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教育改革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教育改革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即将到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类本身的发展,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些挑战,当今国际社会已广泛认同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影响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导致全社会的深刻变革。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所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作用,将直接、间接地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为了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教育系统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自身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教育系统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的观念首先是环境学家、生态学家从协调人、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关系的角度提出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其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 )》中将这一概念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 并认为,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现在我们则已经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从一般地考虑环境保护到强调把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结合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思想的质的飞跃。1992年6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又称《地球宪章》)指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最关注的问题,人类应享有健康、富有并且与自然互相和谐的生活”;可持续发展“应该能公平地满足当代及未来世代的环境与发展的需要”〔2〕。 此次大会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转向实践,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跨世纪的战略选择。我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从而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推动新的社会文明的建立,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念旨在协调自然、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如生态学家和环境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均从自己的学科领域出发,提出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见解,其内容涉及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等许多方面,而且特别强调这几方面的相互联系。在我们看来,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等许多方面。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并进一步促进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从根本上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社会各子系统平衡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全人类公平平等地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等不同层面的关系。现在,这一概念已远远超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范围,被人们广泛运用于处理工业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的各种关系,还被赋予了人文精神的含义〔3〕。

概而言之,在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体现可持续发展精神的发展原则:(1)发展的持续性(sust-ainability)原则:认为发展是一系列发展阶段组成的“发展链”,各阶段的发展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关系,特别强调眼前的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强调眼前的发展要为未来发展做准备,进而强调发展的计划性、预测性。(2)发展的共同性(common )原则: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发展着的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性等问题。(3 )发展的公平性(fairness)原则:强调各发展主体都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强调各发展主体间的相互尊重。

为了保护环境,实现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确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需要加强有关不良环境危害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生物圈的脆弱性和相互依存的认识,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育的作用。现在,人们已日益认识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199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表的《世界儿童状况》认为,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现我们上面所提到的种种转变,“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育。除非实现基本教育目标,否则广大人民就失去了知识、选择和机会,就无法为自己未来作出合理的选择,就无法为未来发生的各种变化作好准备。”〔4〕同年, 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也认为“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它既是福利的组成部分,同时通过与人口及经济和社会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又成为福利发展的一个因素。教育还是使个人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这是任何人希望应付复杂世界的前提条件。减少出生率、发病率和死亡率,赋予妇女以权利,提高工作人口的素质并促进真正的民主,主要依赖教育进步的支持。……”并认为“有效的信息、教育和交流是可持续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并为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做好了准备。”〔5〕

由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教育之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可以传播和创造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观念、态度、价值、知识,教育系统可以进行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培养将来直接从事可持续工作的专门人才,这是教育对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可以通过极大地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从而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是教育对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间接作用。就前者而言,改革学校教育和其他非正规教育的课程内容,广泛开展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等与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相比之下,通过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而发挥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间接作用,则要比增加课程内容复杂得多、困难得多,这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重视审视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重新审视学校教育的目标。

所谓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社会分工中所承担的专门职责。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自产生之时起,促进个体的发展就成为其固有的功能,又称为本体功能。随着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教育的派生功能即工具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不断得到强化。当然,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教育社会功能有所不同。在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应如何看待教育的社会功能呢?

第一,关于教育的政治功能

以往人们谈论教育的政治功能,无非是从在教育活动中传授统治阶级的政治观点、政治思想,通过教育为社会培养统治人才等角度,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还把学校片面地理解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教育的政治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所有部门中民主和公开、负责的管理和行政是实现社会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6〕“公平的社会发展, 确认穷人有权可持续地利用环境资源,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基础。”〔7〕也就是说,从根本上讲,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身就包括与经济持续增长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社会公平、公正精神、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极大提高。因此,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教育肩负着培养公民高度民主的政治意识,公平、公正的社会理想以及团结协作、和谐一致的民众意识,从而促进全体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极大提高,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健全。

第二,关于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战以来,人们把经济的快速增长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 于科学技术的滥用或利用不当,一味地向自然索取,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全球环境继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这在工业化国家尤为突出。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严重问题,它加剧了贫穷和失衡。”〔8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基础广阔且持续的经济增长,是保持社会发展和社会正义所必需的。”〔9〕但发展并非只等于经济增长, 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走出“发展即经济增长”这一认识误区,倡导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这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使所有的人都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各国应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10〕如从生产的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化、从劳动密集型经营向知识密集型经营转化。生产方式的转化,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源的最大限度地开发,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只有培养具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并通过他们在社会生产中理性地、正确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关于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本身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另一方面,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这一切都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又都有赖于教育的文化功能的发挥。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观,需要教育通过其文化传播功能,弘扬人的人文理性精神,使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并在全社会养成一种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氛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人的科学精神,使人们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认识社会与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正确合理地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从而防止科学技术知识的滥用。

第四、关于教育的生态功能

以往,人们很少注意教育的生态功能问题〔11〕。实际上,为了实现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教育的生态功能;而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生态功能,则需要在教育内容上予以改革,正如《中国21世纪议程》所指出的,“要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12〕而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内容,便是人口教育和环境教育。

二战以来,世界人口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口爆炸(population bomb)”态势, 这给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直接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自70年代以来,人口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口教育被视为促进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方面体现在将人口教育的内容引入学校课程领域,“引进并改善课程内容,以便使人们更多地意识到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育保健在内的健康问题以及性别平等,并对此负起更大的责任。”〔13〕另一方面,应将人口教育视为一种面向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应该在所有层次以及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中,向所有年龄阶段的男女人士提供涉及人口问题的教育,并考虑到每一人口群体的特殊需要。”〔14〕有关研究表明,国民受教育程度与人口出生率呈负相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们不受或少受传统文化和旧的社会习俗的影响,摆脱传统生育观的束缚,并使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确立人口生态意识,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对于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地有计划地控制人类自身的生产。

7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环境教育问题也被提上议程。但是,起初,人们只是在环境保护的意义上来认识环境教育的目的。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环境教育问题,认识到“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15〕认为需要将环境与发展教育纳入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到非正规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体系之中,以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价值观以及技能和行为,并将环境与发展教育的内容纳入所有学科进行教育。通过环境教育,可以使人们形成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共存的关系,养成在合理开发环境资源的同时积极保护环境的观念,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意识,提高人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能力,以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取决于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正是教育发挥其本体功能——育人功能的结果。对不断成长的受教育者个体来说,可持续发展表现为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循序渐进般的有机联系,表现为较低层次的教育为较高层次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表现为全体受教育者都能公平地得到应有的、良好的教育,表现为个体对环境的认识的不断丰富以及改造世界的能力的逐步增强,在这当中,最为重要的是人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丰富的内在品质。

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的素质与品质的要求,促使我们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教育目的与学校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的厘定,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取决于人自身的发展需求。教育的历史发展表明,教育目的确立素来在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摇摆不定,如历史上就曾出现过“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之争。而可持续发展战略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自然、社会以及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将人、社会、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看作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看作是解决诸如人口爆炸、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难题的重要出路,并进一步将现代人的生活与后代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在自然面前,在种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面前,人类只有提高自身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并发挥团结协作精神,才能获得美好的生存与发展前景。因此,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确立的教育目的应将社会需求与个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将现在的需要与未来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早在20 世纪 70 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作为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追求的目标〔16〕。而今,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立起来的教育目的以及根据教育目的确立的学校培养目标,不再仅仅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目标,而是认为现代教育应有“四大支柱”, 也就是说, 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生存”〔17〕。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这一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负担、造成学生片面发展等现象而提出的,但从更宏观的背景来看,素质教育也正是可持续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因为,“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18〕。当前教育的缺点在于,片面强调科学教育,相对忽视人文教育;在科学教育中,重视科学知识教育,忽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教育;在人文教育中,偏重人文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精神教育。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是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人才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以使学生毕业走出大学校门以后,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要,并能够接受更多的教育、进行自我教育以至终身教育,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第二,思想教育。教育系统应重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具有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关心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关心社会的持续发展,关心人类自身包括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持续发展,树立:(1 )正确的生态观: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需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在促进社会与人自身的发展的同时,以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各种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2 )正确的社会观:使学生养成关于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内涵在于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提高人类生存与生活的质量,保障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公平、自由等权力。认识到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经济的发展不仅意味着数量的增长,更意味着质量的提高。(3)正确的发展观:使学生养成人、自然、 社会协同发展的观念,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观念,全人类公平、平等发展的观念;树立当前的发展不损害且有利于未来发展的持续性发展的观念,当代人的发展旨在为后代人创造物质与精神文明财富的观念,等等。(4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正确理解个体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合理关系,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通过自身的发展,通过自身的实践,为自然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主体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应是弘扬人的主体价值的教育。过去,教育理论研究中过多地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强调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应有的素质,从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人(学生)自身的存在价值,特别是人的主体价值。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强调通过个体的实践为自然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更强调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教育的任务是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既如此,就更应该高扬人的主体价值,从而唤起所培养的人才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活动能力。人的主体性最根本地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中,体现在正确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并驾驭这些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发展。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和发扬自主意识,把自己作为客体对象加以审视,并进一步由自我认识达到自我批判、自我改造、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认识自我,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重要前提。由此,在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独立、创造、进取、自由、平等、民主的品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为其终身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打下良好基础。

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来认识,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是全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同样也应是可持续发展。然而,二战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变革、工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人口急剧增长等等,使教育系统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受到人学高峰、经费短缺、师资外流等问题的威胁,从而使教育系统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19〕。我们固然可以从教育系统之外寻求“危机”的根源,但教育系统自身的问题也在所难免。教育系统由于其“传递传统价值的职责”,“倾向于构成一种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密封的体系”,从而不可避免地具有“自我保存”的功能,这是教育系统自身无法克服的“重复性”、“封闭性”和“保守性”。尽管“这是正常的事情”〔20〕,但是,这毕竟使得教育体制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速度过于缓慢,“由此而产生的体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正是这场世界性教育危机的实质所在。”〔21〕。

人类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教育系统克服自身“保守性”的需要,都要求教育系统自身的发展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从宏观层面来认识,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特点,一方面表现为教育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的持续性。教育的全面性又可从受教育对象的全面性和个体素质的全面性两方面来认识,也就是说,教育要成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通过教育要使得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对于个体而言,教育所提供的是促进个体德、智、体、美、劳动技能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持续性发展,表现为人、教育、环境的有机结合,表现为作为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表现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表现为教育资源投入的不断增加,表现为现在的教育发展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准备与基础,表现为教育组织的日益完善、教育活动的不断丰富以及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等各个方面。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持教育系统与社会各子系统平衡发展、保持教育系统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具体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表现为:

第一,全民教育。长期以来,人人受教育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60、70年代还被当作是在社会政治意义上追求“教育民主化”的目标之一,并且“教育民主化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这是一个在无数关于教育的言论和出版物中可以反复见到的主题。”〔22〕时至90年代,人们不再限于社会政治的视野来认识这一问题,而是从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上,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认识,进而提出了“全民教育”的思想。1990年3月, 世界全民教育大会(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 )确立全民教育的最终目标(ultimate goal)在于“满足全体儿童、 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23〕

从根本上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儿童的保护,取决于增加贫困地区儿童尤其是女童的受教育机会。“世界上的儿童是天真、脆弱且需要依靠的。他们还好奇、主动且充满希望。儿童时代应该是欢乐祥和的时代,是游戏、学习和成长的时代。他们的未来应在和谐与合作中形成,他们应在拓宽视野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成熟。”因此,应“使每一位儿童享有更美好的未来。”〔24〕但是,目前,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战争、暴力、种族岐视、疾病、贫困、自然环境恶化等种种危险的挑战,“由于儿童和生存与发展依赖于可持续发展,因而为可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及明智地管理环境,对儿童来说就有着最密切的利害关系。”〔25〕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向女孩和妇女提供基本教育、终生教育、识字和培训及初级保健,促进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的经济增长。”〔26〕

第二,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实现教育系统自身持续发展和人类持续进步的重要措施。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概念化的教育原则和制度化的教育体系,是60年代被提出并付诸实施的,而且,一开始,它就是作为一份“有关持续教育的概念的报告”由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成年人教育国际委员会审议的〔27〕。终身教育观念是对人自身发展观念的根本性变革:传统的看法是把人的一生划分在学校学习的阶段、工作阶段以及老年阶段,而终身教育则把人的一生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连续整体,强调人的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对于教育来说,“终身教育是持续的,它贯穿一生的整个过程”,这意味着教育系统从单一的学校教育系统向成人继续教育系统和其它非正规教育系统的扩展。并且,终身教育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再只是向受教育者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真正实现终身教育和个人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教育的内容与目标上特别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持续教育主要基于智力上的自主、整体学习的方法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持续学习和自我评价作为应付社会和职业生活不断复杂化的措施;每个接受完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的人都必须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评价的态度和能力。”〔28〕

第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与社会紧密相联的教育。可持续发展要求全社会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强调个子系统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其生存与发展过程即是通过所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进入社会以实现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这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内容要联系社会实际,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为社会所需。对于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工业革命以来,大学的地位逐渐从与社会隔离的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变为新生代参与社会生活的“加油站”,促进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与联合,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日益加强,这表现为: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不是一般地适应某些社会热门专业的发展需求,而是适应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内容不是一般地适应社会某些行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知识结构的需要,而是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通才”的知识结构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不是一般地与社会现有的经济规模、经济水平相适应,而是在总体上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等等。这里,任何“短视的”、功利主义的教育行为都是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不相容的。

第四,教育投资的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讲,教育系统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作保证,而这首先取决于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近年来,我国已基本上走上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税费、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对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亦以立法的形式作了规定〔29〕。问题在于,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是国家的事业,是一种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性、公益性和义务性事业,发挥国家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是使教育资源投入持续增长的主要方面。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大都注意教育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注意政府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问题在于,在今后的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各级政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并保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30〕。当然,教育投资的持续增长,也还有赖于全社会教育投资意识的形成,教育成本—收益观念的形成,有赖于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

第五,学校内部环境优化。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学校自身要实现环境优化。学校环境优化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具有发展潜力、内涵丰富的人才的成长。学校内部环境的优化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学校物质环境的优化:将学校建成一个优美、开放、和谐,各种环境要素布局合理,并富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空间,从而合理调节各种环境要素,使之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二是学校组织环境的优化:学校本身是一个发展主体,作为发展主体的学校组织同样存在着自身生存与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讲,学校组织环境的优化,其目的是要使学校组织成为“健康的组织”〔31〕,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层次、规模恰当合理的学校组织,并保持组织的开放性,在组织内尊重个体的价值观,协调个体价值与组织价值、学校价值之间的关系;三是学校规范环境的优化:这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风等方面的建设上,如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敬师长、艰苦朴素的优良校风,积极进取、勤奋学习、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

在新世纪到来之即,“我们共有一个地球”的观念已成为全世界人民认同的口号,可持续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观也正逐步深入人心,而只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真正实现,人类的生存危机才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才能为我们的后代创造一个灿烂美好的生存前景。在这过程中,教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那就是通过正确合理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调整教育培养目标,通过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内容,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人才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不仅如此,教育系统自身也还存在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系统自身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讲,教育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于,处理好教育与自然环境、教育与社会、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效益与效率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复杂的生态冲突关系,实现教育系统环境合理、系统和谐、经济高效、行为规范的持续、稳定、健康的综合发展。

注释:

〔1〕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Common Future,1987.

〔2〕United Nations,The Earth Summit,1992. 引自欧阳志云、刘建国:《区域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方法》,王如松主编:《现代生态学的热点问题研究(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1992—1995年部分论文汇编)》上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3〕高长江:《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视野》,《光明日报》1997年2月21日。

〔4〕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儿童状况》(中文版),1994 年,第48页。

〔5〕《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 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159、161页。

〔6〕《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问题宣言》,《教育的使命》,第206—207页。

〔7〕〔8〕〔9〕《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问题宣言》, 《教育的使命》,第207页,第210页,第207页。

〔10〕《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教育的使命》,第83页。

〔11〕只有少数研究者敏锐地注意到“现代学校教育的生态功能”问题,如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9—75页。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等:《中国21世纪议程》,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3〕《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 《教育的使命》, 第158—159页。

〔14〕《伊斯坦布尔国际人口教育与发展大会宣言》,《教育的使命》,第169页。

〔15〕《21世纪议程》,《教育的使命》,第87页。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99页。

〔17〕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5—88页。

〔18〕《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教育的使命》,第82页。

〔19〕P.H.Combs,The World Crisis in Education:Systema-tic Analysis,1968.菲力浦·库姆斯著,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0〕《学会生存》,第92—93页。

〔21〕《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第3页。

〔22〕[瑞士]查尔斯·赫梅尔著,王静等译:《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68页。

〔23〕《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教育的使命》,第27页。

〔24〕《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教育的使命》,第56页。

〔25〕《90年代贯彻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行动计划》,《教育的使命》,第70页。

〔26〕《北京宣言》,《教育的使命》,第233页。

〔27〕《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第24页。

〔28〕〔伊朗〕S·拉塞克、〔罗马尼亚〕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119页。

〔29〕《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实用要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第353页。

〔30〕《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实用要览》,第385—386页。

〔31〕〔挪威〕波尔·达林著,刘承辉译:《教育改革的限度》,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66—68页。

标签:;  ;  ;  ;  ;  ;  ;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教育改革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