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险业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中国论文,产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产险业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正面临着50年以来的全球性通货紧缩。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保险业也未能幸免:通货紧缩大大降低了社会对保险的需求,加剧了保险市场的竞争,削减了承保幅度及降低可获得的利润。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保险市场,由于世界经济增势减缓,1998年非寿险业务的增长率预计在0.4%至0.6%之间,比1997年0.8 %的增长率大幅下挫,预计1999年为0.8%的负增长率; 日本位居世界保险市场第二把交椅,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最为直接,1998年4至6月第二季度财产险统计数据表明,日本财产险净保费收入比1997年同期下降8.3%,其中财产储金型业务下降21%。
我国自1997年成功实现宏观经济“软着陆”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1998年上半年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低于8 %—10%的适度区间。为保证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应量,去年已分别两次调低存款利率和准备金存款利率,降低了再贷款利率并出台了多项增加信贷投入、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增长的配套措施,但由于货币政策发生作用时滞效应,启动经济增长的调控政策作用还不能充分显露。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风险也已经从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其明显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增幅回落,物价总水平已持续10多个月下降,股票二级交易市场明显趋冷,进出口贸易下滑,市场库存货物积压严重,“市场短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疲软导致购买力减弱,国有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迟缓,出台的财政政策不能马上到位等。经济增长乏力严重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去年上半年产险保费收入增幅仅为2%,少数公司出现两位数的负增长。 从财产险的险种结构上分析,1990年企业财产险增幅为25%以上,而去年同一险种为负增长。
二、中国产险业运行的微观经济环境
1.产险市场主体增加,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逐步建立和开放,保险供给主体由中保集团独步天下发展到中保、太保、平安三足鼎立,区域性保险公司与外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并举的多元化竞争格局。就上海产险市场而言,就有8 家保险公司:中保产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天安、大众、华泰、瑞士丰泰、东京海上。新、老保险公司瓜分产险市场,抢占产险市场份额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
2.产险发展速度开始减缓,承保利润趋于零甚至负数。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体制转轨以及压抑多年的保险需求得以释放,我国保险市场的扩容速度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1993年—1997年我国GDP增长率和产险保费增长率
年度 19931994199519961997
GDP增长率(%) 13.512.610.5 9.6 8.8
保费增长率(%)34.114.535.6 9.1 7.1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产险保费收入增长率在1993年—1995年间明显高于GDP增长率,但1996年、1997年开始下滑,分别为9.1%,7.1%,低于当年GDP增长率9.6%,8.8%的水平。 与保费收入增长率下滑对应,产险业承保利润从1989年的10%左右,降至1995年的2%和1996 年的3%,1997年、1998年的承保利润趋于零甚至负数。 这意味着我国保险市场正由恢复期的高速发展向成长期的平缓增长过渡。
我国产险业较低速度增长和承保利润减少甚至为负数很有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的基本趋势。保险公司必须对此关键的市场转化期予以充分重视,并相应确定自己的经营和管理策略。
3.受通货紧缩、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保险需求萎缩,产险保费收入下降。
首先,由于通货紧缩蔓延,企业获利缩减,企业投资下降,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紧缩信用,势必造成生产性投资压缩,使保源萎缩。
其次,在我国产险公司的经营险种中,除机动车辆保险、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以外,企业财产险在产险经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由于作为主要承保对象的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不好,历史包袱沉重,亏损面不断扩大,造成财产险类保费收入普遍下滑,应收保费挂帐金额攀升。
最后,受金融危机影响,亚洲各国普遍采取严厉的紧缩经济政策和紧缩信贷政策,压缩财政开支,减少货币供应量,停建、缓建大型基建项目,鼓励使用本国商品以代替进口商品,这势必减少对进口的需求,直接影响我国对亚洲传统市场的出口,也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受这一因素的影响,进出口保险保费的收入下降已成定局。
4.产险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监管方式科学化、制度化。
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意味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将走上依法经营、公平部分、规范发展的健康之路,为更好地进行保险业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监管强,市场才会更强。
三、中国产险业的市场前景及其对策
启动经济、增加投资、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及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陆续出台,随着这些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将为产险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产险市场的产品预测
1.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政策将会进一步扩大建筑工程险、安装工程险、国内货物运输保险等相关险种的市场需求。
扩大内需最主要的方式是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有效的投资需求带动消费需求。前不久,财政发行1000亿元特别国债,中央银行安排落实1000亿元配套资金,以增加直接投资,刺激国内需求。铁路、公路、水利、环保、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均有大幅增长,预计今年基建投资额将超过1万亿元。 国家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将为保险业带来可观数量的保源。
2.经济上的改革开放催生信用保险、责任保险业务的蓬勃发展。
法律是责任保险的基础。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中,我国法制建设还很薄弱,法律规范存在诸多的空白点,这已成为责任保险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20年,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和个人在获得自主经营、走向市场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市场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承担着相应的法律责任,信用保险和责任保险的社会需求日益凸现。1998年底,上海市司法局决定在全市律师行业中全面开展律师执业责任保险,并选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作为该保险的保险人,由此可略见一斑。
另一方面,尽管面临着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水灾害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的经济仍将持续稳定增长,新公司的数目不断增加;外商在华投资将继续增加,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不仅将在本地投资,而且将投资扩展至区外及海外。在上述趋势下,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寻求财产保险和信用保险,出口商则需要产品责任保险。运作良好的信用保险和责任保险机制是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发展信用保险与责任保险已成为当今产险业的当务之急。同时,航空、宇航、海上与陆地的能源工业都需要保险以便稳定地发展业务。
1993年,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商品生产与流通领域的法律规范相对比较完善,保险公司可先着重发展产品责任保险,以积累承保责任保险的经验,提高承保的技术水平,为责任保险领域的逐渐扩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3.住宅商品化为产险业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住房保险。
“九五”期间,我国政府确定房地产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在住宅商品化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客观上为保险业的介入提供广阔前景。保险业对房地产业提供保险保障势必支持和推动住宅金融业务的开展,满足广大居民对住宅消费的迫切需要,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又拓展了保险公司的服务领域,开辟了新的保源,为自身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住宅作为一种商品,在建设、销售和配套过程中会面临着很多风险;在住宅的建设阶段,因自然灾害、人为施工原因、工地突发事故以及施工设备或建筑材料不当造成的建筑事故或第三者人身伤残事故;在住宅销售过程中,面临着住宅毁损风险、购房者信用风险、住宅贷款风险以及抵押物处理风险;在住宅商品使用过程中因住宅质量达不到约定的标准而承担的赔偿责任或者由于物业管理不当造成的财产损伤或人身伤害而承担的赔偿责任风险等。
有风险就会有损失的可能性,有损失的可能性就有保险的必要。风险性越大,保险开发和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是,商业保险介入住宅市场,承担着来自购房者、房产开发商、银行等多方面的各种风险,对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使保险机制得以顺利运作,还需要相应的市场和法律规范以及政府支持来配套,如产权制度的建立,贷款发放和回收的风险控制,房地产评估,抵押物的处置和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建立,保险公司在赋税上的优惠等。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体系还处在培育阶段,保险业涉足住宅市场将面临着许多难题:
(1)如何设计合理的保险费率?
保险费率的厘定需要根据以往大量的历史统计资料。由于我国保险业才刚刚起步,技术资料和承保经验的积累还很匮乏,怎样厘定合适的保险费率既能够充分分散风险,又能够使购房者、房地产开发商、保险公司的费用负担合理?
(2)如何有效地评估和控制个人信用风险?
保险公司为银行提供的贷款分担个人信用风险。投保人是购房者,被保险人是提供贷款的银行,在保险合同的设计上怎样将银行的利益与保险合同联系起来,从而调动起银行对个人信用风险控制的积极性?
美国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住宅抵押贷款保险市场,从其运作来看,如果个人信用风险控制得好的话,个人住宅抵押贷款是比工商业贷款更为优良的资产业务,对保险公司来说,也是一项效益险种。我国消费信用的不发达与住宅需求的急迫性之间的矛盾已愈来愈尖锐,对于介入住宅市场的保险公司来说,个人信用风险的评估与控制的难度相当大。
结合我国国情,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是防范和控制个人信用风险的有效途径。在实务操作上,保险公司可通过保险合同将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利益联系起来,使银行对保险合同的盈利有一定的分红权利。这样,利益的联动性将调动起银行对个人信用风险控制的积极性。
(3)住宅保险险种如何设计?
就产险经营而言,可根据住宅在建设、销售、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设计相应的险种。例如,参照现已开展的建筑工程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来设计住宅建设保险和住宅质量保险;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规定设计住宅物业管理保险;在信用保险方面,设计出住宅抵押贷款保险等。
(4)如何建立完备的风险储备基金制度和储备基金的管理、 运用机制?
风险储备基金由意外风险储备金、亏损储备金和无收益保险储备金构成。其中,设立意外风险储备金的目的在于:能够在风险周期的低谷时,积累起充足的储备金,以备风险高峰时使用;亏损储备金是为防止个人住宅抵押贷款出现拖欠和无力偿还债务而设立的储备金;无收益保险储备金是用于支付一般的保险赔偿。
(5)如何建立完善的资本金和再保险制度?
充足的资本金和再保险制度相互协调,可以使保险业更好地分散风险,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6)如何建立明确的投保和理赔管理流程以提供便捷的服务措施?
4.“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开办科技开发保险成为可能。
科技开发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其中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项具体的科技开发项目来说,要么成功,先前投入的资金收回,且可再创经济效益;要么失败,先前投入的资金部分或全部损失。因此,在某一行业或某一大类的科技开发工作中,便存在着大量的同质风险,开办科技开发保险存在一定的现实可行性,通过开办科技开发保险,可消除科技开发者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科技开发工作乃至整个科技事业的稳步发展。
但是,开办科技开发保险,存在着较多的困难:保费不易确定,风险评估较难把握等等。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一些合理的借鉴:例如目前已开办的石油开发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等险种,为开办科技开发保险打下了基础。
(二)产险市场主体的市场策略
1.扩大经营领域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市场机制的建立促使保险公司业务结构的调整,深度开拓保险市场,提供有效供给。例如:在为大企业提供保险服务的同时,为众多散布于乡镇间的中小企业设计多样化的保险产品;从研究立法角度出发,大力拓展责任险业务,开发新的责任险险种等等,都是保险公司应当积极开拓的领域。
2.注重分散性险种的发展
保险市场的开放,国内众多家保险公司挂牌营业和国外保险业的涉足,使得保险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目前竞争焦点主要集中在企业财产保险、运输工具保险等险种,但是这些险种的保源必定是有限度的,随着保险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人为了增加保险市场份额,壮大自身实力,已经开始在寻找新的保险市场,拓展新的保源,另辟蹊径,把目光转向了家庭财产保险等分散性险种。
3.提供周到、形式多样的险后服务是保险公司发展的强大动力
保险公司提供的保单,应不仅仅局限于提供险后补偿或给付的保障服务,而是更多地从保户的利益出发,替出险的保户着想,义务为其提供配套的险后服务,这一新思路会拓宽险种的设计、开发和改进。
对险种的挖掘不能仅局限于常规条款内容、费率、期限等设计,还应将视野、思路拓宽至售后服务,真正替保户分忧解难。周到齐全的险后服务会为保险公司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效益,从而吸引更多的潜在保户前来投保。
4.强化保险宣传,提高保险意识
德国安联是举世闻名的保险集团,它设计、制作的旨在介绍安联承保领域的录象创意新颖,摄取了日常生活、工厂生产情景以及优美、和谐的自然风景作为画面背景,解说简洁,既展示了安联承保领域的广阔性,又展现出安联人敬业、高效的工作作风。我国保险公司在感慨公众保险意识薄弱的同时,少有攻势强大、普及面广、令人印象深刻的保险宣传。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当今社会,信息的沟通和传播变得更加广泛和迅捷,街头设摊摆点的宣传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保险宣传的广泛性和保险宣传力度的要求。我国目前的电视、广播人均普及率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我国的保险业如果能象化妆品、洗涤济等日用生活用品行业、家电行业、酒类行业一样通过电视展开强大的广告宣传,保险意识必会深入人心。更何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会象衣、食、住、行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电视媒体向公众展示的不仅仅是公司单一的名称、标志、更应该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展示公司的企业精神,使公众不仅从视觉感官上领略到画面的韵味,而且加深了对保险公司的印象,起到不同凡响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