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理论依据与构想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依据论文,国家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是在经济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该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而制定的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步骤和模式等的总称。我国学者在这个领域著述颇丰,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教授就提出了著名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指出“工业化”就是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1991年,他又进一步将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林毅夫等[1]提出中国经济发展应该走比较优势的发展道路,经济改革的核心是战略转轨,即由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向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转变,后来在2004年《经济研究》上又对比较优势战略进行了实证分析。汪丁丁提出经济发展理论其实是人的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是人们从某一“初始文明”出发,不断追求个人利益时产生的技术和技术创新的结果。杨小凯创立的新兴古典发展经济学则关注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的经济意义,认为劳动分工是经济进步的主要力量,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范围,市场范围由运输条件来决定,交易效率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由于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趋势逐渐由对物质资本的注意转向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知识资本、人才资本等软资本;由对经济系统的宏观分析转向对经济系统的微宏观一致性研究,那么,与经济发展理论相适应,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方向也必然发生变化,并对国家重大决策产生影响。
本文结合我国发展中经济欠发达的特征与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客观需要,首先提出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并阐述这一战略的含义、内容与特征;然后着重分析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的经济理论依据,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实施这一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指出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含义。
二、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背景
国家知识化是经济知识化的进一步延伸,是指国民经济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知识含量达到相当高度,从而进入知识驱动经济增长的过程。知识化是指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素引起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具有内生性,无论是得之于经验积累的知识,还是通过研究开发得到的科学知识;无论是得之于分工专业化的知识,还是基于团队协同生产而形成的群体知识,都已成为经济增长函数的内生变量。在经济知识化的动态演进过程中,知识驱动的经济增长函数中,知识存量不仅可以低成本地连续投入生产过程以规模收益增加产出,而且它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资本的知识含量和知识化水平,进而具有协同放大产出效应,从而使得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国或地区制定实施的旨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和模式等的总称。西方发展经济学家曾经提出过一些宏大的经济发展战略,诸如罗森思坦·罗丹的大推进平衡发展战略与非平衡发展战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进口替代工业发展战略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等。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也曾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选择地实施了这些战略,实施后的结果或绩效差强人意。20世纪末期,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宣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力推进知识化发展战略和所谓的经济文化知识全球化,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发展中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大多处在工业化中初期,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现在又面对信息化与知识化的严峻挑战,如何制定与实施兼顾三化的经济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的兴衰存亡。
为了积极应对知识经济和加入WTO后的严峻挑战,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在关注与研究中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战略选择问题,相继提出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信息化和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例如,胡鞍钢与熊义志[2]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知识发展战略”和以基本知识服务均等化为基础的知识发展战略构想。他们在“一个中国,四种社会”的分析框架下分析了中国的真实国情,进而指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差距背后是显著的知识水平的地区差距,知识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人类发展和政府转型的重要力量。因此,知识发展战略是中国在长远未来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杨晶玉[3]从孵化知识与知识化发展角度分析了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
我们在欣赏各种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也认识到发展中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最大的瓶颈是知识发展水平落后,因而优先实施知识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问题在于,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初始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其知识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初始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会给予知识发展以较强的物质和资本支持,相反,初始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的地区知识发展就必然缺乏后劲和持续推动力。因此,单纯从发展中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知识差距出发说明知识发展战略是远远不够的。由此我们认为,知识发展与经济发展不是替代关系,而应是互补或互动关系,这里我们把以知识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称之为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并且试图探求实施这一战略的可行性与规律性。
三、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与可行性分析
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发展要素,经济知识化和知识经济化交互发展的潮流势不可挡。知识作为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越来越直接地促进着经济增长,知识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更加直接地推动着社会进步,知识发展越来越成为经济改革的重要驱动力。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剧了业已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的知识生产、扩散流动与广泛应用。经济知识化已作为经济信息化的高级形式,在各国或地区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实施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也必然成为各国或地区的优先选择。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是经济发展理论产生的不竭之源,同时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反过来会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目前,专门研究国家知识化与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的文献并不多见,但是,以往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及知识发展理论却会给我们以诸多启示,并给我们的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我们认为,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或对既有理论进行修正,或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首先,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和迅速发展的新增长理论为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现代经济学发展过程中,把知识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是新增长理论的突出贡献。新增长理论首开知识内生性研究之先河,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如知识、内生技术变化)的结果。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技术与劳动、资本一样作为生产要素是都是内生的,它可以提高投资效率,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其中,人力资本存量,知识存量等对经济增长率起着决定性作用。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罗默开创的知识外溢思路[4]和建立的知识驱动模型[5],对分析一国或地区(或一个厂商)的知识存量影响其他国或地区(特别是发展中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其他厂商)的知识存量和产出水平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罗默将知识作为内生变量引入增长模型,认为知识的积累是企业在市场力量下做出决策的结果,并认为知识在产出中具有递增报酬,这是一大理论突破,是对增长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同时为我们认识知识的内生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知识经济学兴起和发展为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知识化是基于对知识内生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越来越大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与知识(产业)经济化相对应而交互发展的趋势,其内涵是借助于知识的递增规模收益而使得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主要依靠知识和知识产业发展,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知识化与现代化的动态演进过程。与经济增长理论相比,经济知识化理论还远未成熟。国内学者钱守一、汪丁丁、高洪深等在研究知识经济(有人称之为新经济或知识产业经济)的过程中不断提出一些有关概念与理论观点,诸如知识经济的概念范畴、知识经济的测度、知识管理与创新、知识发展战略等等,既揭示了经济知识化这一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又为制定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知识经济学方面的理论支持。
再次,发展经济学有关经济发展理论与战略研究为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例如,罗丹的大推进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一种平衡发展战略,在当时有其合理成分,但是其缺陷很多,尤其是他所强调的全线出击、全面投资试图跨越纳克斯的所谓“贫困的陷阱”的想法虽然很美妙,只是超越了发展中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资本缺乏,资本形成不足的现实罢了。与之相反,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也曾提出非平衡经济发展战略,的确,这种战略的实施可以摆脱罗丹的困境,也曾为像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那样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繁荣的增长,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事实又一次困扰着这些国家及各国的发展经济学家,并且由于这些国家发展中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而使得其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如何制定与积极实施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重新成为各国政府和经济学界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
我们在认真总结经济欠发达国家地区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国家或地区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既汲取了以往经济发展战略的合理成分,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经济发展战略的特质,这是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而得出的必然结论。
首先,我们认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一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我国产业结构状况(三次产业各自占总产出比重和劳动就业结构),人均GDP和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有人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第二个时期后期;有学者认为处在工业化的加速时期;也有人认为正处于完成传统工业与推进工业现代化两个阶段重叠进行时期。也就是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进行时,还不是完成时。然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知识产业化、经济化与经济信息化、知识化交互发展的趋势强劲,时不我待,机不可失,我国在加快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同时,又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肩负信息化知识化的双重任务。我国学术界更多地将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称之为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确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成为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信息化只是知识化的初级形态,经济知识化是高级形态。经过国家信息化阶段后,必然进入国家知识化发展阶段。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较低水平相适应,而国家知识化与工业化的较高水平相联系。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信息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国家知识化已成进行时,其进程在不断加快。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这种判断,我们认为应前瞻性地制定和积极地实施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知识经济和入世的挑战。
其次,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是一种非均衡发展基础上的协调发展战略。我们不难想到,无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经济发展或知识发展也不例外。国家知识化进程中必然存在由于初始禀赋和已有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引起的各国或各地区之间的知识差距或发展水平的差距,在通过国家知识化促进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初期,往往会带来各国或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但随着知识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知识的生产规模将不断扩大,知识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流动扩散效应会充分释放;随着知识在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分享机制的形成和完善,知识要素的产出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它对劳动,资本等要素的软化效应进一步增强,使得知识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时,经济增长理论所描述的地区发展趋同将能真正发生。进而,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情景才会显现。
再次,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突出了经济知识化促进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机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这种机制从微观上看,表现为随着微观主体的知识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的知识化人力资本(可称之为智力资本)不断积累,同时促使资本吸收知识,从而加速资本知识化,提高资本边际产出,增加产品的知识含量和附加值,最终提升企业竞争力;家庭或个人的知识化程度的提高同样会使得其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从而显著增加其收入。从宏观上看,它表现为一国或地区的知识存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增长率,甚至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因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已是生产函数的一个最重要的变量,经济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知识的创新、生产、传播和应用。这种由知识驱动的经济增长机制将更有效率,更能提升发展的质量。按照这一思路,我国积极实施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就有可能借助经济知识化,大力发展知识产业,努力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知识化转变,从而在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构想与设计
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大力推进国家知识化进程,努力提高国家知识化水平,充分发挥以知识驱动经济增长,以国家知识化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机制的作用;大力发展知识产业,加大对知识产业的投入,利用知识溢出效应、扩散效应不断缩小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知识差距和发展差距;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充分发挥智力资本、人才资本在参与企业治理,产业发展和国家管理中的突出作用;明确企业、家庭、各种中介组织和政府在知识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微观主体参与知识创新,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知识管理与服务的职能。具体来说:
1.战略目标与步骤
发展中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达国家(典型的知识化国家)最主要的差距是知识差距,最大的问题是要解决知识贫困问题,知识贫困与差距是其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发展中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应该考虑制定该战略,并把战略目标确定为消除知识贫困、缩小知识差距,实现国民经济知识化和现代化。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应该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积极实施这一战略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应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之。第一阶段,到2008年基本完成信息化知识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基础教育和信息设施均等化。第二阶段,到2021年经济知识化水平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具有覆盖全部人口的教育网络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均等化。第三阶段,到2049年经济知识化水平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基本进入知识化国家行列。这个三步走战略之所以比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三步走的速度快,理由是我国应尽快抢占知识经济的制高点,经济知识化的步伐必须比经济现代化的步伐快。
2.战略模式选择
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实施这一战略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模式。考虑到我国地区知识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可以在多数东部地区和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少数中西部地区率先实行鼓励知识创新和引导风险投资的政策,逐步形成知识生产的高地。同时,逐步形成各地区之间知识分享的机制,为其他地区低成本地利用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在积极推进国家知识化的进程中,可根据区域不同情况运用点面结合开发,增长及的开发模式等,从知识技术的生产到传播扩散再到广泛应用,逐步放大知识溢出扩散效应,增强知识驱动经济增长的力量。
五、结语
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突出了国家知识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并且从微宏观结合的角度,说明了经济知识化对一国或地区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来看,这一战略的提出是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发展中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寻求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致力于消除知识贫困,增强发展力量的必然选择。同时,实施这一战略也必然要与各国或地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要有大发展,必须要有新战略,新思路,而要制定和实施我们的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那么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体系,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对不同微观主体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具体地讲:
第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知识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市场化与知识化是正相关的,市场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知识化水平也高;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第二,进一步研究制定和完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创新与开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障知识生产者和创新者的私人收益及其他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够给经济主体提供产权保证和激励。
第三,政府应不断加大对科研知识开发投资力度,负责制定并组织、监督实施国有科技知识发展规划;积极促进政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研技术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四,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知识产业,进一步促进产业优化和升级。我国因逐步把知识产业确立为先导产业、主导产业,通过产业关联和知识溢出效应促进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壮大我国国民经济的实力。
总之,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是新世纪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和知识化的最佳选择,积极探索影响这一战略的实施的各种因素和政策选择不仅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极端重要的。
标签:知识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战略实施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