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加坡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政策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中国论文,中等职业学校论文,课程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24-0062-03
引言
随着“技工荒”现象的日趋严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课程作为教育实施的重要依托,其设置和导向是否科学、是否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将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最终结果。因此,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快速培养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制定出符合国情的课程政策。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中等职校的课程政策仍存在很多有待改进之处。新加坡作为与中国拥有相同背景的亚洲国家,拥有着世界一流的职业技术教育,其职业教育的理念、管理体制和课程模式等无疑存在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一、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政策
所谓课程指的是一种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它是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要实施的一切活动及其安排的总体规划,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根据各种客观要求(社会与个体的需求)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案和文件。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政策是教育政策的一个下位概念,指的是由政府首脑、教育部长、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下属机构等官方公开发布的,用以规范、指导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和开发、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文本的总称。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政策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式,体现职业学校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职教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是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二、中新两国中等职业学校现行课程政策
职业教育政策是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重要措施。
1.中国中等职业学校现行课程政策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已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育体系中课程建设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正因为这一系列课程改革政策的实施,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政策发展至今天这个局面,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文件有:
1998年,国家教委印发《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结晶,集中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意见》指出:“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要建立健全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教材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199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教育部决定投入巨资“设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基金,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着手建设面向21世纪的新的课程体系。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材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又明确提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明确规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除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外,向高一级职业教育学校输送人才,也是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至此,课程内容除了需要在横向上更好地与其他学科相配合外,还需要在纵向上更好地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相衔接。
总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思想得到更新,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创建。相比传统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多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适应企业基层工作的需要,新的课程政策吸取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兼容学科中心、活动中心、学生中心、问题中心、个性中心的长处,形成了多元整合的课程观;吸收企业专家参与,采取职业分析方法,重新取舍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开发综合课程,建立模块课程体系,正确处理基础与专业、适应性与针对性、理论与实践、就业需要与终身学习要求等;多方参与,应变灵活的课程开发模式不但能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使教育做到了精干、灵敏、高效,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能为学生按个性需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然而,由于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等诸方面的因素,中国中等职业教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目标偏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的灵活性差、实践环节缺乏应有的保障,作为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严重阻碍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2.新加坡中等职业学校现行课程政策
作为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新加坡曾一度位居亚洲四小龙榜首,除人力资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可以说新加坡经济的高度繁荣主要取决于新加坡政府采取的合理教育政策和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可以说,正是其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成就了新加坡为世人称道的“精英教育”和极为成功的职业教育。其中,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创新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独具特色的工艺教育课程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值得中国职业教育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新加坡政府的教育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一点便是它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流政策。所谓“分流”就是将普通“流”中的学生一部分分到工艺教育“流”中去。在新加坡历史上有两大对职业教育政策影响较大的调查报告:《调查委员会关于新加坡职业和技术教育的调查报告》(1961年)和《调查委员会关于新加坡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1963年),这两个报告提出的教育政策直接导致了新加坡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并形成了新加坡独具特色的普职双轨并行,统一分流的教育体制。
1979年《教育报告书》确立了新的统一分流教育制度,把职业技术教育正式纳入正规教育范围。允许学术走向和工艺走向(即职教系列)的学生根据分流考试成绩横向转换,学术流成绩不好的转入工艺流,工艺流成绩好的可转入学术流,两种流向的证书互相承认,各种证书之间相互衔接。新的分流制度突出了普职分流、相互融通的特点。
1992年4月,工艺教育学院成立,新建的工艺教育学院将取代所有的职业学校,工艺教育学院扩大了较高层次的训练课程的范围和设计新的课程内容,并让中学离校者对所修的课程和学徒课程有更多的选择。在全日制教学大纲中,工艺教育学院为中学离校的学生提供了共分六级的大约52种课程,为了确保ITE的学习教学大纲符合各行业的标准和需要,ITE拥有完善的体制使每一课程大纲发挥作用。
2004年,工教院采用了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模式。原教育部长张志贤准将说:“这个新的模式是个很重要的突破,因为它是以单元制、学分制,还有根据学生的能力作为培训基础。”新重组的工教院的使命是:“为离校生和成人学员提供学习技能,获取知识及终身学习价值观的机会,以协助他们应对环球经济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有效地从“职专”转化为顶尖的职业与工艺教育模式,其工教院的课程基本上是为回应新加坡经济需要而设计,确保能符合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跨级和跨学科的训练和全球化企业合办的证书课程,注重实践,市场导向和柔性系统保证了新加坡拥有一支技术和灵活的劳动力队伍,具备职业所需的能力、流动性和适应力,使新加坡向更完善和高增值的经济迈进。
三、中新两国中等职业学校现行课程政策的比较
课程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课程就是学校选择文化的过程。新加坡的人口中四分之三以上是华人,华人与中国人同祖同根,另外新加坡同中国一样共同拥有过一段殖民地的历史。两者在传统文化上和对西方文化的接收上都存在共性。因此,两国的课程政策体系亦具备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两国的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都是要培养素质全面的,具有多方面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劳动者,都重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课程政策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西方课程理论的影响。相似之余,中新两国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两者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政策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1.课程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不同。
新加坡国家小,其职业教育政策从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估反馈的周期很短,使得它能够及时调整政策,纠正偏差,灵活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政策执行的层次少,政策能够得到准确、迅速的执行,效率高;中国人口众多,国情复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层次多、政府机构庞大复杂、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衔接的难度大,往往造成政策执行的滞后效应,从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估反馈经历的周期很长,对政策的修正、调整反应慢。灵活应对市场的能力差。
2.课程政策的表述形式、内容和政策执行力不同。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课程政策比较集中的来自政府在一定阶段对教育全面调查和规划的专门报告,或是人民党在大选中发布的执政纲领,政府总理的国庆讲话,教育部长在各种庆典仪式上的发言等,作为专门的职业教育政策性文本极少,并且一般通过媒体发布。由于课程属于中观层面的,在研究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具体的课程政策时,往往需要从实施的课程方案中提取其课程一般规律,反推其政策意图。因此,可以说新加坡没有完整、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政策文本表述;新加坡由于执行体系简单,高效,政策能够快速、全面的执行。
中国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政策明确地出现在政府发布的法规和政府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中,宏观的教育课程政策多集中在法规文本,具体的课程政策由专门的教育部门文件来统一规范。文件一般不出现在媒体上。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是由专门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撰写起草,由教育部门审定发布的,因而表述的内容专业、笼统不具体。其中政策占绝大部分,政策的内容相对来说规定得比较原则,带有号召性和指导性;中国的执行体系复杂,层级多,再加上政策文本本身对执行的要求有伸缩性,因而执行的结果呈现多样性。
3.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联系紧密程度不同。
新加坡的工艺教育学院从一开始就把职业教育与培训融为一体。ITE是教育部的法定机构,专司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职能,从职业宏观教育政策的来源到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都来自于此。ITE的所有课程都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一致,从低到高的各级各类证书课程涵盖了新加坡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部课程。新加坡职业教育机构与职业培训体系的重叠,使得两者高度融合统一。
在中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教育部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实施管理职能,负责宏观的职业学历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学校专业设置、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负责职业培训的宏观政策和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制定及实施。另外,虽然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也有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方面的任务,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中也明确要求课程设置要与职业资格证书靠拢,实行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但由于管理的分离,使得“双证书”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存在较大困难,学历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融合程度远远不及新加坡。
四、新加坡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1.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职能,促进相应的企业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供专业课的兼职教师,给学校以场地、实习指导和技术上的支持。
2.社会各界要加大对课程改革的投入。投入不仅包括资金,还包括人力、物力、时间、空间和信息等全方位的投入。
3.企业要参与和支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企业的广泛参与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在中、初级人才培训上走“产教结合”的道路,疏通职业技术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使职业技术人才的供给者——职业教育部门能够根据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教育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新加坡职业教育改革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五、思考
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有许多值得称羡的地方,值得我们中国学习和借鉴。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宗旨不可仿造,当本其国情而定”。这句话对我们今天学习借鉴新加坡的职业教育经验仍有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在学习和借鉴别国经验的同时,不能照搬其模式或是政策,而应该把他们好的做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建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