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判断油质

简单判断油质

一、机油质量的简易判断(论文文献综述)

林勇磊[1](2021)在《多相介质分布电容/微波层析成像仿真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多相介质分布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过程,例如原油运输过程中的油/气/水多相流,制药行业中流化床内颗粒干燥过程中的含水气-固分布等。上述多相流动状态的监测对过程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如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内水的存在会给多相流的运输带来巨大的风险;流化床颗粒干燥过程中,维持稳定的流动状态是保证过程高效安全的首要条件,当高含水率颗粒流化停滞时,往往会发生颗粒的凝聚,伴随着传热传质水平的下降,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甚至造成物料报废。上述过程很难通过直接观测获得流态信息,系统属于“黑匣子”状态。因此,对多相介质分布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目前,多相介质分布测量技术主要包括单点测量和过程层析成像测量。单点测量技术主要是通过压力探头、光纤探头等对特定位置的流动状况进行监控,属于接触式测量,对流场产生干扰,所提供的信息量有限。过程层析成像技术属于非接触式测量,能够实现多相介质分布过程的在线监测及流型识别,如电容层析成像技术(ECT)已被广泛用于实验规模和工业规模的成像监测。对于复杂多相体系,依靠单一成像手段往往难以满足测量需求,如在高含水率多相介质分布条件下,ECT技术难以发挥作用。因此,需采用可满足高含水率介质测量的层析成像技术,如微波层析成像(MWT)。综合运用ECT和MWT技术进行多相介质分布动态测试为相关工业过程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结合仿真模拟和数值计算,本文利用了非接触式电容/微波(ECT/MWT)层析成像技术,对典型的多相介质分布进行了静态和动态测试研究。对气-液/液-液分布和不同含水率的气-固分布的静态分布进行了仿真模拟和实验研究;利用了原始图像更新敏感场的方法进行了 ECT图像和MWT图像的优化研究;基于CFD数值计算和双模态电学层析成像技术,对流化床内颗粒流化和高含水率颗粒的气-固分布分别进行了数值计算和干燥过程监测。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本文设计的8电极圆形ECT电极传感器和16电极圆形MWT电极传感器,研究了油-水/油-气静态分布,得到了仿真模拟和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ECT系统适合测试油-气两相分布,但不适合测试含水相液-液分布,即使在超量程的标定背景下同样无法完成正常测试,仿真模拟结果与ECT实验结果类似;MWT系统不适合测试油-气两相分布,但适合测试油-水两相分布,特别在超量程的标定背景下可获得更明显的成像结果。(2)基于本文设计的12电极圆形/方形ECT电极传感器和16圆形/方形电极圆形MWT电极传感器,对高含水率颗粒进行了 ECT/MWT成像研究。结果表明:ECT测试不同湿度的颗粒时,高标定介质的含水率和被测介质的含水率均存在上限值,且不同流型的上限值不完全一致。当高标定介质的含水率或被测介质的含水率过高时,ECT系统无法工作,图像完全变形。仿真模拟的结果与ECT实验结果类似。MWT测试不同含水率颗粒时,高标定介质的含水率和被测介质的含水率不受限制。固定标定背景下,含水率越高的介质MWT成像区域越明显。过高的含水率颗粒会导致流型无法正常识别,比如“环-核”分布。对于0-30%的含水率颗粒,越低含水率颗粒作为高标定介质时ECT图像质量越高,越高含水率颗粒作为高标介质时MWT流型识别能力越强。(3)利用敏感场更新的方法对ECT和MWT进行了图像优化研究,分析了不同电容归一化方式对成像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图像误差最小的初始ECT图像更新敏感场后,重建的ECT图像的最佳归一化方式改变;而且,利用图像误差最大的初始ECT图像更新敏感场后,重建的ECT图像的最佳归一化方式改变,但可获得更优的ECT图像;利用MWT图像更新敏感场进行ECT图像重构后,重构的ECT图像误差明显小于MWT图像误差,可实现MWT图像优化。(4)基于ECT和MWT对高含水率颗粒干燥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入口流化速度和流化温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可互补地利用ECT系统和MWT系统监测复杂高含水率颗粒气-固动态过程。ECT系统在进行高含水率颗粒的实验测量时,测量初期特别是颗粒含水率高于20%以上时ECT系统无法完成高含水率的正常成像。但随着干燥颗粒的湿度降低,ECT图像趋于正常,可实现流型识别。ECT系统用于判断流型,MWT系统用于判断颗粒含水率变化。电学信息结合在线的压力、湿度、温度等单点测量的信息可全面地反应干燥过程中颗粒流化的状态。(5)采用CFD数值计算方法,对流化床内干燥颗粒开展了气-固流化模拟研究,考察了不同物料高度和不同流化风速对气-固多相流流态化的影响。利用颗粒的浓度分布和速度分布对流化床内不同高度上进行流态研究。结果表明,CFD数值计算结果与ECT冷态实验结果一致,颗粒在底部为锥形的流化床内主要呈现“环-核”分布;选择合适的流化风速和物料高度,有利于提高ECT成像的准确性。ECT对流化床内中心区域的空间分辨率低,该区域颗粒流化不易被捕捉,CFD数值计算结果可为ECT“软场效应”提供补充信息。通过本文研究表明,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和微波成像技术可互补性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中进行多相流监测,例如油-水/油-气两相分布流型识别和高含水颗粒干燥过程监测。敏感场更新方法可优化多相介质分布的ECT图像和MWT图像。MWT技术在高含水率介质测量方面能弥补ECT系统的不足。数值计算结果可指导流化床内匹配合适的物料量和配风量,并可补充颗粒流化的浓度信息和速度信息。

罗轩[2](2021)在《配气机构NVH性能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配气机构是发动机的核心子系统之一,也是发动机重要的振动噪声源之一。由于配气机构和发动机其他部分存在诸多耦合关系,对于配气机构的振声研究应在整机的层面上进行考虑。依据NVH问题的研究流程,本文从激励源、振动传递和噪声辐射的顺序对配气机构引起的整机振动噪声展开了一系列的仿真和试验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一个实际的配气机构异响问题。具体工作内容与成果如下:对配气机构振声激励源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搭建II型配气机构单阀系动力学模型,对配气机构在相应工况下的气门落座力、液压挺柱力和气门弹簧力等激励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气门运动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基于弹性流体动力学理论对凸轮-摇臂之间的接触特性进行了分析。以优化凸轮-摇臂之间的接触特性和降低振声激励力为目标,对凸轮型线和弹簧预紧力进行了优化设计。基于柔性缸盖多阀系模型对配气机构到缸盖的载荷传递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有限元法,建立了包括柔性体缸盖在内的配气机构多阀系动力学模型,对配气机构动力学和阀系与缸盖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基于弹性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凸轮轴承模型,考虑轴颈不对中和润滑油膜的影响,对凸轮轴承的载荷传递和润滑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配气机构激励作用下的缸盖振动响应进行了分析。基于该模型,对包括转速、润滑油温度和润滑油标号在内的轴承润滑特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从整机层面对配气机构激励作用下的振动噪声特性进行了研究。针对某国产1.8T四缸汽油机建立了配气机构-整机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充分考虑了配气机构和发动机本体之间的耦合关系。基于该模型,对该发动机配气机构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并对整机的振动响应和噪声辐射进行了预测。相较于通常采用的非耦合法,应用该耦合分析法预测整机振动响应和噪声辐射得到了与实测更吻合的结果。针对一种常见的怠速工况下发动机配气机构异响噪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优化。通过一系列的换件探索试验和信号处理分析,成功识别了异响特征。通过配气机构异响诊断模型的仿真分析,揭示了异响噪声的产生机理。基于有限元法和声学边界元法,建立了配气机构怠速异响复现模型。根据仿真分析结果,提出了A和B两套优化方案,并将B方案进行样件试制。验证试验结果显示,搭载B方案VVT的发动机在异响频段幅值明显降低,在主观评价中异响噪声基本消除,配气机构怠速异响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胡丹[3](2019)在《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监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的目的是在深入分析目前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的基础上,针对检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利用大量数据分类统计,提出检测过程的监管策略,并通过实验验证和实际运用证实其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本论文是在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和排放量日益增多、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日益严格,同时,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虽然制度化,但检验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检验监管策略较为落后的背景下,通过研究目前四川省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所采用的四种检测方法的检测原理、检测流程以及设备配置等,分析主要参数在检测过程中的监管作用;通过对典型地区(眉山市)2018年四种检测方法的正常检测案例和违规检测案例的统计分析,筛选出具有监管价值的过程数据参数,得出主要参数异常时违规可能性较大的结论,并设计五气分析仪漏气实验、流量管漏气实验、松油门实验等,针对部分监管参数进行实验验证;最终提出依据过程数据参数是否异常来判断是否违规检测的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监管策略,并通过实际案例运用验证其监管价值。本论文提出的监管策略已在眉山市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监管过程中得到有效应用,获得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的认可,并在四川省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对我国使用简易瞬态工况法、双怠速法、加载减速工况法和自由加速不透光烟度法进行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的地区均有监管方面的指导意义。

程路庭[4](2019)在《内燃机仿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于汽车相关的行业并对汽车知识和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而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熟悉发动机的运转情况、研究发动机的性能并解决发动机常见故障对行业内人士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具备这些能力必须进行不断的实验,而现实中往往由于各种条件的约束从而难以满足我们的实验诉求。针对这些局限性本文提出了内燃机仿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内燃机仿真实验室主要由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组成。软件部分实现对内燃机工作过程的模拟,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设计、修改内燃机各参数,设计出相应的发动机模型再基于此模型进行内燃机实验。硬件部分通过设计外部控制器实现对模型的控制和使用,本次设计制作了两种外部控制器,一种是不带显示屏的简易控制器,另一种是带有串口液晶显示屏的控制器。内燃机仿真实验室的设计开发分为电脑软件程序的设计和外部控制器操作设备的开发。本次设计采用的程序语言为C++编程语言,程序的开发借助于Visual Studio编译器编写代码,使用Qt designer图形设计软件制作仿真实验室的人机交互界面。外部控制器的开发,一方面基于界面开发软件USART HMI的全界面可视化编辑来设计触摸显示屏,另一方面基于Atmega16单片机设计控制器的控制程序。其中显示屏的开发借助软件自身提供的指令集结合C语言编写控件,单片机的编写、烧录则是通过Atmel Studio、串口调试器等软件来完成的。内燃机仿真实验室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用户可以自定义理想的内燃机模型,包括对:缸径、压缩比、飞轮质量、活塞行程、曲柄连杆比、排气门直径、排气门锥角、进气提前角、排气迟闭角等众多参数的自主设定。(2)通过外部控制器可以对自定义的内燃机模型进行实验、测试,显示的性能参数有:转速、扭矩、功率、油耗量、烟度、排温、水温、机油压力、机油温度等。(3)可以通过故障设置按钮给仿真内燃机设定故障,用户观察性能参数的变化、故障现象的描述及最终连接故障检测仪读取OBD-II故障码来排查故障,如果使用者选择的故障解决方案不合理,系统会自动记录该次故障以便使用者查看、复习。(4)用户能够系统地学习内燃机各种常见故障的排查方法,内燃机仿真实验室提供故障现象、故障原因、故障诊断与排除步骤的详细说明。

林庆云[5](2018)在《LW900K装载机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故障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工程机械中的装载机应用到了国民生产的各种领域,且逐渐朝着大功率、高效率、大吨位发展。徐工集团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经广泛市场调研,吸收应用引进新的国外先进设计及制造技术,开发设计了LW900K新型轮式装载机。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根据生产需要,从徐工集团采购了10台LW900K新型轮式装载机,在集团公司四大矿区投入使用,尖山磷矿分公司2台,主要负责产品矿装载。两台新装载机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产品矿的装载能力,有效解决了生产瓶颈。后来,其中一台装载机发动机涡轮增压器断轴,遂更换新增压器。但从此之后,两台装载机发动机增压器轮番损坏,严重地影响了矿石搬运,同时也增加了运营成本。本文通过收集大量文献资料,学习涡轮增压器发展历史及现状,废气涡轮增压器的结构原理与润滑过程。分析废气涡轮增压器损坏的主要原因,分别从机油润滑方面、异物损伤、曲轴箱压力高等,查找可能造成增压器损坏的各种原因,并进行了故障树模型的建立及分析。然后用Visual C#进行故障分析软件的开发,结合建立的故障树,开发出一款可用于废气涡轮增压器故障分析的专用软件。利用软件分析,结合QSM11发动机在LW900K装载机上的安装构造,重点从发动机增压器机油润滑方面分析查找,在初步判断出故障源后,进一步针对该故障源做停机实验,证实了造成该机型涡轮增压器烧毁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短暂缺油,加之增压器工作转速非常高,转轴及浮动轴承磨损加剧,转子组转动惯量大,不能及时停下,转轴在旋转扭矩作用下扭断,从而导致整个涡轮增压器失效报废。二是由于曲轴箱吸器滤芯孔被堵塞,没有呼吸的功用,将导致发动机曲轴箱产生高温、高压。曲轴箱产生聚集的高压废气不能及时排放,从增压器机油回油管里面反向进入到涡轮增压器轴,因气体的扰动,增压器转子组油道中产生泡沫机油,机油不能在转子轴表面建立有效润滑油膜,润滑不良造成转轴及浮动轴承磨损加剧。由于增压器转速高,转子轴转动惯量大,转子轴轴径磨损严重,在旋转扭矩与振动产生的剪切力矩作用下断裂,从而导致整个涡轮增压器提前失效报废。针对查找出来的故障原因,重新设计QSM11发动机机油滤芯器在LW900K装载机上的安装位置、把内置式呼吸器改成外置式呼吸器,购买相应材料,进行改造安装。

周庆飞[6](2017)在《基于PLC和WinCC的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发动机作为汽车的核心,其性能的好坏及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汽车的销售、使用寿命及环境评价。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是发动机研发极其重要的一环,测试系统的自动化、参数测量的精确化、操作的简易化程度直接影响了试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本文所研究的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课题来源于上海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项目,为了更好的模拟发动机实际运行工况,本文利用PLC实现测试系统的控制部分,利用组态软件WinCC实现对台架试验的实时监控。首先,本文广泛研究了国内外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发动机台架试验主要原理方法。着重对测试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确定测试参数与测试相关技术要求,并基于需求分析进行系统主要功能设计和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最终确定测试系统总体方案。其次,根据测试系统总体方案,对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的硬件部分进行设计。在满足总体方案设计目标及系统各部件要实现功能的基础上,对测功机、油耗仪、温度及压力传感器等主要硬件进行分析研究及确定。根据PLC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设计了控制系统的结构,并对控制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配置。最后,通过分析确定了程序设计步骤与方法,根据测试系统控制对象(转速和扭矩)变化速度快、范围大的特点,研究并选取了PID控制算法。在分析系统测试过程的基础上对主程序及子程序流程图进行了设计,根据程序流程图对软件部分的程序进行了编写并调试。在研究了组态软件的特性之后,对其进行了选型,并用PC Access实现了S7-200 PLC与组态软件WinCC的通信,完成了对系统主界面与PID控制界面的设计。经实验验证,得到转速、扭矩等参数实时趋势图,绘制外特性曲线等相应数据曲线,实现测试系统的自动化、精确化和简易化。

刘海燕,陈德芳,李云海[7](2011)在《在用机油品质简易判断》文中研究表明柴油机机油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会脏污、氧化变质,润滑、冷却、清洗和密封等性能将显着恶化,在主要性能指标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必须更换。若换得太早,既浪费资源,又浪费时间;若换得过晚,则将加剧发动机磨损或产生故障。一般来说,机手应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换油。然而,由于工作环境、使用情况、机器的技术状态等各有差异,难免会出现机油的品质

王健,张琦,张瑞洁[8](2003)在《工程机械预知维修的油样状态监测法》文中认为油样状态监测方法作为工程机械预知维修的一种重要方法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文中分析了油样状态监测方法的组织过程 ,介绍了机油定期抽样检验中理化分析方法和简易分析方法 ,提出油样分析的 3种取样方法与时间间隔。

刘东风,孙怡[9](2003)在《舰用主柴油机机油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在海军首次环球航行访问中,对舰用MTU主柴油机进行的机油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详细阐述了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仪器的选择,建立磨损趋势图,掌握了主机磨损趋势及其规律,实施主动维护和科学管理,改善了主机的润滑状态,从而保证了该型柴油机长时间低纬度连续正常运行。

张志刚[10](2001)在《机油性能的简易检测》文中指出简单介绍影响机油正常使用的因素 ,通过“吸油点滴定性分析法”,着重从“看、闻、捏、析”四方面来判断是否需要更换机油并适时检修。

二、机油质量的简易判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油质量的简易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1)多相介质分布电容/微波层析成像仿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相介质分布测量技术简介
        1.2.1 单点测量
        1.2.2 光学成像技术
        1.2.3 电学层析成像技术
        1.2.4 多相介质分布测量技术小结
    1.3 多相介质分布电容层析成像测量研究现状
        1.3.1 气-液分布电容层析成像
        1.3.2 气-固分布电容层析成像
        1.3.3 双模态电容层析成像研究现状
        1.3.4 电容层析成像图像重建中的挑战
        1.3.5 多相介质分布电容层析成像测量小结
    1.4 气-固分布数值计算研究现状
        1.4.1 欧拉-欧拉法
        1.4.2 欧拉-拉格朗日法
        1.4.3 曳力模型
        1.4.4 气-固分布值计算小结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本文研究目的
        1.5.2 本文各章节研究内容
第2章 多相介质分布仿真模拟及ECT/MWT静态测试
    2.1 ECT及MWT图像重构
        2.1.1 ECT图像重构
        2.1.2 MWT图像重构
        2.1.3 定量评价指标
    2.2 液-气/液-液两相分布静态仿真
        2.2.1 ECT敏感场计算
        2.2.2 液-液两相分布仿真模拟
        2.2.3 气-液两相分布仿真模拟
        2.2.4 迭代步数和迭代步长对ECT图像的影响
    2.3 液-液/液-气两相分布ECT和MWT静态实验
        2.3.1 ECT测试
        2.3.2 MWT测试
        2.3.3 液-液/液-气静态分布测试小结
    2.4 不同含水率气-固两相分布仿真模拟
        2.4.1 测试工况
        2.4.2 电容归一化方式
        2.4.3 圆形12电极仿真模拟
        2.4.4 方形12电极仿真模拟
        2.4.5 仿真模拟小结
    2.5 不同含水率气-固两相分布静态测试
        2.5.1 静态测试实验台
        2.5.2 实验方法和工况
        2.5.3 气-固颗粒ECT静态测试
        2.5.4 气-固颗粒MWT静态测试
        2.5.5 ECT图像和MWT图像的误差
        2.5.6 不同含水率气-固两相分布测试小结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更新敏感场的ECT/MWT图像优化研究
    3.1 LANDWEBER成像算法
    3.2 基于ECT图像更新的敏感场进行图像优化
        3.2.1 仿真模拟流型及更新前后的敏感场
        3.2.2 圆形ECT电极敏感场更新
        3.2.3 方形ECT电极敏感场更新
        3.2.4 ECT图像优化小结
    3.3 基于更新的敏感场进行MWT图像优化
        3.3.1 MWT图像更新的敏感场
        3.3.2 基于MWT图像更新敏感场后的ECT图像
        3.3.3 圆形MWT图像优化
        3.3.4 方形MWT图像优化
        3.3.5 MWT图像优化小结
    3.4 不同电容归一化方式下ECT图像更新的敏感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ECT/MWT多相介质分布动态测试
    4.1 高含水率气固多相介质分布的ECT测量
        4.1.1 实验系统及物料
        4.1.2 不同流化风速下低含水率的气-固颗粒流化
        4.1.3 不同流化风速下高含水率的气-固颗粒干燥
        4.1.4 不同干燥温度下高含水率的气-固颗粒干燥
        4.1.5 ECT系统测试气固多相流小结
    4.2 ECT/MWT双模态高湿度气-固多相流测量
        4.2.1 实验台及工况
        4.2.2 未干燥玉米粒在不同流化风速下的ECT测量
        4.2.3 流化风速和流化温度对颗粒干燥过程影响
        4.2.4 物料质量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4.2.5 干燥过程ECT及MWT互补测量
        4.2.6 本节小结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结果CFD校核与对比
    5.1 欧拉-欧拉双流体计算模型
        5.1.1 控制方程
        5.1.2 本构方程
        5.1.3 曳力模型
    5.2 参数及工况设计
    5.3 流化床颗粒流化可视化分析
        5.3.1 不同初始物料高度下颗粒流化
        5.3.2 不同流化风速下颗粒流化
    5.4 气/固相数值计算量化分析
        5.4.1 固相体积分数分布
        5.4.2 固相轴向/径向速度分布
        5.4.3 气相轴向/径向速度分布
    5.5 数值计算与实验测试结果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配气机构NVH性能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配气机构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配气机构振动噪声研究现状
        1.2.3 配气机构摩擦副弹性流体动力学研究现状
        1.2.4 发动机整机噪声仿真研究现状
        1.2.5 汽车动力总成异响研究现状
        1.2.6 可变气门驱动技术发展现状
        1.2.7 前人研究不足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基于单阀系模型的配气机构振声激励源研究
    2.1 引言
    2.2 配气机构的结构形式
    2.3 凸轮型线与配气机构运动学
    2.4 配气机构单阀系建模
        2.4.1 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
        2.4.2 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2.4.3 凸轮型线设置和缸压载荷输入
        2.4.4 动力学模型求解方法
    2.5 凸轮-摇臂接触模型
        2.5.1 赫兹接触理论
        2.5.2 弹性流体动力学接触理论
        2.5.3 弹性流体动力学求解方法
    2.6 基于弹性流体动力学理论的单阀系模型算例分析
        2.6.1 气门运动验证试验
        2.6.2 气门动力学分析
        2.6.3 凸轮-摇臂接触分析
    2.7 配气机构激励源特性分析
        2.7.1 气门座激励力分析
        2.7.2 液压挺柱座激励力分析
        2.7.3 气门弹簧激励力分析
    2.8 配气机构优化设计
        2.8.1 凸轮型线优化设计方法
        2.8.2 凸轮型线优化设计
        2.8.3 气门弹簧力优化设计
        2.8.4 配气机构优化设计方案
    2.9 本章小结
3 基于柔性缸盖多阀系模型的配气机构载荷传递研究
    3.1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3.2 有限元分析法
        3.2.1 直接法
        3.2.2 模态综合法
        3.2.3 有限元模型单元尺寸估算
    3.3 凸轮轴承与凸轮轴接触模型
        3.3.1 凸轮轴承非线性弹簧模型
        3.3.2 凸轮轴承弹性流体动力学模型
        3.3.3 凸轮轴模型
    3.4 柔性体缸盖多阀系动力学模型建模
        3.4.1 发动机基本参数
        3.4.2 有限元模型
        3.4.3 弹性流体动力学凸轮轴承模型建模及边界条件设置
    3.5 基于柔性体缸盖多阀系模型动力学分析
        3.5.1 气门动力学分析
        3.5.2 气门运动验证试验
        3.5.3 凸轮轴承弹性流体动力学分析
        3.5.4 分析结果验证对比
    3.6 凸轮轴承载荷传递特性研究
        3.6.1 凸轮轴承载荷及轴颈不对中分析
        3.6.2 缸盖振动响应特性分析
    3.7 凸轮轴承润滑状态影响因素探究
        3.7.1 发动机转速对轴承润滑状态影响
        3.7.2 润滑介质温度对轴承润滑状态影响
        3.7.3 润滑油标号对轴承润滑状态影响
        3.7.4 恶劣工况轴承润滑状态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配气机构-整机耦合系统的振动响应和声学辐射研究
    4.1 引言
    4.2 耦合系统动力学及声学仿真方法研究
        4.2.1 动力学仿真方法研究
        4.2.2 声学仿真方法研究
    4.3 配气机构-整机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建模
        4.3.1 主要部件和连接副的简化
        4.3.2 有限元模型的建模和验证
        4.3.3 载荷边界计算
        4.3.4 配气机构建模方法
    4.4 整机NVH试验及信号处理方法
        4.4.1 振动测试方法
        4.4.2 噪声测试方法
    4.5 配气机构-整机耦合模型动力学及振动噪声仿真结果分析
        4.5.1 耦合模型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
        4.5.2 耦合模型配气机构激励力分析
        4.5.3 耦合模型整机振动响应分析
        4.5.4 耦合模型整机声学预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配气机构怠速异响机理研究及优化
    5.1 信号处理方法
    5.2 配气机构怠速异响问题描述和换件探索试验
    5.3 可变气门正时系统(VVT)工作原理
    5.4 配气机构怠速异响机理探究
        5.4.1 配气机构怠速异响诊断模型
        5.4.2 配气机构怠速异响机理分析
    5.5 配气机构怠速异响复现模型
        5.5.1 怠速异响复现模型建模
        5.5.2 怠速异响复现模型仿真流程
        5.5.3 怠速异响复现模型动力学求解方法
        5.5.4 声学边界元法
    5.6 配气机构怠速异响复现模型动力学及声学仿真结果分析
    5.7 VVT相位器结构优化及验证
        5.7.1 VVT结构优化方案
        5.7.2 VVT结构优化验证试验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和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科研及实践项目

(3)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监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监管策略的目的
    1.2 机动车保有量及排放污染现状
    1.3 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的现状
    1.4 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监管现状
    1.5 研究在用机动车环保检验监管策略的必要性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四川省现执行的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方法研究
    2.1 简易瞬态工况法
        2.1.1 检测的原理
        2.1.2 检测需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2.1.3 检测的流程
        2.1.4 主要参数的重要性及其监管作用
    2.2 双怠速检测法
        2.2.1 检测需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2.2.2 检测的流程
        2.2.3 主要参数的重要性及其监管作用
    2.3 加载减速工况法
        2.3.1 检测的原理
        2.3.2 检测需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2.3.3 检测的流程
        2.3.4 主要参数的重要性及其监管作用
    2.4 自由加速不透光烟度法
        2.4.1 检测需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2.4.2 检测的流程
        2.4.3 主要参数的重要性及其监管作用
    2.5 本章小结
3 在用机动车尾气排放违规检测统计分析
    3.1 简易瞬态工况法违规检测统计分析
    3.2 双怠速法违规检测统计分析
    3.3 加载减速工况法检测统计分析
    3.4 自由加速法检测统计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监管策略
    4.1 简易瞬态工况法的监管策略
        4.1.1 简易瞬态工况法监管参数的实验验证
        4.1.2 简易瞬态工况法监管策略
    4.2 双怠速法的监管策略
    4.3 加载减速工况法的监管策略
        4.3.1 加载减速工况法监管参数的实验验证
        4.3.2 加载减速工况法监管策略
    4.4 自由加速法的监管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监管策略的实例分析
    5.1 简易瞬态工况法案例分析
    5.2 双怠速法案例分析
    5.3 加载减速工况法案例分析
    5.4 自由加速法案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内燃机仿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内燃机缸内工作的模拟方法
    2.1 内燃机的运行工况与运转参数分析
        2.1.1 内燃机的运行工况
        2.1.2 内燃机性能指标与运行参数的联系
    2.2 内燃机缸内工作过程参数的数值模拟
        2.2.1 缸内工质基本微分方程组
        2.2.2 补充方程求解微分变量
        2.2.3 λ、u、Cv等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2.3 内燃机的运行特性曲线
        2.3.1 内燃机的负荷特性曲线拟合
        2.3.2 内燃机的速度特性曲线拟合
3 外部控制器的设计
    3.1 外部控制器的作用
    3.2 外部控制器的硬件开发
        3.2.1 电路及原理
        3.2.2 控制器及功能
    3.3 外部控制器的程序开发
        3.3.1 串口通信程序
        3.3.2 A/D转换程序
        3.3.3 单片机的中断程序
        3.3.4 单片机主程序
4 仿真实验室的主程序设计
    4.1 仿真实验室功能介绍
    4.2 编程所使用的语言、环境和思想
        4.2.1 编程所使用的语言(C++)
        4.2.2 编程所使用的编译环境(Visual Studio+ Qt)
        4.2.3 软件的开发思想
    4.3 仿真内燃机的生成程序
        4.3.1 建立内燃机模型子程序
        4.3.2 内燃机模型的存储和调用
    4.4 仿真实验室与控制器的通讯程序
    4.5 仿真实验室的故障设置及程序
        4.5.1 内燃机的常见故障
        4.5.2 仿真实验室故障的设置
        4.5.3 故障的编程方法
5 仿真实验室的操作界面
    5.1 仿真内燃机的设计界面
    5.2 仿真实验室的主界面
    5.3 常见故障分类解析界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LW900K装载机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故障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涡轮增压器概括
        1.1.1 涡轮增压器的历史与现状
        1.1.2 涡轮增压器的发展趋势
        1.1.3 课题的背景
        1.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废气涡轮增压器的结构原理
    2.1 增压器分类
    2.2 废气涡轮增压器主要结构
        2.2.1 废气涡轮增压器机械结构
        2.2.2 旁通阀组
        2.2.3 涡轮增压器润滑系统
    2.3 废气涡轮增压器工作原理
        2.3.1 径流式涡轮机工作原理
        2.3.2 离心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2.3.3 废气涡轮增压器整机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故障树分析法
    3.1 故障树分析法的概述
        3.1.1 故障树分析法的基本介绍
        3.1.2 故障树分析法的特点
        3.1.3 故障树分析法的思路
    3.2 故障树的建立
        3.2.1 故障树建立的原则与方法
        3.2.2 故障树的构建步骤
    3.3 故障树的函数
        3.3.1 故障树的结构函数
        3.3.2 逻辑门的结构函数
    3.4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3.4.1 故障树底事件割集的概念
        3.4.2 求解最小割集
    3.5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3.5.1 概率计算法
        3.5.2 最小割集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W900K装载机涡轮增压器故障树分析
    4.1 LW900K装载机废气涡轮增压器故障树的建立
    4.2 LW900K装载机废气涡轮增压器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4.3 基于故障树的废气涡轮增压器故障分析系统的实现
        4.3.1 故障分析系统介绍
        4.3.2 故障分析辅助系统简单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故障分析系统的实际应用
    5.1 QSM11发动机及涡轮增压器简介
    5.2 LW900K装载机增压器故障原因分析
        5.2.1 LW900K装载机增压器故障历史
        5.2.2 采用故障分析软件分析LW900K装载机增压器故障
    5.3 机油滤芯器及曲轴箱呼吸器的改装
        5.3.1 机油滤芯器改装
        5.3.2 曲轴箱呼吸器改装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建议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6.3 对使用废气涡轮增压器设备的一点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PLC和WinCC的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测试理论的发展
        1.2.2 国外测试设备的发展
        1.2.3 国内测试设备的发展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总体方案分析与设计
    2.1 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需求分析
        2.1.1 发动机台架测试参数的分析、研究与确定
        2.1.2 发动机台架测试技术要求的分析、研究与确定
    2.2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2.3 系统总体结构分析与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1 测功机与转速、转矩的测量方法研究
        3.1.1 测功机的选型研究
        3.1.2 转速和扭矩的测量研究
    3.2 油门执行机构的选型研究
    3.3 油耗仪的选型研究
    3.4 温度测量方法及传感器选型研究
        3.4.1 机油和冷却水温度测量及传感器选型研究
        3.4.2 排气温度测量及传感器选型研究
    3.5 压力测量方法及传感器选型研究
    3.6 PLC控制系统结构及系统配置研究
        3.6.1 PLC控制系统主要结构
        3.6.2 PLC控制系统配置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1 STEP7-Micro/WIN编程软件
    4.2 软件编程任务设计
    4.3 S7-200PLC程序设计步骤
    4.4 S7-200PLC程序设计方法
    4.5 控制模块设计
        4.5.1 控制算法的研究与选取
        4.5.2 PID指令向导的应用
        4.5.3 PID参数自整定
    4.6 PLC程序流程图设计
        4.6.1 主程序流程图
        4.6.2 子程序流程图
    4.7 PLC控制系统程序实现
        4.7.1 PLC控制系统主程序实现
        4.7.2 PLC控制系统子程序实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组态设计
    5.1 WinCC组态软件
    5.2 WinCC7.3与S7-200 PLC的通讯协议
        5.2.1 WinCC通信原理研究
        5.2.2 OPC通信与PC Access软件研究
        5.2.3 WinCC7.3与S7-200 PLC通信方式确定
        5.2.4 WinCC与 S7-200 的通信实现
    5.3 测试系统界面组态设计
        5.3.1 测试系统主界面设计
        5.3.2 测试系统参数修改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在用机油品质简易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1 在用机油的取样原则
2 判断机油品质的简易方法

(8)工程机械预知维修的油样状态监测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样的获取与保养计划的制定
2 油样检测分析的理化方法
    2.1 磨损分析
    2.2 化学和物理试验
        (1) 机油粘度
        (2) 机油品质
    2.3 机油状态分析
    2.4 红外光谱分析
3 油样检测分析的简易方法
4 结论

(9)舰用主柴油机机油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现代油液监测技术综述
    2.1 常规理化指标分析技术
    2.2 光谱分析技术
    2.3 铁谱分析技术
    2.4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2.5 污染度控制技术
    2.6 磨屑分析技术
3 环球航行中某舰MTU主机的机油监测方案
    3.1 监测目的
    3.2 监测对象
    3.3 监测方法及仪器
        3.3.1 光谱分析
        3.3.2 油质简易测试
        3.3.3 磨屑分析
4 监测数据分析
    4.1 左主机机油光谱分析
    4.2 右主机机油光谱分析
    4.3 左、右主机的光谱分析比较
5 结论

四、机油质量的简易判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相介质分布电容/微波层析成像仿真与实验研究[D]. 林勇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1(02)
  • [2]配气机构NVH性能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D]. 罗轩. 浙江大学, 2021(07)
  • [3]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监管策略研究[D]. 胡丹. 西华大学, 2019(02)
  • [4]内燃机仿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D]. 程路庭.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5]LW900K装载机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故障分析及应用研究[D]. 林庆云.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6]基于PLC和WinCC的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研究[D]. 周庆飞.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03)
  • [7]在用机油品质简易判断[J]. 刘海燕,陈德芳,李云海. 农业机械, 2011(13)
  • [8]工程机械预知维修的油样状态监测法[J]. 王健,张琦,张瑞洁. 起重运输机械, 2003(09)
  • [9]舰用主柴油机机油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J]. 刘东风,孙怡. 柴油机, 2003(03)
  • [10]机油性能的简易检测[J]. 张志刚. 内燃机, 2001(06)

标签:;  ;  ;  ;  ;  

简单判断油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