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人民医院 放射科 747200
【摘 要】目的:研究CT在肝包虫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肝包虫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CT检查结果。结果:CT诊断显示43例(86%)中细粒性棘球蚴病;7例(14%)为多房棘球蚴病。42例(84%)为囊型包虫病,8例(16%)为泡型包虫病。结论:在肝包虫病的诊断中应用CT检查,诊断正确率高,其对不同类型的包虫病具有不同的明确CT征象,便于临床确诊,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关键词】CT;肝包虫病;诊断;棘球蚴病;囊型包虫病;泡型包虫病
【中图分类号】R764.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003-01
包虫病是指棘球绦虫寄生于人体中导致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该病也会发生在动物身上,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1],我国是世界上包虫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该病的发病率非常高。目前其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2]。在临床诊断上,主要有影像学、血清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穿刺诊断等,本研究以肝包虫病为对象,探索CT检查的特点,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从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肝包虫病患者中随机选出50例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均经手术、病理、临床症状等确诊为肝包虫病,其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在14-54岁,平均(32.0±13.2)岁,病史为14d-7年,平均(2.3±0.5)年。
1.2 方法
让患者空腹口服500-800ml的1%-2%泛影葡胺水溶液或是白开水,让患者取平卧位,使用CT机对患者的上腹部进行平扫,层厚为10mm,层距为10mm。需要增强扫描时才有60%碘海醇造影剂,进行肘前静脉团注法增强扫描。
2 结果
CT检查诊断出43例中细粒性棘球蚴病,占86%;7例为多房棘球蚴病,占14%。
在CT表现上:42例为囊型包虫病,其中单纯囊肿20例,CT图像表现为:圆形的水样密度区,壁光滑,部分病灶的密度不均匀,大小则在3-11cm之间,在增强扫描中部分患者可显示出双壁征,外壁较厚。多子囊型有22例,CT图像表现为:于一个大囊内可以看出许多小圆形的低密度区。这些低密度区通过弧线样分隔,边界清晰,其中部分囊壁有轻微的强化。
8例为泡型包虫病,CT图像上表现为软组织团块影,病灶内表现为伴有钙化的低密度区,可见颗粒状钙化影。
3 讨论
包虫病是一种多见于畜牧区的寄生虫疾病,是棘球绦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疾病。包虫在寄生到人体内后,在宿主免疫机制、机体防御能力、宿主与虫体相互作用、寄生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影响下,包虫囊肿在病理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3],肝包虫病的诊断难度不大,采用包虫囊液皮内试验,阳性率可达90%-93%,误诊病例较少。穿刺诊断容易导致囊液外渗,进而在腹腔中广泛种植,引发严重不良后果,因此临床上应用较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影像学检查中,B超为首选方法,而CT检查则能实现囊肿的准确定位,显示出囊肿的大小、数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不同类型的肝包虫病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能为手术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对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4]。CT技术利用X线技术实现对人体层面的扫描,获得信息,并利用计算机实现图像的重建,获得人体解剖断面图像,在脏器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随着人们对包虫病认识的加深,对其病理结构发展认识的加深,在体外检查上,CT检查显示出较大价值。有学者指出:CT影像学技术在肝包虫的诊断上,定位准确率高达100%,定性准确率高达98.1%。也有学者提出:CT检查在肝包虫病的分型上具有显著价值,在不同类型上有明显的CT征象,便于临床进行鉴别性诊断。
本研究中共检出42例囊型包虫病,8例泡型包虫病。囊型包虫病的各型是包冲囊肿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其反应出肝包虫病的自然进展过程。在临床诊断上,肝囊肿与单纯囊肿型肝包虫病的鉴别诊断难度较大,部分单纯囊肿型肝包虫病被误诊为肝囊肿,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性的鉴别诊断。另外,还可以采用CT增强扫描进行鉴别诊断,对于有钙化的单纯囊肿型肝包虫病,增强扫描可现实出双壁征,这是进行鉴别诊断的一个重要征象。临床上认为在大囊内出现多个子囊是肝包虫病的主要特征性表现,而本研究中有22例患者为多子囊型。泡型包虫病经过CT平扫可以显示出圆形或是条环状低密度病变,病变区域内有结节状、颗粒状钙化,伴有实质性坏死,且周围的密度相对较高,但是比正常的肝组织密度要低。进行增强扫描可以发现病灶内部、边缘晕样改变区无强化。环形、圆形、片状、小结节样钙化是CT诊断泡型包虫病的主要征象,泡球蚴通过向外浸润导致肝实质的破坏,最终形成占位性病变,故而在病变区内可以显示出斑片状、丛点状的钙化或是团块钙化,单位病变区周围一般无钙化现象。
肝包虫病在畜牧区农村的发病率较高,但是居民对该病的认知水平较低,且卫生条件较差,很多患者在患病后未能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发病多年后方就医,使得疾病呈现出渐进性进展。在患病初期,该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患者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感等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导致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位于肝下部的囊肿会压迫胆道,进而引发阻塞性黄疸等。很多患者均应各种并发症而就诊。在诊断上,CT技术具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其通过密度以及空间的高分辨率实现对该病的早发现,同时该技术还能准确定位肝包囊在肝内的位置以及大小、数目等,进行类型的鉴别,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
综上所述,在肝包虫病的临床诊断中,CT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医生了解肝包虫病的具体信息,进行分型诊断,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相关信息,值得在临床诊断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才登巴乐,张爱民.肝包虫病诊断及手术治疗53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4):19-20.
[2] 雷军强,陈勇,王晓慧等.肝包虫病的CT和MR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2):291-293.
[3] 高勇.肝包虫病分型的特殊CT表现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18):2802-2803.
[4] 仁桑,冶俊山,普布次仁等.CT在肝包虫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2010,22(4):731-733.
论文作者:郭永康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虫病论文; 囊肿论文; 患者论文; 价值论文; 较高论文; 征象论文; 准确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