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扬,罗从风[1](2021)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骨质较差、伴有内侧干骺端粉碎和复杂关节面骨折的股骨远端骨折,外侧锁定单钢板内固定难以实现骨折块稳定持久的固定。近年来研究发现,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有助于稳定结构及提高骨折愈合率。对于复杂的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骨质欠佳或伴有极度不稳定的干骺端粉碎的股骨远端骨折,双钢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及生物力学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该文就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闫文山[2](2021)在《髌外侧入路与股骨前外侧入路联合LISS钢板治疗C型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外侧入路与股骨前外侧入路联合LISS钢板治疗C型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50例C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股骨前外侧入路联合LISS钢板治疗,观察组采用髌外侧入路联合LISS钢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手术指标、骨折愈合优良率、不同时间段(术后3、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88.00%,高于对照组的7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2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骨前外侧入路联合LISS钢板比较,髌外侧入路联合LISS钢板治疗C型股骨远端骨折效果确切,可提高骨折恢复优良率和膝关节功能评分,缩短手术时间,但不会影响骨折愈合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应用疗效和安全性。
董中阳,焦军浩,郑少华[3](2021)在《益骨汤联合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66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益骨汤联合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治疗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1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6例。对照组给予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骨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结果:试验组术后7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4 d、术后1个月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APTT、P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骨汤联合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李楠楠[4](2021)在《LISS钢板与GSH钉治疗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与逆行交锁髓内钉(GSH)治疗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LISS钢板或GSH钉手术治疗的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64例患者符合标准,纳入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22例;根据AO/OTA的分型,C1型骨折28例,C2型36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LISS组)和B组(GSH组),A组采取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B组采取逆行交锁髓内钉(retrograde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RIIN/GSH)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折类型以及致伤原因等术前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并对比,其结果显示LISS组及GSH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对比两组患者所需的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评价。结果:通过对64例患者6~12月的有效术后随访发现,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58.56±33.85分钟和153.31±35.54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85±312.05ml以及605.45±295.26ml,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达到了骨折临床愈合,A组(LISS组)和B组(GSH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6.64±4.26周和14.26±3.1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LISS组)及B组(GSH组)的平均膝关节HSS评分分别为87.25±8.36和86.56±9.75,优良率分别为88.24%和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S钢板和GSH钉治疗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膝关节功能上无显着差异,临床疗效均良好。但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更有利于骨折愈合。
许晓沛[5](2021)在《两种复合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双钢板(double plate,DP)与逆行髓内钉和钢板(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 and plate,NP),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9月于本院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患者资料,共29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5例采用DP治疗,14例采用NP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术后随访与影像学等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无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NP组在总住院时间、术后切口引流量、切口总长度及术中透视次数方面显着优于DP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组在下地行走时间[(30.21±3.85)d vs(33.47±3.94)d,P<0.05]、完全负重活动时间[(24.00±4.24)周vs(30.20±6.95)周,P<0.05]均显着早于DP组。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膝关节伸-屈ROM、膝关节HSS评分显着增加,下肢短缩畸形及内外翻畸形显着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膝关节HSS评分、下肢短缩畸形及内外翻畸形矫正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像学评估上,术后两组骨折复位质量的差异不显着(P>0.05),NP组骨折愈合时间显着早于DP组(P<0.05)。末次随访两组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两种治疗方式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均可取得满意效果,相比之下,NP的临床结果优于DP。
张浚哲[6](2021)在《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长度约为身高的1/4,分为一体两端。人体股骨形态并不是笔直不变的,它的曲度和角度等相关参数存在个体差异,即使在成年以后,自身的股骨曲度和角度也会随着年龄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然而,中国人的股骨曲度相关参数缺乏系统研究,更重要的是治疗股骨骨折时,应用常规固定物通常无法完全与个性化的股骨曲度和角度相适形,进而不能恢复生理股骨内外骨皮质的解剖连续性。由于局部应力遮挡造成的术后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的发生率居高不下。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对人体股骨动态形变进行了系统研究,阐述了股骨动态形变规律,首先提出了骨动态形变定律。为了研究人体股骨曲度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和影响股骨曲度变化的相关因素,并为中国人股骨相关内固定物的设计提供股骨曲度方面的数据支持。本研究探讨了从发育成熟阶段到老年阶段中国人的股骨前弓角(sagittal femoral bowing angle,s FBA),股骨侧弓角(coronal femoral bowing angle,c FBA),矢状位股骨皮质指数(sagitt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s FCI)和冠状位股骨皮质指数(coron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c FCI)四个形态学参数是否与年龄相关,以及FCI是否与矢状面和冠状面FBA相关。股骨远端骨折(distal femur fractures,DFFs)是一种不常见但是严重的骨折,大约一半的DFFs都合并膝关节内骨折。股骨远端C型骨折是一种复杂的关节内完全骨折,股骨远端骨折后冠状位宽度的复位和固定质量是影响患者中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目前,累及股骨双髁关节面的骨折的微创复位技术主要是对于塌陷移位骨折块的复位,针对双髁关节面出现变宽的情况,如果不能准确复位则会出现力线不正,影响疗效。使用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是目前常用的治疗关节面变宽的方法之一,但是这些接骨板均配以普通锁定螺钉或拉力螺钉,这两种螺钉的加压作用有限,不能充分恢复股骨远端内外髁之间的宽度。此外,以往的螺栓进行加压后螺钉末端过长,导致皮肤受刺激而出现局部软组织疼痛的问题。我们团队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并发明了一种加压自断螺栓(slot-designed compression bolt,SCB)组件,这种SCB可以在加压螺栓拧紧到位后,从加压部位的凹槽折断,解决了由于螺栓末端遗留过长而引起的局部软组织刺激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明确SCB在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内固定效果,本研究首先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了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然后对比SCB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加压自断螺栓在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在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临床治疗方面,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大多数骨科和创伤外科医生面临的主要挑战。我们前瞻性研究了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SSI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预测因素。为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的预防和监控提供数据支持。第一部分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成年人体股骨曲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探讨成人股骨曲度的形态学参数与年龄、股骨皮质指数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1.连续收集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体检的正常成年人的股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120个测量对象。人工测量的曲度和角度参数有股骨干前弓角(sagittal femoral bowing angle,s FBA),股骨干侧弓角(coronal femoral bowing angle,c FBA),矢状位股骨皮质指数(sagitt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s FCI),冠状位股骨皮质指数(coron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c FCI)。记录每个测量对象的年龄、性别、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人口学特征指标。2.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分析连续变量的正态性,不同性别间的人口学指标的比较使用Two-Sample 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使用two-way ANOVA分析性别和侧别这两个因素对四个股骨形态学测量参数的交互作用;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身高、体重、BMI对四个股骨形态学测量参数的影响。使用Pearson法对s FBA、c FBA、s FCI和c FCI进行两两相关分析。最后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身高、体重、BMI、s FCI和c FCI这些因素对于s FBA和c FBA的综合影响。结果:1.男性和女性测量人群的平均年龄分别是46.95±15.25岁和52.22±15.61岁,女性的右侧股骨皮质指数显着低于男性的右侧股骨皮质指数(P<0.05),性别和侧别对于s FBA、c FBA、s FCI和c FCI的交互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sFCI与s FBA存在高度的负相关性(r=-0.535,P<0.05),s FCI与c FBA也存在高度的负相关性(r=-0.535,P<0.05);年龄(β=0.304)和s FCI(β=-0.322)是s FBA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年龄(β=0.308)和s FCI(β=-0.414)也是c FBA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中国人的股骨干曲度与年龄存在正相关性,矢状面的股骨皮质指数与年龄存在负相关性。2.一个较大的股骨干曲度常常伴随一个较小的股骨皮质指数,股骨干曲度与股骨皮质指数存在负相关性。进行股骨相关手术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些老年人的股骨形态学变化。第二部分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目的:比较不同复位程度对于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内固定系统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分别在股骨远端骨折分离位移复位间距为0mm,1mm,2mm,3mm时使用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接骨板固定,对四组模型进行轴向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N,700N,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计算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700N,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压载试验中,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轴向位移均显着高于0mm和1mm组,且与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随着复位间隙的增大,系统扭转刚度也逐渐下降,且各复位组之间的扭转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循环轴向负荷试验过程中,在100-400、100-700和100-1000三个循环水平下,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循环轴向位移均显着高于0mm和1mm组,且与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远端骨折块间的复位间隙影响股骨远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复位间隙增大会导致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钢板的系统垂直刚度和扭转刚度越降低。当骨折分离移位为0-1mm时,坚强内固定可使股骨远端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维持稳定,大于2mm的分离移位均会使股骨远端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显着减低。第三部分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目的: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及稳定性。方法:将36例成年男性股骨防腐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记录当压力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组的轴向位移、系统扭转刚度和循环负荷位移的变化数据。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分为2组,使用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锁定螺钉组与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加压自断螺栓组。对两组模型进行垂直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计算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600N,100-800和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载荷试验中,轴向负荷为400N时,加压自断螺栓组与锁定螺钉组的轴向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负荷增大为600、800、1000N时,加压自断螺栓组的轴向刚度均显着高于锁定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载荷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加压自断螺栓组与锁定螺钉组的扭转刚度间无显着性差异。在循环轴向载荷试验中,在100-400、100-600、100-800和100-1000四个循环水平下,加压自断螺栓组的压缩位移比锁定螺钉组显着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普通锁定螺钉相比,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更加坚强可靠,具有更高的系统刚度。加压自断螺栓在固定和使用时具有操作微创和关节内加压的优势。第四部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手术部位感染是切开复位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终生残疾和截肢等严重后果。关于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预测因素的资料有限。我们设计了这项前瞻性研究来探索和预测这一临床问题。方法:前瞻性调查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成人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36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的股骨远端骨折(Distal femur fractures,DFFs)的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中。记录DFF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信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术后感染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并在一年内随访完整数据。对于股骨远端骨折术前连续变量进行相关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对于分类变量进行卡方分析,最后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内固定术后发生SSI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SSI的发生率为6.0%(22/364):浅表SSI为2.4%(9/364),深部SSI为3.6%(13/364)。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36.8%,7/19)。在多变量分析中,与SSI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开放性骨折(OR:7.3,P=0.003)、使用引流管(OR:4.1,P=0.037)和切口低清洁度(OR:3.5,P=0.002)。白蛋白/球蛋白(A/G)水平≥1.35(OR:0.2,P=0.042)是SSI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大约1/15的DFFs患者在ORIF术后发生SSI。开放性骨折、引流管的使用、术中切口清洁度低、术前A/G低于1.35与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内固定术后SSI的风险增加显着相关。术前应对伴有这些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连晓东[7](2021)在《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双反牵引逆行髓内钉微创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目的:本研究旨在介绍双反牵引复位器(DRTR)在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逆行髓内钉(RE-IMN)中的应用。方法:共有48例关节外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被送进三甲医院的创伤中心,参加了这项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双反牵引组)和对照组(传统治疗组)。记录患者的信息和骨折特征,手术数据,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指标。结果:在本研究中,双反牵引复位器有助于实现和维持所有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37min(80~210mi n),320ml(200~600ml)。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4min(范围为70~200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412ml(范围为300~800ml)。19例患者出院前发现有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未见伤口感染病例,未见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18-30个月)。实验组HHS、LKFS和VAS评分分别为89.9(86-97)、79.1(75-87)和2.1(从0到5)。对照组HHS、LKFS和VAS评分分别为89.8(85-98)和73.5(73-85)和1.8(从0到5)。未发现与双反牵引复位器相关的并发症。小结:双反牵引复位器可成功地应用于逆行髓内钉RE-IMN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不仅有助于闭合复位或维持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而且可应用逆行髓内钉RE-IMN固定。第二部分股骨髁关节内粉碎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固定股骨髁粉碎骨折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治疗的24例股骨髁间患者资料。患者均为股骨髁间及髁上粉碎骨折,按照AO/OTA骨折分型均为33C3型。随机分为双反牵引组12例(实验组)和传统手术组12例(对照组)。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结果:24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随访,平均17.5个月。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52.2min(41min~73min),切口总长度平均13.8cm(11cm~17cm)。无一发生内外翻畸形,也无膝关节感染的发生。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71.2min(45min~103min),切口总长度平均16.3cm(14cm~19cm)。末次随访时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标准评定患膝功能:实验组平均得分为86.3分(78~93分);对照组平均得分为82.7分(76~90分)。小结: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固定股骨髁粉碎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和功能。此方法不切开关节囊,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患者耐受性好,避免了膝关节粘连和僵直。第三部分自断加压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双接骨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各项力学特征。方法:选取12具成年男性防腐下肢标本,建立股骨远端骨折(AO分型为33-C2.3)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组)和实验组(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钢板组)。依次对两组标本进行轴向负荷测试、扭转负荷测试和循环轴向负荷测试,并记录每具标本的扭转刚度、轴向刚度及不可逆性形变量。结果:在600 N的垂直载荷及循环负荷下,两组模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或钢板断裂等内固定失败的情况。实验组的垂直刚度和不可逆性形变量分别为2224.67±61.41 N/mm、0.24±0.01 mm,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21.33±79.04 N/mm、0.26±0.01mm,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P<0.05)。然而在扭转实验中,对照组的扭转刚度为2.42±0.48 Nm/degre e,实验组的扭转刚度为2.47±0.67 Nm/degree,虽然实验组的略好于对照组,但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P=0.229)。小结: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稳定性强于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且拥有更好地生物力学优势。这有利于内固定患者术后早期及长期的功能锻炼,对于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对股骨远端粉碎性的骨折更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第四部分双反牵引微创治疗FraserⅡ型浮膝损伤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顺势复位技术微创治疗FraserⅡ型浮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7月采用顺势复位技术微创治疗的7例FraserⅡ型浮膝损伤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30~82岁,平均52岁;7例患者均为浮膝损伤合并胫骨平台骨折,其中FraserⅡA型(胫骨平台骨折伴有股骨干骨折)5例,ⅡC型(胫骨平台骨折伴有股骨髁骨折)2例。应用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器分别闭合复位股骨及胫骨平台骨折,微创置入内固定物。记录手术时间、单个切口平均长度、失血量、透视次数等数据。随访患者,拍摄下肢正侧位X线片,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87.2 min,单个切口平均长度为2.8cm(1~4 cm),失血量平均为471 m L,透视次数平均为37次。所有患者术后X线均显示骨折对位及力线良好,关节面平整。7例患者切口均为甲级愈合。7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2~21个月(平均15.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2.8周。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HSS评分结果显示:优6例,良1例。小结:浮膝损伤伤情复杂,采用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器可分别闭合复位微创固定股骨侧骨折及胫骨侧骨折,将同侧下肢两部位的复杂多发骨折转变为两部位单独的简单骨折,可获得较好的膝关节功能。
贾德政[8](2021)在《逆行交锁髓内钉与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文中认为目的:使用回顾性研究分析股骨远端骨折的逆行交锁髓内钉(Retrograde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GSH)治疗方式以及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方式的疗效,来探究现如今较为流行的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以求指导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手术选择。方法:对我院创伤科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就诊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且手术方式为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方案手术或微创内固定系统方案手术的49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的病例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患者术前基础信息比较,各因素差别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基线可比。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种方式的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膝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治疗方案在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疗效。结果: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进行比较,分析GSH组具有出血量较少、手术进行时间较短、愈合时间短的特点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基本一致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标准,LISS组较GSH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GSH和LISS治疗股骨远端除外B型及C3型骨折的疗效均较满意。但GSH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较少、愈合时间短等优势。LISS在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面有一定优势。在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别。
汪祥[9](2021)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在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在术中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分为2组。其中,滑动加压组42例,年龄(76.21±6.70)岁;男18例,女24例;骨折根据AO/OTA分型:A1.2型6例,A1.3型16例,A2.2型8例,A2.3型12例,近端均采用滑动加压技术。非滑动加压组34例,年龄(75.76±5.73)岁;男18例,女16例;骨折根据AO/OTA分型:A1.2型5例,A1.3型12例,A2.2型7例,A2.3型10例,近端均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股骨颈长度改变量、尖顶距改变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结果:纳入研究的76例患者随访资料均完整,随访时间12-18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4.81±6.60)min vs.(56.29±4.14)min]、术中出血量[(117.38±23.07)ml vs.(122.35±21.89)ml]、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股骨颈长度改变量[(2.39±0.56)mm vs.(2.17±0.52)mm]、尖顶距改变量[(1.67±0.75)mm vs.(1.94±0.89)mm]、术后1年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89.83±2.25)分vs.(87.35±10.61)分]等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滑动加压组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均未见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共出现5例肉眼可见的退钉,骨折端滑动加压达临床愈合。其中1例术后1个月发生退钉的同时伴有螺钉切割及髋内翻,经卧床休息,延缓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该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可自觉髋部外侧隐痛不适,负重活动时髋部疼痛加重,伴有跛行;1例合并螺旋刀片钉尾部隐痛不适,考虑系退钉后钉尾部对周围的软组织产生激惹所致,予以止痛等对症处理后好转。非滑动加压组无退钉现象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共出现3例螺钉切割,伴髋内翻,经卧床休息,延缓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1例切出股骨头,穿入髋臼,造成髋关节功能障碍及疼痛不适,由于患者身体状况较差,缺乏二次翻修的机会,生活质量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滑动加压组为11.9%(5/42),非滑动加压组为11.8%(4/34),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0.000,P=0.985)。但滑动加压组骨折愈合时间[(6.79±0.81)周]显着短于非滑动加压组[(7.88±1.0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无法解剖复位时,内侧皮质应力求达到正性支撑复位,近端采用滑动加压技术可显着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张翔,尤炯鸣,王勇[10](2021)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股骨远端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性下肢骨折常见的类型。由于这类患者多存在骨质疏松、骨折粉碎、全身情况不良等特点,临床治疗面临挑战。随着对该类骨折认识的深入以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和手术技术的进步,更多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得到应用。笔者对近年该类骨折手术入路、固定方式选择、假体置换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侧锁定单钢板内固定 |
2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可行性 |
3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临床疗效 |
4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生物力学分析 |
5 结语 |
(2)髌外侧入路与股骨前外侧入路联合LISS钢板治疗C型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
2.2 两组骨折愈合优良率比较 |
2.3 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3)益骨汤联合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66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
2.2 两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前后ODI评分比较 |
2.3 两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APTT、PT、TT比较 |
2.4 两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5 两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LISS钢板与GSH钉治疗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入院处理及术前准备 |
1.4 手术方法 |
1.5 术后处理 |
1.6 观察指标 |
1.7 数据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A组(LISS 组) |
2.2 B组(GSH 组) |
2.3 一般资料对比(表 1-5) |
2.4 观察指标对比(表 6-10) |
第三章 讨论 |
3.1 股骨远端的解剖及骨折特点 |
3.2 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
3.2.1 非手术治疗 |
3.2.2 手术治疗 |
3.2.2.1 外固定架 |
3.2.2.2 95°角钢板以及动力髁螺钉(DCS) |
3.2.2.3 股骨远端解剖钢板 |
3.2.2.4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 |
3.2.2.5 锁定钢板 |
3.2.2.6 髓内钉 |
3.3 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症 |
3.3.1 感染 |
3.3.2 骨折不愈合 |
3.3.3 膝关节功能障碍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5)两种复合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手术方法 |
1.4 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围手术期情况 |
2.2 随访结果 |
2.3 影像学评估 |
3 讨论 |
3.1 骨不连的原因 |
3.2 骨不连畸形矫正 |
3.3 翻修手术治疗方式 |
3.4 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 |
3.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股骨远端骨折骨不连的原因及治疗方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第一部分 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成年人体股骨干曲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和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双反牵引逆行髓内钉微创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股骨髁关节内粉碎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自断加压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双接骨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双反牵引微创治疗FraserⅡ型浮膝损伤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逆行交锁髓内钉与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1.1 诊断标准(参照第九版外科学)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病例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入院处理及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2.1 麻醉与体位 |
2.2.2 GSH钉手术方法 |
2.2.3 LISS钢板手术方法 |
2.3 术后管理及康复治疗 |
3 研究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骨折愈合标准(参照第九版外科学) |
3.3 膝关节功能评价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膝关节HSS评分标准 |
附录2 典型病例 |
综述 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案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及参考文献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研究进展[J]. 李瑞扬,罗从风.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1(06)
- [2]髌外侧入路与股骨前外侧入路联合LISS钢板治疗C型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闫文山. 医学信息, 2021(22)
- [3]益骨汤联合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66例[J]. 董中阳,焦军浩,郑少华. 河南中医, 2021(08)
- [4]LISS钢板与GSH钉治疗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疗效对比[D]. 李楠楠. 延安大学, 2021(11)
- [5]两种复合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的比较研究[D]. 许晓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 张浚哲.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疗效[D]. 连晓东.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逆行交锁髓内钉与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D]. 贾德政.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9]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D]. 汪祥.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 张翔,尤炯鸣,王勇.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