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岩土勘察工程在工程施工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确保工程安全和质量的过程中更能体现出它的重要性。随着工程地质岩土力学和土木工程等学科的发展,相互渗透和衔接,岩土工程体制的形成使岩土工程勘察在资源、能源开发、交通、城乡建设、农田水利、国土整治及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更重作用,显示出勃勃生机,同时,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应用更加推动着勘察技术向高精深方向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岩土工程勘察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文章就这些常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常见问题;改进
一、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
1.1 勘察前的准备工作不足,缺乏必要的资料
当前,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节省成本,在勘察时会出现较多的随机行为,这主要是由于勘察前的准备工作不足而导致的。由于没有编制工程勘察施工纲要,部分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只是形式上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按照对应的勘察纲要进行。而勘察纲要作为岩土工程勘察施工的准绳,其对保证勘察工作的准确度及勘察程序控制有重要作用,在勘察之前必须通过该纲要对勘察流程进行控制。
1.2 野外勘探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勘探点布设不合理。目前很多时候由于经济或时间等因素而改变原勘探方案,造成场地工程地质情况无法查明,埋下工程隐患。这种情况在工程勘察市场竞争剧烈而盲目压价的地区经常发生。
(2)勘探点的布设问题
在勘察工作中,因为项目基础形式和结构形式的不同,勘察施工的深度也不同。例如,对于一般层数在5-6层的砖混结构住宅,勘察深度一般控制在15m就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而当层数同样是5层的框架式结构商场时,因为建筑结构的柱网载荷较大,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采用桩基,如果还按一般的15m来控制勘察孔深度,可能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同时,对于底层地质结构不同的勘察工程而言,对应的勘察深度是不同的。例如,当建筑结构处于埋藏较浅而且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时,勘察孔的深度可以适当减小;而当建筑工程处于地质条件较差的软土地区或者是湿陷性土壤地区时,则必须设置较深的勘察孔,而且在勘察前必须对勘察场地的区域地质情况有基本的了解。但是,当前在勘察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勘探施工成本被进一步压缩,在勘察中可能存在勘察深度不足、勘察点布设不合理等问题,从而给工程建设带来隐患。
(3)野外地层的划分问题
对野外地层的合理划分是内业资料整理工作的重点。对于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而言,因工期要求,勘察施工通常是采用多台钻机平行作业方式进行,整个勘察施工项目是由诸多技术人员及相关作业人员共同完成的,各个班组之间施工后的技术数据在汇总到内业整理之后,可能存在对应的冲突。因此,为了避免在野外施工中出现类似的问题,必须在施工之前将技术人员集中到一处,对一个项目的若干个钻孔进行共同勘探,确定技术资料编辑的统一样式。同时安排专人对勘察现场的整体野外分层进行连线,一旦出现异常则及时处理,确保勘察工程的整体质量。
(4)内业工作问题
内业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因为工作人员对统计概念以及相关理论的不理解,例如在岩土数据统计及分析过程中没有将明显的异常值予以剔除,导致变异系数、标准差等技术数据过大,最终使得勘察得到的结果不尽合理,甚至得到错误的勘察数据。同时,可能出现对于岩土勘察中相关数据的理解偏差,例如对岩土参数标准值的理解过于片面,此类情况同样会造成勘察成果的偏差问题;另外,勘察报告内容的不完整性以及形式的欠规范也同样会造成勘察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二、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勘察市场不规范
目前,勘察单位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标准,互相竞争,互相压价,以致中标项目的勘察费很低,而勘察单位为了使利益最大化,勘察工作简单粗糙,勘探点布置不合理、不规范,有些更加从人员的投入着手,减少项目的人员数量,导致现场管理混乱,严重时可能出现不符合真实地层的岩土分析。当然,上述问题的发生原因不仅仅是勘察单位之间的竞争激烈,另一个主要因素来自建设单位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本着能少布孔就不多布、深度能减少就绝不增加原则,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勘察工作的合理进行。因此,岩土工程勘察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没有真正达到规范的要求,难以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权责不明确
目前勘察单位大量雇佣农民工,而这些人员既不懂勘察,又未经过专业培训和教育,直接承担起开钻机、取样、原位测试、量测地下水位等野外工作,有些甚至还承担了野外对土层鉴定与记录等重要工作,这样就难免会出现地层划分、原位测试、地下水位量测等诸多野外作业的不规范的行为,导致勘察数据偏离真实值,很难保证勘察质量。因此勘察工作任务应明确,技术员负责现场指导工作和相关记录,相关从业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和教育,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操作。
2.3缺乏岩土工程专业人才
未经专业培训和教育的人搞勘察,就会导致地基评价力度不足,提供的岩土设计参数不正确,以至错误引导了设计和施工,要么参数太保守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要么参数偏小,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勘察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审核人,审定人,国家也应划定门槛,让真正懂行的人员担当,这样才能提高勘察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工程勘察质量,使我们的工程建设真正建造在既经济,又安全的基础上,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落后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野外勘测中勘测点的合理布设问题、岩土参数和地基承载力的确定问题、地质界面划分问题、对勘察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问题等。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岩土工程勘查人员没有掌握先进的勘察技术, 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补充印证,归纳总结的能力, 无法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三、岩土工程勘察的改进措施
3.1合理编录与整理资料
勘察资料的整理应有现场技术人员的参加。现在很多勘察单位由于分工较细,现场技术人员回来后将原始编录资料交给报告编写人员就不管了,这样就容易造成野外与室内之间脱节。对原始编录资料及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等逐一比对,出现异常和矛盾时应认真分析查明原因,确保资料准确无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岩土特征、勘察要求等千差万别,因此勘察报告不能生搬硬套、一陈不变,报告编写应结合场地地质条件及拟建物工程的特点,注意重点突出,良好的反映地层情况,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2注重勘察方法的选择
不同的勘察方法具有不同优缺点和适用性。不同的地区、地层勘探方法差别很大,如:湿陷性黄土地区须人工开挖探井取样,膨胀土地区不宜用直剪试验,碎石土粒径不同钻进方式不同,软土地区宜采用钻探取土、静探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多种勘探手段,这都需要勘探前做好踏勘与资料收集基础上认真分析确定。对重要建筑必须进行波速测试,有地下室须进行基坑工程勘察,水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分析,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在抗震设防烈度七度以上地区时,须进行液化判别和处理等。所以在勘察工作中应当针对地基土的性质和建筑物的类型,采用适宜的测试手段和方法进行勘察,以确保结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3.3 做好勘察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经过勘察设计资质换证之后,虽然对勘察设计单位的专业水平有所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勘察市场。但是,由于当前的勘察资质门槛依然较低,尤其是行业的进入壁垒打破之后,不同行业之间的衔接没有完全形成,以工程师数量来衡量企业真实技术实力的方式并不可靠。因此对勘察人员务必进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通过企业资质以及职业资质两个手段来对勘察市场进行控制,这样才能提高勘察技术的整体水平。
3.4采用先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在健全上述体制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使用先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提高岩土工程的勘察水平,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技术:(1)在岩土工程勘测中,为了避免勘探点布置的随意性,可使用克里格法。(2)在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中,为提高精确度,可使用多道瞬态面波勘探技术和高密度点法。(3)岩土工程勘测中,为了准确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可使用回归分析。(4)岩土工程勘测资料的整理中,为了保证成果的正确性,应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结束语
由于勘察活动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勘探过程发生很多困难。针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勘察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并使用恰当的解决措施。通过制定明确的工程勘察方案、强化勘察人员的专业能力、改进勘察技术、完善勘察体系来保证建设工程勘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2009年版);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5]《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
[6] 汤明,臧壮壮,王培星等.浅析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3):58-58.
[7] 贾定国.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科技传播,2014(15):159-159,149.
[8] 张小军.浅谈如何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J].价值工程,2011,30(6):97-98.
论文作者:卢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4期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岩土论文; 工程勘察论文; 技术论文; 野外论文; 人员论文; 工作论文; 地层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24期8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