由此损失产值达几十亿元;煤炭资源贫乏占全国储量不足1%, 而能源消耗占全国近1/10,实行强度开采,已使曾闻名全国的几大煤矿(抚顺、本溪、北票、阜新等)面临资源枯竭或进入开采晚期;全省十大有色金属矿山目前已有八座由于强度开采而面临关坑停产,同时由于矿山(煤、有色)接续产业发展滞后,已使30万矿山工人工作和生活面临困境。二是,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全省的“三废”(废水、废气和废弃物)排放量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辽宁中部城市群地区尤为严重。

(二)症结

1.结构性衰退因素。

目前,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老龄化的传统产业为主体。传统的重化工业约占工业总产值65—70%,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仅占 7.8%。60年代以前的技术设备约占70%以上,其中15—20%左右技术设备仍为30—40年代的,炼钢的技术设备约有60%左右还是沿用30年代的平炉设备。钢铁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平要落后于“宝钢”和“武钢”10—15年左右。在重工业构成中以粗加工和初级产品为特点的原材料工业为主干,其产值占重工业产值约60%以上。特别要指出关联度很强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发展缓慢,其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4.6%,代表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的电子信息工业,其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2.3%。辽宁的产业及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乏力,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经济发展出现了四次较大波动,而且振动幅度越来越强,每次国家基本建设大上,在需求拉动下,以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辽宁,上的幅度快于一般省份,由此,也就忽视了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一到宏观调控趋紧,大路货工业产品滞销,经济马上跌落,经济效益大面积下滑,也随之无力改造更新。

总之,结构性衰退是老工业基地步入困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滞后因素。

体制改革滞后是导致国有企业没有活力与动力,举步维艰,老工业基地走进严重困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竞争主体多元化。作为国有经济,特别是竞争性国有企业,存在着自身难于克服的两个弱点:一是,产权虚置,对国有资产及运行,普遍存在着关切度淡薄,国家的财产人人有份,人人又没有具体化利益和具体化责任;二是,产权凝固,难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产生三个负面效应:一是,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有人估测近 10年来,全国平均每天流失国有资产达1亿元,按辽宁国有资产占全国比例框算,全省每年国有资产流失达35—40亿元,十年来流失掉国有资产总额达350—400亿元之多。对于巨额的国有资产流失,找不到具体责任者,对于一些工业企业,“偷拿”司空见惯,对于一些企业,资产被掏空了,甚至破产了,也很难找到最终责任者;二是,国有工业企业资产使用效率低。据我们对全省国有工业企业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比较分析表明,尽管辽宁国有企业总体技术水平要好于非国有工业企业,并且二者产业结构又有很大相似性,但是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大大好于国有工业企业。(见附表2)。

附表2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实现效益指标比较 (1994年数据)

经济类型

每百元固定资产 每百元固定资产 每百元固定资产

实现产值(元)实现利税(元)实现利润(元)

国有企业

92.4 9.32.3

非国有企业 207.015.67.3

按照非国有工业企业平均效益指标框算,国有工业企业,每年至少损失产值1700亿元,减少利税80亿元,减少利润73亿元。这是一个巨大财富的损失,然而,目前并未引起人们普遍关注。三是,由于产权的管理体制僵化,产权凝固具有普遍性,尽管国有资产存量巨大,且使用效率低,但难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国有资产的投入与使用效果存在着不良循环。

(三)对老工业基地改造相关的主要问题的基本认识

1.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基本取向。

在上面分析中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有企业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困境的聚焦点。结构性衰退和体制转换滞后,是国有企业举步艰难的基本症结所在。因此可以说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点应该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的基本取向应该是结构优化升级和体制转换加速并与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

2.结构调整的基点与依托问题。

省委和省政府对辽宁结构调整提出了基本框架——重点改造提高四大支柱产业(石化、冶金、电子和机械)。因此,要以确定的支柱产业为基础,进行行业调整提高的基点是国有骨干大型企业,所以,结构调整要以骨干大型企业为重点,以逆向思维方式按产业升级的目标改造,并以骨干大型企业为依托调整行业的组织结构,重点解决“大而全”和“小而散”,实现企业规模化,生产专业化,集团化的组织结构格局。

3.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阻力。

体制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一场深刻的制度创新的革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既是领导这场革命的组织者,又将把自己作为革命对象。因此,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必然面临严重困难和诸多阻力。困难和阻力主要是:①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阻力。辽宁老工业基地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受旧体制影响较深,“唯书唯上”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浓重,“公”字越多越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还相当普遍,它直接影响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辽宁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滞后原因之一也在于此。②理论指导上的阻力。一个时期以来,将“公有制为主体”与“国有经济为主导”两个内涵不甚相同的概念混淆起来,把“主导作用”片面理解为“量”的内涵,国有经济所占份额越多越能体现主导作用,在其误导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陷入困难。对国有经济的“主导”内涵,应当从国有经济的“质”上理解,从支配作用上理解,从经济发展导向上理解,从左右国民经济命脉上理解,从影响国家安全上理解,如大的基础设施(铁路、航空、水利、邮电),能源矿产资源,领海航空资源及影响国家安全的军工企业及其有关企业等,必须坚持国有,任何时候不能动摇,对其它竞争性加工业要从顺应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格局出发,转换掉单一的“国有”制。③来自政府的阻力。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多元化的改革,将意味着政府对企业支配权力的失去(人、财、物的支配权),政府作为改革的组织者因受利益格局影响,其职能改革进展缓慢,而政府职能改革滞后又是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的直接原因。

因此可以说,辽宁人解放思想任务很重,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刻不容缓。

4.把握住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机遇问题。

90年代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有利机遇。一是,90年代我国进行第三次产业结构布局大调整——进入新一轮着重发展重化工时代,其特点是高起点、高技术、高水平、大规模。辽宁老工业基地面临的严重困境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辽宁人应当利用好,把握住这一大好机遇,加快改造和调整,实现重化工产业升级。二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党中央已经把体制转换,搞活国有企业作为“九五”和2010年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我们应当利用好这一政策支持环境,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促进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善,重现辽宁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三是,在世纪之交,西方发达国家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浪潮,辽宁应当利用好自身“临海”、“临边”等有利的地缘条件,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层次,抓住“后发利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5.关于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紧迫性问题。

90年代至21世纪初,辽宁要比80年代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首先,来自国内强劲竞争的压力;竞争的老对手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市,已经抓住了我国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起点高的重化工业。如,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和汽车工业等;可以说竞争老对手的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辽宁与之差距将进一步扩大;竞争新对手湖北、天津、河南、河北、四川、福建等,进入“九五”之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总体水平超过我们已指日可待。其次,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不久前,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政府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明确向世界宣布:从1996年起,进口关税将削减30%以上,2010年前实现投资与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对中国的辽宁无疑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事实,以机械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辽宁,势必对其压力增大,辽宁老工业基地总体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落后20—25年,大多数机械装备工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无竞争力,原材料又多是以初加工为主体,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低,并且2/3左右产品价格却与国际市场相当或略高,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很弱。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对辽宁是很严重的,特别是中国一旦加入国际贸易组织,这种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压力并非是件坏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甚至每一个人,如果没有压力,很难有较强的紧迫感,很难形成一股强大的进取图强的精神力量,也就不能取得突破性发展和进步。凡是取得重大成就和进步的国家、地区、民族,大多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团结奋斗取得的。辽宁面临多重压力,出路只有一个,对准改造与振兴的目标,把握住机会,增强紧迫感,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

6.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不止是单一工业发展问题。

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要与其它产业(一、三产业)协调发展,要同资源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相协调,要同国家总体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衔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有成效,实现持续发展。

7.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发展外向型经济。

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最大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现代化;主导工业产品达到国家平均水平,其中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稳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其目标重要是要借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走引进、模仿、超越和创新之路。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加快体制转轨,与国际惯例和经济运行机制尽早接轨,促进和扩大引资招商领域;积极推进与国外跨国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合作;充分发挥大连对外开放的龙头作用,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大连开发区总体功能转变,向自由贸易区发展,形成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自由贸易区,大力发展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和出口加工;稳步发展国际金融业等,并以此带动老工业基地改造。

8.科技进步与老工业基地改造。

人才、科技进步是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中心环节。从科技实力看,辽宁在全国占有较强的优势,但目前,科技优势并未完全转变为现实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中型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缓慢,缺技术,缺人才;另一方面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仅在30%左右,人才多又无用武之地。其原因是旧的科研体制直接造成的,目前,比较优秀的中高级研究人员70%以上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同西方发达国家形成很大的反差。中国的企业科研力量普遍较弱。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基点是企业。为此,要加大科研体制的改革,一是逐步建立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产、科、学)一体化新体制,把企业作为研究者选题的来源地,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实验地;二是建立有效“产科学”合作与人才成果转让中介组织,如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人才科研成果交易中心等。

(四)战略定位选择

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战略定位选择是:结构优化升级,竞争性国有企业体制全面转换。

1.结构优化升级。

结构调整定位: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是,结构调整优化定位,即,①产业优化选择,调整中选择好重点支持的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非支柱产业的骨干行业);②技术结构调整优化,主要是主导技术引进选择;③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好发展的主导产品和行业的龙头产品;④结构调整最终落脚点是企业,特别是对产业和行业发展提高牵动力较大的大型企业,要优化选择好改造提高的重点企业。二是,升级,即产业、产品、企业和企业组织结构升级,①按照当代先进技术改造大型骨干企业,带动行业水平提高,推动整个产业和产品提高;②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解决“大而全”和“小而全”,实现大型化,专门化和集团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升级。结构优化升级定位在:四大支柱产业(石油化工、冶金、电子工业和机械装备工业);三大战略产业(现代材料产业、信息产业和机电一体化产业);非支柱产业的重点行业(医药、建材、服装及纤维制品业及造纸业)。

1.1

支柱产业结构升级及定位的期量目标:支柱产业结构升级是老工业基地改造提高的重点,而支撑支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是骨干行业;而带动行业升级的动力和落脚点是大型骨干的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及重点产品。

重点改造提高12个骨干行业。

①石油化工业(乙烯、洗涤剂原料);②化学纤维制造业;③橡胶制品业;④塑料制造业;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精细化工);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⑦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⑧普通机械制造业(数控机床);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船舶、汽车、飞机);⑩专用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化工、冶金、矿山的大型成套设备);⑾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输变电设备、电动机);⑿电子及通讯设备器材制造业(彩管及彩电、录像机、计算机设备及软件、电力电子、通讯设备、集成电路)。

12个骨干行业的改造提高的期量目标确定为:石油化工产业中乙烯及洗涤剂原料、纤维制造业、精细化工、橡胶制造业、塑料工业5 个行业;机械工业中的数控机床、输变电工程设备、高质量运输设备(船舶、汽车)、专用设备(工程机械)等四个行业;冶金工业中黑色冶炼70%及压延产品50—60%,有色冶炼80%及压延加工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本世纪末要达到8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四大支柱产业的12个骨干行业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技术水平。

实现12个骨干行业定位目标的基本途径是,重点改造国家级30个骨干企业和省级70个骨干企业,即100个大型骨干企业。这100个大型骨干企业改造提高也要做到定位(骨干企业选择要定位,改造提高的目标要定位),本世纪末要初步实现100家骨干企业现代化, 其主导产品的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中心以骨干为衔接点,存量资本为纽带,全面实施组织结构调整,调整的重点是整治“大而全”和“小而散”的传统的组织结构,实现规模化、专门化和集团化。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中要以兼并为重点,坚决实施“关停并转”。

组织大型企业集团要从有昨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出发,类型要多样化,不搞清一色单一行业式的企业集团,应积极创造条件组建跨行业、跨地区、有条件的组建跨国,具有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或者具有综合商社功能的集团性股份公司。

1.2

非支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非支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放在部分骨干行业上,这些骨干行业主要是:医药、建材、服装、造纸及纸制品业。这四个主要行业升级目标定位,本世纪末,初步达到80年代初先进水平。

1.3

重点培育和发展战略产业(先导产业):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成功的重要多件,是“九五”和2010年实现辽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辽宁面向世界迎接21世纪挑战的关键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辽宁现阶段而言主要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材料业、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工程技术产业、海洋产业、环保新技术产业、光电子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等,都要给予重视和发展。但从辽宁未来走向出发,更好迎接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时代到来,必须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有重点的发展辽宁21世纪的战略产业,即先导产业。根据辽宁科技和产业实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位点是:

重点培育和发展三大战略产业(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现代材料产业和机电一体化产业(精密、高效、智能化)。使之在2010年之后,逐步成功辽宁三大支柱产业。

1.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配套措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应的配套规划支持,目前省计委会同省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做了大量工作,但作为系统统一的期量定位的配套规划尚不够完备,支柱产业与非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改造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央部属企业与地方企业,中央、省、计划单列市企业发展与改造规划等运作是分割的。因此,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配套规划和相应配套政策。而且配套规划实施和配套政策要定位。

2.国有企业体制转换。

2.1竞争性国有企业体制转换的框架:

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是体制转换的重点。全省大型国有企业365户,固定资产原值占全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82.6%,净值占80.4%,产值占79.1%,利税占94.6%。可以说国有大型企业是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中坚力量,其改革和改造的成效对辽宁经济和老工业基地改造进程影响极大。所以,大型国有企业应作为体制转换的一大重点。体制转换的期量目标确定为:一是选择好重点;即与结构升级选定的100 家骨干企业作为体制转换的选择重点;本世纪末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为指导原则,全面实现公司化改造,完成体制创新。企业身份——社会法人,领导体制——董事会领导下总经理负责制,政企完全分开,两权分离,有限责任。二是,非重点的大型国有企业,本世纪末要完成体制转换方面三个基本任务:明晰产权,政企分开;1/3左右国有经济退出“变现”,初步实现公司化改造,1/3—1/2企业实现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责任公司。

国有中小型体制转换的基本取向是全面放开、放活。目前全省中小型企业数量较大,企业总数为3744户,其中小型企业3087户。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份额中17.4%,产值占20.9%,并且经济效益普遍较差,1994年利税总额为10.6亿元,占国有企业总额仅为5.4%, 而且亏损严重,亏损总额达23.98%亿元,占国有企业亏损总额52.8%, 已经成为国家一大负担。国有中小企业已经到了非改不可地步。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劳动者应在企业改制中处于主体的地位,发挥主导的作用,依靠社会和市场的力量,依靠企业职工的力量,重新塑造企业改制所需要的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以企业职工为投资主体的股份合作制,应是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主要模式。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定位目标:一是,国有经济全部或绝大部分退出,实现与国有经济分割;二是,改制不拘于和不限定某种形式,宜租(赁)则租,宜售则售,宜合(资)则合(资),宜股(份)则股,宜并(兼并)则并,宜破(产)则破。

2.2 体制转换措施政策要定位:

国有企业转换体制是一场深刻的体制创新革命,必然面临诸多矛盾,解决好这些矛盾是体制转换成功的保证。因此,要制定体制转换的规范化配套措施和规范化政策,并且要到位。包括:

①规范清资核资具体操作政策或条例,规范产权界定政策。

②明确和规范国有资产所有者、经营者的具体代表者,要人格化、制度化、法制化、实现权力和责任定位。

③规范资产重组后,所有者的代表,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等各主体责任,健全和完善制衡机制,并逐步形成制度化、条例化和法制化。

④建立规范化的产权市场。

⑤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人才市场,规范选人、用人、解聘、除名政策法规。

⑥规范政府与企业关系,用法规或条例彻底分割政府与企业的隶属关系。

标签:;  ;  ;  ;  ;  ;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与战略选择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