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实施环境教育的案例研究_黄河论文

历史系实施环境教育的案例研究_黄河论文

历史科实施环境教育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人把历史视为一面镜子,认为“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从“吸取前人教训”“鉴往知来”的角度,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独特的环境教育功能,给学生以深刻而发人深省的教育与启迪,是历史科实施环境教育的一大优势和特色。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以案例的方式,谈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

案例一:探讨“黄河”一名及“黄河水患”的由来

翻开中国古代史教材可以从插图中明确发现,隋唐以前,我国地图上并无“黄河”之称,而只有“河水”一名。究其原因,因为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上游多水草,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众多,因而河水并不“黄”。这里既有自然因素,也与我国先民重视环境保护不无关系。如《管子·第八篇 乘马》中有言:“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废必有时;……江河虽广,池泽虽博,网罟(用网捕鱼)必有正。”明确提出对山林的采伐和对江湖的捕捞要有节制,要注意维持生态平衡。而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所载《田律》中则用法定的形式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及壅堤水。不夏月(七月前),毋……毒鱼鳖,置阱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者,毋敢杀;追兽及捕兽者,杀之。”明确规定在一定的季节内不得砍伐树木、堵塞河堤、捕捞动物等。这可能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了。正是由于当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有利于环境保护,河水才一直“不见黄”。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后来黄河的问题主要还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战国时期,为了在诸侯纷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富国强兵,李悝和商鞅先后在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魏国和秦国进行变法,大力提倡垦荒种地,发展生产,使黄河中上游的森林植被开始遭到破坏。尤其是商鞅变法时因大规模垦殖而大量砍伐西安附近塬区森林和秦岭北坡边缘森林,导致渭河流域森林大量减少。到秦汉时期,因国都建于关中地区,统治者大兴宫室,如秦朝阿房宫、西汉未央宫的修建等,使得森林砍伐范围逐渐深入到黄土高原,曾经被原始森林覆盖的黄土地从此裸露出来,其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从此严重起来。不仅如此,据《后汉书·王莽传》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道路),驰山泽之禁,缘堤垦殖……至(西汉)平帝时,河、汴决坏。”这一切都说明,由于人口增加,国家为发展经济放松了对山林、江湖的保护,围湖开垦,滥砍滥伐,同样是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如此一来,河水泥沙含量迅速增大而变成“黄河”,中下游河床因淤积而逐年抬高,最终引发黄河的泛滥。

从此,治理黄河成为历代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注的大事。中学历史书中明确提到,西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国家曾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特别是汉武帝时,今河南濮阳一带黄河决口,汉武帝发动数万人抢修,还亲临现场,命随从的文武官员参与堵塞决口。然而,黄河水患问题并未因这两次治理而从此成为过去。因为黄河的治本之策不在修大堤而在于防止水土流失。而后来的统治者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继秦汉之后,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个半世纪的长期战乱,黄河年久失修,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重建长安城、营建东都洛阳,以及放火烧山、开垦荒地、围湖造田的现象更加普遍。对森林植被的破坏进一步加剧,致使黄河中上游的水土流失问题更加严重了。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黄河不断决口、不断泛滥,既扮演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角色,也充当中华民族“灾难河”的角色。

在历史课中,引导学生追寻“黄河”及“黄河水患”形成的原因,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经验教训:一个是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防止我国其余河流再重蹈黄河的覆辙;二是经济建设要因地制宜,对于生态脆弱或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必须坚决退耕还林、还草,以恢复其原有的森林、草场植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三是必须加强环境立法,加大执法力度,使环境保护走上法制化正轨,四是必须适时控制人口增长,因为人口过分增长必然加大环境压力,导致环境恶化。

案例二:探讨“东川泥石流”的由来

提起云南东川的泥石流,中学生们都不陌生,因为语文教材中就专门有一篇描写东川泥石流的文章。但导致东川泥石流的最主要原因,还得从历史中寻找。

东川素有我国“铜都”之称,这既说明采铜业在东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说明东川泥石流的形成与采铜业密不可分。据清朝史书记载,云南东川铜矿多、规模大,一个大矿往往就有矿工数万人。如此大规模的开采几百年不间断,加上这里的植被本身并不茂密,土质又疏松,在人为的破坏下,终于导致泥石流大规模的爆发,使东川成为举世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

从“铜都”到“泥石流博物馆”,东川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留给后人的启示同样是深刻的。它昭示后人,不可对自然资源实施掠夺性开采,否则必将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可知,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破坏,其危害是巨大的,最终又都招致大自然的报复。这些历史教训,确实就如同一面镜子,随时提醒人们“改过自新”“警钟长鸣”!

标签:;  ;  ;  ;  

历史系实施环境教育的案例研究_黄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