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罗燕

(永州市中心医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目的 探究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以来我院就医的70例中风偏瘫患者(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对70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分组。中医护理组35例患者应用中医护理,常规护理组35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均随访半年,研究对比两组中风偏瘫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中医护理组中风偏瘫患者护理后的上肢功能评分、下肢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58.35±3.75)分、(28.52±4.54)分、(79.52±4.22)分,相比常规护理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 对中风偏瘫患者采取中医护理干预具有较显著的护理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中医护理;中风偏瘫;康复;效果

中风在临床上又称为脑卒中,主要是指脑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该疾病起病较急,病情进展较快,且较多患者常易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对其生活造成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实施相关的干预措施[2]。我院为了探究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对该类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中医护理干预,见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以来我院就医的70例中风偏瘫患者(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对70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分组。

中医护理组35例患者上限和下限年龄分别为78、54岁,35例患者年龄均数为(69.65±2.46)岁,男女分别为24(68.57%)、11(31.43%)例。

常规护理组35例患者上限和下限年龄分别为77、55岁,35例患者年龄均数为(69.58±2.52)岁,男女分别为22(62.86%)、13(37.14%)例。

中医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中风偏瘫患者的资料经统计发现无明显区别,P>0.05,组间可对比。

70例中风偏瘫患者及其家属均经医生介绍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35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主要是指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饮食喜好给予其合理的饮食建议,并结合患者的偏瘫情况给予患者相关的功能锻炼指导,向其简单讲解中风偏瘫的发病机制、发病原因、危害、治疗及护理方法等。

中医护理组35例患者应用中医护理,常规护理参照常规护理组患者,并给予患者中医护理,具体为:(1)情志护理:中风偏瘫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情志不畅等问题,为缓解该现象,护理人员应主动和其交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患者实施情志护理,例如可采用情志相胜、移情易性、顺情解郁等方法来改善患者的心理负性情绪,使其以积极、良好的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工作。(2)穴位按摩:为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可对穴位实施按摩,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患者偏瘫情况合理选择相关穴位进行按摩,例如上肢偏瘫可按摩手肩贞、三里、肩井等穴位,面部偏瘫可按摩下关、太阳、地仓等穴位,下肢偏瘫可按摩风市、绝骨等穴位,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3次。(3)针灸干预:针灸治疗属于中医治疗中的常用方法,工作人员可对合谷、三阴交、肩髎、足三里、曲池及尺泽等穴位实施针灸治疗,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

1.3 评估指标

均随访半年,研究对比两组中风偏瘫患者的Fugl-Meyer评分(采用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3]进行判定,其中上肢总分为66分,下肢总分为34分,分值越高,即患者肢体的活动功能越好,生活自理能力越强。)及生活质量评分(选择QOL-100量表[4]进行评定,满分为120分,评分越低,即生活质量越低)。

1.4 统计学分析

对研究中的评定指标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对比研究,Fugl-Meyer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计量资料,`c±S)的统计学方法选择t检验,其中配对T检验为组内比较,两独立样本T检验为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中医护理组中风偏瘫患者护理后的上肢功能评分、下肢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58.35±3.75)分、(28.52±4.54)分、(79.52±4.22)分,相比常规护理组明显更高,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如表1:

3 讨论

中风属于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亦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的常见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其中以缺血性脑中风较常见,有数据显示,缺血性脑中风的患病率约占所有中风的80%。

中医认为,中风主要是由于机体气血损伤、血脉痹阻所致,而偏瘫属于中风的常见后遗症,临床发现,较多中风偏瘫患者的生活常常不能自理,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易导致患者出现较严重的负面情绪,而中医十分注重情志对对疾病的影响,例如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谈到“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因此,历代中医学家常认为:“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病”即先对患者实施情志疗法,再对患者实施疾病对症治疗,因此,在康复治疗期间,对其实施相关的干预措施(尤其是情志护理干预)十分重要。本研究为探究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对该类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中医护理干预,研究发现,常规护理具有较显著的普遍性,只注重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干预,护理效果欠佳,而中医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对患者实施情志护理、穴位按摩、针灸干预,通过对患者实施情志护理可显著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使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通过对患者实施穴位按摩、针灸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偏瘫症状,增强其运动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相比于常规护理干预,中医护理干预更具有针对性、全面性,护理效果更显著。

对此次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中医护理组中风偏瘫患者护理后的上肢功能评分、下肢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58.35±3.75)分、(28.52±4.54)分、(79.52±4.22)分,相比常规护理组明显更高,这提示对中风偏瘫患者采取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对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穴位按摩、针灸治疗)可有效促进气血循环,可起到舒经活络的效果,有助于增强其运动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偏瘫症状,而对患者实施情志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体的气血循环,有助于病情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周群、蒋运兰等[5]人在《杵针疗法结合情志护理对中风后抑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一文中分析了杵针疗法结合情志护理干预中风患者的效果,通过研究其发现,对患者实施杵针疗法结合情志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效果较显著。将周群、蒋运兰等人的研究结论和本研究进行对比发现无显著区别,均认为杵针疗法结合情志护理的干预效果较显著。

综上所得,对中风偏瘫患者采取中医护理干预具有较显著的护理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增加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姚秋丽,邬继红,郑萍等.点穴方法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抑郁症状的康复效果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10):716-720.

[2]梁茜茜,吴舸.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应用于中风偏瘫康复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8):53,55.

[3]蒋运兰,王艳桥,冯玉等.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自我管理项目的构建与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4,29(1):4-7.

[4]祁霞珍,秦松杰,胡赟等.通督调神针法配合中医护理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6,29(5):113-115,116.

[5]周群,蒋运兰,郭秋月等.杵针疗法结合情志护理对中风后抑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6):534-537.

论文作者:罗燕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2

标签:;  ;  ;  ;  ;  ;  ;  ;  

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罗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