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有效德育-以“友善”主题班会为例论文_郭亚军 索璐 安静

小学生的有效德育-以“友善”主题班会为例论文_郭亚军 索璐 安静

(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第一小学,河南 三门峡 472200)

摘要:根据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不断发生变化,教学的重点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为素质教育。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学生要有良好的价值观念,为了更好的开展素质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也在与我们争夺下一代——青少年,因此培育综合素质过硬的青少年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和实践证明: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名优秀青少年所必须具备的。而小学生年龄小,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尚未形成完整的结构,因此,小学阶段是一个青少年培养德育观念的重要时期。本文通过小学生培养德育观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出适合小学生德育观念形成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友善班会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在本质上仍是国家人才之间的竞争,世界各国也逐渐将人才视为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培养优秀的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人才的培养也是各国最大的困难之一,因为人具有不定性,因此人才的培养最核心的就是要培养其良好的品行和道德观念,使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毛泽东同志曾明确地把德育放在德智体三育中的首要位置。他认为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方面,德育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对于德育观念的培养,要首先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因为小学生年级较小,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念,且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再塑性,所以从德育培养最好的时期就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建立学生良好的品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建立基础。

一、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是民族未来发展之希望,是国家繁荣富强之根本,青少年健康的成长成才是他们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要条件。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积极正确地开展小学生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更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人只有从小培养良好道德,才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也才能更好的约束自己,不触碰道德的底线。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德育深刻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日常行为方式,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只有科学合理的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的小学生。

其次,可以为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只有将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抓牢,才会为学生今后的生活、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当前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师普遍反映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十分困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做的不够好,学生的基本道德认知偏离主流价值观。只有一切从小开始,从小学就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为其以后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随着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当前的社会风气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净化,但当今社会上依然存在许多不好的社会风气:走后门、贪污受贿以及奢靡浪费等不良风气依然存在。社会风气由当时所处时代背景下的一代人所决定,有什么样的民众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民众的道德水平决定了社会风气的好坏。要想使社会风气得到根本好转,就要从全新的一代抓起,要从娃娃抓起。培育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小学生对未来社会风气的好转有极大现实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小学生对于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1、道德意识淡薄。许多小学生完成学校里的事情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是说如果不完成会被老师批评,而没有积极主动的认识到这个事情就该自己去完成,就该自己去这样做,道德意识相对较为薄弱。调查显示,当今小学生的道德意识是薄弱的,比如对“你在班级里的打扫、清洁工作,是为了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 65.5%的小学生选择了“不完成会被老师批评”;有 26.4%的小学生选择了“老师辛苦,为老师分担”;有8.1%的小学生选择了“作为班级里的一份子应该做的”;多半的小学生打扫班级,保持班级清洁是为了完成任务,不被老师批评,缺乏积极主动性,道德意识薄弱。少部分的小学生打扫班级、保持班级清洁是觉得老师工作很辛苦,愿为老师分担;仅仅有 8.1%的小学生道德意识较强,认为打扫班级,保持班级清洁是作为班级里的一份子应该做的。

2、道德行为不积极。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不关自己的事情就是和自己无关的事情,导致道德行为不积极。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也可得出,当今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缺乏主动性,其具体体现在对“教室地上有一张废纸,你看到了会怎么做?”这一问题的回答,有 35.7%的小学生选择了“装作没看到”;有 12.1%的小学生选择了“自觉捡起来”;有 52.2%小学生选择了“有时会捡起来,有时会装作没看见”;还表现在对“你的学校有募捐或是帮助其他人等公益活动,你的态度是?”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 76.4%的小学生选择了“不关自己的事情,不关注”;有 13.6%的小学生选择了“积极参加”;有 10%的小学生选择了“偶尔参加”;大多数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是很不积极的,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没有一个积极主动的态度,很少一部分小学生是偶尔参加公益活动,仅有 13.6%的小学生是积极主动参加公益活动,道德行为很积极,但这只是小学生中很少的一部分。

三、开展“友善”主题班会的意义

“友善”这一概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观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通过开展友善这一主题班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从小开始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提升国家的凝聚力,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一个国家缺乏核心价值观,就缺乏凝聚力,就很容易被打垮。所以从小让学生接触了解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国家人才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结合小学生年级较小,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的价值观念,所以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道德价值观,教师开展主题班会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开展“友善”主题班会的准备过程中,围绕友善这一主题,可以插入一些有关这一主题的音乐,育人故事等,并且要告诉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的意义。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自身的示范,在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开展高效的德育教学。

结束语: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希望,培养有素质、有道德、有涵养的小学生是至关重要的,祖国的未来就在孩子身上,所以希望本篇论文可以为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方面尽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腊生,龚萱,闵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范树成.当代学校德育范式转换与走向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郭亚军 索璐 安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小学生的有效德育-以“友善”主题班会为例论文_郭亚军 索璐 安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