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及相关因素回顾性调查分析论文_王旺红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人民医院 宁夏 吴忠 751999)

【摘要】 目的:探讨儿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75例护理不良事件,回顾性分析分析不良事件类型及相关因素。结果:护理不良事件类型主要为液体外渗、跌倒/坠床、给药错误,构成比分别占到34.67%、26.67%、16.00%;不良事件的责任人护理人员占85.33%、患儿家属占14.67%;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的原因主要是责任心不足、能力不足、沟通不良及交接班不到位,分别占30.67%、26.67%、18.67%、10.67%;患儿男性占58.67%,患儿年龄段3~<7岁、1~<3岁占到48.00%、36.00%,事件发生时间段8~11:59点、0~7:59点占到44.00%、32.00%,护理人员工作年限<5年、5~<10年占到57.33%、37.33%,护理人员职称员级、初级占到74.67%、21.33%,患儿住院时间≥7d占到70.67%。结论:我院儿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类型主要为液体外渗、跌倒/坠床、给药错误,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责任心及能力不足、沟通不良及交接班不到位,男性患儿、0~11:59点、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及职称低、患儿住院时间长时发生护理不良事件风险性明显增加。

【关键词】 护理不良事件;儿科;类型;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4-0299-02

护理不良事件是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未预计到及不在计划中、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如发生用药错误、跌倒、误吸等事件均属于护理不良事件[1]。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及患者自身痛苦,还会影响护患关系,增加医疗纠纷。儿科患者年龄较小,在护理过程中很难主动配合相关护理工作,因此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风险性明显更高[2]。为了解儿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及相关因素,减少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笔者对我院近年来儿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状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0年1月-2015年12月共上报了75例护理不良事件,依据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管理方法》中的分级标准[2]分为1级37例、I级33例、II级5例,患儿年龄34d至9岁,中位年龄3.47岁,其中男44例、女31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自制调查表,专人对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统计,调查发生不良事件的患儿性别、年龄、责任人,不良事件发生的分级、类型、时间、原因,护理人员工作年限、职称、住院时间等。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不良事件的类型

主要为液体外渗、跌倒/坠床、给药错误,构成比分别占到34.67%、26.67%、16.00%,详见表1。

3.讨论

3.1 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引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2],既有护理人员的责任心问题,也有能力问题,还有患儿自身的因素,无论是何种原因所致,只要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均可能给患儿带来心身损害的风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分析我院近年来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占到前三位的是液体外渗、跌倒/坠床、给药错误,如为刺激性的药物外渗,可能会引起局部皮肤坏死;给药错误在口服和静脉用药中有发生,口服药物配置错误,静脉药物加药错误,发药三查七对未做到位,出现发药错误等;跌倒/坠床主要发生在较大儿童,由于儿童住院后多焦虑不安,对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儿童多动的天性,多因素成为发生跌倒/坠床的原因[3]。分析相关责任人,护理人员占到85.33%、患儿家属占14.67%,可以看出护理因素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主体[4],而分析原因,我院主要集中责任心不足、能力不足、沟通不良及交接班不到位等方面,提示应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工作年龄,在工作中要确保沟通顺畅,交接班到位[5]。

3.2 引起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分析患儿及护理人员自身等因素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分析患儿性别及年龄段对不良事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患儿所占构成比高于女性患儿,年龄段3~<7岁、1~<3岁占到48.00%、36.00%,这可能是由于男性相对于女性患儿好动性强,相对以上年龄段患儿也好动,因此发生跌倒等意外的风险增高,7岁以上儿童能自身主要安全性,跌倒等风险得到降低;分析不良事件的发生时间段,8~11:59点、0~7:59点占到44.00%、32.00%,可以看出以上时间段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高发时间段,后半夜相对护理人员困乏,注意力容易发生不集中现象,早晨是护理、治疗等护理错误集中时间段,容易出现交接班不到位、给药错误等不良事件,因此在以上时间段更需要加强对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分析患儿住院时间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事件是发生在住院时间>7d时,表明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风险性明显升高。分析护理人员自身因素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选取护理人员工作年限与职称作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工作年限<5年、5~<10年占到57.33%、37.33%,护理人员职称员级、初级占到74.67%、21.33%,主要由于以上因素时护理人员护理经验、能力、责任心均相对于工作时间较长、职称较高者不足,成为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我院儿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类型主要为液体外渗、跌倒/坠床、给药错误,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责任心及能力不足、沟通不良及交接班不到位,男性患儿、0~11:59点、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及职称低、患儿住院时间长时发生护理不良事件风险性明显增加,因此应加强对低年资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护理能力、沟通能力的培训,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高风险时间段要加强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万文洁,孙晓,施雁.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J][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65-567.

[2]刘春霞.某二甲医院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5):817-818.

[3]冯志仙,黄丽华,胡斌春.住院患者跌倒造成伤害的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323-327.

[4]黄艳,芦雅琳,赵莺柳,等.从责任护士及病人方面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对策[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4,28(11):3920-3922.

[5]周蓉珏,周雅梅,徐菲,等.规范化晨间交接班模式提升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51-53.

论文作者:王旺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  ;  ;  ;  ;  ;  ;  ;  

儿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及相关因素回顾性调查分析论文_王旺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