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社会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我国社会主义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内涵界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环境或者社会主义条件下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是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以及在该理论指导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这种新型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为基础。
市场社会主义属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流派,它是一个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中,将社会主义与市场联结在一起的道路与模式的统称。它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侨居美国的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发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后“兰格模式”的形成为标志。虽然不同理论家对市场社会主义的界定各有不同,但他们都主张生产资料的公有和利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可见,市场社会主义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资本主义,又区别于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社会主义。
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市场社会主义得到了发展。伴随着苏东剧变的发生,传统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走到了尽头,代之而起的是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蓬勃发展。应当说,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传统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原苏东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经验教训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劣而提出的。两者最重要的区别是政治目标的不同:前者是在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内,探讨社会主义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而后者则大都是在苏东社会主义垮台之后,一批激进学者试图改造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以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因素的产物,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有成果上改良或替代资本主义的设想。
二、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通之处
如果单从理论形式考察,就会发现二者都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为特征,都以实现效率和公平为目的,有着惊人的相似。具体说来,两者的相通之处有两点:
一是都认同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长期以来,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市场社会主义首先对这一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兰格模式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计划与市场互斥论的框框,开始了把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最早理论尝试。随着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这一思想经过“市场机制中性化”、“联姻论”以及“市场机制主导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发挥。其核心主张就是: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市场可以与所有制相分离,因而是中性的;社会主义可以而且能够搞市场经济,其资源配置的主导形式是市场而不是计划。
中国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探索要晚得多,但我们最终还是认同了两者的结合。邓小平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率先打破了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还在1979年,邓小平就谈到:“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P236)这就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拓展了思路。1985年,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2](P148—149)后来,他又引导人们将计划和市场都视为方法,认为“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2](P203)这些话,已经明确表述了市场可以与所有制相分离,市场和计划仅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这样一种观点。苏东剧变前夕,我国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改革面临着向何处去的严峻考验。这时,邓小平重申:“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计划和市场都得要。”[2](P364)“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2](P367)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P373)从而澄清了人们的模糊认识,稳定了时局。邓小平的这些深刻见解与市场社会主义的“市场机制中性论”如出一辙。
二是都经历了一个逐步突出市场地位的过程。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就是市场因素从无到有不断发展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兰格模式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市场与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兰格第一次将市场因素引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市场因素开始从无到有。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市场机制中性论”、“联姻论”阶段,市场已被认为是与所有制无关的资源配置的手段与工具,因而是中性的。市场此时已取得和计划一样持平的地位。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已由以往倡导的二元机制论上升为市场机制主导论,强调主要通过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资源配置。至此,市场已取代计划占据了主导地位。
与此相类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随着我们对市场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最终确立的。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近30年,我国基本上搞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的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不断深化。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市场因素从无到有;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因素进一步加强。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至此,市场已取得与计划持平的地位。邓小平南巡讲话,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视为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十四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市场因素成为社会主义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
三、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与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却形式上的相通之处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决不能将二者混淆起来,否则,就会由认识上的错觉导致实践上的失误。
首先,理论初衷不同,从而两者的服务对象与存续时间大相径庭。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主要立足于资本主义现实,倡导在既有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试图将资本主义的效率和社会主义的公平完美结合。这便决定了它必然把改良或替代资本主义作为追求的社会政治目标,客观上充当了资本主义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解毒剂。正如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做出贡献的恰恰是西方经济学家在探讨“经济行为的一般逻辑”时自动带来副产品一样,市场社会主义者以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的追求为资本主义自我改良提供了思路。所以,作为对不公正、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替代形式,市场社会主义被视为”实现彻底的社会主义“之前”纠正资本主义的一些弊端”的过渡阶段。[3](P1)市场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作了近乎完美的设想,但这些设想仅仅止于理论上的架构,缺乏社会实践的支持。从而难免使市场社会主义打上“书斋理论”的标签。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出发点是为现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服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准备共产主义的经济前提。它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同时又为实践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重要的是一种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着力创造效率的实践行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其次,实现道路不同,从而两者的可行性相去甚远。市场社会主义在颂扬市场的背后,实质上表达了一种把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调和起来的改良主义观点。它试图对传统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双方进行改良,将自己视为是对两者的超越,因而难逃第三条道路的命运。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要么缺乏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保证,要么干脆就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构建自己的理论模式和实践形式,因而其空想色彩不可避免。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社会政治目标是改良或替代资本主义。至于如何从现存资本主义制度通向他们理想的社会经济模式以及依靠什么政治制度和社会力量能够确保从现存的经济制度向他们所倡导的经济模式转变并顺利运行等一系列问题,各种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所以,忽视政治制度的基本保障,轻视“由此达彼”的道路问题,成为各种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重大缺陷。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上,并且有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来保证实施,还有执政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其可行性已被十几年的实践所证实。
再次,两者在具体的经济制度和体制方面也存在着重大差别。在所有制方面,当代国外市场社会主义不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经济制度,只是把它当作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一种手段,并以“社会所有制”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主张各种所有制成分地位平等、互相竞争;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坚持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收入分配方面,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追求收入分配的平等,主张对收入分配过程实行民主控制,经济剩余归劳动者所有,个人拥有国民收入的大部分;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兼顾各方利益。在宏观调控方面,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认为政府的作用体现在对市场失灵的补充上,对经济社会的调控主要集中在利润分配和社会投资上;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政府承担着保持经济总量平稳,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任务。
四、结论
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减少西方市场经济中已显示出的弊端。基于对苏东社会主义和现行资本主义的双重幻灭,西方左翼学者在反思中构建出了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试图超越现行资本主义。由于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们熟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种种矛盾和弊端,希望通过市场社会主义的途径加以解决,以便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而中国人民更多的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的矛盾与弊端的深切体会,所以致力于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市场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批判中可以看出,西方市场经济并非完美无瑕,不能对其盲目崇拜。因而我们在借鉴西方市场经济机制时,既吸收它的合理因素又有意识地剔除其负面影响,不能不加分析直接照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共同发展。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财产的私有制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弊端、影响效率和公平目标实现的重要根源。因此,他们普遍倡导公有制,并设想了种种社会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这反映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批判。我国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其基础和前提仍然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积极探寻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而不是对公有制的否定和批判。这也是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如果离开了公有制的优势,一味追求私有化,非但效率和公平的目的无法实现,就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也会因失去存在的经济基础而难以自圆其说。
其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以保证其有效运行。市场社会主义各模式均意识到政府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但是,当代市场社会主义仅仅主张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时才启用政府计划机制,政府计划被当作市场失灵的后备补充,其作用的发挥严重受限。这与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下政府守夜人的理论类似,即政府作用的发挥是被动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在运用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并没有丢掉计划协调经济运行的优势。诚然,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统得过死,妨碍了各方面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了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导致了经济活动的低效率,这种状况必须彻底转变。但是,并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来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商品生产者在个人利益驱动下的短期化行为选择,会带来社会资源的盲目流动,从而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强调市场调节的同时,还应当发挥国家计划调节的积极作用,以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所有制论文; 公有制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