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辩证观_纺织服装论文

加入WTO后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辩证观_纺织服装论文

辩证看待入世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服装业论文,入世后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0)04-0013-07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西方国家尤其美国将取消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口配额限制,从而将扩大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进而刺激我国以这类行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据预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纺织和服装产品在欧美国家所占的市场份额可以从现在的15%上升到35%左右,并由此增加540万的就业人口。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另一方面,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不仅要受到外部诸多条件和因素的约束,而且其本身内部也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入世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鉴于目前人们大多热衷于讨论入世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带来的机遇,故本文试图从面对挑战的角度来谈一点对我国入世后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看法。

一、入世后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约束

首先,作为一种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将受到外部市场吸纳有限性的约束。根据经济学理论中著名的恩格尔定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纺织品等基本消费品的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将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而下降,而对大多数耐用消费品如冰箱、电视、汽车等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则将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而上升。换言之,工业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通常大于1,而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小,一般小于1。这种需求转移过程在客观上对于以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因为收入的增长意味着需求转向高档工业制成品,因此,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共同增长时,发展中国家对于从发达国家进口的高档工业制成品的需求比重趋于增大,而发达国家对于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初级产品的需求比重则趋于减少,这就容易使发展中国家出现贸易逆差和下一轮增长市场容量不足的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和赫里克曾用了一个虚构的例子来形象地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这种贸易状况。[1](P327)而在国际经济生活中也确实出现了这种趋向。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表明,战后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对初级产品的进口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如美国,1980-1993年期间制成品的出口在其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已从64%上升到78%,初级产品中的食品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则从8%下降到5%,燃料进口的比重更从33%降低到10%。[2](P243)就纺织服装业来说,虽然其世界贸易额的增长速度长期高于世界商品贸易总额的增长率,但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1970-1980年,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7.6%,1980-1990年则下降到8.3%,1990-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年增长率更降至6.6%。因此,尽管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纺织工业以平均年增长13%的水平高速发展,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额也从1978年的24.30亿美元提高到1997年的455.7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7%,入世后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显性的劳动密集产业,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和出口将会越来越受到外部市场容量有限性的约束和限制。

其次,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的长远目标和趋向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纺织工业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初期的主导产业,随后纺织品和服装成为其对外贸易中最主要的出口制成品。从世界纺织工业发展历史来看,近代纺织工业首先起源于英国,尔后兴起于美国、德国、法国,再转向日本,又转向韩国、香港、台湾等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再后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纺织工业的不断崛起。[3](P151)1997年,中国纺织工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达6968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2.3%,实现利税284亿元,在全国所占比例为5%;纺织从业人员1065万人,占全国工业职工总数的13.5%;纺织服装产品出口455.77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额的25%,占世界纺织服装产品(不含纤维)出口额的13.7%。[4](P182-183)入世后,这些比例将进一步扩大,因此,我国已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这种状况一方面表明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满足国内衣着消费、增加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以及为相关产业配套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体现了我国的比较优势,但是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较低水平和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所处的较低层次。一般地说,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是与产业结构的演化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越是高级化,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就越顺畅,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的层次也就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良好机遇和契机,纺织服装业的大量扩张和发展固然能给我们带来短期的巨大利益,但如果把握不好的话,也容易为我们下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造成障碍。从世界范围内的经验和教训来看,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迅速崛起,关键之一就在于它们紧紧抓住美日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机遇,从20世纪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70年代的资本密集型产业,80年代后则重点转向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通过不断的升级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外向化,有力地推动了它们的经济发展。[5](P191-208)而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主因之一也在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没有及时而有力地提升科技开发能力,实现产业结构的顺次升级,结果使本国的产品国际竞争能力趋于弱化

,外汇储蓄严重不足,从而无法有效地抵御国际流动资本的冲击。

再次,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和发展将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从国际经验来看,纺织工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且竞争性很强的产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引起的贸易自由将会模糊国际和国内市场之间的界限。一方面,纺织工业向国外拓展的机会更多;另一方面,国外同类行业进入我国挤占市场的机会也将明显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究竟有哪些国家将成为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呢?我们不妨通过相对优势的比较来加以衡量,所谓相对优势或比较优势,其经济学涵义是指当一国某类商品的出口在世界同类商品出口的占有率大于该国商品总出口在世界商品总出口的占有率时,则表明该国在这类商品上有显著相对优势,相反则缺乏优势。根据有关学者的测定和计算,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韩国与中国(包括香港特区)同在一组,其相对优势系数均在250以上,属于强烈相对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6](P23-2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国在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的这些国家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它们已较早就享受到了贸易自由化给它们带来的利益,[7](P52-53)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它们的国际竞争能力。韩国经济虽然遭受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但目前已出现好转和复苏迹象,加上韩国原来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危机期间货币贬值对产品出口的推动作用,因而将成为中国在纺织服装国际市场上的一个强劲对手。从产品类别来说,化纤织物市场要受到韩国、台湾地区的威胁,纱绵布市场则很可能进一步受到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的挤占。

最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和发展,在入世后仍有可能继续遭到其它国家尤其西方发达国家以各种名义出现的贸易限制和障碍。由于纺织服装产品是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是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因此它们曾经采取了种种手段来限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虽然发达国家采用的严厉的进口配额制度将被取消,但是其它一些限制手段却仍有可能继续发挥作用。比如原产地原则。原产地原指进口货物的国别生产地、制造地或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加工地。其中生产地和制造地比较容易判定,但“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加工地”却难以进行明确的界定,由于各国分歧较大,世界贸易组织并未就此问题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美国利用这种情况,对中国轻纺产品规定了具有很大随意性的原产地标准。按照它的规定,凡是在第二国进行加工的纺织品,导致产品的名称或者身份发生改变,或导致产品的基本特性发生变化,或导致产品的商业用途发生变化,那么这个第二国就将被认定为新的原产地。这样一来,中国纺织业中大量的“三来一补”企业生产的产品就成为了原产地产品。如中国输美玩具“芭比娃娃”属来料加工项目,在每个总共2美元的出口额中,中国企业的加工费仅占17.5%,原材料费占了32.5%,运输和管理费占了50%,而美方却把它的原产地归于中国,从而将2美元全部列入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以此基础计算的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一旦达到一定数额,就为美国对中国进行贸易报复提供了借口。再比如反倾销原则。本来反倾销措施是世界贸易组织为了维持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但在实际生活中,反倾销措施却往往成了某些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非关税手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7年,国外对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反倾销案已达20多起,其中11起以征收20-100%的反倾销税承诺结案。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些新的限制手段也可能会出现并发挥作用。如某些国家企图利用“劳工标准”来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优势发难。我们从1999年12月30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期间,由美国产联等组织发动的浩大示威游行,并打出保护所谓发展中国家“劳工利益”的旗号,美国政府默认并怂勇示威者的举动中不难看出这一迹象。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抱有天真的幻想。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存在的内部问题

虽然纺织服装业长期以来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们的发展在扩大就业、出口创汇和刺激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其本身内部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既有传统经济体制时期遗留的问题,也有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出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也将严重制约入世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其中主要有:

第一,生产和出口方式仍以数量增长型为主,离质量增长型方式还有较大的距离。如1980年,我国纯纤维制品创汇水平为4500美元,1985年为4898美元,1990年上升到6082美元,1995年达到10000美元,但创汇收入的增加,主要源自于结构变化因素即服装出口数量比例的提高,其次才是来源于纺织品和服装单价水平的提高。纯纤维创汇水平只及先进国家和地区的1/4至1/3。

第二,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据统计,50年代甚至建国前生产的棉纺锭目前尚有1100万锭在“服役”,约占棉纺总能力的1/4。在印染设备中,20世纪30-50年代的应淘汰而未淘汰的设备还占到30%。作为代表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无梭织机,我国拥有量所占织机总量的比重1995年仅有6%,大大低于世界20.1%的平均水平。由于受到技术装备水平的限制和企业生产规模的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劳动效率长期较低。以涤纶为例,西欧、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工厂平均生产能力分别为中国的3.5倍、12倍、13倍、30倍和35倍。

第三,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一般而论,出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出口部分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的变化以及出口行业本身技术档次的升级,而且会通过一系列的中间需求,对关联产业产生广泛的连锁影响,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当出口工业品以低技术、低档次和低加工层次的产品为主时,出口行业本身和系列的相关产业的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都会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这就降低了工业整体的结构水平和技术水平,其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自然也就有限。纺织工业虽然是我国的主要支柱产业和出口产业,但本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长期落后,印染、后处理等决定纺织工业产品档次的关键工艺环节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纺织原料、纺织机械、时装等关联产业要么发展很慢,要么产品质量和档次都较低。在这方面,汽车工业的产业关联度要比纺织工业高得多,对国民经济的总体带动作用也要大得多。[8](P243)[9](P149-150)这一方面是纺织业科技含量低,劳动生产率落后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纺织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存在的一种特质性缺陷。

第四,传统的比较优势已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从国内发展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纺织工业的职工人数比重、产值比重、资产比重和利税比重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在15%以上,但随后便出现了下降倾向。如产值比值已从1980年的18%降至1990年的16%,1997年进一步降低到12.3%,利税比重也在相应年份从17%分别下降为11%和5%,只有就业人数比重下降幅度较小,这说明纺织工业虽然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政策变化,产业竞争力已趋于下降。从国际竞争来看,纺织工业所具有的传统比较优势也出现了同样的变化。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和表现:一方面,我国纺织服装产品主要是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来竞争和占领国际市场的,但近些年来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受到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严峻挑战。据统计,1989-1991年间,美国海外企业生产线工人的每小时平均工资为10.46美元,而埃及为1.44美元,印度为1.5美元,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为1.58美元,中国为1.29美元。[10](P38)显而易见,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已基本接近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水平。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虽然不占有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但是它们通过对纺织工业的高技术改造,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如1996年,日本的纺织服装业劳工成本为中国的41.9倍,但同期日本的纺织服装业劳动生产率却为中国的15.6倍,使二者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地缩小。总之,入世以后,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将会更进一步面临着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双重竞争。

三、基本对策与政策建议

首先,在思想上要对纺织服装业入世后面临的挑战有正确和清醒的认识。目前,宣传媒体有一种倾向,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借助世贸组织的东风,纺织服装业马上就可时来运转,发展前景不可限量。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如上所述,无论是在外部环境方面,还是在产业内部发展方面,我国的纺织服装业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为此,面对入世提供的机遇,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让入世真正成为促进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

其次,对纺织企业规模及组织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改变目前存在的企业生产规模偏小、投资分散、专业化程度低的状况,使之具备参与有效国际竞争必备的企业组织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可以参考国际标准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订企业生产的最低经济规模。对于达到标准的企业可以给予更多的经营自主权或其它政策鼓励,未达标的企业可以鼓励业内合并或相互持股,对长期经营不善,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则可以按《破产法》予以破产或兼并。总之,要把扭亏解困和改革改制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实施公司制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纺织企业成为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具有创新活力的现代企业组织,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

第三,加速开放的步伐,实现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相互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很大成绩,相比之下,对内开放则稍显不足。这种情况在纺织服装业中也有所体现。目前,纺织中的“三资”企业已达1万多家,在纺织行业总产值、出口创汇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中均占有1/4左右的比重,并在税收、设备进口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而国内纺织企业却要受到种种约束。比如目前棉花、羊毛等短线产品供应不足,每年需要依靠大盘进口来弥补,虽然进口关税不高,但都分别要受到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的限制。在出口方面,也要受到出口许可、分级管理和经营范围等因素的多重限制。在所有制结构方面,虽然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在纺织业的新增部分中增加较快,但是在所允许其生产与出口的商品种类和数量以及政策待遇等方面还是受到了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总之,入世之后,纺织服装业的国内开放度仍有进一步扩大的必要和余地。否则的话,我们的对外开放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因为在国内经济没有实行较完全的开放和存在市场扭曲的情况下,对外开放的经济效应即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会受到限制,甚至有可能会走向反面,从而导致国家利益的受损和社会福利的下降。[11](P8-63)

第四,学习西方国家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导入和改造纺织工业的经验,尽可能快地更新技术设备,提升技术水平,实现生产出口方式从数量增长型向效益质量型的转变,使纺织服装业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方向发展,增加出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找准价值链中最具竞争优势的环节,辅以高科技的应用,改造传统出口产品,使之保持住现有的竞争力。例如服装业,加工环节只是其价值链的一个组成部分,只需一部分技术工人和大量非熟练工人,要想使服装的附加值提高,就应抓住设计和营销这两个可以使服装更具有竞争优势的环节重点进行投入,同时组织力量重点攻关进行世界流行面料的研制和新面料的开发,提高成衣整理的技术水平。此外,还要积极推行品牌战略,在来料、来样、来牌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产品,争取以名牌产品占领国际市场,这样才能保持住我国目前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地位,并使之在一定时期内不被丧失。

第五,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充分发挥纺织服装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应有步骤地鼓励和引导部分有条件的纺织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和产业转移,为我国的产业升级做好准备和提供基础。产业升级可以在本土范围内进行,但回旋余地一般较小。从国外有关经验来看,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就是在全世界范围进行的,它把一些传统的“夕阳”工业和一些“朝阳”产业中的“夕阳”环节,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到了其它国家,如波音飞机的所有零部件分别都放在包括中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中生产,而美国自己则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从而出现了连续10年较高增长的“美国新经济”。与此相反,英国过去为了淘汰纺织工业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仅局限于英国本土,结果造成大量失业,付出了沉重代价。这个深刻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最后,加强对世界贸易组织特别是乌拉圭回合通过的《纺织品和服装协议》(ATC)有关条款的研究,一方面要按照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来协调和处理出口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则应灵活运用有关规则来趋利避害,适当地保护我国的幼稚行业,扩大纺织出口。比如,在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预警报警系统和相关法则的前提下,可以动用紧急保障和反贴补、反倾销措施来达到保护纺织市场的目的;通过建立和健全严格的纺织产品技术标准和商检标准等手段,来一定程度地限制国外纺织服装产品的大量进口。此外,合理合法地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中发达国家成员国相互之间以及发达国家成员国与发展中国家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纷争,也可以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获得更大的发展争取到更多的回旋余地和生存空间。

收稿日期:2000-01-25

标签:;  ;  ;  ;  ;  ;  

加入WTO后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辩证观_纺织服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