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建构—合作学习”物理课堂例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感论文,电容论文,电流论文,合作学习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节课所用教材为人教版《物理》(选修3-2)第五章第三节。
电感、电容、电阻作为基础电学元器件在直流电路中的运用,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在交流电路中运用,学生刚刚接触。教材在介绍了交流电的基本知识后,安排这两个电学元件在交流电路中的运用,讨论其对交流电路的影响,目的是从运用的角度加强学生对交流电的理解。教材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实验,比较电感电容对直流和交流的阻碍作用,学生很容易理解。教材安排了三个小节: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交变电流能够通过电容器,电容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本节课按照合作学习型课堂设计,在教学中先增加电阻在交流和直流电路中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对比的原理和实验电路,再安排师生合作探究,最后学生合作探究。这样层层放手,让学生有一个思维提升和能力形成的过程,有更多实践和讨论的机会,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教学设计
设计环节一
认识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电阻在交、直流电路中的比较。
师生活动1
每组配发一块计算机主板,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电路板,让学生认识基本元件,说出一些元件的特点及应用(电阻、二极管、电容、电感、三极管等)。
设问:电阻对直流电及交流电的阻碍作用是否相同?
演示1:电阻对直流电及交流电的作用。
(1)将双刀双掷开关分别接入学生电源的直流与交流的输出端。
(2)将电阻与小灯泡串联接入电路中,观察电阻接入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时,灯泡发光的现象。
操作1:(学生动手)每组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自己接线,记录现象,归纳结论,并试着从理论上进行解释。
交流1:在小组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全班的交流。
总结1:(结合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电阻对交变电流与直流电流的阻碍作用一致。
设计目的1
实验引入,引导建构。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熟悉双刀双掷开关的使用方法;利用比较法研究电阻在交流和直流电路中的表现,为后面的电容电感的研究提供方法指导。
师: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路和直流电路的影响一样吗?说说你的想法并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结论。
设计环节二
教师和学生合作探究电感线圈对交流电路的影响,并从理论上予以解释。
师生活动2
演示2:在刚才电路中取下电阻,将可拆变压器中的一个线圈串联入电路(如下页图1所示)中,观察现象;拆去元件,再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现象:交流电路中小灯泡较暗,拆去元件,灯泡变亮。
结论:电感对直流电和交流电都有阻碍作用,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更大。
图1
师问:为什么电感线圈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更大?你能够用学过的原理解释吗?阻碍作用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生回答,师总结归纳,列出表格)
演示3:改变线圈的匝数,(使用变压器上端的接线柱来实现)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现象:匝数越多,灯泡越暗。
演示4:插入铁芯,随着铁芯的插入深度的变化,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现象:灯泡变暗(随着深度增加)。
结论:匝数及铁芯的加入都是使自感系数变大,即L变大,说明L越大,阻碍能力越强,即感抗越大。
问题:感抗与交变电流的频率有关系吗?
引导学生分析:从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分析频率对感抗的影响。
结论:交流电频率f越高,线圈对交变电流的阻碍越大,感抗越大。
应用1:(阅读课本)电工和电子技术中的扼流圈。利用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制成的,有低频扼流圈和高频扼流圈两种(播放视频短片)。低频扼流圈匝数为几千到超过一万,有铁芯,对低频交变电流有较大的阻碍作用,线圈本身电阻较小,对直流电阻碍作用较小;高频扼流圈匝数为几百匝,无铁芯或铁氧体芯,对低频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较小,对高频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很大。
[例]分析课本中低频扼流圈的作用。
总结2:电感线圈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
(1)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称为感抗,感抗公式:
(2)电感对交变电流的影响:“通直流、阻交流”
(3)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感抗越大,阻碍作用越大。所以电感有“通低频、阻高频”作用。
设计目的2
师生合作,过程示范。教师带着学生从理论和实验两个层面分析电感对交流电路的影响,研究的顺序是先提出问题,学生自我构建;然后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校正思路;再少部分优秀学生提出解释;再师生一起实验验证,归纳结论,最后了解实际应用。这样,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电容对交流电路的影响”进行研究过程示范。
师总结:“电感对交变电流的影响”的研究方法:交直流对比、猜想—实验验证—理论解释—归纳结论—实际运用。
设计环节三
观察电容器串联在交流和直流电路中灯泡的亮度,多媒体演示交变电流“通过”电容器;研究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
师生活动3
操作2:在刚才分组实验的电路中取下电阻,将一个22μF的电容器串联入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观察灯泡的亮度;拆去电容器,再观察灯泡的亮度。
图2
现象:直流电路中灯泡不亮,交流电路中灯泡亮,拆去电容器,灯泡变亮。
结论:交流电能够通过电容器,电容器对交流电有阻碍作用。
问:为什么?
理论解释:电容器中绝缘介质阻碍直流电流通过电容器;当电容器接入交流电路时,电容器极板上不断发生充电放电,电路中有电流流过,灯泡亮。
操作3:小组合作,观察不同大小的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纪录实验现象,归纳结论,并试着从理论上予以解释。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并予以补充。
总结3:电容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称为容抗
(1)
(2)电容器有“通交流、隔直流”作用。
(3)容抗与电容的大小和交流电的频率有关,电容器有“通高频、阻低频”作用。
应用2:
(1)教材P.38“说一说”
(2)如下页图3所示两电路是电容器的两种不同连接方式,它们各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应该怎样选择电容器?
图3
(3)电容、电感不仅在现成电容器和电感线圈中存在,在导线之间、电子元件及机壳之间都存在电感或电容,有时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洗衣机外壳与机芯之间是一个电容器(家用电器的外壳需要接地就是这个道理),输电导线由金属丝拧成,就是电感线圈,会产生电能损耗。
设计目的3
生生合作,提升能力。这段是本节课的核心部分,需要20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合作实验探究,归纳结论,理论解释,集体交流,相互评价。需要教师有效组织和管理,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断帮助学生接近正确的结论,这样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知识。
设计环节四
趣味实验:(教师演示)音乐中的高音和低音分别对应着高频、低频信号,当不同电容器串联到电路中的时候,我们可以听到音乐高音、低音的变化。
作业:
(1)课本P.39“问题与练习”1、2、3。
(2)试着去寻找一块旧电路板,分析一下各个元件的作用(注意安全)。
(3)课外阅读材料:音响分频器的原理
设计目的4
激发兴趣,学以致用
二、板书设计
[合作学习任务卡]
(1)电阻在交流和直流电路中的影响研究
(2)电感在直流和交流电路中的比较(图1)
(3)探究感抗与哪些因素有关
(4)探究电容器对交变电流的影响(图2)
三、教学札记
1.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示范与组织
学生能否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关键是教师的组织是否有效,这节课要运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因此,课堂的切入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电阻在交流、直流电路中的比较入手,教师演示后,学生也动手接线,让学生掌握双刀双掷开关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记录并总结,从理论上予以解释,这都是为后续的合作研究打基础。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是研究电感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这里教师带着学生观察演示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进行理论解释,了解实际应用,逐步掌握研究过程。这个过程教师是主导,指明研究方向,学生是主体,在自我建构的基础上生成新知识,师生合作,得出结论。最后,放手让学生在第三个环节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物理情景,组织实践、思考与讨论,激发学习兴趣,示范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完善认知,使学习过程朝着更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方向发展。
2.合作学习的能力需要逐步培养
物理合作学习的能力包括制订方案的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记录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交流的能力等。学生对绝大部分物理问题的认识并非一张白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前认知,帮助学生生成新认知,但是,如何生成系统的新认知?很多学生却并不掌握,因此,物理教学中要通过研究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流程,再结合教师指导、个人思考、小组合作、班级交流,逐步形成自己的新知识体系。教学中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不管,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逐步安排。
3.合作学习需要教师教学观的根本改变
经过这些年新课程的实施,感觉自己的教学理念已经改变了,但是,在这堂课上,一个教学现象的处理还是暴露出问题:学生在自己动手比较电阻在交流、直流电路中阻碍时,发现灯泡在交流电路中更亮,在班级交流时,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我在课前实验中已经发现了,因此我直接告诉同学,这是由于学生电源的直流挡与交流挡的输出电压不完全一样造成的,然后,学生带着将信将疑的神色坐下了。课后评课时,有老师指出:这里学生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急不可耐地把问题“掐断”呢?为什么不把万用表递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研究一下呢?这个小插曲的处理,说明我们教师的教学观还需要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