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鼎望墓志铭、曹鋡墓碑释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墓志铭论文,墓碑论文,曹鼎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发现与公布
1993年5月,在丰润发现了曹鼎望的墓志铭和曹鋡的墓碑。“丰润说”者借此大做文章。这个发现,被他们说成是:“为曹雪芹祖籍在丰润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佐证”,“为曹雪芹祖籍研究又增添了新材料”[①]。而一些报纸也先后报导这个“重要的”新发现,说是“为考证、研究曹雪芹家世提供珍贵实物资料”[②],“曹雪芹祖籍考证有重要进展”[③],甚至说是“曹雪芹祖籍丰润已成定论”[④]。
据说,曹鼎望墓志铭和曹鋡墓碑的发现使“丰润说”者更加坚信他们的主张。他们纷纷发表专文或出版专书,一再宣扬他们的四大结论:
(一)曹雪芹祖籍在丰润。
(二)曹雪芹是曹鋡之子,曹鼎望之孙。
(三)曹鈖之子曹渊即曹寅之子曹颜。
(四)《红楼梦》的原始作者是曹渊。
人们对“丰润说”者的结论是怀疑的。但是,人们企盼着“重要的佐证”、“新材料”的公布。人们的心情往往是好奇的。人们也总是期待着能看个明白,看个透彻。
然而,两年半过去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始终没有人公布曹鼎望墓志铭和曹鋡墓碑的全文。连某些一向主张“丰润说”甚力的专家、学者、作者们都一反常态,十分吝惜笔墨,他们不但没有撰写专文来介绍和分析曹鼎望墓志铭、曹鋡墓碑的具体内容,甚至在他们申述“丰润说”的论文中也仅仅限于抽象地提到曹鼎望墓志铭、曹鋡墓碑,而回避具体地引录它们的全文或有关的段落、字句。这十分奇怪,也十分神秘。莫非墓志铭、墓碑之中竟存在着必须保守的机密?
1996年2月,《红楼梦学刊》终于公布了由一位河北大学的学生提供的曹鼎望墓志铭和曹鋡墓碑的全文[⑤]。
当人们目睹曹鼎望墓志铭和曹鋡墓碑的全文之后,惊奇地发现:曹鼎望墓志铭、曹鋡墓碑的文字内容与曹寅、曹雪芹全然无关。在曹鼎望墓志铭和曹鋡墓碑中,竟没有一字一句涉及曹雪芹祖籍问题,在曹鼎望墓志铭和曹鋡墓碑中,也没有一字一句涉及曹寅、曹雪芹一家和曹鼎望、曹鋡一家的任何关系(宗族、血缘、过继……等等)。
不过,曹鼎望墓志铭、曹鋡墓碑仍然给人们留下了两个谜团:为什么曹鼎望墓志铭说,曹鼎望只有“八”个孙子,而不是“九”个孙子?为什么曹鋡墓碑称曹鋡为“曹四公”,而不是“曹三公”?
恰恰是这两个谜团,被“丰润说”者视为曹雪芹祖籍问题的“重要的佐证”和“新材料”。
为了探讨曹雪芹祖籍问题,我们不得不来破解这两个额外的谜团。
二 墓志铭与族谱的不一致
曹鼎望墓志铭的文字和《浭阳曹氏族谱》的记载有互相不一致的地方。
例如曹鼎望上世的世系问题。
据丰润《浭阳曹氏族谱》卷三“曹氏南北合谱总图”和卷四“此单序丰润一支图”,曹鼎望上世的世系表乃是:
一世:曹孝庆——二世:曹善翁——三世:曹子义——四世:曹端明——五世:曹英——六世:曹安——七世:曹达——八世:曹宗礼——九世:曹思敬——十世:曹登瀛——十一世:曹士直——十二世:曹继祖——十三世:曹鼎望
另据武阳《曹氏宗祠族谱》“南昌武阳村曹氏世系总图”,曹鼎望上世的世系表乃是:
一世:曹彬——二世:曹玮——三世:曹玮——四世:曹诂——五世:曹实——六世:曹孝庆——七世:曹善翁——八世:曹子义——九世:曹端明——十世:曹孔英——十一世:曹安之——十二世:曹九达——十三世:曹宗威——十四世:曹观敬——十五世:曹日登——十六世:曹以直——十七世:曹钦祖——十八世:曹鼎望
从曹端明到曹鼎望,二谱所列,都是一致的。只有几个人名有出入,但他们为同一人却是无疑的。世系一丝不乱,明明白白。曹鼎望是曹端明的十世孙。
然而,曹鼎望墓志铭却说:
明永乐中,始祖伯亮徙丰润之咸宁里。伯亮生英,英生安,安生宗礼,宗礼生思敬,思敬生登瀛,登瀛生士直,公之祖也。士直生继祖,是为公父,封中宪大夫。
它所叙述的世系乃是:曹端明(字伯亮)——曹英——曹安——曹宗礼——曹思敬——曹登瀛——曹士直——曹继祖——曹鼎望。曹鼎望一下子变成了曹端明的九世孙。
用族谱与墓志铭两相对照,可知前者的世系是正确的、完整的,后者的世系是错误的、有缺失的。墓志铭的错误、缺失表现为“七世:曹达”(丰润谱名“达”,武阳谱名“九达”)的遗漏。因此,它缩短了曹端明至曹鼎望的距离。
上述遗漏的造成是有原因的。按理说,原文应当是:“……英生安,安生达,达生宗礼……”,由于上下文“×生×”句式的重复,不知是在撰写时,还是在镌刻时,文字发生了跳跃,从“英生安”直接过渡到“安生宗礼”上去,在后一句的“安生”二字之后、“宗礼”二字之前,遗漏了“达,达生”三字。这种偶尔的疏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曹鼎望墓志铭的文字和《浭阳曹氏族谱》的记载还有其他的互相不一致的地方,却不需要、也不能够用偶尔的疏忽来解释。
例如曹鼎望之孙的数目问题就是。
三 八与九、七的歧异
曹鼎望之孙有几人?
关于这个数目字,曹鼎望墓志铭的说法有别于《浭阳曹氏族谱》。
曹鼎望墓志铭写到了曹鼎望的子嗣。在“男子三人”、“女子六人”之后,紧接着写道:“孙八人,尚幼。”写得十分清楚,是“八人”,而不是“九人”或“七人”。
但据《浭阳曹氏族谱》卷四“谱世·单序丰润一支”的“第十四世”曹鼎望名下和“第十五世”曹钊、曹鈖、曹鋡名下的记载,曹鼎望的子孙如下表所列:
曹鼎望之孙,细细一数,不多不少,是“九人”,而不是“八人”。
以上可谓之“八人”说(曹鼎望墓志铭)和“九人”说(《浭阳曹氏族谱》。
此外,还存在着“七人”说。
“九人”说见于《浭阳曹氏族谱》卷四“谱世·单序丰润一支”的“第十四世”曹鼎望名下和“第十五世”曹钊、曹鈖、曹鋡名下的记载。然而,在《浭阳曹氏族谱》卷四“谱世·单序丰润一支”的“第十六世”的记载,却仅仅排列着曹钊之子曹潜、曹洁二人,曹鈖之子曹汉、曹渊、曹湛二人,曹鋡之子曹准、曹济二人,一共七人。这就是“七人”说。
和“九人”说相比,“七人”说缺少了二人,即:曹鈖之子曹泳,曹鋡之子曹渤。
曹鼎望之孙,曹鼎望墓志铭说是“八人”,《浭阳曹氏族谱》一处说是“九人”,另一处说是“七人”。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呢?
四 表字、配偶与子嗣
我认为,“八人”说和“九人”说、“七人”说都是正确的。
因为它们并非出现在同一个时间,也并非针对同一种情况而说。
且让我先来解释《浭阳曹氏族谱》本身存在“九人”说和“七人”说歧异的原因,然后再解释曹鼎望墓志铭和《浭阳曹氏族谱》歧异的原因。
其实,从“九人”说的记载已可看出“七人”说的端倪。在《浭阳曹氏族谱》卷四“谱世·单序丰润一支”的“第十五世”曹钊、曹鈖、曹鋡名下的记载是:
钊:行一。
子二。
潜:字去非。行一。甲午科举人。
配张氏。子二:万林、居。
洁:字去尘。行二。
配李氏。子二:榕文、榕荫。
鈖:行二。
子四。
汉:字碧璋。行一。
配陈氏。子三:树功、树本、树深出嗣。
渊:字方回。行二。庠生。
配郑氏。嗣子树深。
湛:字方廉。行三。
配刘氏。子三:庭、庭桂、庭柱。
泳:字○○○[⑥]。行四。
配○○氏。
鋡:行三。
子三。
准:字方平。行一。
配赵氏。子二:熊、贵。
济:字方舟。行二。
配董氏。子一:三。
渤:字○○,行三。
配黄氏。
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曹泳和曹渤二人。其他七人,谱上都填写了下列四项内容:(一)表字、(二)排行、(三)配偶、(四)子嗣。唯有曹泳、曹渤二人,填写的内容不完全。他们的排行都井井有条地填写着。但他们的子嗣都没有填写,他们的表字也都空缺着。他们二人之间也微有差异。曹渤的配偶填写的“黄氏”,曹泳的配偶却空缺着姓氏。
这意味着什么呢?
五 上谱的规定
“七人”说和“九人”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见于曹潜等本人的名下,后者见于曹潜等人的父亲的名下。
这个区别,在《浭阳曹氏族谱》中,体现着一种特定的涵义,不容忽视。
丰润曹氏源出于武阳曹氏。而武阳曹氏对子孙上谱有非常细密的规定。例如《浭阳曹氏族谱》卷二《南昌武阳曹氏宗政·家政》就有两条规定说:
家谱世掌于大宗。大宗每三年诣各支,取勘续生子孙年月日时,告诸祖庙,依次书生名于本父之下。及冠、婚,方书字、行并娶于本人之下。
子孙上谱,定以五岁。取行称呼,定以十五岁。过五岁者,不许上名。未及十五者,不给行票。盖革漏报、重行之弊。贤子孙务宜遵守。
看来,这些关于续生子孙上谱的规定是相当严格和具体的。前一条规定的要点可以概括为:每隔三年,上谱一次;新生子孙上谱,书其名于本父之下;到了二十岁成年和结婚之后,方可在本人名下填写表字、排行和配偶。后一条规定的要点则是:获得上谱资格的年龄,以五岁为起点;十五岁,方许填写排行;超过五岁而未上谱的,不许上名;不到十五岁,不得叙行。
用这些规定来对照曹泳、曹渤的情况,则一切豁然确解。
曹泳、曹渤谱上有名,表明他们上谱时业已五岁。谱上写着,曹泳“行四”,曹渤“行三”,表明他们业已十五岁,取得了“叙行”的资格。二人的表字都空缺着,表明他们尚未到达二十岁成年的年龄。曹渤的配偶填写着“黄氏”,表明他已定亲或娶亲。曹泳的配偶空缺着姓氏,表明他尚未到达定亲或娶亲的年龄。
在“谱世”中,曹泳、曹渤之名仅见于“第十四世”、“第十五世”其祖曹鼎望及其父曹鋡、曹鋡的名下,而不见于他们所属的“第十六世”。见于“第十四世”、“第十五世”,这完全符合“家政”的规定:“取勘续生子孙年月日时,告诸祖庙,依次书生名于本父之下”。不见于“第十六世”,则表明他们可能夭折。
这样,“九人”说和“七人”说之所以歧异,便不难理解了。前者自然产生于曹泳、曹渤二人的生前,后者无疑产生于曹泳、曹渤二人的身后。
“九人”说、“八人”说“七人”说三者歧异的关键在于曹泳和曹渤。
“九人”说和“七人”说相比,多出了曹泳、曹渤二人。反之,“七人”说和“九人”说相比,少掉了曹泳、曹渤二人。
“八人”说呢?九减一得八。从“九人”说中减去一人,就同“八人”说相等了。七加一得八。在“七人”说外再加上一人,也就和“八人”说持平了。“八人”说中的七人肯定地等同于“七人”说,即:曹潜、曹洁、曹汉、曹渊、曹湛、曹准、曹济。剩下的一人便需要在“九人”说所多出的曹泳、曹渤二人之中抉择了。
挑选谁呢?曹泳,还是曹渤?
六 四种可能性
曹鼎望卒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正月初三日,安葬于同年十二月十五日。蒋弘道撰写的曹鼎望墓志铭当脱稿于此时。
因此,在康熙三十二年,墓志铭所说的“孙八人”必然都还活着。换言之,此时,曹泳、曹渤之中的一人已死去,另一人仍在世。或者说,此时,曹泳、曹渤之中的一人已呱呱坠地,另一人尚未降临人间。这便有了四种可能性,可供探讨:
第一种可能性:曹泳已死,而曹渤未死。
第二种可能性:曹渤已死,而曹泳未死。
第三种可能性:曹泳已生,而曹渤未生。
第四种可能性:曹渤已生,而曹泳未生。
到底哪一种可能性最大,哪一种可能性最小呢?
我们不要忘记,曹泳、曹渤二人是堂兄弟。他们的父亲是同胞兄弟。曹泳之父曹鈖“行二”,曹渤之父曹鋡“行三”。曹泳是曹鈖的幼子,“行四”。曹渤是曹鋡的幼子,“行三”。我们不妨作三个假设。假设一:曹鈖比曹鋡大一岁。假设二:曹鈖和曹鋡都在十七岁娶亲。假设三:曹鈖、曹鋡婚后,从次年开始,每年生一子。这样,就可以得出下列的结论:曹鈖十八岁生曹汉,十九岁生曹渊,二十岁生曹湛,二十一岁生曹訛;曹鋡十八岁生曹准,十九岁生曹济,二十岁生曹渤。如果以曹泳为“x”岁,那么,曹汉为“x+3”岁,曹渊、曹准同为“x+2”岁,曹湛、曹济同为“x+1”岁,而曹渤则亦为“x”岁。可知曹泳和曹渤约于同年诞生。
若以曹泳、曹渤的生年为判断的标准,则上述四种可能性的几率差不多是相等的。因此,我们将放弃这个做法,而改以他们的卒年为判断的标准。
曹泳、曹渤二人虽然同属于夭折,他们的卒年却不相同。从《浭阳曹氏族谱》“宗政·家政”关于续生子孙上谱的规定和“谱世”“第十五世”、“第十六世”的记载对照来看,特别是从表字、配偶、子嗣三点着眼,曹泳之死当在十六岁至二十岁之间,曹渤则在二十岁前后逝世。也就是说,曹泳约比曹渤早死三五年。二人卒年的差异提供了挑选的余地。
在前两种可能性中,相比之下,以第一种可能性(曹泳已死,而曹渤未死)为最大,第二种可能性(曹渤已死,而曹泳未死)较小。
至于后两种可能性,则只有第三种可能性(曹泳已生,而曹渤未生)是多少有根据的,第四种可能性(曹渤已生,而曹泳未生)出自想像,完全可以排除。
曹鼎望墓志铭说,曹鼎望卒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曹钊、曹鈖在此前均已亡故。而曹泳乃曹鈖之子。不可能有父亲已死而儿子尚未诞生的道理。除非是遗腹子。但曹鈖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之前早已去世,约卒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⑦]。他根本不可能在康熙三十二年之后还生育曹泳。
相反的,曹渤之父曹鋡于康熙三十二年还健在,曹渤又是曹鋡的幼子,如果我们不拘于上文第六节的三个假设,那么,曹渤在康熙三十二年之后出生的可能性确实是存在的。
第一种可能性和第三种可能性从曹泳、曹渤二人之中挑造一人的结果是相同的。它们表明,“八人”=“九人”-曹泳,或“八人”=“七人”+曹渤。
七 另外的四种可能性
对任何一个未知的问题的探讨,都必须估计到多种可能性的存在。
上述四种可能性的前提是:曹泳、曹渤之中的一人已死,另一人未死,或一人已生,另一人未生。
如果离开此一前提,便又增加了四种推测的可能性,可供继续探讨:
第五种可能性:曹泳、曹渤均已死去,“八人”之中的第八人是“九人”之外的另一人。
第六种可能性:曹泳、曹渤均未死,死去的是“八人”之中的另一人。
第七种可能性:墓志铭“孙八人”的“八”字为“九”字或“七”字的讹误。
第八种可能性:曹泳、曹渤均在“八人”之内,不在“八人”之内的是曹渊。他已“出嗣”在外。
这四种推测能不能成立呢?
第五种可能性(曹泳、曹渤均已死去)的几率几乎等于零。因为曹鼎望之孙的人数是有限的:不可能超过九人。而墓志铭保持着严肃性。如果康熙三十二年曹泳、曹渤均已死去,那么,曹鼎望之孙顶多是七人,墓志铭不可能开玩笑地在“九人”之外凭空增益一人,把“孙七人”说成是“孙八人”。
第六种可能性(曹泳、曹渤均未死)的几率也几乎接近于零。如果康熙三十二年曹泳、曹渤都在世,那么,曹鼎望之孙的总数是“九”,而不是“八”。这样一来,便又回到了问题的起点,原地踏步,逡巡不前了。同时,这一可能性如获成立,对《浭阳曹氏族谱》“谱世”“第十六世”为什么会缺少曹泳、曹渤二人之名,“第十五世”曹鈖、曹鋡名下为什么会有关于曹泳、曹渤的特殊的记载,将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
不到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人们是不会运用第七种可能性(某个数字的讹误)来解决疑问的。提出第七种可能性必须要有说服力很强的理由和确凿可靠的依据。既然第一种可能性、第三种可能性在比较充分的、比较合理的解释上都能胜任自己的角色,第七种可能性基本上可以不予考虑了。试想,曹鋡是主持安葬的人,墓志铭上“孙×人”的数字若有讹误,事关他的子侄(其中有他的亲生子)的在世与否,他焉能坐视不改?
“丰润说”者给予第八种可能性以特殊的关注。王家惠先生在《曹渊即曹颜——曹寅曾过继曹鈖之子》一文中写道:“据《浭阳曹氏族谱》曹鈖兄弟共有子九人,而新发现的《曹鼎望墓志铭》却谓其‘孙八人’,那一个孙子哪里去了?这不能不使我们想到那位嗣出去的曹渊,这说明在康熙三十二年,曹渊尚在曹寅身边。”[⑧]曹渊实际上并没有出嗣给曹寅,他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丰润曹氏家族——这在拙文《曹渊非曹颜考》[⑨]中已有辩正。同时,这种可能性也和第六种可能性一样,对《浭阳曹氏族谱》“谱世”“第十六世”为什么会有曹渊之名,为什么会缺少曹泳、曹渤二人之名,“第十五世”曹鈖、曹鋡名下为什么会有关于曹泳、曹渤的特殊的记载,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所以,第八种可能性是不能成立的。
八 四与三的纠缠
曹鼎望墓志铭同《浭阳曹氏族谱》有“八”与“九”的矛盾。不料曹鋡墓碑同《浭阳曹氏族谱》也有“四”与“三”的矛盾。
曹鋡墓碑上,中间一行大字:“皇清待赠休职佐郎曹四公讳鋡冲谷府君孺人张高太君之墓”。它称曹鋡为“四公”。
而在曹寅的诗集的一些标题中,也称曹鋡为“四兄”。例如:
《冲谷四兄寄诗索〈拥臂图〉,并嘉予学天竺书》(《楝亭诗钞》卷一)
《松茨四兄远过西池,用少陵“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年时”十字为韵,感今悲昔,成诗十首》(《楝亭诗钞》卷二)
《西轩赋送南村还京,兼怀安侯姊丈、冲谷四兄,时安侯同选》(《楝亭诗钞》卷四)
《冲谷四兄归浭阳,予从猎汤泉,同行不相见;十三日禁中见月感赋,兼呈二兄》(《楝亭诗别集》卷二)
《宾及二兄招饮,时值宿未赴,怅然踏月口占,兼示子猷二首》(《楝亭诗别集》卷二)
《病中冲谷四兄寄诗相慰,信笔奉答,兼感两亡兄四首》(《楝亭诗别集》卷二)
曹寅诗题称曹鋡为“四兄”可以作为墓碑称曹鋡为“四公”的佐证。这个“四”字竟缠上了曹鋡,直到死后也摆脱不掉。“四公”,“四兄”,似乎意味着他排行第四。
但从曹鼎望墓志铭和《浭阳曹氏族谱》来看,曹鋡并不是“行四”,而是“行三”。
曹鼎望墓志铭提到了曹鼎望的儿女。它明确地说,“男子三人”、“女子六人”。它还进一步指出,“男子三人”的排行次序为:“长钊”,“次鈖”,“次鋡”。可知曹鋡排行第三。
《浭阳曹氏族谱》卷四“此单序丰润一支图”“自十二世至十六世”曹鼎望名下,依次排列着三个儿子:曹钊、曹鈖、曹鋡。卷四“谱世·单序丰润一支”“第十三世”曹继祖长子鼎望名下,注云:“配常氏。子三:钊、鈖、鋡。”“第十四世”曹鼎望名下,注云:“行一。子三。”并在子嗣一栏胪列着曹钊、曹鈖、鋡三人的名字。“第十五世”也依次排列着这三人:“钊,行一”;“鈖,行二”;“ 鋡,行三”。在在显示出,曹鼎望只有三个儿子,而曹鋡最小,排行第三
从曹鼎望墓志铭、《浭阳曹氏族谱》中找不到曹鋡“行四”的直接的根据。
那么,墓碑为什么要称他为“四公”,曹寅又为什么要称他为“四兄”呢?
九 四种推测
于是,就有了四种可供探讨的推测。
推测之一:曹鋡有一个早殇的兄长。该人排行第三。轮下来,曹鋡应是第四。
我认为,这个推测是不能成立的。《浭阳曹氏族谱》规定,续生子孙都要上谱;每隔三年,由大宗到各支取勘续生子孙的年月日时,然后书写于本父的名下。而同胞兄弟之间的排行是固定的,永远不会变更。如果曹鋡确有一个早殇的兄长,那么,在《浭阳曹氏族谱》上,第一,此人的名字一定书写于其父曹鼎望的名下;第二,曹鼎望一定是“子四”,而不可能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子三”;第三,曹鋡本人一定是“行四”,而不可能是“行三”。同样,在曹鼎望墓志铭中,也应如此。
推测之二:曹寅的诗题,《病中冲谷四兄寄诗相慰,信笔奉答,兼感两亡兄四首》,不是说在曹鋡之上还有两个“亡兄”吗?此二人,再加上另一位健在的“兄”,正好是老大、老二、老三。
我认为,这个推测也是不能成立的。丰润曹氏兄弟,在曹寅诗中提到的,计有“大兄”、“二兄”、“四兄”三人。唯独没有“三兄”。可知此人和曹寅没有往来,或往来甚少。而“两亡兄”之说,在曹寅的诗中,是实有所指的。该诗的第二首有小注说:“大兄有苹婆书院。”有苹婆书院的正是曹鋡的大哥曹钊。“两亡兄”当然包括他在内。另一“亡兄”则是曹寅在别的诗中提到的“宾及二兄”,即曹鈖。他是曹鋡的二哥。他们同胞三兄弟,已填满了曹鼎望“子三”的数目,再也没有第四个儿子存在的余地了。
推测之三:曹鋡不是有六个姊妹吗?其中一人的年龄可能比曹钊、曹鈖小,但比他大,是他的姐姐。那么,她不就是排行第三吗?
排行,指的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或堂房兄弟姐妹之间的长幼次序的排行。但在封建社会中,在一般的情况下,兄弟之间的排行和姐妹之间的排行是互不混杂的。某人有大哥、二哥,同样会有大姐、二姐,他们有各自的排行,不避重复。《浭阳曹氏族谱》所注明的“行×”,全部指的是同胞兄弟之间的排行,一无例外,包括曹鋡的“行三”在内。而女子之名是不上谱的,就更不要说她们的排行了。
推测之四:“四公”也好,“四兄”也好,指的都是大排行。
我认为,这个推测是接近于事实的。
排行有小排行与大排行之分。小排行是同胞兄弟之间的排行。大排行则是堂房兄弟之间的排行。大排行的堂房兄弟可以属于同一个祖父,也可以同一个曾祖父。
曹鼎望墓志铭和《浭阳曹氏族谱》都毫不含糊地说,曹鼎望只有三个儿子。这一下可动摇的说法掐断了所有的其他的推测的线索。因之,大排行便成为唯一的合理的解释了。
“四公”(或“四兄”)即是曹鋡,“大公”(或“大兄”)、“二公”(或“二兄”)自然就是曹钊、曹鈖。那么,“三公”是谁呢?
十 三公是谁?
曹鈖的高祖曹登瀛有三个儿子:士淳、士直、士真。曹士淳有曾孙九人,除曹炎一人外,都是双名,并以“秉”字排行,例如曹秉懿、曹秉泰。曹士真有曾孙七人,也都是双名,并以“司”字排行,例如曹司弼、曹司钤。曹士直有曾孙二十人,都是单名,并以“金字旁”排行,包括曹鋡在内。因此,我们不必到曹士淳、曹士真的曾孙辈中去寻找“三公”。我们的目光只需要集中在曹士直的曾孙辈身上。他们的名单如下:
一目了然。这位“三公”可能是曹民望的长子曹鏻,或曹斗望的长子曹钰。当然,曹首望的长子曹鈵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他们之中的一个人的年龄可能小于曹钊、曹鈖而大于曹鋡,所以有资格充任“三公”。
十一小结
曹鼎望墓志铭和曹鋡墓碑的全文的公布,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曹鼎望墓志铝、曹鋡墓碑与曹雪芹祖籍问题,恰如风马牛不相及也!
“丰润说”之软弱无力,于此可见一斑。
一九九六年八月,处暑前后
注释:
① 《曹雪芹祖籍在丰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② 《中国文物报》1993年8月15日。
③ 《人民日报》1993年7月5日。
④ 《文汇报》(上海)1993年11月1日。
⑤ 《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一辑。65页至67页。
⑥ “○○○”,表示原文空缺三字。下同。
⑦ 关于曹鈖卒年的推算,请参阅拙文《曹渊非曹颜考》(《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四辑,13页至15页)。
⑧ 《文艺报》1994年1月8日。
⑨ 《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