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责任感论文,重视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处在世纪之交的大学生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具有很强的自觉意识。社会责任感则是这种自觉意识的体现。大学生有无社会责任感将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跨世纪的历史使命,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其能主动地迎接时代严峻的挑战。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责任感都是社会前进的精神支撑力之一,是先进阶层实现自己的社会历史使命的必要条件。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有人认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没有必要强调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了,但实际上,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没有因为主体意识的增强而增强,反而呈现出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倾向,这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我认为,现在一部分大学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在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而不可及,而个人的现世生活才是最为实惠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世负责,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实惠、优越、丰富的生活。而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和社会,且对别人的要求还十分苛刻。有些大学生不仅根本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且实际上对自己都是不负责任的。他们表面上也很关心社会,他们就国际国内局势发表看法,虽然其中不乏合理的观点,但由于他们严重脱离实际,往往不考虑社会效果和现实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心理宣泄和自我表现的成份。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取向的特点是以爱护他人、关怀他人为高尚的职责,以奉献社会为最大的乐趣。有关资料曾对大学生进行审美价值、政治价值、理论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宗教价值等六种价值取向作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价值取向偏低,居六种价值取向的第五位。这反映当代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
从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上翻译出版和介绍西方哲学及中西文化比较的书籍大量涌现,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西方哲学热”和“文化比较热”。一些人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统统说成是糟粕。不加批判地吸收西方哲学思潮中的某些观点,片面宣扬“自我价值”、“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等。崇尚自我价值取向成为当今大学生的重要特征。据某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80%的学生认为:“大公无私的提法已经过时”;60%的学生认为,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是:“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美满。”由此看,大学生偏重自我的个体价值取向高于偏重奉献的社会价值取向。
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愈来愈多的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体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在考虑择业的因素时,首要前三位是:“专业对口能发挥特长”(62 %), “经济收入高”(60%),“工作轻松而稳定”(41%),这表明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的较多,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较少,有些大学生对事不关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
3.重对金钱的崇拜轻对事业的追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金钱的重视与追求是必然现象,相对于以前不敢言利的传统价值观来说,也确实是个进步。但是,一些人在追求金钱的同时,却放弃了对事业的追求。某高校调查资料显示:有12.7%的大学生认为“金钱的多少是判断人生的价值尺度”,30.6%的大学生认为“有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一部分大学生心目中,金钱同人的尊严同等重要,甚至4.4%的学生认为“为了金钱宁可失去人的尊严”。
4.自我责任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弱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现实地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据有关资料在关于上大学的目的调查中,选择率占首位的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74.2%),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与个人,但在两者之间更偏重于个人。另据北京市市属高校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在500份问卷中, 仅有18份回答没有考虑过学习目的。但学生的学习目的显示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仅13.8%的学生以获得一张文凭为主要的学习目的。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为实际,回答为今后能自食自力,谋求理想职业而学习的为33.3%,回答为提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学习的为23.6%。这证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目的从单纯的一纸文凭转向校外竞争激烈的实际生活。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更加务实,而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但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例如,回答为报效祖国和为报恩父母或教师的仅有9人。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倾向还表现在,对将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能力加倍学习训练,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抑制。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有45.2%的人感到自己当前最缺乏的是社会责任感。
那么,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既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方面的因素。
从大学生自身因素来看:
1.社会角色意识转变缓慢。进入高校后,许多大学生对从以高考为目标到以社会需要为目标的转变缺乏明确的必要的认识。这一代大学生20岁左右,基本上是在“文革”后期或“文革”后出生,长在“改革”期,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始终受“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影响,其直接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上了大学后要干什么,在他们进入大学以前,往往只有一些美好的朦胧的想法。因此,上了大学后,对这些还未从心理转变中解脱出来,还没有明确地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只能是外在的东西。
2.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大学生对自我过分关注。90年代中后期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的疼爱,使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炼。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意志显得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弱。
3.对社会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阴暗面,小事与大事之间的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同时还由于他们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也容易使他们将观察了解的一些社会现象当作社会本质,看不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因而,缺乏改造社会的志向和勇气,只局限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没有将“小我”融入“大我”社会之中去。
从社会方面因素来看:
1.当代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的影响。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了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制约的“异己”力量,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正好为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于是,在这部分学生心目中,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为出人头地而学习的现象。
2.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市场经济的建立,给大学生的价值观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时尚中的消极现象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冲击;虽然激发了他们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创造性,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导致了对价值评判的多重标准,有的以“含金量”多少为标准;有的以职权大小和社会地位高低为标准;有的以个人的幸福和满足为标准。这多重标准,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常困惑,难免使大学生不知不觉地取向自我价值,追求个人功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3.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也产生了经济过热、权钱交易、暴发户以及其他一些丑恶现象。面对腐败丑恶现象的蔓延,大学生限于感性经验与认识能力,常常把各种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以此作为看待社会和人生的依据。正由于这种观点是在缺乏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论指导下的概括,也就造成了他们认识上的表面性与片面性。
4.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与学校价值观的教育所存在的反差而产生的消极影响。因为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价值规律,而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以所获得利润的高低作为评价市场行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大学里对大学生所进行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以是否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否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是否为国家为人类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现在许多人将市场经济的价值观盲目引入学校生活,使社会环境的价值取向与学校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形成鲜明反差,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市场经济价值观引入并成为大学的一般价值取向,这就不能不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消极的作用。
21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有人认为,21世纪人才走向社会,要有三张证书:一是知识水平的证书;二是职业能力的证书;三是对社会责任心的合格证书,要有完善的人格。不容置疑,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则成为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大学生多元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是客观现实。我们应当有主流导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应当有明确的态度和科学的依据。应当把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要求,并逐步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道德价值目标。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利益包容在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以及所尽的义务中。而这种利益的实现,又是通过生产者,经营者以“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参与市场竞争来实现的。人作为主体,自身需要满足;人作为客体,必须对社会负有责任,做出贡献。在竞争中,每个生产者,经营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争优创新,开拓进取,占领市场,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从而把生产者,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同搞活企业,繁荣经济,增强国力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市场经济体制就在激发个人活力的同时,增强集体活力,人们在为社会、集体尽责任,做贡献的同时,也获得了个人利益的满足。因此,个人只有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为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尽职尽责,为社会创造财富,个人的正当利益和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说,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只有在为国家、为人民利益的斗争中才能实现,也才是最有意义的。
第二,积极吸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精华。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传统道德精华,如为国忘家的思想,见利思义的思想,仁爱爱人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等,在今天仍具有发扬光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这些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对于形成高风亮节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为国家、为整体献身的精神,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三,以开阔的胸襟吸收借鉴西方的精神文明成果。在当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应当引导大学生对西方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方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避其糟粕。西方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法制观念、效益观念等对建立适应改革开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人际关系是有益的,应当学习和借鉴。但西方现代化是从物质追求泛滥,道德荒凉之路走过来的,我们没有必要去重履覆辙。经济发达,物质丰富,并不代表人的精神就富有文明了。引导大学生看到人类幸福的前景不仅是对物质财富的拥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创造。
第四,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现象是极其复杂的,有本质的、非本质的,有积极的、消极的。由于生活范围和视野的局限性,一些学生容易把非本质、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作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同时,又以这些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在于,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社会主导的现象、观念加以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上暂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的条件、原因,党和国家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限制、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远景。
第五,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始终贯彻在科学知识的教育之中。从人类现实看,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趋势日益突出,科学对社会的作用越来越直接,掌握科学知识的人的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知识,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科学发展的本性与社会进步的本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真理的大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理性、逻辑和对社会公理的信念,有可能也有必要从科学的层面扩展到社会层面,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影响作用于社会,产生一种对社会公理的敬畏和执著以及在需要时挺身而出维护社会公理的勇气。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始终贯穿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成为从事现代科学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衡量现代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应从各个方面努力创造一种与大学生的社会地位相符合的环境,重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他们能够承担自己应完成的历史使命。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责任感论文; 个人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论文; 自我认识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