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兼论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条件下论文,全球经济论文,产业转移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早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资本输出而开始的全球性地理探险,并进而推动海外扩张运动。从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思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始,到1493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西印度群岛,这些全球性的地理大发现,为当时处于萌芽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新的希望,并极大地刺激当时这些国家的商品和资本输出及其海外扩张行动。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弗采恩教授认为,现代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始于1571年,这一年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了马尼拉城,以接待那些满载白银的船只,这些船只将驶往中国等国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则是由“罗马俱乐部”提出的。
知识经济作为有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的经济模式,从其产生之初,就赋予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巨大的推动力。作为知识经济核心的知识是经济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来源。知识本身是个抽象的名词,但作为知识内涵的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等因素,基本上可以作为显示知识的指标。信息技术及其所带来的新的商业机会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兴起,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密集产品。知识作为创造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来源,已越来越被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知识对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同样功不可没。正如西方著名学者罗西瑙指出的那样,全球化的首要动力就是知识及其创新能力。他认为知识的扩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全球相互联系具有巨大的意义。“正是知识……才如此巨大地缩短了地理和社会的距离。正是通过喷气式飞机、计算机、地球卫星以及许多其他发明,比以往更迅捷和安全地跨越空间和时间,传输着人员、商品和观念。……一句话,正是知识促进了地区、民族和国际共同体的相互依赖。这种相互依赖性之大是空前的。”
知识的生产、传播以及知识经济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知识经济重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是全球经济体系得以形成的基础。近一二十年来信息工业在全球的发展令人瞩目,它在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世界市场各个部分之间的距离,全球电脑网络可以在片刻之间完成上万亿美元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业务,从而为全球化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目前全世界Internet即交互网络的应用迅速扩展。信息高速公路的意义远远超过第一代计算机的出现。它使世界各地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可以在同一个时间里交流,从而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的革命。同样它也使财富的转移和分配方式发生了革命。信息革命可以使资金等市场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转移到最有利可图的市场,从而在比过去短得多的时间里形成新的世界经济增长点。财富的迅速转移和增值促使高度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脱离任何国家的控制而发展起来,如离岸金融市场、欧洲货币市场、亚洲美元市场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纷纷出现。于是,市场的高度开放和信息的自由迅速流动二者互为因果,成为全球化向高级阶段推进的决定性条件。
(二)二战后兴起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性的生产和贸易中的最大的经济载体。据统计,全世界100家最大的垄断公司控制着整个西方世界工业生产的2/3左右;500家跨国公司垄断和控制着世界技术贸易的90%。现在,在全球范围里已有3.5万家跨国公司,它们控制了全球总生产值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投资的90%。而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的产生、发展和运作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技的发展所提供的便利的交通和迅捷的联系手段是跨国公司得以存续的基础。
(三)在知识经济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三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加速度的方式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向前推进。
第一次技术革命产生了最初的机器大工业和以资源秉赋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从第一次技术革命到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出现,相隔约100年时间,世界市场从一般的商品交换发展为在金融资本主导下的国际分工体系。从第二次技术革命完成到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出现,相隔仅仅50年时间,世界市场发展为在国际货币和贸易体制下运行的产业内部分工和要素流动体系。然而,在最近10年,信息革命再度改变了世界市场的存在形式以至人类的生活方式。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大大加快,跨国界的要素流动的财富分配以过去无法想像的规模进行,国际分工模式也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国际分工细化、协作程度进一步加深,各地区各国家只有有效地利用本国资源,发挥自己特长,最大限度地实行专业化生产才能获得比较利益。同时产业的国际间转移的速度加快,被赋予更多的技术内涵。各国的生产活动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广阔的空间。
产业的国际转移或者说国际产业转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这种产业转移往往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往往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欠发达国家,再由欠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样逐层推进。这种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已经成为当代并且必将成为21世纪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度、广度、构成、模式等日益受到知识这个新的经济增长源的影响,而知识通过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也是知识经济具有的巨大的溢出效应在这一领域的体现。
从知识进入生产函数开始,知识日益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是继劳动、资本等要素之后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源,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尽管传统的产业转移也包含着技术的因素,但是知识在产业转移中的影响从没有像现在这般全面、直接和深远。具体地说,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知识经济推进了国际产业地区分布的梯度转移。从整个经济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技成果加速积累,促使新的产业不断产生,发达国家把传统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的步伐加快,使后者加入到工业领域的产品生产中去。随着工业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工业比重不断增加,使各国逐渐成为以工业生产为主的世界体系中的一员。以亚太地区的梯度分工体系为例:美日跨国公司对东亚的大举投资及随后的技术转移,导致了东道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这进一步引发了东亚国家(地区)特别是“四小龙”为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而对外进行直接投资。自80年代中期开始,“四小龙”为了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向东盟四国和中国转移,自己则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1990年,“四小龙”对东盟四国的直接投资流量为128.76亿美元,已占同年东盟四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总流量的49.3%。东亚各国(地区)相互之间的直接投资与美日的直接投资结合在一起,使得亚太地区形成了一种动态发展的梯度结构国际分工体系。按照区内的各国(地区)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可将它们划分为:第一层次为美国和日本,它们已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大部分转移到东亚,国内则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二层次为“四小龙”,其产业结构正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而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向东盟四国和中国;第三层次为东亚其他发展中国家,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也占据较重要地位。此分工体系将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外投资的扩展而产生动态的变动。
其次,知识经济推进了产业层次的梯度转移,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与一二十年前西方国家开始转移生产时相比较,近年来西方国家公司转移的生产项目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从最初的转移劳动密集型和污染较高的产业到转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把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资本含量高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1996年,日本制造商在海外生产的彩色电视机数量首次超过本土的产量。日本兴业银行预计,1998年,日本厂商在海外生产的彩电将占到80%。同时,发达国家的厂商们也不像过去那样只是转移产品生产的最后一道总装工序,而是转移体现生产技术水平的零部件的生产。如丰田汽车公司已计划把它在东南亚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从目前的12种增加到100种。
值得一提的是,多国公司不仅是产业转移的载体,而且也是知识技术转移的主要媒介。产业在国际间的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完成的。
再次,由于知识日益成为多国公司最重要的无形资本,产业梯度转移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形成“大脑——手脚”的梯度转移模式。大多数多国公司把核心技术看作是公司重要的资产,作为保密性技术专利或以法律手段加以保护。其基本观点是:一项技术如果是核心技术的话,它将导致产品或产品系列的成倍增长,或者它对多国公司的生产过程起到强有力的影响;或者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中诸如成本增长因素、短缺因素、能源消耗和环境等问题。
最近,“软件”或者说做事的方法,越来越多地成为多国公司的“核心技术”。例如,超级计算机的秘密并不在于其硬件技术或电子技术,而在于把脑力与硬件元器件的排列组合相结合的构筑技术。而这正是今天高科技的真正前沿。在这种状况下,多国公司的总公司将竭力加强对技术专利或秘密的控制和管理。例如,美国的硅谷是世界微电子尖端的中心和发源地,但发展到今天,硅谷自己进行生产的只有软件和微处理器(CPU),而其他绝大多数电子零件则来自东南亚。
由此可见,多国公司在进行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时,总是把与知识相关的核心部分留在本国,而把硬件和非核心技术转移到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生产,从而形成“大脑——手脚”的梯度转移结构。由此可以看出,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经济增长源,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调整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促使我们必须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借发达国家在国际间进行产业转移之机,大力移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二是如何发展我们自己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例如,是引进技术还是自行开发),扶持哪些高科技产业部门,如何协调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的投入比例关系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使我们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之中并保持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这一课题更加迫切地摆到了我们面前。我们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时机,迎头赶上,以实现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